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今日早报报道,日前,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在官网上公布了两条批复,其中一条批复通过了衢州一家医院引入民间资本以公私合营的形式参与公立医院建设的申请。
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处处长王桢说,此举是为鼓励全省各地积极开展试点的探索。
早在今年4月1日,浙江省在公立医院改革总体规划中提出,民间资本要参与公立医院的建设,并将在全省选择几个试点。
记者也了解到,浙江省正在讨论一个民间资本参与公立医院建设的方案,不久将出台。
省卫计委关于浙西医院的批复引发业内外关注
11月底,浙江省卫生计生委的官网上,挂出了两条不过几百字的政务批复。
一条批复是针对浙江衢化医院,批复其与江苏三好投资咨询管理有限公司、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及海南新中南汽车维修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合作本质为科室承包、出租科室的营利性合作项目。
另一条批复是针对柯城区人民医院和浙江晨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办医模式的,同意其以独立法人资格办医的模式,并给予“衢州浙西医院”的名称。
这两条批复,都是针对民营资本参与公立医院合作办医的尝试,一家被否定,另一家被肯定,引起了业内的关注。
为什么两种尝试会有截然不同的回复呢?
“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内容,就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立医院的建设,但是合作的模式,我们一直提倡有独立法人资质的。”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处处长王桢说。
对于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回复,王处长表示,衢化医院的这种合作模式,是院中院的形式,国家层面的政策是不允许的。主要是担心一些民间资本,仅仅参与到一些有利可图的项目,而卫生医疗事业,是一项公共卫生事业,不能仅从盈利出发,为了预防这种现象,所以不鼓励院中院的合作模式。
柯城区人民医院的这种合作模式,是民间资本和公立医院共同参与,以独立法人的形式,另外设立一家医院,是整体的经营,是符合国家大政方向的。
“我们希望民间资本的参与,能让卫生事业得到更多的助力,在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共同出力。”王桢处长说,目前鼓励全省各地积极开展试点的探索。
当地政府专门划出医院用地支持“变革”
按照规划,柯城区人民医院将脑科、骨科、妇产科、体检中心、临床检验中心等相关科室剥离,与浙江晨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浙西医院。
“目前还只是一个名字,其他的都还没动起来。”对于记者的采访,柯城区人民医院院办的工作人员表示,还没有任何内容可以介绍,因为目前只是有了一个名字而已。
不过柯城区政府很支持,已经在医院旁边划出一块地,作为医院用地。在划定的区块内,有一家宾馆,初步考虑将把宾馆重装一下,作为第一幢医疗用楼。而基础建设还没有启动,医院的具体规划上也没有开动。
“很敏感,许多问题都有待政府部门有关政策出台后,才能开动。”衢州市卫生局医政处负责人表示,对于柯城区人民医院的这个尝试,现在还不好下定论,还有待运行后才能看出来。
不过,虽然八字才画了一撇,但医院和管理部门已经开始意识到接下来将要面对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核心关注的事情就是人员身份问题。这些科室剥离后,重建一家医院,相应科室的医护人员肯定也会有调动。这些人原本都是在体制内的,而新建的医院,是混合制的,人员身份该怎么界定?
“如果没有事业编制,原科室里的人肯定不愿意出去,如果有编制,接下来医院召进来的人又该如何定位?如果新人没有编制,在收入上又该如何权衡?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衢州市卫生局医政处的负责人说。
不过,据其了解,省内正在讨论一个民间资本参与公立医院建设的方案,大家都很关注,许多试点也决定等这个方案出台后,再进行具体的规划。
民营医院很期待更深入的合作
从1989年全国首家民营医院在温州落户后,浙江省陆续开办出多家民营医院,截止到2013年共有民营医疗机构502家,核定床位25743张,约占全省总床位的12.07%,门诊量占全省总量的13.8%,低于全国22.8%的平均水平。计划到“十二五”末,民营医疗机构床位数占全省医疗机构总床位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整体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据了解,目前除了衢州、舟山外,我省慈溪等地也在进行合作探索,目前已有合作的意向,医疗管理部门更是在极力助推这种合作。
对于民营医疗机构床位数占比要达到20%以上,省卫生计生委的相关负责人,曾经在多个场合强调这个指标,鼓励各地民营资本积极参与。
“我们医院曾经和杭州一家省级三甲医院接洽过,一度考虑就康复科进行合作,但最终搁浅了。作为民营医院,我们还是很希望能和公立医院牵手的。”杭州某民营医院的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介绍,他们和公立医院协商的时候,公立医院看中了他们的场地,因为康复比较占位置,康复的周期也比较长,而公立医院寸土寸金,所以考虑把康复病房放到他们医院,由公立医院输出技术。
双方谈了很久,其中牵涉到的问题很多,身份问题、技术能否入股等等,加上外部环境,各种顾虑使这次合作夭折在襁褓中了。
“现在省里有政策支持,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该负责人说,民营医院看重的是公立医院的技术和品牌,希望通过合作提升自身的整体形象。
