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蒋百里在其1937年写成的《国防论》这本书里已经提出了持久战思想,而1938年5月,毛泽东才在陕北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文。所以,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有剽窃之嫌。另外,1937年版的《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一文也提到陈诚论持久战。
( 出自《蒋百里:比毛泽东更早提出完备抗日持久战计划》http://news.ifeng.com/history/phtv/zgjy/200906/0629_5713_1224071.shtml ;1937年出版的《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http://bbs.tiexue.net/post_5568877_1.html )
事实:从1935年瓦窑堡会议起,毛主席就提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著名论断,并且多次强调,还作了一系列具体论述,这比蒋百里的《国防论》、陈诚的持久抗战论,在时间上要早将近两年。
1935年12月25日,毛泽东同志在为瓦窑堡会议起草、并经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共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中指出:“中国革命是处在有利环境中,中国革命有着光明灿烂的前途,但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尤其目前凶横直接的日本帝国主义,是准备了决心和力量来对付中国革命的。在中国反革命集团方面,由于其统治力量的减弱,而不得不更加为虎作伥,投靠万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向着革命的民族作决望的斗争与决斗,把这一形势同目前依然存在着的中国革命不平衡发展的形势结合起来看,就知道中国革命保存了一种持久性,它向中国革命民众及其首领中国共产党指明:准备长时间同敌人奋斗吧:为着同敌人作持久战而准备自己的持久艰苦工作吧!”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指出:
“今后革命发展的速度,也一定比过去要快得多,因为中国的和世界的局面都是临在战争和革命的新时期了。虽然如此,中国革命战争还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我们说,时局的特点,是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国处在新的全国大革命的前夜,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特点。这是事实,这是一方面的事实。现在我们又说,帝国主义还是一个严重的力量,革命力量的不平衡状态是一个严重的缺点,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又一个特点。这也是事实,这是又一方面的事实。”
1936年7月16日,毛泽东同志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提出了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斯诺在《西行漫记》的第三篇,专门用一章“论抗日战争”记述了这次谈话。
1936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写道:“战略的持久战,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这是一件事的两方面,这是国内战争的两个同时并重的原则,也可以适用于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因为反动势力的雄厚,革命势力是逐渐地生长的,这就规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在这上面性急是要吃亏的,在这上面提倡“速决”是不正确的。……因为中国的反动势力,是许多帝国主义支持的,国内革命势力没有聚积到足以突破内外敌人的主要阵地以前,国际革命势力没有打破和钳制大部分国际反动势力以前,我们的革命战争依然是持久的。从这一点出发,规定我们长期作战的战略方针,是战略指导的重要方针之一。……战役和战斗的原则与此相反,不是持久而是速决。在战役和战斗上面争取速决,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在战争问题上,古今中外也都无不要求速决,旷日持久总是认为不利。惟独中国的战争不能不以最大的忍耐性对待之,不能不以持久战对待之。”
1937年8月24日,毛泽东同志在洛川会议上的发言中,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指出:“现在已经开始政府的抗战,而且得到人民的拥护,但人民还没有大规模地参加,这就成为现在的弱点与今后的任务——使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我们的方针最基本的是持久战,不是速决战,持久战的结果是中国胜利。”
1937年9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日战争爆发后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大纲中,对报告的结论是这样表述的:
(三)结论
是持久战
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为充实的坚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1937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目前抗战形势与党的任务》的报告提纲中,明确指出:“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这两篇报告都只留有提纲,其具体内容肯定要丰富得多)
