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美援朝和岸英同志,驳斥两个无聊的奇谈怪论
(纪念抗美援朝胜利65周年和志愿军回国60周年投稿)
岸英同志牺牲,距今已经68载,毛主席逝去,距今也有42载。
但是,42年前那一幕令人伤感的画面,仿佛永远定格在眼前,斯人已逝,有些事情本来希望可以盖棺定论,可是树欲静,偏偏却风不止。
时至今日,社会上还是有不少人谈论两个传播甚广的谣言:
一个是“毛主席派毛岸英去朝鲜,是想混个军功,因为‘无功不受禄’,他想提拔自己儿子,可是没机会,所以就制造一个机会”;
另一个是“毛主席之所以这么做,归根结底是要把岸英同志扶上来接他的班,好让一家一姓永远昌盛”。
本来,这种谣言,本人连驳斥一句的兴趣都没有,因为太无知、太没有可信度,而且这种侮辱伟人的方式也太没有技术含量了,本人从初中时就不相信这种论调。
可是本人发现,随着这些年随着一些GZ、JY的沉渣泛起,这两个谣言大有死灰复燃之势,甚至有不少不明所以的人也这么认为,比如本人身边就有人持这种态度。
客观来说,这种袁X飞一样的无知言论,本人是嗤之以鼻的,可是本人发现,由于教育程度、历史文化素养等原因,客观上,不少人不说支持这种言论,至少也是默认的,这种抹黑虽然没技术含量,但客观上却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
更加让本人不满的是,很多知识分子、历史学者对此却避而不谈、生怕“惹祸”,似乎只讲毛主席“晚年错误”才是政治正确。对此,本人气愤异常,辗转反侧、思来想去,犹豫了很久,最终写了这篇文章。
本人没有别的打算,仅仅是希望,谎话不再淹没真理、谣言不再荼毒人心,本人不打算荡涤乾坤,本人只希望能改变少少一些人的想法,如果这也做不到,本人希望能得到理解。
一.毛主席送岸英同志去朝鲜,是不是为了“混军功”?
本人根据推断,认为这个说法逻辑上根本说不通,理由如下:
1.首先,要混军功,没必要去朝鲜混,解放战争就有遍地军功可以捡。
解放战争后期,尤其是1948年济南战役后,整个战场主动权已经被人民解放军完全控制,此时根本已经没有任何危险,毛主席愿意,1946年年初就回国的岸英同志,有充足的时间可以混军功(到1950年春的海南战役前都是机会),但是这几年毛主席都不肯同意岸英同志去,这至少说明他不支持岸英同志去。
2.如果去朝鲜是真的打算“混军功”,那他也没必要让岸英同志以身犯险。
要知道,上战场不是玩游戏,就算岸英同志待在“志司”,也一样不安全,因为大家全都记得左权将军是怎么死的。
我们很多人其实不明白,当时彭德怀上朝鲜战场,是作了“马革裹尸”的准备的,自彭德怀而下,整个“志司”、乃至整个志愿军,也都作了“不成功便成仁”的悲壮觉悟。
毛主席、彭老总都明白:一旦入朝作战,“志司”一定是敌人日思夜想的攻击目标,毕竟谁都明白“群龙无首”的后果,对于拥有压倒性空中优势的美军而言,对志司进行一次“死亡空袭”或者空投伞兵的“斩首行动”,简直是太简单了。
有人说:那干脆布置大批军队保护志司,彭老总、岸英同志不就都没事了?那大家只能说:你想得也太简单了!因为不明不白出现一大群军队保护某个特定目标,任谁都会起疑心,何况美军的电子测向部门难道是吃白食的?美军的侦察机是混日子的?再部署一大堆军队,等于摆明了告诉敌人“这是核心目标!”。
而且,对毛主席而言,他就算真的想让岸英同志去朝鲜“混军功”,也完全可以选择这种方式:先把军队派过去试探一下,如果打得不顺,可以马上撤回来,那样岸英同志没有去,不会有事;如果打得顺,那么再把岸英同志派过去,正好可以混军功。但他却选择了风险最大的一个:先把岸英同志派过去!
我们不能忽略的一点是,岸英同志是毛主席最疼爱的儿子,他后来的牺牲,对毛主席的精神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毛主席至死都偷偷保存着岸英同志的遗物,为什么说“偷偷”呢?因为这个事情大家从来不知道,还是毛主席去世十多年后整理毛主席生前遗物才发现的。
毛主席那么疼爱岸英同志,可是还是把岸英同志往凶险异常的战场上送,毛主席真是个严厉的父亲!
3.如果真的想让岸英同志“混军功”,也该派个更重要的 位置,但毛主席和彭老总都没那么做。
岸英同志不是没上过战场,他其实是伏龙芝军事学院(苏联最高军事学府)毕业出来的,还带兵参加过白俄罗斯和波兰的战役,与德军正面作战过,真要”混军功”,那也该让他当个指战员、政委,最不济,也应该是一个参谋类工作,可他当的是什么呢?
他在志司当的是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说重要当然是重要(和老大哥的联系,以及作为秘书的职责),可问题是,你要一个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去设法混军功?拜托!这可一点也不好笑!
