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一到暑假各大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就很容易一票难求,这里头绝大多数都因对身高的焦虑而来。
去年新华社做了一个相关报道,之后某相关药企股价大跌,本来以为今年会消停一点,结果这个暑假依然火热。比如,据北京日报上月29日就报道,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专业门诊的日接诊量就翻了近一倍,其中,超过9成患儿都是来咨询身高问题的。
这种焦虑,一方面是家长出于竞争的焦虑,害怕孩子因为身高会被歧视,也害怕孩子因为身高会少了许多职业选择;另一方面,可以说是宣传给制造出来的,去年新华社的一篇报道就提到有些民营医院打出“身高70%靠遗传、30%靠后天,定制身高不是梦”的口号。
所有的宣传,最终达成了一个效果,给家长一种强烈的暗示,不打就耽误孩子一辈子,晚打不如早打早打不如现在打。
百度一下,排前头的必然是关于生长激素的广告。
所谓“定制”,当然是昂贵的。
“定制”是在一系列检查之后给孩子打“增高针”,所谓的增高针即生长激素,因制剂不同、体重和敏感性不同,每月费用在3000元至15000元之间,往往需要注射2至5年。
这就意味着,只要家长选择走上这一条路,孩子光打针最低花费7.2万,最高则需90万元。
有的孩子,在打生长激素的同时还需要打抑制剂进行配合。
随之而来的,则是龙头企业的利润大涨。2016-2020年间,国内一家生产生长激素的龙头企业,收入增长了4倍多,其中90%以上都是来自生长激素相关产品。
有了利润,就有了动力。
据报道某些生长激素药厂邀请儿科医生参加培训,其实就是宣传生长激素,鼓动医生多开生长激素,可以按比例进行提成。
于是,在某些看不见的角落,生长激素就有意无意的被吹捧成了“增高神药”。
有些医院的套路,先是免费定期测骨龄,然后忽悠孩子偏矮骨龄偏大,唯一的办法就是“增高针”。
与宣传里的美好愿景相反的是,滥用生长激素,很有可能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恶劣后果。
首先,是花费巨大,却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钱全打了水漂。去年新华社就有报道提到过浙江一位王女士一年花了48万,而自家儿子只长了1cm的案例。
如果只是花钱没效果,那还算好。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生长激素治疗中,可能会出现内分泌紊乱、颅内高压、甲减、糖尿病、股骨头滑落、脊柱侧弯、皮疹、中耳炎等现象。
一项项来自于法国的人群研究,针对在1985年-1986年期间6874例注射了生长激素的孩子,发现在2008-2010年期间发生颅内出血,尤其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的比例大幅度升高,整体概率在3.5-7倍。
想要给孩子使用“增高神药”的家长们,想过这些可能的后果吗?
本来,生长激素只适用于骨骺线闭合之前、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同时没有禁忌症的、特发性矮小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在身高不足的孩子中,仅仅占很小的一部分。
结果现在也成了“神药”。
其他当下身材矮小的孩子,排除晚长,除了遗传因素外,还跟营养、基础疾病、睡眠等诸多因素相关。
正常来说,只要孩子排除了类似特发性矮小的情况,想要孩子长高,其实都应该从如下方面入手,解决基础病、正确的饮食、多做有益于生长发育的运动、睡好觉、摆脱情绪抑制,在以上基础上,才是适度的医学干预,比如推拿药物什么的。
在一通令人头晕目眩的检查之后,上来就打生长激素,这不是舍本逐末吗?
进一步可以思考的是,这些年,我们见证了一款又一款“神药”诞生后又破产的案例,那么这些络绎不绝的所谓“神药”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其背后的动力究竟为何物?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