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加剧了贫富分化
赵胤钘
中国正大力构建和谐社会,《中国财富》正热烈进行“贫富到底能不能和谐”的大讨论,并力图要做一份“为贫富和谐鼓与呼”的主题杂志。
贫富到底能不能和谐呢?一个人在无意识中作出了强有力的回答,他就是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先生,前不久在为国家广电总局作审计工作专题报告时,这位个性鲜明的高级官员表示,目前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马太效应”,穷人愈穷,富人愈富。显而易见,贫富和谐的清梦被其回答无情击碎,富人与穷人越来越远,一者飞升天堂,一者滑落地狱,怎么和谐?
在总体的欣欣向荣中,中国的贫富差距“马太效应”确实十分鲜明。2003年中,财政部科研所课题组曾发表一份关于收入差距的专题报告,各方面的数据不约而地表明“马太效应”的严重存在:
一是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承受线。1991年为0.282,1998年为0.456,1999年为0.457,2000年为0.458,10年上升1.62倍。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0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2.2,1995年为1:2.71,2000年为1:2.79,2001年扩大到1:2.9。
三是地区间差距扩大。2000年,东部地区人均收入是西部的2.26倍,最高的省与最低的省差距超过3倍。
四是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80年代中期,行业间收入差距开始显现,到90年代中期最高行业人均收入与最低行业之比为2.23:1,2000年又上升到2.63:1。
五是不同经济性质的单位职工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国有经济性质单位职工工资与集体经济性质单位职工工资相比,1985年的平均工资差距为1.25:1,2001年扩大到1.63:1,其他经济性质单位职工工资与集体经济性质单位职工工资相比,1985年的差距为1.49:1,2001年发展到1.77:1。
六是城镇内部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速度明显加快。高收入户的收入增长大大超过低收入户的收入增长,2002年第一季度的统计表明,20%的高收入者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6.2%,20%的低收入者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高低收入差距为7.66倍。
该主题报告还披露:调查统计显示,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另外80%的家庭占有财产总额的53.6%。
不是贫富差距的“马太效应”已经严重存在,更严重的是,“马太效应”具有叠加递乘性,会愈演愈烈。众所周知,“马太效应”出自《新约.马太福音》,强调的就是叠加递乘或赢者通吃,最初的根源是这样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后来被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默顿总结为“马太效应”。
如果说其他方面的“马太效应”还有所收敛的话,比方说能力,一个能力强的人其能力会愈来愈强,但也会存在一定的限度,不可能无限增强,特别是与能力弱的人之间的差距不可能无限拉大,能力弱的人能力增强应该会更大些。
但贫富差距上的“马太效应”就更具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性质,因为一旦产生贫富差距,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差距往往会越来越大。比方说张三能力差,月薪5000元;李四能力强,月薪50000元,不说他们之间的能力因素会继续推动贫富差距加大,单是这45000元的差距,就会自动产生越来越大的差距,原因就在钱能生钱,利能滚利,资本差距会产生更大的资本差距。马克思曾指出,资本的积累会导致两极:一极是财富的积累,一极是贫困的积累。的确,在资本主导的社会,这是必然的。
张三和李四能力上的差距,当然应该考虑进去,“马太效应”无疑变本加厉。如果考虑其他一些因素,贫富差距上的“马太效应”更可能长出翅膀。拜读“贫富到底能不能和谐”前几期的讨论文章,多有在人性的角度谈论贫富和谐的。事实上,贫富差距上的“马太效应”就有着一对来自人性的翅膀,人性的弱点支持“马太效应”的腾飞。
简单地说,这就是平常要说到的“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富在深山有远亲,贫居闹市无人问”,人性的弱点决定了人更喜欢去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媒体在锦上添花,多为富人说话;专家在锦上添花,多为富人发言;政客在锦上添花,多为富人插刀。如果再考虑到有意识的利益收买,对媒体、专家、政客乃至其他种种社会资源的收买,贫富差距上的“马太效应”就更会腾云驾雾了。
举目四顾,谁在雪中送炭?谁会雪中送炭?拿贷款来说,应该说,贷款也是一种经济人权,人人享有,特别是贫困地区和穷人,更需要贷款。可我们的金融机构都在干什么呢?1998年以来,由于市场化改革,国有银行为了利润的追逐,大规模撤并网点。据某国有商业银行省分行的统计,近3年撤并的基层网点数占原有机构数的25%,其中撤并的乡镇网点占撤并机构的60%。
不但从乡村城镇撤出,而且也从一些县域城市撤出;不仅其他银行大撤并,而且大名就叫“中国农业银行”的也进行大撤并,直到2006年7月叫停。据银监会主席刘明康透露,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空白率高达10%,这意味着四川这样的地方有10%的乡镇没有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青海更高达30%。与此相反,在一些大城市的街道,各大商业银行网点肩并肩、背靠背,人称“银行比公厕多”。没有谁愿意为穷人和贫困地区提供金融服务,他们的贷款权力何在?他们的富裕权力何有?
在2007年博鳌亚洲论坛上,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始人、执行总裁穆罕默德•尤努斯一番话说得非常好:全世界总人口60%的人仅只有全世界总收入的6%,这是极端不平衡的。事情的出现并非偶然,这60%的人不是没有主动性,没有努力,错误不在他们,而在于整个体系和机制;贫穷并不是由穷人造成的,贫穷是由体制的失灵造成。
尤努斯大力倡导“非赢利的商业”,可在一切都已经用利益来衡量的现代商业社会,谁来干非商业化的道德事情呢?当然,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世界各地都有像尤努斯这样的“社会企业家”和孟加拉乡村银行这样的“社会商业”在崛起,但总体上,贫富差距上的“马太效应”正一发不可收拾,愈演愈烈,特别是在当前的中国。
“马太效应”不但打破了贫富和谐的清梦,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共同富裕”的设想提出了挑战,因为“马太效应”明显就是支持富的更富而穷的愈穷的客观规律。
怎么办?请允许笔者把这一问题抛给由国务院扶贫主管、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并且志在“为贫富和谐鼓与呼”的《中国财富》吧!
(《环球视野》摘自2007年第7期《中国财富》)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乌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