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温州龙港市将农民群体纳入住房公积金改革试点。经济日报发表评论称: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惠及更多群体,有助于强化城乡住房保障功能,体现住有所居的政策导向;同时也有利于扩大住房公积金资金来源,缓解部分地区流动性紧张问题,可谓一举多得,意义不容小觑。
究竟是对谁意义不容小觑?为啥这种好事以前没农民的份,现在却想起农民来了?
农民想不想买房不知道,但地方政府肯定是想卖房了。疫情三年,百业凋零,税收下滑,财政吃紧,地方政府负债累累,非税收入的必要性又提上来了,刚被拆掉的支柱产业又要支起来了,毕竟当年土地财政吃得最香。然而,三四线城市经过一轮轮爆炒早已过剩,再去哪里挖潜力?只剩下农民了,所以这种“好事”终于轮到农民了。
忽悠农民缴纳公积金,有两个妙处。第一是直接充实流动性紧张,经济日报已经说了。第二是把农民绑上了买房的轨道,因为这笔钱好缴不好取,只能定向使用,缴纳时间越长,绑得越死,最后不买房不行。一下子又多了好几亿的买房后备军,土地财政后继有人,又可以吃若干年了。
可问题是,农民有房为啥还要农民买房?不怕住房过剩,县城变鬼城么?不怕人口流失,农村被荒废么?人就这么点人,不在县城住就在农村住,总不能分身。难道像某位专家讲,县城买房、开车种地么?
曾经有一阵,中央是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地方忽悠农民买房,跟中央政策显然背道而驰。人都赶跑了,谁来建设新农村?
很多地方的农村人口外流已经很严重了,村里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儿童,他们要有能力进城早进城了。但是进城不等于进县城,农村青壮年都在大城市打工,县城的就业市场是非常有限的,主要是消费地而不是就业地。很多农村青年在县城买房结婚,结果最后还是空置,泡沫已经很大了。买房不住是极大的浪费,浪费的都是农民辛苦种地和打工的血汗钱。也因为这些原因,县城房产完全没有投资价值,专家都建议尽快抛掉,不能这么忽悠老实人接盘。
住房公积金对拿工资的人来说是一笔福利,因为公司缴一半,自己缴一半,虽然只能定向使用,但总也赚了一些,而且城市户口将来终究得买房的。但农民靠天吃饭,没人给发薪,没有公司自己掏100%,叫啥子公积金?叫私积金差不多,跟自己存款有什么区别?存取还自由些。
当下农民最需要什么?肯定不是一套县城房。福利保障还无法与城市接轨,买房就能变成城里人?没有养老金或养老金太低,农村医保报销比例低,种地收入低等等,这些才是关乎农民生老病死的大事。一套不值钱的县城房给不了农民安全感,想用钱的时候卖都卖不掉,有什么用?
极少数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险地偏地,搬迁还有道理。但现存大部分村庄都是千百年来形成的自然村,是宜居之地。尤其华北、华东、华南等人口集中的华夏祖居之地,村庄星罗棋布,与农田、水系交织在一起,是又生产、又居住的天赋之地。这个布局是非常合理的,人为地搞集中将违反自然规律。
农村可以很宜居,只要政府用心发展。就像江浙一带的农村,家家住着小洋楼,山后种茶树,农民安居乐业,美不胜收,给城市户口都不换。这才是新农村的正确打开方式。通水通电通燃气,马路修到大门口,还有公园能跳广场舞……只要把市政配套搞好了,不稀罕县城的鸽子笼。要花钱建设新农村,而不是任其破败变着法逼人走。
现在的农村养不住人,不是土地价值低,而是农民不会搞。要提高农业附加值,需要吸引有知识的青年回流。为什么散户种植不挣钱,流转给大户却能挣钱?就在于会不会。瞄准市场生产对路,利用科技提高产量,引进良种提升品质,这些不是老人和留守儿童能胜任的。把土地的价值挖掘出来,农村就是黄金之地,别说县城,大城市都不换。
现在赶农民离开土地,然后引进大户兼并土地,是个可怕的阴谋。如果你不打算给农民找工作,就别干这丧良心的事。农民必须要生产,生产就不能离开农田。土地再不好,那也是生产资料。县城的小楼是纯消费品,不但挣不了钱,还得花钱养着它,物业费暖气费装修费,如果你再不住,血亏。
现在农村的状况,就像90年代的国企。当年的国企开不出工资,如今的国企清华北大趋之若鹜。国企破产,一卖给私人就盈利,但工人已经被踢走。农民一定要守护好自己的土地,不会经营也要完整地留给儿孙。
农村重新兴旺,不能靠县城楼。县城的功能很简单,四乡八里的消费中心、医疗中心、教育中心,它是农村的配套服务,但不能取代农村。农民日常必须坚守在自己的生产岗位,有需要时进城,不能反过来。就像城里人在CBD上班、回郊区睡觉,反过来就不对了,不符合经济性。农民不需要天天逛街、看病,但农田不能没人管理,家禽家畜也不能一天不喂,农民都上楼躺平了,谁给他们发工资?
虽然韭菜肯定是要被割的,但不能连根刨。县城,上没有互联网产业,中没有富士康企业,下没有农业生产,它不能成为空中楼阁,它的功能是为农村服务。农村旺县城才能旺,如果农村荒废,县城也就跟着垮了。
:纸上建筑
公众号:纸上建筑
2022年9月8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