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于《高中,还是工厂》的,我个人是很佩服的。在象牙塔阶段开始有意识的去解读自己身边的社会结构,这一点就超越很多人了。对于社会的思考起始于现实于幻想的破灭,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路径。但是象牙塔毕竟还是为寄宿于其中的人群遮挡了大量的社会风险问题。所以读书阶段的人,总会忽视各种社会现象,这也是我佩服这位的原因。
所以,我写下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供大家思考、讨论。
一 高中的确是“工厂”
高中的确是“工厂”,这一点可能和一般的宣传口径,比如“百年树人”“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相互违背。
可当我们花点时间去想一想,高中存在的意义,并不只在于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至少现阶段),而在于训练学生如何应付每年一次的高考,获得更高的分数,进入更好的大学。这个大目标的前提下,家长和老师以及学生的利益是一致的。当然学生可能觉得不爽,毕竟刷卷子的是自己,又不是老师和家长,付出劳动的阶段总是辛苦和容易让人抱怨的。
当然最开始的高中并不是为了专为高考而存在的,但那个时代,小学三年毕业就能算是有文化了,高中已经可以到小地方担任“吏”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化,大学学历的含金量也逐渐缩水,这个时候,高中学历就变得非常尴尬了。
你拿着高中学历去社会上一看,有学历要求的工作,至少也要个大专。没有学历要求的工作,哪怕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也能胜任。和高中同一阶段的中专,更是变成了,家长给自己一个“孩子”还在读书的借口。毕竟现阶段,进入工厂的工人收入和待遇,的确不怎么样。也不难理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卖、快递、直播,就是不愿去工厂的选择了。
为了孩子获得更好的学历,进入更好的大学,在学历市场上逐级变得不上不下的高中院校,偏离教书育人路线,变成考大学的“工厂”,也似乎成了某种必然的选择。
而另一条佐证高中的确是“工厂”的证据,显得很赤裸裸:高中的各项经费从何而来?
人总归是要吃饭的,不能让人吃饱饭的主义都是空谈,这和你是信马克思,还是信上帝是没有关系的。开办一所高中,面临的头一个问题就是:钱从哪来?
教学楼要钱建吧?课本、教材要买吧?老师的工资总要开吧?你看,没有钱什么事都办不了。那么那个出钱的人,说话管用,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而我们日常说的高中,一般都是在说公办高中。教育经费也来自于地方政府和中央划拨,那么教育的导向也理所应当的要顺着国家的规划走了。
从现在来看,当年为了适应加入WTO,扩大外需,我们的教育体系改革是成功的。大家不要觉得加入WTO,我们生产的是廉价商品,所以只要低文化水平就行了。整个工业化生产是需要大量大专、本科去花时间钻研和维护的,比如:汽车的轮子,固定的螺丝是要正向旋还是反向旋?为什么?这一个知识点需要的知识储备,可能就是初中教育阶段所无法提供的。况且一个大工业生存的国家,需要的有一定技术知识储备人员是海量的。
那么国家面对海量需求的技术知识储备人群,必然就要扩大供给了。恰好,我们又是公有制的,学校都是掌握在国家手里,再加上当年的经济困境,大学扩招就成了当年解决问题的一计“良药”。当然,后来的学历贬值、内卷,就是“苦口”了。
这种情况下,不上不下的高中教育,怎么可能不变成“流水线”?你不满足我对于学生源源不绝的需求,我又为什么要把那里都需要的资金拨给你办学校呢?
