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不能动
2008年12月29日 竞报
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
图片
竞报记者 周怀宗
12月24日,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代表天则经济研究所发布了“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报告,其结论为:确保18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该观点迅速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就在茅于轼发布研究报告的会场上,多名与会人员拂袖而去,表示对这一结论高度不认同。
中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堪称重中之重,国内,土地、资本、劳动力的大量流出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许多忧患。
昨日,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18亿亩的耕地红线并非空谈,确实是有根据的,而且,农业人口的待农业组织化等都是未来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应关注粮食安全问题
竞报: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温铁军:农村改革带来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农业农村经济十年的黄金增长,重要的原因是土地、资本、劳动力三要素留在了农村,由农民自主地把三要素变成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资源,因此出现了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情况,扩大了农村内需。
而现在土地、资本、劳动力农业三要素流出严重,如不能缓解这个趋势,三农形势会更严峻,粮食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
粮食能否依靠进口?
竞报:茅于轼先生说,粮食不够的问题可以依靠进口,您怎么看?
温铁军:我想有常识的人都不会讨论这个问题。茅先生是一位经济学家,他考虑的是经济学上的逻辑问题,这个理论在逻辑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一个学者维护学术原理、理论逻辑这是他们的责任,所以说,茅先生的观点,在理论上和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他坚持自己的观点无可厚非。但是理论逻辑是否能够应用到现实的政策上,这并不取决于经济学家。
耕地底线没有错
竞报:18亿亩耕地的红线是怎样确定的?低于18亿亩意味着什么?
温铁军:其实此前的一些文件中已经有了解释,我们对于粮食的进口比例大致在5%左右,这意味着我们的粮食需求中95%源于自给,但是现在我们的粮棉油等主要的农业产品自给率已经下降到70%多。有数据表明,假如中国的耕地总量低于18亿亩,那么我们的粮食总产量就会低于1万亿斤。而且,耕地的减少也会造成更多人进入城市,相对于农村来说,我们的城市人口是完全的农业产品消费者,这固然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但是同样也会造成很多方面的问题。没有人想把农民束缚在哪里,这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在耕地上获得更多的回报。
安全策略在哪里?
竞报:粮食产量减少,那么我们需要通过计划经济的手段还是市场手段来应对这个问题?
温铁军:首先我们要弄明白农民为什么要弃耕抛荒,主要是因为(相对打工收益的)机会成本低,与其劳动、不如不劳动,与其种粮食、不如不种。
竞报:那么,如何才能让农民愿意种地?
温铁军:第一是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其中给种粮农民以超国民待遇,包括加强农民权益保护,包括农民的财产权益、社会权益、政治权益……所有这些方面,都要加强。第二就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要地还是要房子?
竞报:耕地保护是否造成在流通领域中土地供给的紧张?这是否是房地产价格过高的原因?
温铁军:从个别地方来看的话,确实有这样的情况,比如说上海。但是从全局上来看,这个问题就未必成立,我们有大量的土地并没有被开发,只是在流通领域里转圈,在全局范围内,土地供给的不足还没有到很严重的地步。另一面,我们也可以对比一下同样土地资源有限的日本、韩国,中国的中产阶级在住房上还是很宽松的。中国人去日韩,经常笑话他们住鸽子笼,吃猫食,这个笑话其实也说明中国人的消费观念还是有问题的,浪费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在中国这么资源紧缺而又人口众多的国家,不应该实行消费主义,欧洲通过几百年的时间将人口移出了1/4,欧洲人仍旧没有像我们浪费得这么严重。所以说,我们的中产阶级,现在处在一个乍富的不成熟状态,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成熟起来。
温铁军简介:
男,1951年5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兼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和农村金融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主要从事农村发展与农村金融研究,获得过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证书、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