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钢事件”:企业重组须防止“产权理论”的误导
华商网-华商报
本报特约评论员 郭松民
7月24日,国内著名民企建龙集团重组通化钢铁集团时遭职工反对,委派的总经理陈国军被围殴致死。集团子公司通化钢铁停产11小时。当晚,吉林省政府宣布,建龙将永不参与通钢重组。
无论如何,血案的发生都是一个悲剧,直接的责任人应该承担其应负的法律责任,这毋庸赘言。但我们也要思考,工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群情激愤?矛盾为什么会激化到如此激烈的程度?
从报道中披露的情况看,这次建龙集团重组通钢集团是在吃 “回头草”。2005年,建龙曾经入股通钢,去年金融风暴后由于企业亏损,建龙遂于年初从通钢撤股,随着国家4万亿刺激经济的效应开始显现,通钢开始盈利,建龙集团再次入股通钢并绝对控股,终于激起了工人及家属愤怒。
工人的愤怒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建龙的每一次折腾,都是工人在付出代价,去年企业亏损,“员工工资也减到每月人均300元”,“厂区及职工家属区乃至整个通化市二道江区的供暖都无法供应”,这次陈国军与工人代表对话时,又发出了“下岗”的威胁,终于导致工人情绪失控,也酿成了他个人的悲剧。
通钢的两次重组,有没有安排职工代表以制度化的方式实质性参与?所有的报道都没有提。而从网上披露的情况看,第二次重组,普通职工甚至直到木已成舟才知道消息。他们的利益长期被忽视,于是就有了这次“非制度化”的参与,并终于导致了整个重组计划的失败。
总的来看,我们在企业重组过程中,无论是国企改制还是民企之间的相互兼并,基本上都采取了排斥职工实质性参与的做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很有可能是被近年来流行的所谓 “产权理论”给误导了,根据这种理论,股东有全权处置企业,职工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生产要素”而已。但实际上,这种理论早已过时,新的理论认为,员工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方”,享有和股东同样的发言权,并有权参与企业管理。更何况据说不少员工也是该企业股东,企业兼并重组这样的大事,没有职工的实质性参与,是不合理的也不合法的。
其实,即便不谈什么理论,单凭常识想一想,我们也会明白职工是企业的“利益相关方”这个提法是绝对有道理的,企业的兴衰对职工的影响,甚至比对股东的影响还要大。因为对那些身家亿万的股东来说,可能不过是富豪榜上数字的变化,但对职工来说,却意味着身家性命是不是还有依托。
通钢事件是一个严重的警示,它提醒有关方,企业的兼并重组,必须为作为企业“利益相关方”的职工的参与开辟渠道,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是工会,来保证职工的参与是实质性的,而不是象征性的。在职工权利意识日渐觉醒的今天,仍然企图用瞒天过海的方式将他们排除在企业兼并重组的过程之外,那么结局很可能就是破局。
李妍:高管被殴致死职工话语权沦丧的悲剧
2009年07月28日 汉网-长江日报
:李妍(重庆 媒体人)
7月24日,国内著名民企建龙集团重组通化钢铁集团时遭职工反对,委派的总经理陈国军被围殴致死。集团子公司通化钢铁停产11小时。当晚,吉林省政府宣布,建龙将永不参与通钢重组。(7月27日《新京报》)
2005年末,建龙集团正式收购原通钢集团。建龙集团的入主并没有受到通钢员工的欢迎。经济危机则直接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在钢铁行业低迷的情况下,通钢集团连续亏损,员工工资也减到每月人均300元。今年初,建龙宣布退出通钢。几月后,通钢扭亏为盈,建龙又宣布将再次入主通钢,并直接控股。
表面看来,建龙集团的“出尔反尔”似乎是此事件的导火索。不少人就认为,建龙集团收购通钢后没能扭转颓势,反而在危急时刻放弃通钢,随后却又在重现转机之时重投怀抱,正是这种民企在并购中表露出的见利起意、唯利是图的行为,激化了本来就纠葛重生的劳资矛盾。
这或能一定程度解释此番激烈冲突发生的直接诱因,但其结局的惨烈却又不敢让人做如此简单猜想。如果仅是因企业在收购中表现出的“出尔反尔”,通钢员工为何又会表露出如此激愤难抑的情绪?如果在整个收购过程中,员工基本的生存权利没有受到剥夺,通钢职工又何至于如此暴戾?一位通钢集团的内部人士也许正道出了通钢员工们深切的担忧:这次是控股,会大范围裁员。
在这些不断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的企业重组行为中,伴随着资方的得利,企业员工的权利却总在如此的重组中不断被蚕食:300元的工资也许刚够吃饱,而一旦被裁员,则生存堪虞。正是在这样不断的权利剥夺中,员工愤懑的情绪终于借建龙再次入主一触暴发。不可忽视的却是,为何职工情绪如此激烈的建龙并购通钢,能够如履平地般进退自如?既然员工反对之声如此之盛,何以建龙再次入主还能顺利进行?
