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色 "戒》现象的采访
1、您看过电影《色 "戒》了吗?对它有一个什么样的总评价?
2、从郑苹如历史真实的原型故事、到张爱玲的小说《色 "戒》、再到李安导演的电影《色 "戒》,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您是否都清楚?当前,中国媒体普遍关注电影《色 "戒》并且主要是一片叫好声,这俨然成了今日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3、关于电影《色 "戒》,中国的主流媒体上几乎看不到批评的声音,但网上的声音却截然相反,批评的声音很大,您如何看待这种状况?
4、必须承认很多人对《色戒》是相当推崇的,尤其是在精英阶层中间,为什么会这样?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5、您对原著者张爱玲及其作品有何评价?您是否了解张爱玲的作品从小说到电影从港台到大陆逐步热起的历史过程?您如何看待中国大陆近年来长盛不衰的张爱玲热?
6、您对我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有何评价与建议?按照我国现行电影审查的法律制度,如果审查部门介入此事,禁止电影《色 "戒》公映,您认为是否属于“权力滥用”?有人认为现在允许电影《色 "戒》公映属于审查部门“失职”甚至“权力滥用”,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7、有人说这是纯粹的艺术,无关政治,您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8、有人说这部电影歌颂的是爱情和人性,无关政治和爱国等,您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9、有人喜欢拿这部电影和前苏联的《第四十一个》做比较,您认为这两部电影有何异同?
10、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您认为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应该是什么?
我认为问题7、8、10是紧密相联的问题。并且问题10的主流价值观是基本问题,阐述、理解它之后,就易于阐述、理解问题7、8。所以我先谈谈我对问题10的看法。
10、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您认为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应该是什么?
价值观 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等的准则。价值观是种思想意识,它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行为及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价值观这种思想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受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其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所以,不同的阶级,因为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不同,他们行为取向常常不同,对社会行为及事物的评价、态度也常常不同。一句话,不同的阶级,阶级思想意识不同,阶级价值观也不同。
至于 “您认为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应该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认为现时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即主流思想意识),不是应该是什么。或者说,由不得你、我或其他某个人认为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应该是什么,而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即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到底是哪个阶级的价值观。
精英们虚伪地谈多元价值观,但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经济、政治上的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一定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即是社会主流思想意识。而统治阶级的价值观也必定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即统治阶级必定要将他们的行为取向及对行为及事物的评价、态度,成为社会对行为及事物的主流评价、态度,以图使其他阶级听命于他们的行为取向及对行为及事物的评价、态度,以巩固他们的经济和政治统治地位。所以剥削社会的统治阶级不会按被统治的劳动大众要求,使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应该是什么,而是将他们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强加于社会,强加于劳动大众,并将这种价值观宣扬为全社会的共有价值观。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思想价值观的灌输,影响劳动大众的思想意识,使尽可能多的劳动者不能具有自己的阶级意识、阶级价值观,以使尽可能多的劳动者继续被资产阶级愚弄。所以,精英们谈论多元价值观是极其虚伪的。
