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回归田园生活”和“远离大城市喧嚣”双重作用下,不少年轻人选择返乡种地。《人物》杂志一篇《辞职回乡种地,我只坚持了半年》的文章更是揭示了“返乡种地”理想的丰满和现实的残酷。
为什么年轻人会选择返乡种地?返乡种地真的如一些视频里说的那样轻松和赚钱吗?坚持返乡种地的年轻人需要哪些忠告?
腾讯新闻知识万象邀请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周娟老师分享她的观察和思考。
以下是周老师的自述。
年轻人为何返乡种地?
大多冲着干事业、挣钱去的,少有是为田园梦想
在市场竞争激烈、职场工作高度内卷的背景下,城市生活的灯红酒绿成了反衬自己苦枯生活的喧嚣。网络上 “回归田园生活”的声音越来越多,相关的视频、网红也随之大火。
很多时候,被“困于”城市生活的人,就通过这些文字和视频来实现代理满足,似乎自己不能实现的梦想,有人能实现了,自己看着也是一种满足,更是一种希望。
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员,有时甚至会陷入“回乡种地”的美好构想中无法自拔,甚至把要种些什么果树都想好了,还认真学习了相关的种植技术。
但是,美好愿望终究是美好愿望,我自己很难实现这个愿望,而在这些年的农村调研中,我几乎没碰到过一例是因为以上原因而返乡种地的年轻人。
说到返乡种地的年轻人,我们首先要定义农业中的年轻人。
随着农村老龄化的加剧,农业从业人员的老龄化也越来越严重,老一辈的农民现在基本都是60岁以上,甚至60岁都算年轻的,很多70岁以上的人都在从事农业。
今年4月我在安徽调研“稻虾共作”,一个养虾农户说他雇了一个长期工帮他干活,一问,雇的这个人已经83岁了,我大吃一惊,结果他说,他上一个雇的人被辞退时91岁,因为年龄太大不敢继续用了才换的这一个,而且辞退时,对方强烈表示自己还干得动,哀求继续雇佣他。
所以,现在在农村,尤其在农业经营中,普遍认为50岁以下的都是年轻人,我们就以此为标准来说说返乡种地年轻人的类型。
一是在城市积累了一定资本,听说下乡包地或从事某农业产业能挣钱,在农村又有点认识的人和关系,进而返乡创业;
二是有一定能力,也有一定积累,在城市并不是从事体制内工作,被村干部动员回去发展村庄;
三是在城市混的不咸不淡,刚好家乡或家里有发展得不错的农业项目,就回乡打算“继承父业”或创业;
四是因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而返乡,如照顾老人、小孩或病人,或自己生病了,回乡又暂时找不到工作,只好发展农业。
这几种类型虽不能说概括了所有,但可以说代表了大部分。总体来说,返乡务农的年轻人都是冲着干事业、挣钱去的,少有是为田园梦想。
农业为什么难挣钱?
自以为能赚钱的人往往“开着宝马下乡,骑着自行车回城”
远离了“田园梦想”的农业是艰难辛苦的。
返乡务农前,所有规划都是美好的,怎么算账农业都是挣钱的。比如2010年左右全国兴起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很多在城市的人就觉得是一个机会。因为账很好算啊,“农户自己种地,一亩地能纯挣1千多,我下去包地,即使支付800元一亩的地租,一亩也能挣个三、五百,再加上国家的补贴,包1000亩地,一年至少能挣50万”。
现实是这批人中绝大部分的结果是“开着宝马下乡,骑着自行车回城”,这批人留到现在的十中有一都难,还抬高了当地的地租。
我们绝对不能以工业的模式思考农业,否则就会吃大亏。
首先,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农业是“活”的,生产对象即动植物是活的,气候、天气是“活”的,生产者即人也是“活”的。
这“三活”决定了农业生产的难以控制和不确定性。作为生产者,你只能努力掌控自己,并通过努力掌握而不是掌控前两者来尽量降低不确定性,以降低风险。而这些都是很难做到的。比如,你伺候了大半年的作物,眼看就要丰收变现了,一场大雨就前功尽弃;再比如,你请人插秧,你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控制其所插秧苗的深浅的,而这会直接影响你的产量。
其次,以上还只是生产环节的风险,即使你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又付出了艰辛劳动、再加风调雨顺的好运气,避过了生产环节的各种风险获得了大丰收,但你还面临市场的考验。
粮价是相对稳定,但农资和人工等是不断上涨的。而特色农产品则存在明显的产业周期。想想阳光玫瑰刚出来时多少钱一斤,现在又多少钱一斤?农业的另一特点是进入门槛低,所以你种什么能挣钱,马上会有一大批人跟进;你跟进了某个赚钱的项目,等你丰产时,价格已经跌到谷底,还是爬不起来的那种。
最后,现在是全国大物流的时代,这意味什么?意味着你要与全国的农民竞争,只要人家在天时、地利、人和三项中有一项优于你,你可能就输了,或者你只要在以上三项中有一项弱于别人,你也可能就输了。
以前武汉东西湖的西瓜多出名啊,瓜农们也赚了一些钱,因为离武汉近,占了运输成本的优势。但随着全国大物流时代的到来,运输时间和成本大大降低,东西湖的西瓜就被宁夏西瓜(外地西瓜)打败了。以前东西湖的瓜农只要竞争过周边地区瓜农就行,但现在其需要与全国的瓜农竞争,运输成本优势消失的同时,其口感、地租成本、劳动力成本的劣势就凸显出来了。
总而言之,农业其实很辛苦也难赚钱,不过如果你勤勤恳恳、老实做人做事,赚个平均利润没问题,只是超额利润就别想了。
农业怎样能挣钱?