原因就在于,在企业并购中,作为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员工的话语权逐渐沦丧,企业是否被并购他们从来无缘置喙。我承认围殴致死高管,是一个悲剧,这样的方式不足取,相应的法律后果也会有司法程序来进行判定。但企业员工权利诉求通道被堵塞,诉求无门的现实也必须引起重视,并有相应的解决。
总经理被围殴致死的悲剧何以发生
--------------------------------------------------------------------------------
2009-07-28 中国青年网
在一个法治社会里,数千人竟然用残暴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另一方的流血来表达利益诉求,这样的悲剧显得格外沉痛。国企职工打死企业管理者,体现社会断裂的加剧和非理性情绪的蔓延,以及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
瞿方业
7月24日,国内著名民企建龙集团重组通化钢铁集团时遭职工反对,委派的总经理陈国军被围殴致死。集团子公司通化钢铁停产11小时。当晚,吉林省政府宣布,建龙将永不参与通钢重组。(7月27日新京报)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个刚刚上任不到3天的总经理就被企业职工群殴致死,这样的悲剧不能不引人深思。陈总经理上任才三天,想来和通化钢铁集团众多职工并无私人恩怨,他的死,直接纠结于国企与民企合作的矛盾中,当这种矛盾当时没有协调好,走向极端,悲剧就发生了。
那么,导致悲剧发生的根源到底是什么?首先是建龙集团重组国企通化集团迷雾重重,让职工疑虑丛生。早在2005年12月30日建龙集团以近12亿元正式收购原通钢集团,组建新通钢集团。在新通钢集团中,吉林省国资委持有46.64%的股权,华融资产经营公司持有14.6%的股权,浙江建龙钢铁公司持有36.19%的股权,通钢集团管理层持有2.57%的股权,实现了国有、民营、金融机构共同出资的多元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但这种治理结构并没有给通钢集团员工带来什么利益。去年金融危机下,通钢集团连续亏损,一再限产,员工工资也减到每月人均300元。今年年初,建龙集团决定与通钢集团进行股权分立。
这就是说,无论前期重组的目的是什么,重组结果并不好,企业效益下滑,职工利益受损。但随着4万亿政策投资的拉动,今年6月通钢首次扭亏实现盈利6000余万元。但在这个时候,建龙又回来了,要控股整个通钢集团。企业亏损的时候撂挑子,而国企走出阴霾又回来了,而吉林省政府还支持建龙回来,这个结局哪个国企职工会接受?人们一定会想,建龙集团为何马力这么大,竟能在企业不行的时候撂挑子,在企业好转之后回来“摘桃子”。这种合作不能不令人疑虑重重,感觉蹊跷。企业合作,是为双赢,但过去许多民营企业与国企合作的历史,往往和侵吞国有资产相关联,建龙团与通化集团的合作是不是产生了这种结果,不得而知,但这种令人蹊跷的合作没有实现双赢却是肯定的,通钢职工应当有切肤之痛,他们反对,并非全无道理。
其二,民企与国企合作,国企职工的利益不应当受损。企业合作,其目的是双赢,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但在此过程中,应当尽量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光投资人要受益,企业员工也应当受益,不能为了合作就损害职工合法权益。就国企来讲,在与民营企业合作的时候,更要考试这个特殊性。国企许多员工家庭都是几代人同在国企,国企兴亡牵系着几代人的利益和情感,那么,在改制和重组的时候,更应当考虑这类因素。以往国企改制或重组,常常发生侵害国企职工权益的事,这正是矛盾突发的根源所在。
