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指出,东三省人口危机越发严重。多年的人口净流出以及明显的老龄化,让东三省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然而事实上面临同样窘境的不仅东北三省,全国近半数省份正在失去活力。
依照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数据,在全国 31个省级行政区中,人口净流入地区有 l4个,净流出地区相对较多有 17个,人口流失数量超过200万的省份则有10个之多。人口流失数量最多的是安徽省。数据显示,安徽省有962.3万人在其他省生活或工作,占到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11.2%,而从外省来到安徽的人仅有71.7万人,净流失人口高达890万,排名全国第一。紧随其后的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在均为人口输出大省的同时人口流入又严重匮乏,成为中国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几个省份。
许多地区在面临人口大量流出的同时,低生育率问题更是令当地的人口形势雪上加霜。中国的整体生育率本身就已远远低于能够保证世代更替的2.1的最低生育率。低生育率也就意味着新生代人数不足,人口结构将趋向老化,而人口规模也会萎缩。在中国人口呈净流出趋势的省份中没有一个达到2.1的基本生育率,甚至还有多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重庆黑龙江、陕西、山东、吉林、山西的生育率均低于全国平均。
此外流动人口多为青壮年,对于那些有大量年轻人口流出的省份来说,老年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在上升。例如,人口流出大省(直辖市)四川和重庆的老年抚养比最高,且增长极快。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两地老年人口抚养比已经为全国最高,分别达到了16.24%和16.04%;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则奔到了24.43%和26.56%。另一个劳务输出大省安徽,其老年抚养比也达到了22.33%。湖南、湖北、广西、贵州、山东等劳务输出大省,老年抚养比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省份在人口迁移大潮和低生育率的夹击之下不仅人口会渐渐凋零,也将率先成为老人省。
人口的迁移本没有什么错,趋利避害固然是人的本性,没有什么理由能够阻止人用脚来投票。而人口快速并大规模地向东部少数地区集中的现象,本质上体现的则是地区间资源配置失衡,同时也使由于低生育率必将带来的老龄化问题在这些地区提前爆发。劳务输出大省的人口危机其实就是空巢村现象的放大版。
早在2011年南方周末所做的有关低生育率的报道中就有关于人口总量和劳动力变动预测的图表,见下图
(一)中国总人口变动趋势
低方案下的中国总人口的峰值为13.75亿,于2020年 前后出现;中方案下的中国总人口的峰值为13.86亿,于2022年前后到达;高方案下的中国总人口的峰值为13.98亿,于2023年前后抵达。由此可 见,三种方案下的中国总人口的峰值均不会超过14亿。即便按照乐观的估计,到2100年时中国总人口规模也将缩小至7.5亿以内。其中,低方案生育率为 1.4,中方案生育率为1.5,高方案生育率为1.6。
(二)0-14岁组人口所占比例的变动趋势(%)
在高、中、低三种预测方案下,中国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还将经历二十多年的持续快速下降,最终逐渐稳定在极低的低水平上。到本世纪末,总数将不足1亿人,不及本世纪初的三分之一。
(三)15-64岁组人口所占比例的变动趋势(%)
中国目前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最多的时期,在经过短暂的相对稳定后,劳动年龄人口将出现持续快速减少的趋势。由劳动力过剩到劳动力不足的刘易斯转折点已经来临,未来中国面临的将不再是劳动力过剩,而是劳动力不足,进而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
(报道综合自网易、南方周末等)
附文:专家称人口红利衰减 全面放开二孩时机成熟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371万人。这已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三年下降,且降幅有扩大趋势。
专家表示,中国人口红利正在衰减,全面放开二孩的时机已经成熟,但除了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外,劳动力素质和质量的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更为关键,中国未来的发展应更多依靠人才红利。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三年下降
国家统计局21日公布了2014年中国人口变化情况,其中,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
这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第三年下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从2012年首次出现下降,当年减少了345万人;2013年劳动年龄人口继续下降,降幅达244万人。
2013年减少244万人,2014年减少371万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降幅呈现扩大趋势。此外,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在不断下降,2012年这一比例为69.2%,2013年降为67.6%,2014年又继续降到67.0%。
在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例双双下降的同时,中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则继续攀升。数据显示,2013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0243万人,占总人口14.9%,2014年则增加为21242万人,比例升为15.5%。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对中新网记者分析,劳动年龄人口下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结果,它反映了人口结构的变化,表明中国人口已经进入了低生育水平时期,老龄化发展非常迅速。预计今后劳动年龄人口还会逐年减少,这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专家称全面放开二孩时机成熟
“劳动年龄人口连续三年下降,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正在衰减。”张车伟认为,中国的劳动力已从过去无限劳动供给转变有限供给,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劳动力工资正快速上涨,过去经济发展所依赖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消失。
张车伟指出,从政策上讲,现在已经到了调整人口政策的时机,当前来看,放开“单独二孩”政策还是不够,全面放开二孩的时机已经成熟。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决定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即单独二孩)政策。国家卫计委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大概有100万对的单独夫妇提出了申请。
这一数量与此前预计每年约200万对夫妻申请差距较大。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在《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撰文呼吁,中国目前生育率已经非常接近“低生育陷阱”,应尽快从“单独二孩”向“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过渡。
蔡昉在文中指出,虽然放松人口生育政策并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增长效应,但是从长期来看将有利于实现合理的人口结构,提高未来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例,从而能够对潜在增长率产生正向的影响。
张车伟表示,全面放开二孩也是适应人口状况变化本身的要求,并不是说在放开后劳动人口占比就会上升、老龄化就会得到遏制,而是因为现在再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已不合时宜。在生活、生育成本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全面放开二孩不会对经济社会产生多少负面影响,长远来看,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处大于坏处。
更应注重提高劳动力素质
在专家看来,除了调整计划生育、延迟退休等政策,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发展更为关键,中国未来发展应更多依靠人才红利。
张车伟指出,中国经济要提高竞争力、保持劳动力优势,必须要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不断升级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这不仅是今后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抓手,也是中国经济保持增长潜力的关键所在。
张车伟认为,要提高劳动者素质,政府和社会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包括教育、培训、医疗等投入要继续进一步增加,教育和培训质量也要进一步提升,“总体上看,政府支出应该更多向‘人’倾斜,真正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发展,才能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如果上述方面能够得到切实提高,中国劳动力的竞争优势在若干年内还依然能够保持,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中国经济仍能保持足够的竞争力。”张车伟说。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此前也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只有实现高素质劳动力与高端技术的“双高”配置,才能提升劳动生产率,产生更多的人才红利,而依靠这些红利,最终可以克服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人口红利衰减的负面影响。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