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银行“贱卖论”不值一驳
昨天,《上海证券报》等几家媒体刊登消息,报道中国的一些专家学者驳斥中资银行在海外上市时“贱卖”的批评。会议名为《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热点问题学术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相关阅读:专家学者论银行业改革开放:"贱卖论"无依据] 一般地说,我对专家学者抱以十万分尊敬的态度。不过,自打一帮子比我年龄还大的专家学者鉴定“周老虎”为真老虎后,我对当下专家学者的话就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北大教授徐滇庆的赌输深圳房价上涨,更让我对专家学者另眼相看。有社会公信力的专家学者当然还是有的,只是像大熊猫一样,越来越珍贵稀少。 上周四,同样是《上海证券报》,刊载评论说:去年7月23日国家开发银行首期出资15亿英镑战略认购英国巴克莱银行2.014亿股,股价为7.2英镑/股。不到一年,投资缩水了约8亿英镑,股价也已腰斩至3.3英镑/股。认为,就在市场普遍质疑国开行入股巴克莱之时,美国银行行使认购期权又在中国大赚一笔不义之财。根据期权认购协议,美国银行以2.42港元/股的价格从中国汇金公司购买建设银行60亿股H股,锁定的账面利润即超过200亿元。的结论是:“如此高买低卖,本质上是在变相补贴发达国家。数据显示,外资参股中资商业银行,赚取的利润就在1万亿元之上,我们的主权投资呢?却连连亏损。也许,我们该反思外资投资的理由了。” 其实,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贱,这是我们的特色或惯例,也并非是中国银行业的独创。比如说石油、铁矿石等等,一买就贵。而出口钢铁、煤炭等等,不断惹上反倾销的麻烦,说明人家嫌你卖得太便宜了。倘若专家学者从这方面为当年银行“贱卖”找点垫背的理由,也不失为能够让国人同情的辩护。 我们的专家学者是怎么为银行“贱卖”辩护,或曰驳斥银行“贱卖论”呢?请看《上海证券报》昨日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国刚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前后的国际影响力,有着十分深刻的体会。他说:‘当时的中资银行,在国际上没有国际的公信力,一般的投资者根本不了解。一些大行的领导到海外同样的银行去考察,人家中层干部出来接待,认为这是一个很差的银行,打发一下就可以了。后来就不一样了,上市以后,一些中资银行的中层领导去了,人家的大领导出来接待。’”我的天呀!这算什么样的“学术论坛”?这又是哪门子的“深刻体会”?银行“贱卖”没有,姑且放在一边。但是,我怎么瞧着中资银行的某些人实在是贱得可以,十足的贱骨头,贱到骨头缝里去了。“人家的大领导出来接待”“一些中资银行的中层领导”证明什么?证明外国银行家是认钱不认人的,人家从中资银行赚取了1万亿元以上的利润,别说“人家的大领导出来接待”我们银行的中层领导,你要是让人家赚上10万亿元,“人家的大领导出来接待”我们的银行清洁工也是可以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的王八大三辈。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有钱赚。花上200多万美金,你可以和“股神”吃顿饭。我认识一位中国私企老板,花了几万美金与前总统克林顿合影留念。 写到这里,我忽然感到有点悲哀。不知道是应该为“人家的大领导出来接待”的“一些中资银行的中层领导”悲哀,还是为银行业花重金请来的专家学者悲哀。“贱卖论”似乎已经没有论争的必要了,因为“人家的大领导出来接待”已经说明了全部问题的真相。前倨后恭的外国银行大老板,从来都愿意接待为他们带来巨大利益的一切客户,这一点都不稀奇。必要的时候,他们会用赚来的钱高薪聘请一位头面人物专门接待那些以见到“人家的大领导”为荣的某些中资银行的中层领导,甚至还会抽空接待一下中国的某些专家学者。(苏文洋) 注: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