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显示:依靠子女居家养老仍占绝大多数
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海4月21日电(记者李玉)4月21日,《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在上海发布。报告在分析农村老人经济状况、亲情状况、养老模式、医疗状况以及组织保障的基础上认为,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程度高于城镇、速度快于城镇、地区差异大于城镇、老年人口多于城镇等特征,我国老龄化问题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
该报告是在上海财经大学第七次“千村调查”基础上形成的。此次“千村调查”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雄介绍,调查历时两个月,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731个村庄进行了入户访问和问卷调查。调查涉及百余项社会学观察指标和数据采集预设,共收集到有效入户问卷10421份,村级问卷537份。
报告显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各村留守老人户数占村总户数比例分别为17.7%、19.63%、19.5%、21.8%,全国整体各村留守老人户数比例为19.1%。只有老人和小孩的户数占村总户数的比例为11.4%、11.9%、12.8%、14.2%,全国整体各村只有老人和小孩的户数比例为12.0%。农村老人留守现象增多,影响老人的生活,有些老人不是在养老,而是在隔代抚育。
从收入来源上看,超过样本68.4%的人主要靠子女的资助来生活,其次是新农保和土地收入。由此可见,在农村养老中,依靠子女居家养老的比例仍占绝大多数。在原居住地居家养老是农村老人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
报告提到,当前新农保的养老替代率偏低,可持续性面临较大挑战。土地是农民最宝贵的财产,更应该成为农民养老的重要保障,应激活土地权益,拓展土地流转功能。因此,报告建议推行“以地养老”制度,养老金跟着土地走、土地跟着农民走,农民才有永久意义上的养老金可持续发展。
延伸阅读:土地流转——莫让农民老无所依
王海娟
老有所依不仅仅关涉到2亿多老年人的福祉,还考验日益老龄化的中国,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归依。在农村的养老图景中,老年人主要依靠土地养老,现存土地制度极大地解决了老年人养老问题。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失能老年人无所依,土地政策的调整也使得越老越多的老年人丧失依靠。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强调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严峻性,另一方面却抽掉老年人的依靠,人为推动老无所依。
一
老有所依不仅是老年人的梦想,更是每个人的未来期望。二千年来,中国农民依靠家庭养老,“养儿防老”成为农民生育子女的动力之一。而在农村的现代化变迁中,农民都普遍认识到子女不再是依靠,真正给老年人以依靠的是脚下的土地。据村里的老村干部讲,“全村100多个老年人中,由儿子赡养的很少,老年人一般靠耕种土地和国家养老金生活”。在我所居住的湾子里有8个老年人,这些老年人都没有靠儿子养老,而是“以地养老”,在农民眼中,土地比儿子更可靠。
以我爷爷为例。我爷爷今年83岁,生育有3个儿子和3个女儿,是我们湾子里年龄最大的老人。爷爷去年耕种2亩地,种植了玉米、红薯、油菜、棉花和各种蔬菜等。爷爷的日常生活所需几乎全部来自于自己耕种的土地,可以称得上是自给自足。玉米、红薯等杂粮自己种植,油菜籽榨油,蔬菜自己种。爷爷还利用杂粮和菜叶养鸡鸭等家禽,满足自己的肉蛋需求。由于爷爷年龄较大,近几年无法种植水稻,食用的粮食是存粮,去年存粮用完后爷爷到别人田里拾到500多斤稻谷。爷爷耕种土地还能够获得少量的货币收入,如出售棉花和鸡蛋鸭蛋等,土鸡蛋每个1.5元,去年爷爷出售鸡蛋获得500元收入。衣服和鞋子由女儿买。爷爷需要购买的只有猪肉、烟、盐、铁和洗衣粉,出售农产品所获得的货币收入可以满足日常货币开支。爷爷的货币收入还有孙子孙女每年给的零花钱1000多元和养老金2040元(爷爷是高龄老年人,每月养老金是120元,奶奶每月的养老金是70元)。除开医疗费用和人情开支外,爷爷还储蓄1万多元。在家乡里,是否有钱去集市买小吃是老年人富裕的象征,每天去集市逛逛,买自己喜欢的小吃是爷爷每天的“例行公事”。
土地给爷爷提供的不仅仅是生存所需的物质,还有有尊严的生活和老有所乐。爷爷奶奶居住在老房子里,不需要依靠子女生活,不需要低声下气地讨好子女,通过经济独立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虽然爷爷只耕种了2亩地,只需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劳作,但是爷爷每天都要去地里转转,拔拔草,看看庄稼的长势如何,就像是照看自己的子女。在播种中种下希望,在收获中获得喜悦。劳作对老年人而言,不是负担,而是休闲,这或许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农业”。子女常年不在身边,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缺乏,老年人在耕种土地中消磨自己的时光,不再枯坐家中,也不再孤独。于爷爷而言,种地既是锻炼身体,也是休闲娱乐,也有成就感。
能走动的老年人都多多少少能够种点地,养几只鸡,种点蔬菜,加上国家的养老金,养老基本上不存在问题。耕种土地的老年人吃的是绿色农产品,住的是宽敞农家小院,消费不高,福利不低。我并不是要美化农村养老,而是表明有土地的老年人幸福指数不低。
2亩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满足了两个老人的生活所需,但这一部分的价值因为大部分没有进入市场交换,并没有计算到国家的经济统计数据中。以市场价值计算,两个老年人在市场上购买这些农产品需要花费1万多元,全国农村有1亿多老年人,土地每年给老年人提供了数亿元的物质。更为重要的是土地(更准确的说是土地制度)给农民提供了一种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老人农业即使不能给市场提供大量的农产品,但是缓解了农村社会的老龄化问题,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当我们在感叹子女不孝,批判农村养老政策时,却没有进一步考究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真正图景,忽视了土地制度在农村老年人养老中的功绩。
二
