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内阁府经济企画厅在1972年发表的年度经济报告(白皮书)中,专门辟出了一节,介绍当时的中国政府是如何高度重视环保的,同时介绍了中国的思路和做法。
※ ※ ※ ※ ※
《1972年度世界经济报告 - 正在强化人类福祉的世界经济》
第4章 共产主义国家--
苏联和东欧:发展充实的消费生活
中国:重视精神面
2. 重视精神面的中国
(1)GNP低估了中国
(2)致力于消除社会差别
(3)发展社会保障制度
(4)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的公害对策
(5)强调主观能动性的激励机制
中国的对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排斥、注重勤俭物用和人的发展的取向,也表现在了其公害对策上。我们来看1970年每平方公里的大城市人口密度,上海市是1865人,天津市1070人,北京市425人,这些和東京都的5328人及大阪市的4110人比起来,要低出很多。北京作为绿色的都城,不比古时候逊色。中国政府在规划全国绿化的时候,甚至提出了建造若干条一千至二千公里长的防护林带,这样的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目的是要在广袤的国土上筑起绿色的长城。从这些,可以观察到其公害对策的取向,并不是那种马后炮式的事后应付,而是带有预防为主的性格,并且,是以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为出发点,清除工业废弃物带来的公害。就是说,中国对待工业废弃物,采取的不是简单地防其变成公害的消极态度,而是采取了变废为宝的积极态度。
这样的尝试正在全国普及,较突出的如北京石化总厂和大庆油田那样的新兴工业企业,已经建起了许多利用大型炼油厂排出的“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滓)做原料、进行综合加工的小型化工厂和轻工企业。这种“综合利用”不仅在新兴的工业地区展开,“文化大革命”以来,在老工业城市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以上海市为例,1968年在市革命委员会下设置了负责综合利用“三废”的机构,强调全局利益,要求为了避免环境污染,哪怕不得不使用成本较高的原料,也在所不惜。此外,在建造三废回收装置时,政府批评那种等待国家援助的懒汉思维,要求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我们从这里也能看到自力更生的思路。
第4-4表 上海市处理“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滓)获得的回收物数量
※ ※ ※ ※ ※
年次世界経済報告 - 福祉志向強まる世界経済
1972年12月5日
日本内閣府経済企画庁
--------------------------------------------
第2部 世界の福祉問題
第4章 共産主義国 ― 消費生活の充実を進めるソ連·東欧と精神面を重視する中国
http://www5.cao.go.jp/keizai3/sekaikeizaiwp/wp-we72/wp-we72-01403.html#sb1.4.3.1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