马克思、恩格斯写道:“在每一时代,统治阶级的思想总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的居于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它同时也就是该社会的居于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拥有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就拥有精神生产资料,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要听命于这个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实际上无非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思想上的表现。” (转引自康斯坦丁诺夫《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57、398)娜•克鲁普斯卡娅在《论无产阶级文化》中也说,“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文化史,就可以看到,自从社会分成阶级以来,统治阶级总是在整个社会制度上打下自己的烙印。它创造社会生活的形式,它的统治不仅建立在武力上,而且建立在思想影响上。”因此,我国的主流价值观不会因为我们认为“应该是什么”,就会是什么。我国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属于上层建筑的思想意识意态,也将决定属于思想意识意态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我国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的利益,己决定了我国的主流价值观的阶级属性。
那么资产阶级是通过什么媒介将他们的思想变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变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呢?娜•克鲁普斯卡娅在《论无产阶级文化》说,“统治阶级有千百种途径可以把自己的世界观、自己的文化强加给群众。这种世界观是通过整个国家生活制度、通过出版物、学校等等途径灌输给群众的。”其中一重要途径是通过传播媒介。1983年,美国著名传播媒介的评论家,曾获得美国最高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的巴格迪坎,出版了名为《传播媒介的垄断》书。西方盛行的“传播媒介”一词,除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工具外,还包括图书、唱片、录音录相带、以及制造出类似《色戒》这种影片的电影业等等。《传播媒介的垄断》揭露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是美国传播媒介的各大企业的老板,因而他们控制着美国传播媒介的各行各业。美国传播媒介各大企业的老板和在各传播媒介上作广告的广告户,都属于资产阶级,他们会用其阶级成员控制或买单付款的美国传播媒介,向人民灌输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
“一般传播媒介——主要的报纸、杂志和广播电台一直是大公司德性可信赖的鼓吹者。报纸的各部分都奉献于对工商界人士一味的颂扬,不仅在广告中尽是公司出钱刊载的自我吹嘘,而且被假定为不带偏见的‘新闻’的内容也是如此。日报的多数商业栏很少对公司采用同对其它对象一样行之有效与批评性评断的标准……就编辑工作来讲,大公司的事业几乎变成了新闻传播媒介的事业。每年最通常被查禁的一些新闻都是涉及到大公司的报道,这些报道刊载在较次要的出版物上,而重要的传播媒介都不予报道。如果没有美国新闻机构的主体长期鼓吹的话,不可能发生大公司的看法掺进全国性观念的现象。” (《传播媒介的垄断》新华出版社1986.60、61)
《传播媒介的垄断》所讲的大公司、公司、工商界人士,实际是资产阶级的表现形式,所以文中所讲的公司、工商界人士,我们可以把他们解读为资产阶级。“如果没有美国新闻机构的主体长期鼓吹的话,不可能发生大公司的看法掺进全国性观念的现象”,实际表明美国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其阶级成员控制或买单付款(以广告等形式买单付款)的美国传播媒介(包括音像制品和电影等),再加上他们操控下出台的资本主义法律(他们极力说资本主义法律不只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是维护全体人民的利益,所以全体人民都应遵受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律,并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律作为对行为及事物的评价标准)、资产阶级御用文人编制的教材……等等“千百种途径”,使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成为“全国性观念”,即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在美国传播媒介以广告形式付款之后,做广告的广告户(即资产阶级),不仅有前述的“在广告中尽是公司出钱刊载的自我吹嘘”这种公开、明显的思想灌输,它们还要求它们买单付款(以广告等形式买单付款)的美国传播媒介,以“隐晦方式反映出”它们的“具体思想”,“使得这些具体思想,不是在广告,而是在报纸、杂志、无线电广播、电视上公然以‘独立’的新闻报道、社论或娱乐节目表现出来。读者、听众和观众并不知道这些思想内容是广告户灌输进去的。他们不应当知道。他们应该认为这些思想是专业记者和作家们独立的工作成果,而与任何商业广告无关。因为如果他们知道了这些思想反映了作广告的企业的意图,它们就会丧失对群众的影响。……在美国的新闻报道和广播节目里,不准批评当代企业制度的戒律是心照不宣的,其彻底程度,犹如在苏联禁止批评共产主义一般。”(《传播媒介的垄断》166、167)美国资产阶级就是这样,通过各种方法使他们的价值观,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美国资产阶级使他们的价值观,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各种方法,在各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在使用。我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使我国也产生了为这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大量官员被资产阶级腐蚀拉拢,大量官员在资本主义改革中获取大量利益,全国都笼罩在向国际接轨(实质是将我们国家向国际资本主义接轨,向国际资本主义靠拢)的喧叫中。利益和舆论导向,使这些官员把持的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控制下的作为上层建筑的主流媒体,极力维护现存的、使广大劳动者被资产阶级(即老板)剥削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极力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的人剥削人的生产关系。官员们、主流媒体都齐声以各种形式宣讲我国的人剥削人的生产关系给我国经济、人民带来的“好处”。