二 被“神”化的老师
老师一职,在舆论宣传上一直被冠以“灵魂工程师”,而且在我们这种体制化的体系下,在舆论中更是占有制高地。好处是,老师在这种种荣誉的加身之下,会收到很多隐形的福利,比如你在酒桌上一说,自己是老师,总能引来众人的吹捧,大家都是老师教出来的,或多或少的对于这一职业有特殊感情,爱屋及乌之下,总会偏爱这一职业的从业人群,在生活中给以一定的便利。
这是一种公共的群体意识,老师作为受益者总会下意识的维护这一群体意识。
在学校中,老师对于学生是有支配地位的,或许这么说不好听,但是老师和学生在学校中关系其实比老板和员工更具有支配地位。这种支配地位不体现在具体的某项命令之中,而在于老师的命令是没有成本的,老师可以规定学生去学某个知识点这一命令,受益的是老师获得了掌握某一知识点的学生,但成本是被学生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所支付的(分析这一点的时候,要简化社会关系,不要上来就各种宏观叙述,那样就永远没个头了)。
老师的支配地位,当然来源于学生家长的让渡。家长为了让老师更好的教育学生,获得更好的成绩,也乐于这种让渡。结果就造成了学生在学校里会下意识的服从老师的命令。而大多数时候,人总会下意识的美化对自己发命令的人,这一点到底是进化历程中形成的,还是一种默认社会契约,我们在此不做过多讨论。
其实对老师的美化,是很多人在学生阶段都有过的经历。但老师从来都不是学生眼中的“学富五车”。前面说过了,老师一职,在舆论宣传上一直被冠以“灵魂工程师”,可它毕竟还是一种社会分工的职业。那么从业者只要满足能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就能胜任该项工作了。从来就不存在老师作为“灵魂工程师”,必须要是道德和学识上有过人之处一说。
再加上,老师也是有考核指标的。学生的学习成绩,高考中的成绩,录取院校都关系到了老师的各项奖金发放以及荣誉获奖。老师也自然而然的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应试技巧上。
“你们的名字不重要,我也不在乎。你们把考试成绩弄好了就行。”
说这句话的老师,就是在考核压力下催生的必然现象。政治重不重要?当然重要,大到国家大势,小到吃饭喝水,这都是政治。但是这位老师天天把政治挂在口上,他碗里也不会多一粒米,晚饭也不会多一块红烧肉。反而督促学生提高成绩和应试技巧,能让他年底多发几万块奖金。
现在,如果我们跳出对于老师的美化滤镜来看,老师其实和大街上的行人是一样的,他们可以是自己的特殊,但必然是社会的普通。对于他们赖以求生的技能都还没有钻研通透,又那里有时间去了解其它东西呢?
所以,一名老师,不清楚期货市场的交易规则,不清楚一炉钢水的温度调控温度参数,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老师是一种职业,不要过分美化它,老师也是一群需要吃饭拉屎的大活人,有毛病也有优点。
三 不同群体社会感受的分道扬镳
如果是老网民的话,大概都会有对于社会舆论风向的转变有一定的概念,比如马云在早几年的时候被大家叫马爸爸,现在又变成了996的福报资本家。难道这些人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收入有断崖式下跌或者翻天覆地的变化吗?恐怕是没有的。那么这种舆论转变,大概要归结于群众对于未来的预期了。就像股票一样,股民的预期好,股票就大涨,预期差,股票就跌。至于公司的基本面,恐怕只是写材料的时候才看看的。
过去舆论方向偏向于努力、奋斗,还有部分人群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很难说不是因为当时的群众对于未来的预期远远好过实际情况导致的。
学生群体的感受其实是落后于社会群体,因为他们被保护在象牙塔里。他们不用靠劳动来换取收入,教育支出也或多或少的都有国家进行补贴。没有直观的面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又那里能快速的转换感受?
古诗里说的好“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子在水里飘着,当然是它们先知道水变暖了,人是后知道的。
再加上我们国家太大了,东部和西部的经济落差已经快把我们变成两个国家了。你去上海走一走,繁华的都市和纽约、伦敦这种老牌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也不成若让。但是你去中西部城市看一看,人口外移,基建老化,经济发展全靠支付转移和公务员消费撑着。
其实我们应该感谢互联网,如果不是互联网的信息快速传播,我们光看报表上的那几个数字,又那里能看的那么清楚,看的体会深刻?即便有互联网,还不是照样有人理解不了月入1000怎么活下来?