记者也了解到,一些民办的养老机构也正在和省内的公立医院接触,希望能够在养老上走出一条合作之路。
对于公立医院引入民间资本的问题,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教授兼北大博士生导师李玲则给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她认为:
市场在医疗卫生领域是完全失灵的
市场在医疗卫生领域是完全失灵的。什么样的体制适合中国,什么样的不适合,我们要清醒,不要盲目去学。美国市场化体系的负担连它都已经承担不了,中国能承担吗?尤其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个老龄化的社会,你把老人放到现代仪器设备上照一照,都有病,你就治吧。美国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的 medicaid和 medicare这两大政府医疗保险,一个穷人的,一个老人的。我们很多学者说,医疗,政府根本不要管,政府给弱势人群买单就行了。那美国就是呀,穷人、老人,这是弱势人群。但这两大计划美国政府现在就是背不动,它的债务危机跟这是联在一起的。为什么背不动呢?在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医疗服务环境里,某个特定人群由政府来买单,你想想医院会怎么做?大干快上呀。来了穷人来了老人拼命治,治完由政府买单。
只要有利益驱使,它就变成了一场骗保的“人民战争”。其实美国政府也明白,但是那么多的医院、诊所,怎么管得过来呀?而且管的成本得多高。我觉得,美国经验值得我们特别借鉴的就是,医疗是一个市场完全失灵的领域,政府应该承担责任,不能放任地让那个逐利的机制兴风作浪,否则老百姓遭殃,政府也遭殃。我通常称它“政府买单的市场化”,这是最可怕的。美国最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就是这个,千万不要走向政府买单的市场化。
市场化改革对医疗保障体系的影响非常大
市场经济对中国医院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大医院。只要是靠市场机制,资源一定往高端走,因为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是趋高的。如果病人把医疗服务作为商品来消费,他一定去最好的医院,看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和耗材,以一万来防万一,那么资源当然就往高精尖走。从这个机制来说,中国医院的发展确实是跨越性的。尤其是最近十几年,不要说北京的大医院,就是省级的三甲医院,配置上、技术上都赶英超美。这是市场的功劳,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科技的发展。但是费用越来越高,老百姓的负担不断加重。
另一方面,它同时掏空了基层。只要是好一点的医生,村里的被镇里拔走了,镇里的被县里拔走了,县里的被省里拔走了……基层现在奇缺合格的医生。而且在市场机制下,现在哪个大学生是往回走的?我到农村调查,一些老人讲,现在县里、乡镇,村里就更别提了,医生的水平不如七十年代,甚至不如五六十年代。那个时候协和医学院的毕业生都有可能分配到县里,分到乡镇,现在根本不可能。这就是市场的力量,它使资源往上走,基层都空了。但是大量的病人是在基层,所以就必然陷入小病拖着,大病扛着,因为真正能从基层走出来看病的人是少数。
政府降低投入了,说医生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就把他们推向市场,让他们自己去挣钱。一开始医生是不愿意的,但是把他推下去以后,他如鱼得水,发现各种钱哗哗的就来了。当时卫生部很多人是反对的,说这样会把这个体系冲垮,毁了这支队伍。不幸被他们言中了。把医院和医生推向市场后,受到最大伤害的是这支队伍。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医生队伍中大多数人还是很好的,因为选择从医的人慈悲心怀比一般人要强,他是为人家服务嘛。但是在这种市场化的大环境中是一种逆向淘汰,老老实实坚守的人是守不住的。现在这支队伍在老百姓心目中已经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形象,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医患关系这么紧张的根源。
市场经济对我们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某种程度上,它提高了城市人的医疗服务水平。但是医院的发展是靠掏病人的钱,而且过度医疗、用药的问题普遍存在,这个代价是巨大的。它带来的结果是民怨沸腾,从八十年代改革开始,老百姓越来越感到看病贵、看病难,很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总结起来,市场机制对每个医院的微观效率是非常好的,但是对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宏观效率,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不能什么都到市场上去找
当时有财政部的官员说,医疗,让市场解决。我跟他说,如果让市场解决,你第一个下岗。财政部门的钱是老百姓的税钱,是公共财政,如果连医疗这样的问题都让市场去解决,那老百姓给你交税干什么?谈到医改,他说,我们不能养人,要养事,养人他就不干活了。要是在美国,像这样的官儿第二天就得下台。凭什么不能养医生,要养你?你是不是老百姓养的?你比医生强在哪儿?他自己被老百姓养着,他一点感觉都没有,说得堂而皇之。
当时中央说了,政府主导、公益性,方向原则都很明确,但是在内容上,医改方案一点不具备可操作性,基本上是你想怎么做都可以。大家开玩笑说,我们的医改叫“特奥会”,枪一响,人往四面八方跑,因为不知道目标在哪。比如昆明,继续卖医院,还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城市。那叫政府主导吗?叫公益性吗?卖谁不会呀,把祖宗的东西卖了,套现钱,这叫改革吗?
