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生存境况,六十年来是一代不如一代:
第一代,农民自己当家作主。一字不识可入主农村的上流社会;
第二代,只要勤奋就有出路。男孩去当兵,回来后一般都安排工作;
第三代,乡镇企业发展。在里面做事,虽然比不上吃国家粮、居民粮,但也算是一份体面的工作,有尊严;
第四代,家乡缺乏就业机会,只有跋涉千里外出打工。但在多年来高通胀、低工资的情况下,形势惨淡。
我的家乡在湖南省西北部的桃源县。这里以丘陵地形为主。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都居于中等。
我有一个朋友,现年约四十多岁。他一家四代同堂〔当然现在可说是五代同堂了〕。
他爷爷现约九十岁。小时给人看牛,一字不识。那是一个农民当家作主的时代。他长大了当到公社党委书记。后来平调至县某公司经理,直到退休。我朋友说,他爷爷在县里时,他姐姐常坐着他的小车去玩呢。但他奶奶是农村户口,他退休后也就在家养老。每月拿退休金,现在是一千多元,约三十年了。我朋友说,如果他爷爷先过世,他奶奶还可继续领钱,直到过世。
他爷爷有两个女儿。他妈妈是大的。许是个人勤奋的缘故吧,他爸爸在公社里的某站所任职,吃“居民粮”。这可能是一个土政策,级别比民办教师高一点,不分田,还有在粮站领粮等福利。约在八六年间,我就曾在粮站看到我朋友的妹妹与妈妈领两袋面粉。后来“居民粮”取消了,他爸爸在组里分田,当组长。
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他爷爷的小女儿也就是我朋友的姑姑,读书勤奋,考上了师范,当上了教师,吃了国家粮。找了个对象是农村户口,怎么办呢?那时邓小平刚上台,实行笼络人心的“接班”政策,他爷爷就交班给他的这个二女婿。后者于是得以在某乡某站所任职,直到前几年退休。
朋友的姑姑生育了一女,后来就读于南方某著名大学,再后来读研究生。现在沿海某大城市任职,丈夫是北方某省的人。现在据说月薪数千,房子数十万。
但是,这一切已经与农民无缘了。她读大学约在九十年代末,以她父母在农村的“上层社会”的地位,都是“拖罗腿了”〔她妈即朋友的姑姑语〕。还不用说她叔叔等接济她。据说她叔叔当兵出身,转业后在“湖南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从上海去南京开小车只需一个多小时。
一般土里刨食的纯农家庭,子女多的话,中学都难供。更不用说大学。我读初中是八五年到八七年。初一入学全班是六十多人初三开学就只有四十多人了,有同学退学前直言“读不起”。我初三读了两个月,也退学了。家乡找不到事做,只得外出打工。
好,这一支就讲到这里。毕竟不是主线,也讲得差不多了。
我朋友初中读完约为八零年。当时乡镇企业正蓬勃发展。他靠着他父辈的关系〔有一姑父在乡铁业社负责〕,他很顺利地在该企业谋得一份职业。在厂里工作之余还可悠闲地下几盘棋。尽管当时月薪只有约五十元,但这份工作与工资已可以让他体体面面地结婚。结婚的先天晚上还请了一场电影,有一场电影名叫《?》。此后这个厂改革,经厂长负责制、承包制,直至卖给个人。这时约是零二年。他做了近二十年。和若干人一样,失去了那份“天晴落雨只往那里去”的工作。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耗在那里,一年的经济补偿金据说是三十元。
铸造业即将没落。还在里面做的,不知以后又去做什么。
他的女儿88年出生。初中毕业后跟随她的几个姑姑去珠三角打工。在多年来高通胀、低工资的环境下,其情况我不想多讲。这也是我们一亿多务工人员共同面临的境地。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