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长城”是怎样构筑起来的?
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尚无大规模构筑坑道工事进行防御作战的先例。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转入阵地战,初期也主要是依托野战工事进行防御的。志愿军曾利用这些野战工事顽强抗击"联合国军"的进攻,虽然取得了胜利,却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究其原因,主要是阵地工事不坚固,根本不适应现代条件下防御作战的要求,而与现代化技术装备的敌人作战必须构筑更坚固的防御工事,以削弱敌人的技术装备优势。在夏季防御战役后期,特别是在秋季防御战役中,为防御敌炮弹的轰击,志愿军战士们创造性地把防炮洞(俗称"猫耳洞")加深成半坑道式或将两个相邻的防炮洞从内部挖成马蹄形,由两个坑道口出击,灵活机动,退守安全可靠,从而出现了坑道工事的雏形。这种工事的出现,在敌人猛烈火力的袭击下,经受了考验,初步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志愿军司令部充分肯定了群众的这一创造,于1951年9月16日指示全军:"以后我重要阵地必须是隧道式的据点,特别是核心基地。"秋季防御作战后,为了加强和巩固已占阵地,志愿军和人民军便立即在全线掀起了大规模的构筑坑道工事热潮。时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土石坚硬,既没有施工经验,又缺乏作业工具,更加上敌人炮火的不断袭击,其施工的艰苦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志愿军前线部队,从1951年12月底开始到1952年8月底,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长的整个战线构筑了20-30公里纵深的、以坑道为骨干,与堑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各种火炮掩体等相匹配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以后又不断加固和完善,使之真正成为铜墙铁壁般的防御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共构筑大小战斗坑道总长1250公里;交通壕6240公里;挖土石6000万立方米。这种坚固阵地体系的形成,为志愿军实施阵地战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标志着志愿军阵地防御作战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
(黄敏)
志愿军构筑的坑道工事有哪些优势?
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建立起来的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其优势主要有以下三点:
1、便于防守。解决了在敌人强大火力突击下,保存有生力量的问题,使志愿军防御能力大为增强。
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是志愿军依托坑道进行防御作战成功的典型战例。志愿军在上甘岭地区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就构筑10米以上坑道48条,总长为760多米。"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地区的两个山头阵地先后投掷炸弹190多万发,把两个山头表面阵地工事全部摧毁,两上山头的石土被炸松了1至2米,变成一片焦土,但是,两个山头坑道阵地却仍在志愿军手中。上甘岭阵地工事经受了如此严峻的考验,从而证明了它是以劣势装备进行现代山地防御作战中最好的一种防御体系。
另据有关资料统计,在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中,志愿军在尚未建成坑道工事前,"联合国军"空炮火力对志愿军造成很大伤亡。敌40至60发炮弹即杀伤我1人;构筑坑道工事后,1952年1月至8月,敌发射660发炮弹仅杀伤我1人。由此充分显示了坑道工事在阵地战中防守的优越性和重要作用。
2、便于进攻。在进攻中,志愿军可依托坑道作为进攻出发地,机动、灵活、便利。或者将兵力、兵器隐蔽集结于前沿阵地坑道,避免敌人炮火的袭击,或者在敌人阵地前,或两翼挖掘坑道或屯兵洞,缩短冲击距离,减少冲击中的伤亡,保持进攻作战的突然性。这些作法经过1953年的夏季战役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
3、便于生活。它具有防雨、防寒、防潮、防火等特点。部队可以在坑道中储存大量的粮食、弹药,配置必需的生活设备,从而解决了部队的后勤保障,使之能较长时间依托坑道执行作战任务。
总之,以坑道工事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的形成,为志愿军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创造了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对此毛泽东主席在1952年8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能不能守,这个问题去年也解决了。办法是钻洞子。……敌人对我们很没有办法。""吃的问题,也就是保证给养问题,很久不能解决,当时就不晓得挖洞子,粮食放在洞子里。现在晓得了,每个师都有三个月粮食,都有仓库,还有礼堂,生活很好。""现在是方针明确,阵地巩固,供给有保证,每个战士都懂得要坚持到底。"
(黄敏)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