陈国军总经理被围殴致死,他死于民企与国企合作之中的矛盾中,死于不透明的合作机制中。他的悲剧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应当说,职工用打死管理者的方式来表达诉求,这种做法非常错误。但也应当看到,职工表达利益的机制并不完善和畅通,他们的利益往往被忽视,从而让双方的矛盾变得难以调和。这种国企与民企合作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其他许多群体性事件一样,都是大众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维护的结果,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反思。无论国企改制也罢,企业重组也罢,如果总是以牺牲多数人利益为代价,群体性事件将难以避免,殴死总经理的悲剧将难以避免。
在一个法治社会里,数千人竟然用残暴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另一方的流血来表达利益诉求,这样的悲剧显得格外沉痛。国企职工打死企业管理者,体现社会断裂的加剧和非理性情绪的蔓延,以及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社会应当认真分析这种暴烈情绪产生的根源,以弥合社会的伤口,消除悲剧发生的土壤。
通钢重组事先有没有征求工会意见?
-----------------------------------------------------------------------
http://www.youth.cn 2009-07-27 中国青年网
回过头来看,如若通钢集团的工会组织有着很强的“独立性”,特别是在企业重组这类重大决策上能够倾听广大职工的意见,并将这些意见及时地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如果众多职工不同意建龙集团重组通化钢铁而没有“操之过急”,“陈国军被围殴致死”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张轶水
7月24日,国内著名民企建龙集团重组通化钢铁集团时遭职工反对,委派的总经理陈国军被围殴致死。集团子公司通化钢铁停产11小时。当晚,吉林省政府宣布,建龙将永不参与通钢重组。(7月27日《新京报》)
陈国军被围殴致死的悲剧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吉林省政府宣布建龙将永不参与通钢重组,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决策。这其间,笔者想问一句,通钢重组事先有没有征求工会的意见?
不外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事先没有征求通钢工会的意见,一种是相关方面事先征求了通钢工会的意见。
企业重组,是关涉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经营决策,也关涉每一位职工的切身利益,按照工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这等大事本应事先征求通钢工会的意见。
如果,建龙重组通钢事先没有征求通钢工会的意见,那么,依照工会法等相关法规,这样的重组是违法的。如果,这次企业重组事先征得了通钢工会的意见并得到了工会的认可,那么,这里头就有一个问题:工会的意见是否真正代表了广大工人的意愿?
