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日军在泰缅开建“死亡铁路”
南 庄
缅甸铁路部长近日称,希望重建境内通往泰国的一段长105公里的铁路,这个路段是著名的“死亡铁路”的一部分。二战期间,日军为强化对东南亚地区的占领和控制,强迫数十万劳工和盟军战俘以最快的进度完成贯通泰缅的铁路,结果导致大量无辜伤亡,这条铁路也自此恶名昭彰。
日军强征盟军战俘和劳工
1942年初,继偷袭珍珠港获得成功后,日军乘势向西南太平洋和东南亚各国进攻,接连征服菲律宾、印尼、新加坡、泰国、缅甸等国,并俘获盟国数十万官兵。但同年6月,日军在中途岛战役中失利,导致其在东南亚的形势陷入困境。为加强对东南亚的军事控制,阻挡英军对缅甸的反攻,日军决定修建一条连接泰国曼谷和缅甸仰光的战略铁路。但泰缅两国地形复杂,路线的大部分要穿过丛林,设计与施工的难度都很大。为节省时间,日军决定采用英国人之前的勘探路线 ———20世纪初,英国曾构想建造一条贯穿泰国和缅甸的铁路,后因建设难度太大而放弃。
按照设计,这条泰缅铁路全长415公里,304公里在泰国境内,111公里在缅甸境内。鉴于地形极为复杂,工程师们最初估算起码要五六年时间才能完成,但日军却限令在18个月内完成。为了抢工期,日军所使用的建材几乎全部来自从爪哇、马来西亚等地拆毁的铁路。不仅如此,为解决劳力不足问题,日本大本营竟不顾海牙公约规定,悍然征用盟军战俘。日本首相东条英机甚至亲自颁布命令,声称盟军战俘“不干活者不得食”。在日军刺刀的威胁下,约6.2万名盟军战俘和30万亚洲劳工被驱使到工地上。
1942年6月,工程正式开始。日军以泰国北碧为据点,在起点与终点同时开工,准备到两国边界处接轨。为加快工程进展,防止战俘逃跑、怠工,日军特地从中国东北调来以凶残著称的关东军官兵监工。对于数十万名劳工而言,他们就此踏上了一条死亡之旅。
每根枕木就是一条人命
当时,日军为了防止战俘和劳工逃跑,强迫他们赤身裸体只挂一块遮羞布,在荒无人烟的山区,冒着炎炎烈日修筑铁路。劳工们在工地上每天工作达十六七个小时,饮食上大多只能以稀饭充饥。为了生存,工人们只好采集野草甚至吃老鼠和日军扔掉的肉骨头。他们的住处只是用竹子和草枝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子,遇上雨天,整个营地通常都陷在泥淖中。他们也得不到起码的医疗保障,一旦生病便只能被日军扔在一边等待死亡。尤其是北碧府西部山区,天气炎热、瘴气笼罩,雨季暴雨山洪,热季蚊虫叮咬,瘟疫疟疾流行十分严重,据说有一种山蚂蟥甚至能把人叮咬死。战俘们在丛林里没日没夜地干活,尽管如此,日本军官还不停地在后边挥舞着鞭子驱赶他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无数战俘和劳工因不堪役使被折磨而死。事后有人统计,筑路时某些路段的死难者比这段路程的枕木还要多。
1943年春,眼看缅甸战场的局势越来越不利,日本大本营又下达指令,要求把泰缅铁路的完工期限从1943年12月提前到8月。这样一来,广大劳工的处境就更加恶劣了,由于要经常连续工作20小时,许多人被活活累死,而日军对待他们的手段反而更加残暴。
1943年10月23日,泰缅铁路终于建成。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劳工们共搬运了1.1亿立方米的土石方。通过这条铁路,日军平均每天可向缅甸占领军运输近3000吨物资。而在这些数字的背后,则是血淋淋的惨状。为修建泰缅铁路,共有1.6万名战俘和9万名劳工丧生,平均每公里就要付出250条生命的代价。正因如此,后世一直将这条铁路称为“死亡铁路”。
桂河桥演绎经典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几十年来,“死亡铁路”之所以广为人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部大获成功的电影。1954年,曾参与修建该铁路的法国幸存战俘皮埃尔·布勒创作了一部名为《血溅桂河桥》的报告文学,引起轰动,销量达数百万册。3年后,一家电影公司根据这部作品改编出电影《桂河大桥》,同样大获成功,一举包揽该年度奥斯卡7项大奖,该片也跻身20世纪50年代经典战争片之列。由此,“死亡铁路”和桂河桥名声大噪,成为世界闻名的历史陈迹和名胜游览地。
实际上,桂河桥是“死亡铁路”上的一座大桥,它横亘于桂河之上,跨度为322米。1943年2月,施工者先修好一座木桥,同年6月又在旁边修建了钢筋水泥桥。1945年4月,这两座桥都被盟军炸毁,后来曾多次修理。
二战结束后,随着日本无条件投降,盟国没收了“死亡铁路”,并将300公里铁路以5000万铢的价格卖给泰国。经过泰国政府几度修复,这条铁路现在大约还有50公里在运营,主要用于旅游观光。而缅甸境内的铁路则一直没有修复,导致枕木腐烂,仅存铁轨残骸。20世纪90年代,缅甸政府提出重修整条铁路的计划,但一直没有实施。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