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心声 九九的思念
——毛主席纪念馆来了打工子弟
又是一年的九月九,毛主席离开我们已经整整42年了。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座落于成都西部郊区的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纪念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参观者——天骄西路社区的一群流动儿童,部分孩子的父母因为放假休息,也一起来到了纪念馆。
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纪念馆始建于1968年,是当时的郫县红光公社社员为纪念毛主席1958年成都会议期间视察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所建。1958年,成都会议期间要讨论农村并社问题,毛主席就提出到成都周边的农村做调研。当时安排的调查户都是家庭成分很好的贫下中农先进户,毛主席却打破了被事先安排的调查路线,进到了成分不太好的温大娘家。温大娘因为患眼疾,竟然没有能认出毛主席,毛主席询问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情况,并喝止了当地干部的插话,认真听取了温大娘的讲述……
孩子们聆听了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的历史介绍,深深地被毛主席坚持调查研究的严谨工作作风所折服,为毛主席与贫下中农心连心的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
参观完成后,孩子们聚在一起,讲述自己对毛爷爷的了解和认识,对于毛主席身高多少、毛主席爱吃什么这样的问题,部分孩子的父母也帮着回答——作为普通的打工者,他们对毛主席的了解也并不比一般的知识分子少,毕竟在中西部的广大农村地区,绝大部分老百姓仍然是毛主席的“铁杆粉丝”。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公社解体,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纪念馆也被私人承包,建起了加工厂、搞起了农贸市场,历经风雨、濒临垮塌,到成都开发高新西区,纪念馆更是面临强拆。在当地群众的坚持下,纪念馆终于得以保存——数十名老大姐二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义务坚守在纪念馆。这几年红色文化得到了官方的重新弘扬,2016年当地政府才重新接收纪念馆,花了一年时间进行重新装修打造。
42年弹指一挥间,转眼却已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曾经的社会主人如今已经沦落为给老板打工的“弱势群体”,并被冠以“非高端人口”在某些地方被驱离。
天骄西路社区毗邻成都富士康工厂,与成都高新西区的众多农迁社区一样,聚集了一大批从事制造业、服务业的进城打工人群,形成了与珠三角有所不同的、已经社区化了的“城中村”景观。受益于成都低廉的房租成本,他们已经不必蜗居在“村”里的自建房。
然而,这里打工子弟的境况与全国3400万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并无太大差别——缺少父母陪伴、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全国还有6800万留守儿童,境况更加堪忧——他们的状况不过是他们父母生活状况的一个折射。毛主席在天有灵,恐怕也会无比愤怒、无比痛心了。
此次组织流动儿童来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纪念馆参观、举办纪念毛主席逝世42周年活动的是一家名叫成都和众文化发展中心的民间社会组织。这家民间组织是一群热爱毛主席的青年大学生所创办,他们毕业以后放弃了薪资不错的“高级打工者”身份创办了这家组织。
在这个资本统治一切的时代,这群青年人学习毛泽东、向往毛泽东,虽然做不了惊天动地的事情,却多年来默默坚持从自己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努力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在成都郫县和雅安芦山的农村地区组织生产合作,帮助农民摆脱贫困;他们在成都的城市社区组织消费合作,帮助普通市民远离转基因、远离农药残留和激素,获取健康食物;他们在成都成华区的建筑工地已经开展了两年的工友服务;他们去年在有500多名流动儿童的天骄西路社区,开始开展面向流动儿童的关爱和陪伴服务,帮助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社区、健康成长。
与一般的社会公益组织不同的是,他们在工地给工友放映红色电影,帮助工友获得身份自信和阶级自觉;在给流动儿童服务过程中,除了一般的童话故事,他们更多会给流动儿童讲述毛爷爷的故事,帮助流动儿童读毛主席的书、学习毛主席的诗词,在天骄西路社区为这群流动儿童搭建起了一个小小家园。
今年因为天骄西路社区的公共服务资金调整,不再支持和众文化发展中心的流动儿童陪伴成长项目,为了让“家园”得以延续,他们无奈只能向社会发起求助,参加了腾讯99公益日的募捐活动。请您伸出援手,一起支持这群青年人,继续帮助城市社区的流动儿童。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手机版可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进入捐赠页面。
助力流动儿童成长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