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外资并购中国企业:中国应避免“拉美化” |
|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 管清友 |
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6-3-29 http://guancha.gmw.cn |
|
外资如果继续大规模并购中国企业,将使中国被动资本化,走上当年阿根廷的老路 这几天随着徐工改制问题的风波再起,关于如何对待跨国并购的争论再次成为热点。回望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的提案和政协委员李德水的言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借这个时机能够通过争论得出一个明确的思路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战略显然颇有裨益。 全国工商联在一份名为《关于建立国家经济安全体系的建议》的提案中提出:“跨国并购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征,是企业和国家经济走向全球舞台的必经之路。但是,在跨国公司扩大占有其他国家市场时,往往使被并购企业所在国经济受到很大冲击,甚至会威胁一国经济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李德水在接受采访时说,“跨国公司近年来大举并购我国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龙头企业,而且要求必须绝对控股,以此达到消灭和控制我国的民族品牌的目的”,所以要“谨慎对待垄断性跨国并购”。 很多外电把李德水的讲话理解为中国外资政策风向转变的标志。政策是否转向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取决于中央政府对形势的全面考量和判断。对国家有利则坚持之,对国家不利则摒弃之,利害相间则权衡取舍之。我们可以从大规模外资并购的最终后果上探讨其对中国的利弊。 我们现在看到的还只是跨国并购的问题,但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再加上中国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后果不堪设想。这方面,拉美国家已经有前车之鉴。像中国以及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其金融部门要比发达国家脆弱的多,除了金融系统本身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金融部门的脆弱性决定于整个国家经济面的脆弱性。通过已经开放的“金融阀门”,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可以毫不费力地“资本化”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能源、矿产、金融等产业部门,使得这些发展中国家彻底失去对经济命脉的控制能力。通过“资本化”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部门,发达国家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益而风险几乎为零。 这种局面的形成与拉美一些国家的政府卖掉国有资产来推进投资热潮,对跨国并购不加以警觉是分不开的。在短短的几年里,政府将电信、供水、石油、煤气、电力、铁路、地铁、航空、机场甚至包括邮政服务都卖给私人投资者,其中大部分是外国人。消费市场也吸引了许多外国公司的进入,他们普遍都是先收购本地已有的工商企业,然后再加以现代化。从面粉厂到汽车制造厂,外国资本占领了阿根廷经济的战略要地。1995年,阿根廷最大的十家银行中,本地银行占到6家,但到现在,仅剩一家。 有专家曾经谈到,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所谓转轨国家都在“具有强势地位的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压力及其推行的意识形态化的“经济理论”影响下,相继放开资本市场,并且已经被国际资本通过全球化条件下实际上推行的“资本建制权”所控制。于是,随着国际强势资本的自由进入,这些国家的资源和资产“被动”地被国际金融资本“资本化”;而其间发生的高额通货膨胀和本币大幅度贬值(如大部分拉美、苏东国家)、甚至本国金融体系坍塌(如印尼、阿根廷等),以及随之发生的社会动乱,都属于必然结果。 我们大致可以推断,一旦跨国并购成为中国的普遍现象,大量的企业为外资所控制,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就与国际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形势紧紧拴在一起。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连锁反应。我们从此将受制于人,而失去了经济安全的基本屏障,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经济自主权。 |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