工会既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也是联系政府与职工群众的纽带。政府有什么决策意向,工人有什么意见要求,都可以通过工会组织“互通有无”,以求得社会的和谐。国有企业工会的头头多由企业的领导成员兼任,私营企业工会的头头常常是老板的左右手,当下的工会“难有独立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被动局面非改革不可。
回过头来看,如若通钢集团的工会组织有着很强的“独立性”,特别是在企业重组这类重大决策上能够倾听广大职工的意见,并将这些意见及时地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如果众多职工不同意建龙集团重组通化钢铁而没有“操之过急”,“陈国军被围殴致死”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而在这方面,广东不愧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最近广州市总工会十六届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进我市工会改革和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旨在探索工会组织“人”和“财”这两个方面的独立性,这种“制度性的变革”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人间正道”。
国企改革不能抛弃社会责任
2009/07/28 来源:珠江晚报
:乔新生
民企建龙集团重组国企通化钢铁集团时,遭通钢职工反对,7月24日,高炉停工停产,数千名通钢职工及家属向厂区聚集,打着口号,要求建龙撤出通钢。当晚,吉林省政府宣布,建龙将永不参与通钢重组。(见7月27日《新京报》)
笔者认为,这一事件是中国国企改革后遗症的集中表现。上个世纪开始的国企改革,在合同的履行阶段,一些民营企业逐渐辞退原国企职工,把所有的社会责任推给政府。现在,许多改制后的民营企业欣欣向荣,而原国有企业职工却陷入绝境,巨大的社会反差,必然会引发一连串群体性事件。
反思中国的国企改革,确实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吸取。将国有企业一卖了之,从表面上来看,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但从本质上来说,却意味着放弃了政府对国企职工的责任。这样,在解决就业问题的时候,政府就失去了主动权。历史经验充分说明,解决中国国企存在的问题,不能仅仅从产权上做文章。
其实,国有企业不一定实行政府经营,可以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聘请职业经理人进行经营。这种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两权分离”制度,早已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政府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既要明确经营的利润指标,同时也要明确规定企业必须增加就业岗位,帮助政府改善民生。
国有企业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不是因为它们的效率很高,而是因为国有企业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责任。可以设想,假如国有企业职工真正实行民主管理,怎么会允许国有企业的负责人铺张浪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呢?既然德国等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可以引入职工监事制度,为什么我们的国企不能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职工的监督作用,让国有企业成为透明公司呢?
近些年来,在不少法律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国企改制产生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新查找原始资料。可是透过那些陈旧的档案材料,我们才猛然发现,在许多国企改制阶段,政府官员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所以,建议国务院尽快成立国有企业调查委员会,把所有规模以上国有企业的改制原始资料搜集统计出来,还老百姓一个明白账,让政府的改革方案经得起历史检验。
吉林通钢骚乱事件续:被打总经理年收入300万
http://internal.dbw.cn/ 2009-07-28 13:42:40
【俄罗斯《导报》7月26日报道】吉林通化钢铁厂发生骚乱,原因是对建龙公司购买该厂65%股份的计划不满。
去年.建龙公司就开始暂行管理通化这家企业,工人对此非常不满。工人们特别愤怒的是,被打总经理去年的收入达到300万元,而普通工人的下岗补贴只有200元。
俄罗斯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弗拉基米尔·波尔佳科夫认为,并非所有群体事件都与纯经济问题有关.可是在金融危机形势下,日常纠纷有时也会成为人们诉求的理由--人们往往以非常激烈的方式表达对生活水平、分配制度和社会状况的普遍不满。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中国东北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就是中国最萧条的地区之一。专家说.这里主要是国企,进行经济调整尤为敏感。东北地区的下岗工人人数最多,2002年底到2003年初就发生过工人对下岗(隐性失业)补贴不满的抗议活动。
来源: 新华网
快评:通钢事件 民企并购国企不能只想着揩油
2009年07月28日
http://stock.hexun.com/2009-07-28/120019979.html
企业并购会出人命?是的,搞不好,就会出。7月24日,由国内民营企业建龙集团委派的吉林通钢集团总经理陈国军,被企业员工围殴致死。2005年11月28日,通化钢铁集团与建龙钢铁公司签订重组协议。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通钢出现巨亏损。2009年3月,建龙集团与通钢正式股权分立,7月22日系再度分立。7月22日,从长春通钢集团总部传来消息,建龙集团将再度入股通钢,持有65%的股份。这一消息传开后,通钢集团部分职工找集团领导及建龙管理层抗议。7月24日上午,数千名通钢职工及家属向厂区聚集,打着标语,要求建龙撤出通钢。通化钢铁七个高炉停工。刚刚接受建龙集团委派的通钢集团总经理陈国军,赶到焦化厂与干部开会。职工听说后赶到焦化厂,将陈国军堵在办公楼内。陈国军被拳打脚踢并从办公楼的二楼楼梯推下。18时许,陈国军死亡。当晚,吉林省国资委宣布,建龙集团将永不参与通钢集团的重组。这也意味着,民营钢厂重组吉林省属最大的钢铁企业协议被永久性终止。
是什么,让一群工人歇斯底里大发作,将一个人活活打死?
