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条厦门“鱼虾也要做核酸”的消息引发争议。目前,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们对此保持沉默,网友们更是充满疑惑。这是谁想出来的主意?
近期,福建厦门海域正式开渔,集美区渔民作业期间,每天要做1次核酸。渔民上岸时要实行“人物同检”,渔民和渔获都得做核酸。于是就有了神奇的一幕:渔民们上岸后,自己做完核酸采集,立即返回船上,抓来鲜鱼,掰开鱼嘴,让大白抽检……。
对此,有网友感叹:这行为,迷惑程度爆表。更有网友调侃:鱼不是用鳃呼吸吗?捅嗓子有啥用?
虽然“鱼虾核酸”很雷人,但是厦门并非孤例。近期疫情严重的海南,就有如出一辙的事儿发生。这不,相关事迹还登上了《海南日报》,儋州组织医护人员登上渔船进行核酸检测,大标题:《给鱼测核酸 一点不含糊》。
此事已经引发网友热烈讨论,可是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们,目前还都保持沉默,没人出来对此发声。
厦门鱼蟹被扒开嘴做核酸,是“科学”还是“滥用资源”?
其实,早在一个多月前的7月12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就曾经发布了一则重磅公告:《关于进一步优化进口物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的一则研究结论至关重要:常温条件下新冠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存活时间短,1天内全部失活。
有网友推测,上述的检测或许和海南最近的疫情有关。海南最近这一波比较严重的疫情, 从目前的溯源和测序结果来看,并不是国内疫情地区输入,而是境外输入。根据此前发布会信息,疫情的源头推测为当地渔民与境外渔民在海上交易时被感染,据测序基因型推测,此次疫情源头可能是越南。海南渔民与境外渔民交易后回到崖州中心渔港,而渔港往三亚大量供货导致疫情扩散到三亚的游客群体,进而造成迅速传播。
国家卫健委的公告,常温下一天内病毒就能失活,物传人的几率极小。那么检测鱼虾的核酸有什么意义呢?即使带了病毒,放一放自然失活就好了。再说鱼本身没有肺,靠鳃呼吸,不会感染。
如果目的是测环境样本,就如科普博主@蘸盐所说的,那也应该是擦拭鱼虾表面取样,给鱼捅嗓子做核酸又是为啥?退一步讲,即便捅嗓子采样也OK,那万一真的测出阳性来,怎么办?鱼虾怎么处理?渔民怎么处理?有何进一步的措施?
这些疑问还是有必要请相关部门或者疾控中心的专家们给个明确的说法,以解除民众对此事件的疑惑。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