我国主流媒体齐声赞颂我国的人剥削人的生产关系的“好处”,也犹如“在美国的新闻报道和广播节目里,不准批评当代企业制度(“当代企业制度”是资本主义人剥削人的生产关系的一种美化性称谓——笔者注)”一样,我国主流媒体也不批评我国的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然我国主流媒体也会报道一下黑窑工、矿难、欠薪、大量辞退十年以上工龄职工、压低工人工资、大量工人长时间强制加班……,但主流媒体最多责备个别资产阶级成员(即个别老板)心黑、官员监督不到位或工人不会维权等。主流媒体极力掩饰所有这些工人利益受到损害的事件,都是我国的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必然结果。主流媒体不会去揭示这所有事件,都是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们受剥削、受欺压的表现。因此,通过物权法等法律、精英及官员们讲话和主流媒体的表现等,我们就知道,资产阶级的行为取向及对行为及事物的评价、态度,成为社会对行为及事物的主流评价、态度。
7、有人说这是纯粹的艺术,无关政治,您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艺术属于社会意识部分,他和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即法律理论和合法、非法的观念)、道德、宗教、哲学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不过是有关人员以自己的艺术观点,以一定的艺术形式表现社会,反映社会。因为人的艺术观点也是思想意识,而人是生活在阶级社会,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所以艺术创编人员的艺术观点这一思想意识,受着个人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社会政治、阶级利益、阶级斗争及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它反映着某一阶级的思想意识。在剥削社会中,它或者反映剥削阶级的主流价值观,或者反映被剥削的劳动大众价值观。不受社会上不同阶级价值观影响,不反映任何阶级价值观的纯粹的艺术是没有的。
资产阶级艺术家、艺术理论家们用唯心主义来欺骗人民,硬说艺术家们是独立、自由创编,以此来说艺术这一社会意识形态,可以不依赖社会和政治而存在,可以独立、自由创编出不依赖社会和政治的纯粹的艺术。也就是说,他们宣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适用于艺术这一社会意识形态。例如,一篇批判《色戒》的文章说,“精英和准精英阶层比较推崇为艺术而艺术,因为他们把政治看作是外在的、具有强迫性的、工具性的、暂时的东西,而艺术是关乎内在的、自发的、真理的、永恒的东西”。也就是说,精英们宣称,艺术只是出自他们心灵“内在的、自发的……东西”,是与外在的社会、社会政治无关的独立产品。
巴格迪坎在《传播媒介的垄断》中揭露说,资产阶级的“具体思想……在报纸、杂志、无线电广播、电视上公然以‘独立’的新闻报道、社论或娱乐节目表现出来。读者、听众和观众并不知道这些思想内容是广告户灌输进去的。他们不应当知道。他们应该认为这些思想是专业记者和作家们独立的工作成果,而与任何商业广告无关。因为如果他们知道了这些思想反映了作广告的企业的意图,它们就会丧失对群众的影响。”资产阶级艺术家们叫着他们是独立、自由创编的无关政治的纯粹的艺术,其实他们独立、自由创编的艺术,如资本主义国家“‘独立’的新闻报道、社论或娱乐节目”一样,不过是同样虚伪的假相,他们实际同样是在表现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意图。
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一文中,揭露了资产阶级艺术理论家关于可以独立、自由创编出不依赖社会和政治的纯粹的艺术的观点的虚伪性,列宁写道,“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先生们,我们应当告诉你们说:你们那些关于绝对自由的神话不过是一种伪善而已。在以金线势力作基础的社会中,在劳动群众作乞丐而一小撮富人作寄生虫的社会中,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实在的‘自由’。作家先生,你离得开你的资产阶级出版家而自由吗?你离得开那要求你作春宫画、描写卖淫来‘补充’‘神圣’舞台艺术的资产阶级观众而自由吗?……生活在社会中却要离开社会而自由,这是不可能的。资产阶级的作家、艺术家和演员的自由,不过是戴着假面具的(或者戴着伪善的假面具的)对于钱袋的依赖、对于收买的依赖、对于豢养的依赖。”
《传播媒介的垄断》的揭露,列宁对资产阶级艺术理论家关于可以独立、自由创编出不依赖社会和政治的纯粹的艺术的观点的虚伪性的揭露,都证明了我在讲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时,引述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一段话:“在每一时代,统治阶级的思想总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的居于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它同时也就是该社会的居于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统治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既然己表现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上,剥削阶级的经济统治力,就会扭曲社会对美(艺术是从美学角度反映现实)、平等、正义等的评判。莎士比亚作品就曾反映过金钱“的精神力量”,反映过金钱对美等评判的扭曲,他写道:
“黄金这东西,只要一点儿
就可以把一切黑的变成白的,
一切丑的变为美的,一切罪过
变成正义,一切卑贱变为高贵,
把胆小鬼变成豪迈的勇士,
把年迈的老人变成活泼的少年!