是恐惧。不排除某些通钢中高层干部从中挑唆的可能——因为他们是此次并购的利益最大受损方。但根子上,还是通钢工人对被并购后可能裁员的恐惧。想象一下吧,你是一个钢铁工人,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全指望你每月那几百元工资过活,一旦被裁员下岗,你怎么办?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没有多少就业机会,总不成一家人都去摆地摊吧?就算不下岗,民企并购国企后,自己等于从吃皇粮的,一下子变成给资本家打工的,从此国家就不管你了。这身份转变的背后,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从此缺失。更让你愤怒的是,去年形势不好的时候,对方态度暧昧,今年形势好了,日子好过了,对方又来搞并购了,这不是不挑水却白摘桃子么?世上有这么便宜的事么?
于是,一条人命就这么没了。
就这个事件来说,最大的教训就是:企业并购不简单,而民企并购老国企,更是不简单,各方都要从中吸取足够的教训。就钢铁行业而言,都说钢铁行业集中度不够,太分散,要加强企业整合,做大做强。但有心人不妨回顾一下2001年以来的钢企并购案例,有几个成功的?大多是地方政府拉郎配,一块牌子下面,还是N个账本,若干套班子,大家还是各干各的。即使宝钢这样的龙头企业搞并购,除了并购八一钢铁(600581,股吧)算是较为成功之外,其他只能说是财务投资。真正意义上的并购,要涉及到人财物等生产、市场资源的重新配置,从而达到投入产出效率最大化。这种并购,以前很少见,今后一段时间内,估计还是很难看到。
因为大多数钢铁企业的大股东都是地方政府,强龙过江并购后的结果,按现有分税制,地方政府财政税收从此少了一大块。所以地方政府对于钢铁企业并购不但不热心,反而有机会就搞黄它。对于这一点,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出政策,估计不久将来能扫清这个障碍。但即便如此,今后一段时间内还是很难看到钢铁企业并购大潮。因为现在是繁荣期,大家日子都好过,凭什么让你来吃掉我?我好好混,过段日子吃掉你也不一定!除非你开出足够大的价码,让各方都满意。
建龙开出足够的价码吗?它可能向当地政府开了不错的价,但它向通钢管理层和工人开的价码够吗?据媒体报道看,很糟糕,它不但不加薪,反而扬言要裁员减薪。更糟糕的是,去年市场行情差的时候,不但不雪中送炭,反而划清界限。但一旦市场转暖,又掉头搞并购。这副嘴脸,任何一个不带偏见的旁观者估计看了都会生厌,更别说通钢工人了。就地方政府而言,趁着好行情,赶紧将通钢卖个好价,从此甩掉财政包袱,这个决策是没错的。但千不该万不该,在转手的时候,忽视了企业管理层和工人的利益及情绪,结果铸成大错。
不是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民企并购老工业基地的国企,最佳时机就是经济衰退或者行业谷底。这时,国企半死不活,一年半载都发不出工资,工人们整天围着市政府要饭吃,这时你出面搞并购,会被当做英雄——只要你能熬到那个时候兜里还有闲钱。而在繁荣时期,形势蒸蒸日上,大家日子都好过,你在老工业基地搞并购,以为搞定地方政府就等于捡到便宜货,却完全忽视当地的投资环境和文化,也不想想工人被裁员后能有什么去处,而是一门心思想着怎么揩油,那要被当地人打死的!
