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电影《色•戒》的评论成为舆论的焦点问题,我们网站拟了一个采访提纲对一些学者进行了采访。下面是一名经济学家的看法。
1 我没有看过《色戒》这部电影。从网上对这部电影的评论,大体了解了电影所涉及人、事的历史原型。
2 对这类电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电影作品的格调,当今海内外影视作品似乎只要有“脱衣服”或“床上”镜头,必然吸引眼球,且引起争论。源于西方的“脱、床”派永远不乏吸引力,也永远不乏批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文艺流派永远不可能登上大雅之堂,只能算X片。问题在于,我们改革开放30年了,人们对“毛片”早已见怪不怪,还要用这种不入流的低级趣味的东西来卖座,还这么津津乐道,真是文化界的悲哀。
第二,此戏是“历史翻案风”的延续。自从否定文革以来,知识界就有一种要否定中共全部历史的倾向,至今不衰,甚至要翻更远的历史的案。当然,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再评价,是任何时代都会做的事情,但再评价总是为本时代服务的。日本历史界翻案,要翻二战的案,翻46年“远东审判”的案,翻“南京屠杀”的案。为此,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和日方进行了多年的斗争。
而我们呢?像《色戒》这样的变相翻案,和日本人的翻案,穿了连裆裤。
写抗战戏,题材太多,根本写不完。自九一八以来,中国无数志士仁人为救亡而奔走呼号,奋斗不息,其英雄事迹,数不胜数。单拿上海来说,抗战前有“七君子”,“救国会”,鲁迅先生的如椽大笔,聂耳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十九路军一二八抗战”。抗战中有淞沪大战,“八百壮士”,孤岛时期的“茅丽英”等,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随手拈来,都是好的文艺题材。结果今天,我们的某些文化“泰斗”,单单拿出嫁给汉奸的张女士说事。连钱仲书的《围城》,都对上海沦陷时期的这类无气节的女人,给以辛辣的抨击。对这类当时文化界根本不屑一顾的女文人,大加赞赏和宣扬,弄到吓人的高度。我们不禁要问,是不是在文化上越自虐,就越“思想解放”,就越“和国际接轨”?你们要把中国文化引向何处?
3 一两个酸文人鼓噪褒扬张女士,也就罢了。今天,亲日亲美亲台独的台湾文化界,把性的表现和翻案文学结合起来,搞出这么个《色戒》,格调就是等而下了。这样的东西,就算到国际上拿了奖,也绝不是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赞赏,而是对中国文化界的败类的赞赏。失去了民族气节,甘做侵略者的走狗,就是败类,汉奸。对汉奸行为不愤恨,不群起攻之,反而徘徊吟唱,把玩不已。如果在国内将这类形象大加宣扬,那就真的如祝东力所说,要再次准备救亡了。
再说,为一己的私欲(不管是钱还是性)而置民族大义和身负责任旗帜不顾的行为,就是变节行为,在任何时候拿来当正面形象宣传,都令人不齿。如果这样的文艺格调表现为“正道”,还在国际上拿奖,国际评价机构就有很大问题。
中华民族历来不乏舍身取义的民族英雄,也不乏出卖祖国的汉奸、败类。等而下的汉奸,为几个臭钱就当侵略者的哈巴狗;等而上的,满口“以天下苍生为念”,实在是精神上被抽掉了脊梁骨,甘心为虎作伥。今天有人还想为汪精卫翻案。历史就是历史,汉奸就是汉奸,想翻历史的案?痴心妄想。
4 须知,影视文化的传播面和感染力,是其他形式所不能比的。所以对影视的审查,应该特别谨慎。这样格调低下、为汉奸张目的电影,不能仅凭拿了“国际大奖”就放行,这是一个教训。
5 近几年,影视界出了一些很好的作品,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如“长征”“井冈山”“恰同学少年”“陈庚大将”“亮剑”“吕梁英雄传”等,颇得好评。衷心希望文化界能够继续坚持做下去,弘扬正气,正确反映中国历史的本来面目,告诉年轻人,新中国是怎么诞生的,曾经在黑暗中经过多少艰难的探索,多少志士仁人为之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献出了鲜血和生命,这正是激励我们建设现代化的强大精神财富。我们千万不要把已经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糟粕当宝贝,而忘掉自己的光荣历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