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尤其是邓小平南巡谈话后,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给中国社会结构带来巨大变化。
就全国一般农业型地区而言,农村最大的变化是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农村普遍出现中老年父母留村务农,而年轻子女进城务工的家计模式。
中西部农村,进城农民不再耕种自家承包地,他们将土地流转给仍然留村的中青年夫妇耕种,形成适度规模经营。这些夫妇的收入来自村庄,社会关系在村庄,又保持了完整的家庭生活,就是我们所说“中农”。在社会结构的意义上,“中农”是留守农村的中坚力量,是“中坚农民”。
从当前全国农村情况来看,“中农”占全部农户的比重不大,全国不同地区的比例大约在10%~20%左右。从时间上看,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为越来越多进城农民工提供在城市安居机会,就会有越来越多农民全家进城而将承包地使用权流出,从而就可以在农村形成更多“中农”。
这些流入土地的“中农”因为有了一定的经营规模,而可以从农业中获取不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他们开始装备农机,关注新的农业技术,考虑低投入与高产出,因此也就具有与小规模经营有所不同的农业经营品格和农业经营模式。这样规模的农户就会更加关注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更加愿意组织起来建设灌溉渠道和机耕道,更有动力承接自上而下的各种资源下乡。他们是农业新技术的积极吸收者,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推动者,是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最佳人选。他们年富力强,经济收入不错,社会地位不错,自我感觉不错。他们是农村人财物流出背景下面,最有生机与活力的建设者。
“中坚农民”的出现,是在中国式农民进城背景下面出现的具有相当独特性的一种现象。“中坚农民”的崛起,改变了仅仅是农村人财物流出可能带来农村社会危机与衰落的想象,而使农村社会中具有了一股新生的朝气蓬勃的力量。这正是当前农村人财物流出背景下,农村社会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原因。
自生自发形成的中农是当前农村社会结构中极其值得重视的新生力量。中农的崛起将成为进入21世纪之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现象。研究中农的形成机制、中农的结构及中农在农业生产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将成为政策和学术研究的一个富矿。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推动土地向工商资本流转,结果不仅消灭了老人农业,而且消灭了“中坚农民”。农村就越来越分化形成由极少数外来工商资本和大多数无法进城却又无农可务的老弱病残相对立的结构,这样一来,村庄秩序将难以维系。▲(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