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组织团队在中部省份H县的调研,发现县域内城乡居民家庭的教育负担过重,举全家之力供养教育成为家庭常态。县域城乡居民具有在公私立学校之间选择私立学校、在城乡学校之间选择城区学校的教育偏好。这双重教育偏好都会加重家庭的教育负担。
一
教育负担过重的主要表现
(一)买房成为进城教育的刚性条件
教育买房是当地买房的主要动力,买房是突破属地管理原则的最佳途径。
(1)县教育局基础教育股的股长Y老师认为“现在城区学位紧张的主要压力就来自与进城务工群体,房子价格不高,家长再随便找个公司开个证明,就拥有了在城区学校上学的资格”,初步估算H县的农民家庭在城区买房的比例能达到50%。
(2)T镇XT村的罗组长介绍到本组十二户村民全部在城区买了房,除去两户因为经商在桂林购置房产外,一户是买房为了孩子结婚,剩余的九户全部是因为孩子进城教育而购置的房产,罗组长的儿子在城里面有两套房,在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另外购置了一套中学的学区房。H县现阶段电梯房价格在3000/4000左右,楼梯房则在1000/2000左右,在买房成为教育的刚性手段的现阶段,购房支出成为民众的主要压力。
(3)学塘村的罗组长感慨“12户人家里面真正有条件购置房产的只有三家,其余的都能贷款或者借钱,为了教育你没办法啊”。
(二)私立教育教育费用支出过大
前H县的小学排名(排名主要依据小升初摸底和不定期统考)前六名如下:BDX小学(私立)、MD小学(公立)、DT学校(私立)、HY学校(私立)、YJ镇中心小学(公立)、WH学校(私立)。小学教育是私立学校在领跑,前六名中有四所为私立。
(1)住建局某股长讲到:“县城的公办小学很少,名额也有限制。私立学校教的好,所有很多人都把孩子送进衡云学校,问题就是费用太高,我弟弟有两个孩子都在HY学校读书,两个孩子一学期就得两万左右的费用”。
(2)H县某某在HY高中(私立)上学。目前的学费是3万一年,她报的是校内的舞蹈特长生(HY学校宣传2020年本校特长生考上清华美院),仅仅校内培训就需要2000/月,估计在HY高中一年的费用需要30万。
(三)陪读成为教育的必要配置
陪读成为当地教育的常态,罗组长的小组12户人家中有10户老人都进城陪读了((1户子女未婚、1户女性老人去世,男性老人回村居住),陪读原因在于小学阶段寄宿服务和校车服务的匮乏。
(1)SS中学的校长讲到“很多农民要起很早,用家里面的摩托车或者农用三轮车把孩子送到学校,这样的行为确实不太安全,在冬天的时候孩子也冷,后来大家就慢慢在镇上租房子陪读,一般是家里面女性老人在陪读”。
(2)在小作坊里面打工的李奶奶讲到自己已经陪读了17年了,两个孩子在村里面学校学不好,2003年儿子就在城里面买了房,自己和老伴就开始进县城照料孙子,两个孙子现在一个在初中,一个在高中,李奶奶说到“我到现在还在陪读,孩子们放假我就煮饭给他们吃,我现在也回不了农村,儿子的压力大得很,所以现在的生活费用都是我们老两口自己赚的,回到村里面就没活干了,在城里我还能便陪读便打打零工补贴家用”
二
教育负担过重的原因
进城买房、私立教育的高额支出以及陪读的常态化是家庭教育负担过重的主要表现,其呈现出的社会事实是要想获得常态化的教育就必须进城了。换而言之教育负担与教育进城是密切相关的,H县的问题在于县乡村三级教育体系的教育分流功能近乎失灵,县城集优质教育与常规教育服务者于一身,教育分流层级集中在县城,这一局面的形成与教育资源的分配紧密相关。
(一)资源输入无效与资源供给错位
(1)2015年—2016年国家通过“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项目下来的资金达到2000—3000万,重点在于乡村。但是教育资源投入浪费严重“大部分的教学点五年内都会消亡,投钱把学校建起来了,学生走了”
(2)国家的推行了“小规模学校提质改造计划”,H县也据此推行了标准化学校建设,其需要标准化配置:运动场所、厕所、食堂等,每一年推行的此类建设需要花费至少几百万。