认真不一定能挣钱,但敷衍肯定挣不到钱
其实我也不知道农业怎样才能挣钱,但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些做农业赚钱的案例,比如江苏和安徽的很多种水稻的职业农民赚到了钱,比如我调查的寿光蔬菜、大荔冬枣、烟台樱桃、全椒小龙虾等产业中的农户,尤其是一些返乡创业青年就很赚钱。
不同类型的农业需要区分,即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者的逻辑是不同的,前者是拼生产,后者则是拼市场。
粮食作物的价格相对较稳定,全国统一,能不能赚钱,就要看生产环节的效率和降风险的能力。土地连片、基础设施好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这是江苏和安徽种水稻的职业农民能挣钱的关键之一。降风险就需要降低不确定性,尽可能增加对“三活”的掌握度,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控制规模。
当初千亩以上的规模经营者失败后,接手者就是将规模控制在300亩左右的职业农民,他们就赚钱了。看,亏损与赚钱之间的距离就是“700亩”。江苏和安徽种水稻的职业农民的平均经营规模也是300亩左右,这是他们通过实践摸索出来的适度规模。
而对于经济作物,因进入门槛低,你要获得竞争优势,有两个途径:一是“新”,你有别人没有,二是“优”,比别人更好的品质,或者比别人更高的单产。
实现以上两点的一个捷径就是具有独有的自然气候资源,比如大荔冬枣、烟台樱桃、全椒的小龙虾,但这个捷径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的。
还有一个途径就是通过技术的改进实现,如新品种的推出,如通过种植技术改进品质和产量,进而高于全国平均,寿光蔬菜立于不败之地就在于此。
至于这些钱赚得轻不轻松这个问题,现在农业机械化率已经非常高,种地的确轻松了很多,甚至可以全程机械化。
但是,有一条规律却是适用的:对于农业,不管机械化率有多高,你认真了就会很累,即使没有机械化,你敷衍也会很轻松,而认真了不一定能赚钱,但敷衍了肯定不赚钱。
给想返乡种地的青年几点建议
年轻人返乡种地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有几点:
一是老龄化背景下,老一批农民正在退出农业生产,为年轻人进入农业提供了空间和契机,比如即使在10年前你想流转土地都不是很容易,但现在容易多了。
二是国家乡村振兴背景下,很多发展项目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补贴。
三是你年轻。年轻人更能接受和利用新技术、新生产方式,更擅长使用和利用网络,更容易获得信息等等,年轻其实是你最大的优势。
年轻人可能的劣势:最有可能的就是不能吃苦。
无论技术多发达、机械化程度有多高,想做得好,一定会很辛苦,现在年轻人多无务农经历,会把务农想象的过于轻松和容易,造成“轻敌”。
其次就是容易贪多嚼不烂。往往抱负很大,一开始就把摊子铺的很大,结果后面难以接续,资金压力大的同时,技术又跟不上,创业就容易早早“死掉”。
给想返乡种地年轻人的几点建议:
一是一定要想清楚,做好吃苦和失败的准备。二是考察好产业项目,起码至少要有一项“优势”时才可考虑。三是要有熟人关系,你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农村创业,成功率会低很多。最好是熟人并老产业,即已经发展得很成熟的产业。四是要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不能什么都不知道,两眼一抹黑就去了。
当然,如果你仅仅是因为“田园梦想”而返乡种地,那以上都不重要,你尽管回,大美乡村欢迎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