四 总归还是要先做起来
个人在历史潮流面前是非常无力的,我们无论如何都扭转不了历史潮流的走向,但幸运的是正是我们这样的人在一起变成了历史的潮流。
其实对于左派来说,现在的情况大致和高中学历一样,也是有点不上不下的。现在大家难道吃不起饭吗?大家还是吃得起的,经济好的地区还因为营养过剩,流行起健身热。平常大家说的生活苦,好像也没有苦到大范围的吃不起饭,穿不起衣。既然大家吃得饱饭,穿得起衣,那么你和别人说马克思、说列宁、说毛泽东,别人大概也是不想听的。道理也很简单,听你说这些,我碗里又不会多一块肉,我干嘛听你叨叨?!
但是前面也说了,社会风向就像股市一样,一旦预期变了,其他的都会变。经济下行的压力逐渐暴露在大众的视野里后,大家会开始想:我以前种苹果,结了10颗果子,你拿走8颗,我可以拿2颗苹果换面包吃。现在技术进步用化肥农药,也扩大生产了,可以结出100颗果子,结果你拿住95颗果子,我的劳动产出变多了,但是我收获的成果占比却更低了。更要命的是现在面包涨价了,以前两颗苹果就够我吃饱,现在要5颗了.那我还配合你干嘛?
所以也不难理解现在的社会风气:马爸爸变成马扒皮。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要搞共同富裕的原因,不搞共同富裕继续贫富分化,就会出问题,毕竟大家都是穷鬼了,他就没钱可榨了,一个不好鹅城百姓还会“杀四郎,抢碉楼”,何苦来哉?而反对共同富裕的那些群体,也大多是在过去的模式下吃到红利的群体,比如炒房团,当然不肯让人人都住的起房子,不然他屯的房子卖给谁?不炒房子,他们又到那里去赚钱?炒房的钱不是就沉没在房子里出不来了?
学生阶段总是充满了激情的,而过去很多运动都是先在校园里酝酿的。因为过去的社会中,识字率不高,学生能识文断字,就看的懂书籍和报纸,接受新思想也最快。更重要的是过去的学生,尤其是满清、民国那一段风雨飘摇的时代里,毕业后能去当官,掌握权力。地方上要管理百姓,就一定要能识文断字的人,接受上级下达的命令,并把这些命令安排给底下的人去做。这一点也不是我们独有的,国外也大差不差的。所以,会有历来优待读书人的传统一说。读书人犯了事,尤其是有名望的读书人犯了事,也不能随随便便给杀头了。老蒋当年再怎么看不顺眼民盟的那些领头人,也只敢查封民盟总部,不敢正大光明杀人。
但是到现在,教育的普及化,学生能识文断字的“专利”没有了,地方的执政也不在是简单的传达上级的命令就行了,已经变成了专业性非常高的一种职业了。学生想要影响权力的运行,似乎也只有一条考公然后慢慢往上爬的路子了。
不过现在是工业化社会,大家都在这个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工业化社会中生产、生活,就像我开头说的那样“幸运的是正是我们这样的人在一起变成了历史的潮流”。过去那种“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的权力集中,现在是行不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工业生产中,每一个步骤都要参与其中的劳动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决定整个社会大机器的运行,民主也就成了必然选择。
学生时代的大家,在毕业后步入社会。总会一点点的从上一代人中接过前进的方向盘。这时候就是大家发光发热的时候了。比如,你在面对领导的压榨时是选择据理力争还是阿谀奉承,又或者选择摸鱼躺平?又比如从业久了,当上小领导时,是选择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还是文山会海做无用功,亦或者什么都不变,沿袭所谓的传统?
学生时代的各位,可能还做不了太多。但是等大家毕业后,加入的工作中,每一个你做出的决定,都将在时间的累积下变成浩浩荡荡的历史变革。
最后,孙中山先生说过:“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幸运的是我们是一个工业化大生产的社会,一个个普通的我们组成了天下大势。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