是的,这全身闪光的奴才……
使人们跪拜在长期癞病患者面前,……
……把求婚者送给
满脸皱纹的老寡妇,在那使人
见了就呕吐的满是脓疮的人身上
洒上香水,插上鲜花,恢复美好的青春,
本来谁都要带着厌恶的神情
把他从医院四壁内远远送走!……
……你,我们的显赫的神,
把完全异样的家伙撮合在一起,
命令他们互相结吻……!”
莎士比亚不象那些故作高雅,说自己可以不依赖社会和政治而存在,可以独立、自由创编出不依赖社会和政治的纯粹的艺术家,莎士比亚反映社会,反映 “社会的居于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它同时也就是该社会的居于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的现实,他揭露私有制的丑恶(金钱下的丑恶即私有制的丑恶,因为一个社会的货币表现这个社会的所有制。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讲,“货币,即所有制的这个最一般的形式”)。现在,资产阶级的金钱,“我们的显赫的神,把完全异样的家伙撮合在一起,命令他们互相结吻”的状况依然在继续。例如,经济方面,我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在资产阶级的金钱命令下,也把剥削这种与正义“完全异样的”罪恶说成是正义;把资产阶级这种丑恶的剥削者,描述成对社会有最大贡献的美者。艺术方面,李安的《色戒》也在资产阶级的金钱命令下,把汉奸、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描述为“帅呆酷毙、风光无限的正面英雄形象”, “而爱国学生和抗日力量却被表现的无能、无力、弱智、粗暴,是幼稚可笑的,是21世纪当代中国找不到工作被社会抛弃的低能儿形象。”。另外,《色戒》中,“背叛国家和民族,贪恋性爱和汉奸,是人性回归的典范,是英雄的女性解放的光辉形象。”(以上摘自崔士忠的《色戒:原来汉奸不可战胜?》
当然可能有人说,我可以制作不表现社会大环境的艺术作品,我只制作表现个人世界的艺术作品。(类似观点是“有人说这部电影歌颂的是爱情和人性,无关政治和爱国等”)但是,不管艺术家自觉还是不自觉,所谓脱离社会纷争,不受社会影响,独自专注表现男女个人爱得死去活来、个人奋斗的流行歌曲、影视作品之类的艺术,客观上也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图。这些作品不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丑恶,却执行着资产阶级将劳动大众的关注点,从资本主义人剥削人的生产关系造成劳动大众的众多社会灾难移开的任务。资产阶级企图以此吸引更多劳动者专注沉迷于个人琐事或欲望,从而削去劳动者同剥削压迫他们的资产阶级斗争的意志,并最终放弃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使资产阶级能更轻易地剥削压迫劳动大众。因此,这种所谓脱离社会纷争,不受社会影响,独自专注表现个人的艺术作品,其实是资产阶级需要的、用于麻醉劳动大众的鸦片、麻醉剂。
执行着资产阶级将劳动大众的关注视线,从资本主义人剥削人的生产关系造成劳动大众的众多社会灾难移开的任务,不仅只在艺术领域。前段时间网上热议的朱学勤关手历史教科书的讲话、《大国崛起》也承担着同样的任务。《大国崛起》对西方大国近几百年阶级剥削压迫、阶级矛盾、阶级斗争采取回避和掩盖态度,根本不谈。朱学勤更是公开反对鲁迅关于私有制社会“吃人”的表述,对私有制社会黑暗的揭露。朱说:“我首先就不赞成鲁迅对中国历史的这种讲法,鲁迅的这种历史观就是过去农民起义历史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发展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个阶段,作为社会意识的历史观、历史教科书都应反映(表现)这五个阶段。