( 参考《毛主席是什么时候提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m.drhuete.com/Article/lishi/2011/05/104213.html )
事实:据百度百科——蒋百里“国防论”词条介绍及《国防论》原文介绍:蒋百里的《国防论》重点是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根本没有涉及持久战,也没有涉及对日作战。全文“持久战”字样为零,“持久”只有四处,如下:
其一
国防的部署,是自给自足,是在乎持久,而作战的精神,却在乎速决,但是看似相反,实是相成:因为德国当年偏重于速决,而不顾及于如何持久,所以失败,若今日一味靠持久,而忘了速决,其过失正与当年相等。
其二
坚固者,于各事之冲突上所生意志之抵抗之谓,忍耐者,则意志抵抗之自时间上言者,二者甚相近,而其本则相异,盖坚固仅由于情之强,而欲其持久不变,则不能不藉于智之彻,盖行为之继续愈长,则对于行为之计画亦愈密,而忍耐力则实生于智力之计画者也。
其三
性格之强健云者,即人能确守其所信之谓,所谓信者,固不问其说之出于人,或出于己也。意见之变易,不必由于外来之事物,即一己智力之因果作用,亦足以生影响,故人若屡变其意见,则不能谓之为有性格之人。性格云者,确守所信,而能持久者也。如持久力或由于聪明之极或由于感觉大钝,其在军事,则印象及于感情者强,而所见所闻之变幻不可测,乃至于怀疑之,甚且举其已定之径路而逸出者,决非与世间常事所能同日语。
其四
要之,以上五问,无论如何明察,决不能得数学之确解。其至善者,亦不过近似已耳。故贤明之政府,则于此五问之外,更生一问,曰:万一敌之力较预测为大,我之力较预测为小时,其危险之程度当在何等?故对于彼此同等抑或较强之国,尤不可不审慎出之,文明国之战争,其起也甚难,而其动也甚猛,不动则已,动则必倾全国之力,而财力国力不许其持久,故动作尤必速而且烈。
以上可以看出,蒋百里所论持久,根本不是持久战理论,反而还有批评持久之嫌。
而全文的抗日、抗战字样全部为零,根本没有阐述对日作战的理论,所谓蒋百里的《国防论》为抗战提供理论基础根本纯属无稽之谈。
( 参考自百度百科词条“国防论”: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GiR19Gs9zE9UMxk4DTKGzWFOFJeKN-aTKhWnJ-eteAGXtgDxo1HJHnxZtKopGvo ;《国防论》原文: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122452&uk=167939993 )
事实:《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一文网络流传,但仔细通读文本,即可发现这是一篇伪书。全书一共68页,前20页标注陈诚所写录自救亡日报,第21-26页文字标注郭沫若所写,第27-31文字为附录,第32-50页文字标注为解放周刊的洛甫所写,第51-56页文字为中共抗日十大纲领,第57-64页文字标注为美国民族周刊史达华所写,第65-68页文字标注为史良所写。因此《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一书系伪造的可能性极大,基本可以断定为伪书。
但就书中陈诚所论对日持久作战来看,统共只有三节:一、持久抗战应有的认识:共分四小点:“不能不可存依赖心理而限制战斗”;“精神战胜一切”;“务存必胜之决心”;“不要惜任何之牺牲”。二、持久抗战的几个重要点。三、持久抗战的战局谈。通读下来,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即陈诚强调消耗和持久作战,“三五年如一日”,文章在精神层面、决心层面的笔墨分配占据了绝大部分,如何进行持久抗战、抗战分为几步走、更为具体的战役、战术层面的分析基本为零。文章强调“对倭作战,必须实行消耗与持久战,换一句话说,就是只有拼命的专门牺牲,而且要长期的专门牺牲”,而在民众动员方面仅仅强调了“文化界”戮力同心、民众“慰劳捐款”方面克服“各自为政”困难,文章强调的持久抗战,根本上反映了一种依靠专门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
事实:对比蒋百里的《国防论》里的“持久战”和陈诚论“持久抗战”,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充满辩证法、唯物主义,在观察事物的方法论意义上有着普遍的价值,更是在战争的战略、战役层面,指出了持久抗战胜利必将属于中国人民的客服规律。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极具原创性、战略性,绝非旁人可比,持久战发明权理所当然归属毛泽。
据百度百科“论持久战”词条:
《论持久战》文章开篇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然后毛泽东同志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进行了一一驳斥,接着引出自己的观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并通过“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抗战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的阐述,来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我们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参考百度百科《论持久战》: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nPiiDbxOkC0BRJlxwNUoLqZq2AwrERKVamN55GaO6wJypRLZ6IS-f4i7R8fVOKR ;《论持久战》原文: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6/30/content_1557356.htm )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