医改一定要建立一个新制度,让医疗回归它的本质。这样医生的价值取向就变了,通过为老百姓服务来获得收入,而不是通过药品和耗材。那样不是在治病救人,是在坑人。
我认为,公立医院就是政府的第二支部队。军队是保卫国土安全,医院这支部队是保卫人民健康的安全,同样很重要。任何大灾大难的危机时刻,都是军人和医生冲在前面。有人说,把医生养起来,他就不干活了。那军队为什么养着呢?不是一个道理吗?我们现在这种趋利机制,把医生“逼”得一天到晚狂看病,甚至在制造病。
我比较认同北欧的观点,该市场的就市场,该政府的就政府。经济领域就放手给市场全球化的竞争性的市场。但是社会建设领域,教育、医疗、养老、基本的住房,这些应该是社会福利,就应该由政府统筹安排,系统改造,让每个老百姓都有个定心丸。三年基层医改的成绩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重建社会主义医疗保障体系,不需要花多少钱,甚至比市场机制更省钱,因为资源配置更合理,更有效率。
我们过去忽悠“不找市长找市场”,什么都到市场去找,这是因为我们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认识有局限性。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领域基本上都是社会化管理,而不是市场化管理。奥巴马的医改法案能通过,因为全民医保的社会化管理是一个大趋势。而我们很多人的理念是,社会领域还是要分,卖医院,卖学校,放弃了政府的责任。这个理念一定要改变,医改能不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理念的共识。政府到底应该干什么?以什么样的路径和方式来实现给老百姓提供民生保障?怎么能把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而不是把我们的优势丢掉,去学别人的劣势。奥巴马为什么没这么干?他干不了。他要是有我们这么一批公立医院在手上,睡觉都笑醒了。我们有公立医院,却要卖掉,这是本末倒置。所有民生领域的建设和创新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大优势,你把优势丢掉,你的执政基础在哪?
社会主义医疗体系远远好于资本主义
我们国家现在进口药占 70%,设备耗材基本上是进口的,支架、钢板、核磁、彩超、CT,都是进口的。挣来的三瓜俩枣一下子就都还给人家了,亏不亏呀?为什么美国人那么舒舒服服的,他那个国家就能发展得挺好?他都是利润极高的产业。你在美国多年,你能看到 made in China的药吗?所以,我们的经济结构一定要改变,包括健康这个产业,否则中国经济走不出目前的困境。中国 13亿人的市场为什么不吃自己造的药?为什么不用自己生产的耗材、自己造的仪器设备?
社会主义医疗保障体系远远好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现在做得比较好的都是学的社会主义。但是我们很多人,包括很多领导干部,对这个毫无概念。在他们脑子里,凡是社会主义的都是不好的,资本主义的都是好的。事实上,整个社会福利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1882年,德国俾斯麦政府立法,要求所有德国老百姓都加入医疗保险体系,买不起的,政府给予补助。德国是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的国家,用政府的力量来给全体百姓提供一个保障。当时的英国、后来的日本都是学的德国。苏联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人觉得,干吗要去搞个医疗保险体系?国家的一切矿山、资源、企业都归全民所有,政府直接办医院不就得了吗?老百姓看病都是免费的,完全把医疗做成了一种福利。这就是苏联的公费医疗体系,或者西方人所称的国家医疗服务模式。
这个模式的好处在于,医疗卫生不再是按钱(价格)来分配,而是按需分配。医疗服务由公立医院提供,核心是搞定了医生。保险是个分担财务风险的方式,你病了,有人替你付钱,你看得起病了,但是它没有解决医生的问题。在这个体系中,医生是要挣钱的,因为他有各种成本。所以来了病人,医生都有激励机制,多给你看,多看就从保险公司多拿钱,以至于它永远是一个费用不断攀升的体系。但是苏联解决了这个问题。医生护士由国家培养,给他工资,相当于国家养着他,让他为老百姓提供医疗服务。这种服务没有金钱交换的关系,也就没有促使医生提供过度服务的激励机制。当然可能存在我们中国人说的,不愿意干的问题,但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都有思想教育工作,以及较高的报酬和待遇。特别是职业荣誉感,把病人治好了,医生也得到了快乐。
从医疗的角度,最能区分出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差别是,资本主义说到底是一切变成资本,一切变成商品。特别是美国体系,非常典型,就是把看病完全作为一个商品、一个服务。这就造成了宏观效率非常低,因为医生为了赚钱一定会过度诊治,扩大病人的病情,多开药,动辄手术。我是八十年代中期去美国留学的,当时和美国中年女性交流,发现她们大多数都没有子宫,开刀摘掉了。我很奇怪,美国人怎么这样呀?八十年代到现在,30年,现在中国很多女性也没有子宫。越是城市越这样,到医院一查,子宫肌瘤,切掉。你看现在中国的医院多喜欢动手术呀,其实很多手术完全没必要。这就是这种逐利的机制带来的后果。所以,有些东西可以变成商品,有些是不能的,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正如《资本论》所言,如果把律师、教师、医生这种职业都变成挣钱谋生的手段,这个体系一定出问题。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