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支部建到村民组里、建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让党建统领发展、党员带头发展、群众参与发展,切实带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
本文:刘仕枭。
王宏甲点评
刘仕枭同学在仔细领略了毕节市党组织领办集体合作社的历史进程后,思考着如何能使这件大事发展得更好,他写出了《把握六个导向 走向共同富裕》一文,这篇文章出自他的独立思索。此文值得乡村干部,特别是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以及村支部书记、驻村书记和村干部们阅读参考。
参考这个词,用得很广也很久了,人们可能不一定很重视。参考,其实是要有关人士认真思考的。没有思考,就难以进入刘仕枭已经深入思考,并提出的建设性主张。
比如,为什么说“把握六个导向”?如果说“坚持六个导向”行不行?具体到内文,如果说“坚持精神导向”“坚持利益导向”“坚持能力导向”行不行?
不行。因为有不同的精神导向,你坚持什么精神导向呢?“坚持利益导向”“坚持能力导向”,这会导致利益至上,能力至上,这就不对了。所以,应该是如标题写着的“把握六个导向”,其共同的目标是“走向共同富裕”。
全文两千多字,所谈应该把握好的六个方面,有不少建设性意见,值得细读,仔细体会。
2021年9月13日
把握六个导向 走向共同富裕
市税务局货物和劳务税科 刘仕枭
8月28日,宏甲老师为我们讲授《毕节市党组织领办集体合作社大事记》,以时间顺序为脉络,向我们介绍了毕节市党组织领办集体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这个过程从选择350个村推行塘约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到全域推行党组织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四个留下”机制为在脱贫攻坚阶段衔接乡村振兴注入新灵魂。
毕节在党组织领办集体合作社上取得了从无到有、全面推行的宝贵成效。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意味着农村工作从此迈向一个新的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如何建设一个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切入。
一、精神导向,抓实大党建。
要坚持正确的精神导向,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不忘初心。宏甲老师说:“千条经验、万条经验,最好的经验就是党的领导。组织起来是打胜仗的重要因素,而党是把群众组织起来的领导者。”
在观摩学习鸭池镇党委统领集体合作社时,鸭池镇谢永贵书记说:“‘两包一干’只是一项举措,最核心的是镇党委统领中‘统’的是什么、‘领’的是什么。”
可见,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和坚实基础,加强党的引领对于乡村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意义十分重大。只有组织起来,群众干事才有力量、有依靠、有底气。
而“大党建统领”是组织起来的实际方法和工作指引,把党支部建到村民组里、建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让党建统领发展、党员带头发展、群众参与发展,切实带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
二、利益导向,算好分配账。
如果说党的领导是把群众组织起来的制度基础,那么,坚持正确的利益导向就是把群众团结起来的经济基础。只有抓牢基层党组织对利益分配的主动权,建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防止“富老板不富百姓”等乱象,切实保障老百姓利益。
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机制。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在利益分配中,要坚持民主决策、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基本原则,详细制定利益分配方案、规范分配方式、明确分配条件,既保障农民群体的利益,也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坚决贯彻落实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为民谋利的发展目标,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
三、能力导向,提高全体劳动者技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贫困地区的普遍现象,农村人才缺乏成为制约乡村发展一大阻碍。解决“缺人才”问题,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
要建立起一套人才回流机制,为“能人”返乡能创业、能发展、能得到支持、有一定的机制体制保障创造条件,从而实现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人才回流。
要坚持“贤者居上”的选人用人原则,村支“两委”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人民群众的“身边”人,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要按照市委组织部对新一届村支两委班子选用标准的新要求,选配善于学、眼界宽、敢担当的发展型村干部。选优配强村支“两委”,既有利于优化基层治理能力,也能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源动力。
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到,最好的人力资源开发,仍然是要运用好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产业知识培训,提升乡村全体劳动者的生产经营技能和整体素质,让农技达人、致富能手和全体劳动者都成为振兴乡村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四、产业导向,建农工商综合体。
乡村产业要发展,产品价值要提升,本质就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发掘农业多功能价值。拓宽农业产业链,既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又能为更多农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要紧抓“联农带农”工作主线,以农村特色优质资源为依托,推动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充分发挥“农工商”联动效应,强化“农业+商业、农业+工业”产业链渗透效应,把集体合作社建成“农工商综合体”,促进各环节、各合作经济组织紧密衔接、协同发展、资源互通。
通过合作共赢、产业赋能,实现产品增值、农民增收,为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经济基础。
五、市场导向,疏通供需端。
在乡村产业发展中,产能过剩、供需失衡,导致农产品滞销的情况常有发生。要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高速发展,就要重视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开拓销售渠道,打通乡村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人民对生活的需求由从前的“吃饱穿暖”向“吃好穿好”转变,特别是近年来,城乡居民对农村优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快速提升。
这需要精准把握市场导向,以需定产、以需促产,抓好产品定位,全面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程畅通。
六、环境导向,守住生态线。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摒弃“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全面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运用乡村山水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以乡村特色产业为支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打造“农林牧”一体化农业休闲旅游综合体,既护好“绿水青山”,又赢得“金山银山”,建设生态优美、环境宜人、繁荣富裕的美丽乡村。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