我们还可以做个对比,当年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时任美国总统F·罗斯福的儿子小罗斯福作为美军师长,也参加了登陆行动。如果岸英同志当个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也算是“混军功”,那F·罗斯福的儿子作为师长去参加“霸王行动”,又算什么?
综上所述,毛主席的考虑,肯定不是让岸英同志混个军功、战功,说让岸英同志混军功的言论,可以结束了!
二.毛主席是不是打算培养岸英同志当“接班人”?
由于毛主席早已不在,他也没跟任何人谈过自己在此事上的考虑,所以他的真实想法,恐怕只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但,我们可以根据他的一些行为习惯和早期经历看出一些端倪。
首先,毛主席的教育观,那就是“孩子大了就要独立,父母不能阻拦”以及“欲成才,先成人”,而从他对儿女的教育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
例如岸英同志46年刚一回国,本来按照他的经历(苏联工作过、精通俄语、和斯大林有交集、当过团支部书记、作为军官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算是少有的“大才”,这个水平,放在什么地方都是闪闪发光的,可是毛主席只是让他和自己吃了两天饭,就把他“撵”到了机关大食堂,和基层工作人员同吃同住,还让他跟着当时的延安“劳动模范”吴满有学习种地,这一种,就是一直种到延安沦陷、随军转移,如果胡宗南没有攻占延安,不出意外,他恐怕还要当一段时间的农民。
当过农民,又去当工人、主持土改、搞基层宣传,解放后,他去工厂当支部书记,而且还准备一直干下去,用他的话说“在工厂连续不断做十年工作”,如果不是朝鲜战争爆发,他去了朝鲜,肯定,他会在工厂一直做下去了。
毛主席这样的确是在培养岸英同志,但绝不是想把他培养成“接班人”, 而是希望把他培养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为啥呢?
我们可以再对比一下蒋介石如何培养蒋经国的。
蒋经国从苏联回国时,年岁也是20多,和毛岸英差不多,两人的经历也很相似,都是少年时代成长于苏联,也都曾加入过布尔什维克党,干过各种工作。
但是,蒋经国27岁刚一回国,蒋介石在他经过短暂的休息后,就把他火速提拔为少将军衔;然后28岁不到,就把赣南地区划出来作为他的辖区去治理;接下来34岁就主持“三青团”(国民党的青年组织)主要工作;35岁就作为特使去苏联谈判;36岁又晋陆军中将,38岁又被派去上海主持金融改革;去台湾后又主持情报工作,为了扫清蒋经国接班的障碍,蒋介石甚至迫使自己几十年的老部下、亲信、号称“小委员长“的陈诚给蒋经国”让道“,闹得陈诚郁郁而终。
整个“培养接班人“过程,蒋介石都是一步一步、有条不紊:
先当封疆大吏(赣南特区负责人),给他足够的资源、人手,让他在这里培养自己的班底(班底是掌权的关键);
然后掌握三青团(这是有很大实权的位子),培养他掌握组织的能力;
再混外交,跟各国领导人混个脸熟;
再主持金融工作,准备让他接掌行政权;
同时,把情报工作划一个区域出来,给蒋经国主持,把他和他的班底培养为新的派别“小蒋派”;
等到合适时候,就把蒋经国派到关键位子上,制衡原先的实权派(把蒋经国派去主持国民党台湾党务,等于是制衡当时的台湾省主席陈诚和台湾驻军司令孙立人),待时机成熟,就把原先的实权派挤掉,扫清蒋经国接班的障碍,最后逐步把权力交到他手上,完成过渡。
很多人都觉得孙立人和陈诚等人倒得“冤“,殊不知,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蒋经国接班的障碍,他们无所谓对错——芝兰挡道,不得不除!
我们看了蒋介石培养蒋经国,再看看毛主席培养毛岸英,是不是反差很大?
可能有人会说“毛主席一向不按常理出牌,你怎么能确定他对毛岸英的培养方式不是有自己的考量,他就一定不是在培养接班人?“
本人也不想说什么,但是本人还是不得不说,不说别的,首先,要培养接班人,必须先把他的名气打出来,否则自己百年以后,那群元老们谁服他?其次,要培养接班人,那就必须给他做关键性的工作、培养他的眼界、手腕、气魄和能力,这两件事都是宜早不宜迟的。
可是毛主席做了吗?
你要认为当农民、当工人、当宣传干事、主持基层党支也叫“打响名气”、“培养眼界、手腕、气魄和能力”,那本人也无话可说。
况且你见过哪个领导人培养接班人,会把他往可能危及生命的地方送?
三.毛主席到底打算把岸英同志培养成什么样子?
首先,毛主席肯定不打算培养岸英同志当接班人,因为他自己清楚,岸英同志虽然是忠诚的,但绝不会是最合适的,因为山外有山、人上有人,他当然可以用自己的影响力把自己儿子推上领导人位置,但这对老百姓肯定不是福音:因为他们失去了潜在的更好领导者。
毛主席比谁都清楚这种封建家族政治危害有多大:历朝历代的衰亡,无一不是由此而起,熟读历史的他,绝不会愿意重蹈覆辙,毛主席要开拓的,是一条万世不衰的文明道路,而不是一个注定瓦解的封建王朝。
既然岸英同志不打算作为接班人,那么毛主席准备把他培养成怎样呢?
