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网上出现“多地发布建筑业农民工清退令”的新闻。
奇怪的是,关乎上亿“农民工打工人”的行政命令,不仅听不到反对的声音,连阅读量都很少。
是大家都“欣然接受”么?
并不是,二是虽然大多数农民工也能刷刷微信和抖音,可是极少回复评论。
即便少量农民工“有啥怨言”,也无法形成“意见领袖”。在网络时代,他们是被“民意”和“反响”屏蔽的人。
壹,“仁政”下的落寞
建筑工地,高危险,高强度,高事故率。
因此“禁止60周岁以上男性及50周岁以上女性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绝对是“仁政”。
妥妥的“人文关怀”跃然纸上。
可这样的“仁政”,对于许多卖了“一辈子力气活”,没有养老保障的农民工而言,简直是“断了生计”。
现在工地上的农民工,一线城市的我没问,就在三四线城市,按天的收入都在300元以上。
一旦这些农民工返乡,基础保障低得可怜。
就拿全国靠前,走在“共同富裕”道路的杭州为例,今年“卯足了力气”,才将市区城乡基础养老保险的金额从每月260元,涨到310元。
杭州下面,全国排名靠前的“富县”,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的标准,是更低的275元。
这样的“养老金”,没有任何人可以养老。
有人就提出不满了:这些农民工为什么不早几年买“养老保险”呢?但凡买齐了十五年,养老金也不至于“无法兜底”呀!
提出这样“疑问”的人,是他们对农民工收入的“不稳定性”和曾经的“低收入”没有概念。
建筑农民工的日薪较高,但是只有晴天可以工作,遇到雨季,收入几乎腰斩。
而且农民工虽然现在的日收入高达300元/天,可是倒退十五年,当时的工地上多是“管理不健全”的临时杂工,而且每天收入不过七八十元。
你要十几年前,各个工地打零工的“建筑农民工”,那血汗钱出来“连交”十五年社保,换来退休后,每个月多几百块,这些人肯定会觉得你这“黑心老板想克扣他工钱”。
贰,从“农民工子女”看教育改革
建筑农民工以“不要命”,“不休息”的吃苦精神,在城市工地苦熬几十年,最大的希望就是将“农村的留守儿女”培养成才。
哪怕读个“学费高”的民办二本,这些农民工都希望子女拿个文凭,以后不用日晒雨淋的跑工地,甚至也不要去工厂。
最好能够坐办公室,或者穿着体面。
许多人又提出来了:既然建筑农民工一生的心血和工钱,都用来培养子女读书,那么子女有工作后,多赡养补贴老人不就行了么?
这次“清退超龄建筑农民工”,老人的声音确实听不到,可是网上“反对的声浪”还是有的。
这些发声的,都是“子女”替父母发声,觉得不应该“野蛮的”断了父母生计。
大家也不要“居高临下”的指责“父母老了还希望父母在工地拼命”的年轻人。
按照父亲六十,母亲五十的“国家清退年龄”,他们的子女绝大多数大学刚毕业,或者就业两三年。
这些农民工“辛苦培养”的大学生,无论在哪个城市谋生,哪怕表面衣着光鲜,甚至坐办公室,“收入都远低于建筑工地的父母”。
一旦父母被清退失业,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并不是“如何赡养父母”的问题,而是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坍塌了。”
只要这些子女都是每天出去辛勤的工作,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用“啃老”来指责他们。
而是现在的产业现状和就业形势,就是一些“学费高”的野鸡大学本科生,收入远低于建筑工人。
这些“野鸡大学”毕业生,学的多半是一些“很悬浮”的专业,都没有一技之长,在城市能够“顾自己”已经是极限。
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看出国家“教育改革”,推动职业教育,提升高职高专文凭地位的改革为什么这么雷厉风行了!
可是现在才开始的“改革”,解决不了当下“被清退农民工”,他们90后子女的收入“无法赡养老人”甚至无法养活自己家庭的问题。
在这种“老人成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被“清退”的农民工,只能重新染黑头发,求爷爷告奶奶,用小跑着步伐的积极性,更加能背能扛,证明自己“身体很好”的拼命态度,去谋一些“黑工岗位”。
至少打一天黑工,收入相当于一个月的“基础养老保险”。
干一天,抵一个月,听起来很高大上,却也很悲凉!