“以地养老”方式能够解决的是尚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失能老年人因为无法耕种土地而无所依靠。陈芳是邻村的村民,今年70多岁,有2个儿子4个女儿,2个儿子和3个女儿都外出打工,只有嫁在本村的大女儿没有外出务工。今年大年初三,陈芳摔了一跤,子女没有将陈芳送到医院检查。陈芳无法起床做饭,大儿子没有回家过年,小儿子和儿媳外出拜年,没有给她做饭,晚上小儿子回来时给她端了一碗饭。初四小儿子和媳妇仍然外出拜年,没有给她做饭。陈芳只能给大女儿打电话,让大女儿给她送饭。小儿子和女儿商量怎么照顾陈芳时,小儿子说,“火车票已经买好了,小孩要开学,我不能推迟出去”。大女儿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妈,凭什么让我照顾。”陈芳知道子女期望的是自己早点死掉。陈芳的案例并不特殊,我外婆洗衣服时一头栽进池塘里,已经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小舅舅常年外出务工,大舅舅在家居住,认为这个病不需要医治,平时也不照顾外婆,我妈妈有空时给外婆送饭。
子女不愿意照顾失能老年人,既与打工潮带来的空间隔离有关,也与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伦理变迁有关。传统时期有“久病无孝子”的说法,现在市场经济以货币衡量人的价值,老年人已经无法创造价值,只不过是废弃的生命。这意味着,除了空巢老年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时遭遇生活照料问题外,有子女在身边的老年人失能时也遭遇这一问题。连在家的子女都不愿意照顾父母,外出务工子女回家照顾父母将损失几万元的收入,让子女回家照顾父母更是不现实。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空巢老年人的增多,失能老年人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问题,这是国家养老政策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当前国家的土地政策使得具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老无所依。如土地流转政策,像陈芳那样,土地流转后租金往往被儿子拿走。即使土地租金给老年人,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土地租金为200-500元左右,这些租金也不够老年人生存,更何况老年人丧失了廉价的休闲娱乐方式,正如老年人所言,“(没有土地)老年人只能天天等死了。”现在国家正在推动以确权为起点的土地市场化,土地交易意味着允许农民交易养老保障,那么更多的老年人将失去依靠。
如果不耕种土地,不仅老年人的生存是个问题,而且如何获得低成本的休闲娱乐也是个问题。2012年陈芳家的土地流转出去了,土地租金归两个儿子,两个儿子每年给陈芳夫妻的养老钱是1200元。我问陈芳这么点钱怎么够花,她说,“有多少钱花多少,别的老人都去集市买小吃,我从来不去集市上买吃的,有病也自己忍着”。不种地也没有钱打牌的陈芳只能去别人家串门,媳妇总是责骂陈芳不在家里看家,陈芳害怕媳妇不给钱,只能忍气吞声。陈芳知道媳妇责骂的背后是自己成为了负担,遭人嫌弃。
在国家养老保障体系还未健全,“养儿防老”不再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不让老年人耕种土地就是让老年人陷入生死边缘,农民面临的是更无依靠的未来。每个家庭中都有老人,每个人都会老去,莫让农民老无所依。
延伸阅读:我国高龄农民工或已超4000万,国家统计局暂停公布数据
高龄农民工:靠吃肉补充体力获打工资格,哪家工地肉多就去哪
重庆开县“打工村”:三百余名高龄农民工仅一人有职工养老金
2015年2月27日(正月初九)重庆开县团凤村,66岁的李家护准备回家。今年66岁的李家护早在7年前就结束了外地打工之旅,曾经去过绵阳、广东东莞等地方。澎湃新闻记者 程艺辉 图
在连续4年公布我国50岁以上农民工的统计数据后,国家统计局突然暂停公开这一数据。
2013年2月,澎湃新闻(东方早报)率先将目光聚焦50岁以上的农民工(见《东方早报》2013年2月26日刊登《第一代农民工面临高龄困境: 养老问题将在5年内集中爆发》一文),关注这一3000余万人群的打工生活、背后的辛酸以及即将到来的养老困局。
上述独家报道引发了舆论关注,央视、新华社、人民网等媒体此后对我国高龄农民工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了集中报道。
为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农民工数量、流向、结构、就业、收支、居住、社会保障等情况,国家统计局于2008年底建立了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制度(此前,有些省、市自行统计发布),至今已连续发布了5份报告。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2978万人,50岁以上农民工占12.2%,有2803万人;2010年,全国农民工24223万人,50岁以上农民工占12.9%,达3124万人;2011年,全国农民工25278万人,50岁以上农民工占14.3%,有3614万人;2012年,全国农民工有26261万人,50岁以上农民工占15.1%,达3969万人。
统计数据清晰地显示:2009年至2012年,我国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与总量连年冲高,且从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其中尤以建筑业为重。
不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突然暂停公布了50岁以上农民工的占比数据。该报告取消了之前的“农民工年龄构成”一栏,而是用“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来代替(注:以1980年为线划分)。
如此,我国农民工的年龄构成,尤其是50岁以上农民工的占比和数据,在外界看来“成了谜”。
不过,律师周立太等长期关注农民工命运并常年研究农民工监测报告的人士称,2013年与2014年,我国50岁以上农民工的占比与总量“肯定是上升的”,或早已突破了4000万。
国家统计局为何突然暂停公布我国高龄农民工数据?是这一数据过于敏感,还是另有其因?
3月2日,国家统计局资料中心公共服务处李姓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因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所涉及数据的统计方法为抽样调查,与真实情况有误差,因此不便于公布。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