我们可以再看看,毛主席如何对待他的,以及让他做的工作。
岸英同志回延安刚和毛主席吃了两天饭,就被“撵”到机关食堂去,没有特殊情况不许见毛主席(毛主席要去安排各项工作,每天只能睡三五个小时,哪有时间陪他?);
学做农民、当工人、主持基层工作,全都是比较“细节”、比较重要,却又难以干出成绩、被人赏识。
毛主席的初衷,呼之欲出。
那就是培养岸英同志吃苦耐劳、塌实肯干的精神。
为什么他要这样?
因为毛主席肯定清楚岸英同志在苏联的情况,他在苏联主持过团支部、去过苏德战争前线、还见过斯大林(甚至得到了斯大林赠送的手枪一把,至死都保留着这把手枪)、还去过苏联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可以说,他真的很优秀。
但是,毛主席也知道,这样优秀的年轻人,往往会有“少年得志”的自负,一旦放任,很容易恶化为轻佻、目中无人的“衙内“,何况毛岸英当时的经历,放在党内、国内,也是数一数二的”麒麟子“,他也的确有吹嘘的资本,这样,大家都会觉得他”日后前程不可限量“,这种外人的评价又会反馈到毛岸英身上,那时候恐怕不论外人还是他自己,都会有意无意把自己当作”接班人“来看,可是毛主席又不打算把他做接班人,当毛岸英最终明白这一点时,长期顺风顺水,没尝过”挫败“滋味的他,恐怕会陷入巨大的失望、痛苦和愤怒中,届时,他的一生就完了。
如果因为自己的不作为,而导致亲爱的儿子人生被毁掉的话,那他会自责一辈子。
可是,自己的苦心,年少的儿子未必完全理解,对这个能言善辩的优秀儿子怎么办呢?
干脆用强制的手段了!
于是发生了我们都知道的一幕。
毛主席清楚:他现在想不通,以后肯定会想通的。
毛主席之所以这么做,和他自己的经历有关。
他从小被旧派思想浓厚的父亲压着一头,为此多次反抗父亲,长大后离乡寻找人生目标,吃了很多苦、也曾迷茫过很久,找了很久才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在这个方向前进的过程中,他又受了很多苦,很辛苦、也很委屈,可以说苦痛多于欢笑、汗水多于自豪,时至今日,他才能自信地说自己没白活。
对比儿子和自己的经历,他知道儿子的智力、履历发展是绝对够了,但是儿子的情商、精神、意志等很多方面是不足的,别说是当个合格的党员了,连普通的“男人“都还不够!既然如此,那就”缺啥补啥“。
综上所述,毛主席在岸英同志回延安后把他安排去当农民、做底层工作,实在是当然的情节,他就是要用这种方式煞一煞毛岸英的锐气,让他知道人生艰难、谁也不容易。
后来毛岸英想结婚,毛泽东起初不同意,应该除了是因为年龄不够,大概他还觉得毛岸英还不够成熟,他要毛岸英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的男子汉,这样才能给自己的妻儿撑起一片天。
毛主席的目的,此时已经呼之欲出:
首先,他要把毛岸英培养成一个完完整整的“人”;
其次,他要把毛岸英培养成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最终,他要把毛岸英培养成一个干练忠诚的共产党员。
至于 “接班人“什么的,对不起,不在考虑之列!
四.总结
我写这篇文章,目的有二:
一.澄清一个事实,毛主席派岸英同志去朝鲜,不是想给他混军功;
二.毛主席培养岸英同志,是想培养他做人、当男子汉、当合格党员,而不是当“接班人”。
我出生于毛主席逝世以后的时代,客观来说,对当年毛主席时代的一些事情,我并没有亲身经历的直观感悟,我的对他的一切了解,都源自于书本和历史资料,以及他的选集,可惜的是,目前我并没有全部读透,对此我感到非常惭愧。
但是,我不认为我就没有对历史的发言权,尤其是对于那些别有用心的攻击党和伟人的言论,我觉得我有挺身而出的责任,这是权力,也是义务。
在一些人看来,我就像一个无权进入政治、历史禁脔,却硬闯进去的家伙一样,为此,我遭到的攻击也是数不胜数的,甚至有人指责我“你有什么权利引用毛主席的原话、你有什么权利和别人讨论你对《毛选》的理解!?”,还有些人更可笑,说不过了,就用“资历”压人:“乳臭未干的小毛头,你算哪根葱?”……
嗬,我无权引用毛主席的原话、我无权和人讨论我读《毛选》的理解,他们有权了?言下之意,我想当毛主席的学生也是不行的。
我无话可说。
我写这篇文章,已经想到了我可能收到的攻击,尤其是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攻击。
但我不后悔。
我觉得,做人,最大的优点是诚实,其次,是明智,如果这两点都做不到,至少,我希望自己能不说谎。
2018年7月27日
本人笔名:任地狱的对头
本人铁血社区笔名:骑士小腿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