(3)H县ST镇的XH中学是当地有名的“传承名校”,据校长介绍很多县里面的领导以及名人都出自这个学校,属于镇中心学校。2001-2019年期间XH中学无任何项目投入,存在两个学生共享一个床铺的情况,2020年才动工修建教师工作坊。于此同时省里面投资6000万在镇上建立了FR学校,环境优美,设施健全,2700个学位只有300学生在校。
(4)XY街道存在一个教学点,整个学校仅剩4个智力障碍儿童,现在XY联合学校派4名50岁左右的老师驻教学点,每年一个老师工资需要8-10万,办公经费2-3万。
(二)基层教育部门无教育资源统筹权
(1)H县教育投资中心一个干部说到教育资源分配时候这样讲到“我们县城公立教育这么弱和教育资源浪费有很大的关系,资源集中了才有效益,但是我们没这个统筹权力”
(2)2019年H县启动“三三五”改革,其中的“五”指的是五个统一:统一登台授课、统一教学教、统一师资调配、统一财务管理、统一学校建设。其中统一学校建设指的是打破以学校为单位教育资源分配,将资源统一放到以乡镇为单位的“校联体”,从而实现了集中资金,集中建设的目标。XY联合学校QY校区原为YJ镇中心小学,在校联体成立之后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校区面积由十几亩扩展到70亩,学生数量由300/400人扩展到2600人,有效的服务了本区域的学生。YJ联合学校校长讲到“现在资源集中在联合学校,我们一可以优先解决最重要的事情;二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把QY小区的操场给修建好”。
(3)H县教育局某领导谈到乡村教育投入指出“乡村教育建设有顺势,我们必须得看到人口从乡村流向城镇,再从小城镇流向城市,因此现阶段我们就在探索所有的资源要在乡镇层面配给,要搞好乡镇学校建设尤其是大力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
三
“减负”对策性建议
(一)以乡镇为教育供给的基本单位
镇村学校存在供需错位:村小学没有什么学生却有大量的教育资源输入,镇小学还能狗留住一定的生源但是却因为资源供给缺位,致使一部分学生不得不由乡镇流向城市接受教育,致使县城出现“教育拥堵”,农民的教育负担也因此加重,H县教育局现在的思路还是相对正确的:认为要壮大乡镇教育,定下了每个乡镇至少要建立一所寄宿制学校,以乡镇作为教育供给的基本单位才能顺应社会形势。以乡镇为教育供给的基本单元的仍需要统筹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要统筹镇村两级教育体系,以乡镇为中心不代表忽视乡村教育,而是要增加乡镇的教育统筹;二是要保证乡镇的教育辐射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做好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如改善寄宿条件,有条件的推行校车接送服务,从而保证乡村学生愿意也能够在乡镇接受教育。
(二)增加基层教育部门教育资源的统筹权
以项目制为主要形式的教育资源下达在技术层面保证了教育资源落地的精确性,但是却很难保证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是普惠性的资源分配与差异性的地方需求存在张力。县教育局的“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以及H县“校联体”改革实践都表明在基层增加教育资源的统筹权能够实现需求与资源的精确对接,真正实现“让资源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减少资源的浪费,提升民众的教育获得感,因此在教育资源下达的过程中可以赋予基层教育部门一定的资源统筹权,在地方社会实现教育资源的二次分配,更好的发展公立教育,疏通“失能”的县乡村三级教育体系,满足群众差异化的教育需求,实现教育分流与教育肩负。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