【来源:中国企业家】
吉林书记、省长批示联控事态 通钢生产生活恢复
2009年07月28日 羊城晚报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907/0728_17_1273158.shtml
曾发生暴力事件的通钢 新华社发
书记、省长批示,省市多部门联手控制事态———
通钢生产生活恢复正常秩序
据新华社电 据介绍,事情发生后,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王珉和省长韩长赋多次作出批示,并委托省委副书记王儒林、分管副省长王祖继赶赴现场指导处置。经过吉林省政府工作组、通化市委市政府、省市公安部门及通钢集团的积极努力,目前事态已经得到控制,通化钢铁股份公司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正常。
■通钢集团
通化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吉林省最大的钢铁企业,现拥有资产总值268亿元,具备年产钢700万吨的能力,总部位于长春市。
2008年,通钢集团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244位、中国企业纳税200佳第195名。下辖通化钢铁、吉林钢铁、通钢矿业、磐石钢管、四平制品、通化网航、通钢国贸7家子公司。
■建龙集团
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资源产业、钢铁产业、造船产业、机电产业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创建于1999年,总部位于北京。到2008年底,共拥有控股子公司17家,总资产319.81亿元,企业遍布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浙江、北京、湖北、四川等省市。2008年,建龙集团名列中国制造业企业排名第78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58位。
通钢血案当反思“拉郎配”式企改
--------------------------------------------------------------------------------
http://www.youth.cn 2009-07-28 中国青年网
企业改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企业应该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改制?企业改制是不是只有重组一条路可走?企业改制的具体操应该是谁?政府在企业改制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角色?随着通钢血案的发生,吉林省政府迅速终止了重组方案,但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却不该终止。
李先梓
7月24日,国内著名民企建龙集团重组通化钢铁集团时遭职工反对,委派的总经理陈国军被围殴致死。集团子公司通化钢铁停产11小时。当晚,吉林省政府宣布,建龙将永不参与通钢重组。(见7月27日《新京报》)
目前,随着吉林省政府“永不重组”的宣布,停产的通钢又恢复了生产,一切似乎都平静了下来。但是,血案既然已经发生,我们在为死者的长逝唏嘘叹息的同时,我们在为施暴者的残忍义愤填膺的同时,难道不该有更多更深的反思?
仔细省察一下该事件的发生缘由和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陈国军实在是不幸充当了通钢职工发泄不满的无辜牺牲品。但通钢职工的抗议却显得并非无理取闹。对此事的来龙去脉,媒体交代得很清楚:建龙集团曾在2005年11月28日重组过通钢集团,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通钢出现巨亏损。2009年3月,建龙集团与通钢正式股权分立。但在股权分立后的第一个月也就是今年4月份,通钢就大幅减亏;5月份微亏,6月出现赢利6000万元。7月前20天,通钢粗钢产量创历史新高。股权未分离时通钢巨亏损,一旦股权分立就会立竿见影。对通钢来说,究竟是怎样的运营形式好,这几乎已构不成问题。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已经退出重组的建龙集团竟然会卷土重来,持股比例将从36%提高至50%以上,而吉林省国资委持股比例降至36%。事情再清楚不过:亏损时退出重组,见到赢利了再横刀夺爱。建龙集团咋成了只占便宜不吃亏的主儿?
建龙集团再怎么财大气粗,但通钢毕竟也是吉林省的大型国有企业,只要通钢和其当家人吉林省国资委不同意,咋能就任着你建龙的想法,见亏损就退出,见赢利就重组呢?可蹊跷的是,吉林省国资委还真愿意成全建龙的想法呢,不但如此,还将建龙的持股比例从36%提高至50%以上,慷慨大方地将通钢交给了建龙重组去了。这岂非咄咄怪事!
