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发院士避而不谈转基因食品的“非预期效应”
最近,领衔我国转基因水稻研究的张启发院士就近期社会对“华农转基因水稻安全认证受质疑”事件做出回应,声称“转基因食品是有史以来评价最透彻、管理最严格的食品。”同时列举了一系列旨在证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的证据。譬如:“转基因农作物在全球大面积种植已有14年之久,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人群超过数十亿之众,至今还没有关于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任何证据。”另外,张院士还用“小鼠灌胃实验”对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做出科学保证。
笔者完全相信,作为一名院士,张院士对转基因水稻安全性研究的数据是真实的,其说明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从我能够了解到的有关张院士的言论来看,他在解释或说明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时始终回避了一个重要概念——转基因食品的“非预期效应”。
转基因食品的“非预期效应”不是我的独家发明,而是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学术领域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张院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张院士在回应转基因水稻安全性时避而不谈“非预期效应”,恐怕不能解释为一时健忘,而更容易让人怀疑是在有意回避。
所谓转基因食品的“非预期效应”至少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指转基因受体生物在接受外源基因后,由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生物体内发生一系列代谢、发育、遗传上不可测度、不可预期的变化,从而导致人的生命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不可预期的严重后果;二是在生物进化层面上,由于新蛋白和新物质的产生,对人的系统发育或进化可能产生不可预期的严重后果。
张院士列举的有关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据”——无论是“小鼠灌胃实验”还是“转基因农作物在全球大面积种植已有14年之久”,事实上这种试验只不过是一个针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或针对人的现时健康影响的短期观察,无法替代“非预期效应”。在笔者看来,从系统发育或进化层面考虑的“非预期效应”的观察至少需要上百年或更长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转基因水稻安全评价等级的确定和“转基因食品是有史以来评价最透彻、管理最严格的食品”纯属无稽之谈。
在谈到转基因粮食安全问题时,张院士还有一句话对普通民众极具欺骗性,即“转基因技术本身能够进行精确的分析和评估,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
“转基因技术本身能够进行精确的分析和评估”吗?从我掌握的专业知识来看,所谓“转基因技术本身能够进行精确的分析和评估”仅仅局限于可以对所转外源基因进行测序,可以知道受体生物究竟接受了什么样的DNA序列,以及接受了几个考贝。除此之外,恐怕就一无所知了。
本人曾经听过一场从事转基因研究博士的一个学术报告。该博士在报告中表示,经过测定分析,一个基因的三个拷贝同时被转入拟南芥,按照经典孟德尔遗传方式进行推测,该拟南芥应该可以很快获得性状稳定的纯合体,但该博士的报告显示,转基因拟南芥经过六代分离后仍然无法获得稳定的纯合体,请问张院士如何对这一现象进行精确分析和评估?
由此看来,院士的言论也未必全是真理。从张院士的言论看,我绝对不愿意相信张院士在其言论背后隐藏了什么别的目的,而宁愿相信其在科学研究上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机械还原论”者。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