战争年代有缘相识
延安时期,同毛泽东来往最多的当数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杨步浩了。杨步浩是一位善良的普通农民,由横山县逃难到延安川口区碾庄乡石家畔的。他和毛泽东之间的友情长达30多年。
1942 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号召全体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也积极响应号召带头参加。当杨步浩知道这些领导人也有生产任务时,心情久久不能平 静。杨步浩想:毛主席、朱总司令、周副主席他们工作那么繁忙,哪有时间种地交公粮?自己刚结婚,又没有拖累,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为什么不能替他们代耕、 交公粮,也好让边区领导人集中精力想更重要的事。于是,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乡长,叫乡长去跟毛主席说说。
乡长把杨步浩的想法说给毛泽东听,毛泽东知道后,为这位朴实农民的诚心所感动,让乡长问杨步浩代耕需要什么条件。杨步浩很干脆地说:“我要四头驴、四把犁、四把犁耙、四担小米。”就这样,杨步浩开始为边区领导人代耕了。
他 白天干,晚上还打着火把干。夏收后,他赶着三头毛驴将扬净晒干的三百多斤新麦送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替毛泽东缴上了公粮。听说这位替他代耕的农民来了,毛 泽东会见了杨步浩,认真倾听了他的苦难身世和“吃米不忘种谷人,穿青不忘种蓝人”的代耕原委。自那以后,毛泽东和杨步浩就成了不是亲戚、但比亲戚还亲的朋 友。杨步浩替毛泽东代耕一直持续到1947年。
在毛主席的关怀和鼓励下,杨步浩的思想觉悟和境界大大提高,他不仅入了党还当上了村干部。 他意识到:一人富不算富,全庄、全乡、全县乃至全边区农民都富起来才能更好地支援抗战。所以,杨步浩不仅年年多打粮食、多缴公粮,而且带头搞变工互助。打 井抗旱、扫盲识字、安置移难民,样样工作他都走在前面,使川口区六乡成了远近闻名的模范乡。1945年1月,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的群英会上,杨步陪被陕甘宁 边区政府授予“劳动英雄”称号。
杨步浩知道毛泽东是南方人,喜欢吃辣椒,就种些辣椒、西红柿,时不时地给毛主席送去,赶上饭点就在毛泽东那里吃。
毛 泽东对自己过生日的事看得很淡,可是却很重视杨步浩的生日。1945年11月18日是杨步浩40岁生日,中午刚过,毛泽东、朱德就派专人骑马赶到杨步浩家 里为他祝寿,还送上一面绣着“与民同寿”字样的大红寿幛,杨步浩激动得不知说啥好,一个劲地说:“这咋成,这咋成……”
过春节,由杨步浩 组织的六乡秧歌队闹秧歌闹得红红火火,他们按往年的习惯依然要去党中央驻地给毛泽东和机关同志拜年。1946年元宵节,杨步浩带着川口区六乡秧歌队,抬着 一块“人民救星”的大红金字匾到王家坪献给毛主席。毛泽东高兴地说:“延安县川口区六乡530户2400多口人,经常和咱中央机关来来往往,像亲戚一样。 今天又送来了金字匾,我感谢六乡的全体人民,祝贺今年获得大丰收。”毛泽东还同杨步浩坐在一起看秧歌队演出。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又在军委礼堂招待大家吃了 猪肉炒菜大米饭。
1946年6月26日, 国民党以围攻鄂豫边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 发。延安各单位忙着备战、动员群众搞好粮食储备工作。杨步浩将自己发明的打地窖藏粮的办法介绍给毛泽东,并在枣园一株梨树下作了示范。毛泽东看了,觉得这 办法好,便让杨步浩去边区治保会上介绍经验。
1947年春节刚过,毛泽东就把杨步浩找来,关心地问:“胡宗南要进攻延安了,我们要暂时撤 离。你是劳动英雄,有点名气,敌人来了不会放过你的。你考虑是随我们一起转移还是参加地方游击队呢?”杨步浩说:“我不能拖累您,我要和游击队一起保卫边 区,保卫党中央。”当年3月,党中央撤离了延安,毛泽东也离开了战斗十三个春秋的延安、离开了杨步浩。
两位老朋友从此分开,天各一方,相互惦念。
解放后情深依旧
