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改善带给老人的是什么?
------我老家一位老人死在家中几天无人知晓而带来的社会思考!
汪华斌
今天老家来人了,告诉我说有位老人竟然死在家中而无人知晓;原来这位老人的后代全部是成家立业后就盖新楼房而搬走,结果这老房子最后就只剩下老人一人孤零零的居住。在我们农村一般老人都是自己开伙,所以这老人的后代基本上也没有每天看望老人的习惯;通常都是节日上老人的门看望或请老人到自己家中吃一餐,而平时也就没有人会上老人的门去问寒问暖。这次是老人的儿媳妇到村小卖店买东西,这小卖店的老板问她咋几天没有看见她公公;于是这媳妇急忙上这老房子去查看。谁知去时发现这房子的门是从里面关上的,于是又急忙找人开门。谁知进去才看见老人睡在地上,而且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时间过世的。
说实在的话,以前还真的只从电视上见过外国老人死在家中而无人知晓的新闻;后来也发生过国内老人死后没有人知道的事件,而这次竟然是我老家我认识的老人的活生生的事例;竟然使我的心冰凉到了极点。因为我老家现在孤零零独自一人居住一栋楼房的老人就有几十个,而且大多也都是八十多岁的人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老人绝大多数人的后代都在外地打工,平常连回到老家的人都少;也就是说如果这些老人突然间病倒了,恐怕连能送医院的人都没有;因为农村现在除了老人就是儿童,连妇女也都外出打工去了;在这全民大干快上房地产的时机,谁也不愿意放弃眼前这赚钱的机会。可正是这大好形势,却使这些老人更加孤独与凄凉;有时竟然连去世都没有人知道。
我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农村原先讲究的是几世同堂,所以几代人住一栋楼房的比比皆是;我知道我小时候见到我家族的住房,那可是房间与房间相连成片的大套房;里面竟然住着五代八十多人。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小时候躲猫猫竟然还真的难找;因为这房子套房子,而且能直接到达每一间。所以遇到过年过节时,祖堂更是大家聚会的场合;就连吃年饭,这八十多人竟然能同时在这上下两间的祖堂里举行。
然而到了六十年代后,这居住成为了封建迷信;于是拆毁这连在一起的大家住房,改建成了祖孙三代一套的农村住房;从此以后大家变成了小家。由于农村习惯于祖孙三代一起吃饭,所以这在一个屋子里的老人还是不孤独的。随着我们社会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农村住房也放宽了;于是年轻人成家立业的标致就是自己修建楼房。而一旦自己修建的楼房成功后,基本上都是自己的小家搬走;最后通常老屋只剩下老人。如果遇到一位老人去世,另一位老人还是孤零零地住在这老屋;不会有哪个后代将这老人接到自己的新楼房内。这好像成为了农村的风俗,结果这风俗使孤寡老人更加凄凉。
是啊!当农村人都在本地就业时,他们起码还有时间查看老人;可当那些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后,又有谁去查看老人呢?我们没有建立村民相互查看的机制,我们的村干部也不会定期查看这些孤独居住的老人;因为他们只在春节前有这么一次送温暖的活动,平时还真的就是老人们自己相互询问与查看。如果住到偏僻的地方,就连这种机会都没有;所以老人平常吃了没有不知道,老人病了没有同样不知道。我老家这位老人睡在地上,是不是当时犯病了没有人知道;如果有人知道是不是能及时送医院救治。
其实我们社会这住房改善的不仅仅是农村,城市也是如此;现在城市老人孤独一人居住一套住房的比比皆是,所以这孤独老人在家有没有事外面还真的没有人知道。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些孝顺的子女就是经常性打个电话问一问;可在打完电话后出事呢?不是同样还是没有人知道吗?以前我们总把那些没有后代的老人称之为孤寡老人,而现在所有改善了住房的老人都将是孤寡老人;相反我们社会却没有任何机制应对这一社会变化,结果住房改善带给老人的通常都是凄凉。
我与一些老人交谈过,他们竟然说还是毛泽东时代的小区好;因为那时一个小区都是一个单位的,所以什么人住在那里都知道;而且还经常相互上门聊天。再加上那时小区的居委会也都是退休老人组成,所以老人们还把居委会真的当成老人的家。而现在绝大多数新小区都是不认识的人,物业更不是老人依靠的组织。看现在除了极少数老人请了保姆或钟点工外,绝大多数老人实际还是依靠自己来解决生存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老人希望自己能快速地死亡,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终止。正由于想想都可怕,所以老人想健康长寿的实际并不多;因为我们社会并没有任何组织来解决这老人的凄凉问题,也没有哪一个机制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时肯定有人会说,养老院呀;我不想对此展开评说,因为我的岳母对养老院的三进三出就是证明;而且我们还是从低到高不同档次的养老院全部领受过,所以我才敢说中国的养老院也并不是老人们向往的理想之所。
我们看到我们社会的住房还将进一不改善,可改善住房后的老人究竟得到了什么?这应该是一个迫切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难道住房改善就只能给老人带来凄凉吗?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