叁,“清退”的同时,要找好出路!
超龄农民工在工地干活,事故率,伤残率,各种疾病的概率都增高,因此使用超龄农民工,算得上“黑心压榨”。
国家的“清退政令”,算是对“黑心压榨”的破除。可是有“破”,有没有“立”呢?
难道真像一些人说的,让这些人回乡种地,呼吸新鲜空气,颐养天年,就是最大的“立”么?
也有人指出,现在疫情的负面作用没有过去,服务业,特别是餐饮,旅游,住宿,线下娱乐等行业全都在崩溃边缘。
有那么多的行业,那么多的就业岗位岌岌可危,还有财力为“建筑工地超龄农民工”兜底么?
这些刚满五六十岁的“打工人”,他们需要的不是“兜底”。他们作为最能吃苦的一代“建设者”,甚至不应该被视作“负担”,而是解决很多矛盾的“助力”之一。
虽然我前文写过,工地农民工辛勤劳动,寄回去的打工钱,培养出的子女,成材率,高收入率都很低。
可即便是低,还是有不少的子女在城市是能够自给自足的。对于这样的子女,国家应该有政策鼓励“超龄农民工投靠养老”。
这些超龄农民工刚刚五六十岁,可以为子女“抚养孙辈”,甚至国家鼓励二胎的经费,也可以向“带孙老人”倾斜。
对于“超龄农民工”的投靠,在子女纳税,购房指标与补助方面,应该有特殊政策。
这些“城市建设者”老有所依,同时还能把子女解放出来,对“二胎率”,都有显著提高。
当然,能够投靠城市子女,帮他们的带小孩的农民工,不会太多,估计不会超过20%。
第二个渠道,就是我国城市里,在部分行业“清退超龄员工”的同时,很多行业和岗位,因为较为辛苦,出现“用工荒”的问题。
这时候,这些“被清退”的建筑农民工,就不应该“一刀切”,应该进行细致的“体检”,对于身体条件不错,有就业能力又很吃苦的农民工,可以安排到“用工荒”岗位。
当然,这些五六十岁的“工地农民工”,能吃苦,能卖力气,但是已经很难接受“再就业学手艺”的培训,因此只能填补“技术含量不高”,年轻一代不愿吃苦的“用工荒”岗位。
这种岗位不多,因此最多也只能吸收20%。
第三个渠道,这些“超龄农民工”还是得返乡。但是他们的返乡,政策配套到位,可以起到带动“乡村振兴”的效果。
首先,我国的“乡村振兴”,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乡村空心化”的问题,因此除了“特色养殖业”,或者“有点钱的老板回乡圈块地”搞乡村旅游,并没有其他产业。
想吸引年轻人批量返乡,是不可能的。当然,有政策支持,有“新思路”,开拓性创业想法的年轻人,可能会有人回乡。
可是他们的“想法落地”,还得依靠当地人。
因此未来的乡村振兴,在农村引入项目的时候,更多的不应该关注“虚头巴脑的愿景”,更多的关注能够给“返乡建筑农民工”多大的就业机会。
这些“超龄返乡农民工”,在城市是有“建筑经验”的,返乡如果是“建设类”项目,算是“熟手”。
当然,这些农民工“毕竟超龄”,为了让“乡村振兴”的项目投资人没有“心理负担”的给他们工作,当地政府还是要有“配套减负和责任兜底”的政策。
这些政策,不需要巨大资金投入,只是一些保障保险类的配套承诺而已。
过去二十年,涌入城市,为我们建设美好家园的“农民工”至少上亿。
如今,他们以每年大几百万的规模,步入“超龄被清退”的行列。
他们用一生血汗,为我们的经济增长,高速城市化贡献力量。
如今,我们对他们不应该“挥之即去”,清退了事!
投靠子女养老,用工荒岗位转岗,以及“乡村振兴”再就业,与“安置超龄农民工”可以互补促进!
他们为城市建设血汗流得够多了,临老不该让他们流泪!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