而朱学勤说使历史教科书“放弃了五个社会发展阶段”。即朱学勤通过抛弃人类发展史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个阶段,来抹杀后四个社会的阶级本质。这样,就不必逐一介绍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而这些社会中,谁是剥削阶级,谁是被剥削阶级,他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政治关系(统治和被统治关系)等就可避而不谈。
因此,不仅是表现男女个人爱得死去活来、性欲、个人奋斗的流行歌曲、影视作品之类的艺术,执行着将劳动大众的视线,从造成劳动大众的众多社会灾难的资本主义人剥削人的生产关系移开的任务。历史方面朱学勤关手历史教科书的讲话、《大国崛起》,经济问题方面主流经济学家的诸多讲话,社会政治方面高尚全、俞可平等脱离资本主义人剥削人的生产关系大谈公平正义、社会和谐、以人为本等的讲话,都执行着将劳动大众的视线,从造成劳动大众的众多社会灾难的资本主义人剥削人的生产关系移开的任务。可以这样说,我国各个领域的所谓社会精英,从不同方面参与了将劳动大众的视线,从造成劳动大众的众多社会灾难的资本主义人剥削人的生产关系移开的、全方位欺骗和麻醉劳动大众的活动。这些情况说明,所谓脱离政治,脱离阶级意识影响,搞纯艺术、纯社会科学的说法是极其虚伪的。
对于问题3(关于电影《色•戒》,中国的主流媒体上几乎看不到批评的声音,但网上的声音却截然相反,批评的声音很大,您如何看待这种状况?)和问题4(必须承认很多人对《色戒》是相当推崇的,尤其是在精英阶层中间,为什么会这样?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我就不多讲了。我在回答问题10时就写道,资产阶级的价值观,“通过物权法等法律、精英及官员们讲话和主流媒体的表现”等,成为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精英及主流媒体极力提倡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充当资本的代言人。精英极力宣扬的“与国际接轨”,实质是将我们国家与国际资本主义接轨,向国际资本主义靠拢。“与国际接轨”,其中就要以国际资本的价值观作为我国的价值观。即以国际资本对社会行为及事物的评价、态度作为我国应有的对社会行为及事物的评价、态度。所以,他们对资本投资、控制的影视公司,按资本意图制作,并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的电影《色•戒》,采取推崇或默许的态度是不足为怪的。精英早就以“与国际接轨”,以国际资本的价值观看待我国历史,修改以前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观点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出的评价。有篇文章写得好,“对《色戒》的这种反应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最近一些年来社会上一些精英掀起的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时代的重新评价,或“翻案”的一个延续(比如,“曾国藩热”)。就《色戒》这部电影来看,它连接了近年来出现的对旧上海所具有的买办的、殖民主义的现代性的怀旧、欣赏、把玩和猎奇。”《色戒》事件不过是精英与国际资本的价值观接轨,以国际资本对社会行为及事物的评价、态度作为标准,全面改变我国经济、政治制度和对历史事件、人物评价的“改天换地”大运动的一个小动作。
叶劲松
12、14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