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电影《色•戒》的评论成为舆论的焦点问题,我们网站拟了一个采访提纲对一些学者进行了采访。下面是一些学者的简单评论,虽然不成系统,但是反映着大家的基本看法。
曹建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经济学博士):
感谢你用这种文化的问题来考我。
不过,很遗憾,我还没来得及看这部电影,我打算以后有时间去看一下。所以,我不熟悉《色·戒》和张爱玲,所以暂时不便就您提出的问题给予直接评论。
但是,我感觉这里面的问题非常深奥,就是对于人性和价值的抉择及由此必然引起的巨大争议。
特别是在全方位改革开放时代,价值多元化时期,《色·戒》引起了人们的极大争议,说明很多人在其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现实定位。
其实,在全球化条件下,目前的中国已经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各个社会阶层。与《色·戒》时期的苏、日、美扶持和压迫下的各个阶级,在实质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历史是不是再现了呢?
我们国家现在的问题很多,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在为权力、金钱跪拜,除了权和钱,没有其他的信仰了。而信仰是什么?我曾经在几次讨论会中说,信仰,就是人的心中被认为神圣的,不可交易的那部分东西。所以,崇拜权力和金钱这种最直接交易的东西,实际上是当代中国人整体,最大的道德沦丧!
试问现在的中国大地上,有几个人是站着的?社会上的弘扬美好人性的人群,我看甚至还不如《色·戒》描述的时代呢?
所以,有人认为中国人都站着,只有李安跪拜着,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是不符合实际的。当然,这只能是我自己的一种观点。
在多元化文化的时代,简单地,一面倒地进行赞扬和批判,可能都会产生巨大争议。也许,用马克思的一分为二方法,或者更加多元化的一分为三的方法,对各个阶层的感受进行客观的描述,可能更是真实的和可以接受的。
所以,我不反对《色·戒》的公映,对应拥有史上最差的人性、价值和信仰环境的当代社会,任何一个能给人们心灵带来震荡的东西,其产生的增量效果,至少不会比我们现有的环境差;反过来,新的东西输进来,激荡人们的心灵,让人们产生反思,可以使我们已经被污浊的空气,有了清新的可能。
杨晓陆(民间经济学者):
因前些日子生病住院,没看过电影《色戒》,只是听说这是部很糟糕的片子。看了王小东在咱们的答记者问,方知《色戒》是个这么恶心的东西,令人愤慨!如此侮蔑丑化抗日烈士,美化汉奸,这绝对是典型的汉奸买办文化。也是重新走上买办化发展道路的中国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思想文化方面的渗透是外部敌对国家对我全面冷战渗透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瓦解我们的民族精神灵魂,瓦解我们的民族凝聚力,从而彻底分裂、剥削、压迫我们中华民族。
张爱玲的小说我没看过,但知道她是个汉奸,从其文在大陆传播,到拍出这么恶劣的电影,媒体和精英却为之喝彩,这说明买办汉奸本化越来越猖獗,精英越来越无耻,买办汉奸的政治势力越来越大,国人也越来越麻木,民族精神也越来越涣散。国家越来越危险!
买办化的道路是一条死路,经济和金融方面是这种趋势,意识形态方面也同样如此。既便我们在经济和金融方面不崩溃,汉奸买办文化的发展足以瓦解民族精神而亡国。对此我要写文章指出这一点。
岳健勇(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政治学博士):
此片我尚未来得及观赏。如果与中国抗战的某段历史有关,对于重庆政府和汪伪政府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围绕锄奸和反锄奸而展开的激烈的谍报战,我有些许了解。
郑萍如是对国家民族绝对忠诚的热血青年,为了锄奸,冒着极大的危险执行艰巨的使命,最后成仁殉国,此堪称中华民族的英雄!
陈美霞(台湾国立成功大学):
我注意到你们网站谈过李安的“色,戒”电影,我是很同意你们的观点的。李安的电影是去历史的,他懂得拍怎样的电影才能符合“市场”的口味,观众市场是他的衣食父母,至于像日本殖民中国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他无法深刻理解,更不可能期望他在电影中处理。
李学军(《读书》执行副主编):
我还没有看《色·戒》,所以关于电影还谈不出什么,不过网上的争论看到一些。我看到有一篇夏雨天写的评论很不错。突出人性大概是为这部影片叫好的主要理由,但是这样来理解和处理人性实在是太简单化了。更不提必须安顿的历史感。
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
关于《色戒》我想的不多,作为一个个人观影者还是喜欢的。
谈一点想法,是关于“纯艺术”的。
纯艺术的提法是非常可疑的。在当代文学的脉络里,“纯文学”这个概念从80年代中期一开始提出就是政治的:倾向西学的作家、评论家用来挑战现实主义定于一尊的霸权地位。在今天,“纯文学”又是非常政治的,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主流的文学方式,是今天文学界最大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确实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色戒》绝对不是“纯粹的艺术”,它的政治立场是非常鲜明的,就是以个人(情感和肉体)对抗、解构家国政治的宏大叙事。这在张爱玲是意识,在李安如果不是意识也是潜意识。《色戒》是一部意识形态运作的相当成功的影片,为其成功,才达到“润物细无声”、“春梦了无痕”的“纯艺术”效果。但问题是,我觉得任何人都有权力用艺术表达自己的立场,意识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关键看那种意识形态获得“领导权”。所以,需要讨论的,不是《色戒》本身的问题,而是接受的问题。哪些人通过什么样的媒介表达什么立场,这是需要关注的。我想也正是您问卷关注的。作为一个个体观影者,尤其作为一个女性观影者,我觉得很喜欢这部影片,艺术上相当精致,里边的政治立场尽管和我不同也可以存异,不妨碍感性上被打动。但如果这部作品获了华表奖什么的,就需要特别关注了。如果仅作为商业电影,应该可以作为一家立场存在。不过,现在的讨论似乎使它的“政治问题”严重了。
孟晖(《读书》编辑):
我没看过<色戒>,也许是我的态度不对,我对这个事件真的一点花费精力的兴趣都没有。当然,你们这样做是对的,需要有人出来为正义抗争。但我个人对这件事真的没有兴趣,因此恕不回答问题了。
曹征路(深圳大学中文系):
因我刚从外地回来,很累,而且这片子也没看,也没情绪看,所以就不谈了。
其实对张爱玲这种货色过多关注没什么意思,反而是给她帮忙。
周发强(信息产业部国家汽车计算平台工程专家工作组组长教授):
这部电影我没有看,我本人主要从事技术工作。但从网上看到某些评论。
从网上评论看, 丑化民族英雄,美化汉奸是广大中国人民所不能容忍的。
不论这些人地位有多高,势力有多大,都必须坚决予以打击。民族败类绝不容忍。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