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4年,在一次耕地时,杨步浩的一只胳膊不幸骨折,接好后仍然使不上劲,无法干重体力活。他给毛主席写信,讲了自己的情况,随 后,毛主席给西北局和陕西省委写信,让他们安排好这位边区劳模的工作和生活。就这样,在有关部门的关怀下,杨步浩被安排到延安县种子公司工作。
在延安种子公司工作期间,杨步浩熟悉农业生产,知道推广优良品种的重要性,经常深入农村宣传动员,对种子的更新换代,夺取农业丰收作出了贡献。
北京、延安虽然远隔千里,可是毛泽东与杨步浩在战争年代建立起来的友情并没有因环境、地位的改变而减淡。杨步浩曾三次去北京探望毛泽东,毛泽东两次接见了他。
第 一次是1952年,杨步浩作为老区的农民代表去北京参观国营农场。他想见毛主席一面,便给中共中央办公厅写了一封信。毛泽东很快就把他接进中南海家中,听 杨步浩介绍延安恢复战争创伤的情况,并互述思念之情。毛泽东还设家宴招待这位延安时期结识的农民朋友,两人合影留念。临走,毛泽东还给杨步浩换了一身新棉 衣,又送给他充足的路费。
第二次是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挂念杨步浩和老区人民的生活,托赴京开会的延安同志给杨步浩捎回来两斤白糖和两瓶 酒。朱德也给他寄了几块布料。见物倍思人,杨步浩精心挑选了小米、红枣等延安的土特产于9月底赶到北京看望毛主席。10月1日,毛泽东邀杨步浩在天安门城 楼上参加国庆观礼,并拉着他的手向旁边的外宾作了介绍。
第三次是1975年,当杨步浩得知毛泽东身患重病时,急得睡不着吃不香,匆匆忙忙地赶到北京探望。毛泽东听说杨步浩来京十分高兴,可是医生不允许他会客。无奈,他只好拜托朱德委员长代他接待这位来自老区的农民朋友。
为 了适应革命传统教育的需要,1970年,杨步浩,这位在延安时期作出过突出贡献并和毛主席保持几十年友谊的边区劳模被调到延安革命纪念馆担任讲解员,他的 工作就是给来延安参观的国内外游客介绍他和领袖亲切交往的历史、讲述党在延安13年的革命生涯。有时候,他还应邀到学校、厂矿、军营等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活动。
在延安人的记忆中,杨步浩,这个身材瘦小的传奇人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时的打扮永远都是头上拢着白羊肚子手巾、身穿藏蓝色的中山 服,到了冬天,上身穿棉袄,下身穿只有陕北人才穿的大档裤;他的胸前永远都别着一枚毛主席像章,脖子上永远都挂着他到北京时和毛泽东的合影照;他演讲时永 远都是那么认认真真,一板一眼地讲述历史,一板一眼地拍手,和场下互动;他演讲时的开篇话永远都是“在万恶的旧社会,地主把我不当人……”但他的演讲内容 也永远朴实无华、生动和富有感染力。在他充满激情的言谈举止中,人们不知不觉就走进了如火如荼的延安岁月。
1976年1月、7月、9月, 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位伟,人相继去世。巨星陨落,天地同悲。杨步浩的眼睛也一次次哭肿,声音也一次次地哭得嘶哑。毛泽东去世后,杨步浩作为延安的代表 参加了延安组织的赴京吊唁团。当他看到躺在水晶棺中毛泽东那熟悉的面孔时,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复杂的感情,又一次失声痛哭了。
1977年7月6日是朱德委员长逝世一周年的日子。这天晚上,延安上游的安塞、志丹等地连降暴雨,延河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洪水无情地涌入延安城,杨步浩住的主家坪窑洞也被水淹了,杨步浩不幸罹难。
杨步浩,这位陕甘宁边区为毛泽东代耕的劳模竟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了人世,不免让人感到惋惜。他和毛泽东长达30多年的友谊没有多少功利色彩,它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普通百姓血肉相连的纯洁感情。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bu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