吉林省国资委进行的这一通钢改制方式,是一种许多地方政府的惯用做法——“拉郎配”式企改,即在国企改制过程中,不进行认真的调研,不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更不会去征求企业的主人也即职工的意见,只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将国有企业“许配”自己心仪的企业。至于这种“拉郎配”式的企业改制究竟会产生怎样的恶果——譬如两家企业“婚后”在情感上和运营模式上是水乳交融还是矛盾重重,职工会不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是对抗情绪,企业绩效和利润是否会比改制之前更好,职工安置去向会不会出现问题,国有资产会不会流失等等——却是无暇顾及的。
企业改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企业应该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改制?企业改制是不是只有重组一条路可走?企业改制的具体操应该是谁?政府在企业改制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角色?随着通钢血案的发生,吉林省政府迅速终止了重组方案,但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却不该终止。
吕宁思:国企改革程序应公平公开
2009年07月28日 凤凰卫视
论吕宁思:上个星期五发生的东北吉林省通化钢铁公司新任总经理陈国君被员工殴打致死案件,这两天成为不少海内外媒体的关注焦点。事件起源于总部位于北京的民营企业北京剑龙重工集团增资扩股通化钢铁集团,引起了通钢职工的群起抗议。事件的始末相信大家在网上都可以看到。
国企改革程序应公平公开
吕宁思:现在据说当地已经平静,但是事件是惊心动魄,还是很令人警醒、值得深思的。值得思考的要害问题恐怕就在于从情感上说,国企深化改革必须考虑到几十年来为企业贡献了一生或者大半辈子的普通职工的利益。而从技术上看,改革改制的程序应该是稳妥、公平、公开的。众所周知共和国60年来的发展,不但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而且在50多年来的工业化过程中广大工人所做出的贡献也是巨大的。换言之我们如果按照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理论,就是工人把他们的劳动作为商品所换得的市场价值,现在看来有些方面是比较低的。
而多年来的大量利润价值已经熔化成国有企业的资本,当然反过来说,如果一家企业效率不张,甚至亏损资不抵债,那么所有投资方不论是国有资本,还是民营资本也包括职工个人所占有的资本份额,也都会损失甚至成为负数,负资产。而国有企业为什么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呢?就是这种情况逼出来的,所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管理企业,实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化企业结构和管理改革,包括民营资本的注入,在理论上都是进步的,在政策上都是合理合法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市场经济背后最活跃的刺激动因,乃是追逐利润。而资本阶层的追逐利润的本能,又会产生出某些道德上的缺失甚至堕落。在西方世界,马克思曾经号召出卖劳动力无产阶级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去推翻资本家统治的社会,后来当然是不现实的并没有成功。但是却产生一系列遏制或者制约资本家阶级的贪婪无度,劳工阶层利益的组织或者是机构,比如工会还有相关的法律。
在那里政府不是当事者,政府担当的是服务于全民,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冲突,或者是补偿社会某一阶层的损失这样的责任和角色。而在社会主义国家,在理论上讲,政府原本就是代表劳动阶级的,劳动阶级就是国家的主人。不过后来某些情况发生了变化,在改革的旗帜下,在发展的口头下,广大所谓国家主人的一些利益就被忽视了,而以追逐利润为本能的一些民营企业老板,以为体制改革只不过是由资本运作高手玩出来的,以为在有助于国家发展大方向上,在有助于高层操作的利益输送上,只要和政府达成共识,就一切都OK了。
于是在达成某些重要协议的时候,完全或者部分忽视普通职工,也就是外边所说的小股东们的利益。而且有些人还理直气壮以严酷的森林法则冷血的对待弱势群体的再三的申诉,结果就酿出了改制失败的恶果,而且还酿出了人命。
悲剧惊醒梦中人,事发之后,吉林省国资委立刻宣布,终止剑龙集团增资扩股通化钢铁集团。而长白山(下野 音对)中随之响起了一阵阵鞭炮的声音。但是这一事件真的能就此结束吗?或者说此事件具有哪些典型意义呢?似乎依然是意犹未尽。
建龙十年:并购发家史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 2009年07月28日 : 陈姗姗
陈姗姗
建龙就是通过并购重组发展起来的,之前多个并购项目都经营得不错。
说这话的是一位在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建龙集团”)一位工作多年的中层,他见证了建龙集团的创始人张志祥南征北战收购钢铁企业,甚至向上下游产业链拓展的历史,如今的建龙集团,已经成为一家集资源、钢铁、造船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企业遍布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浙江、北京、湖北、四川等省市。
“南征北战”
1994年,27岁的浙江人张志祥辞去上虞土产公司的公职创办了忠祥实业公司,并迅速发展到绍兴、杭州、上海、南京、北京、天津、唐山等13个省市自治区,五年后,他开始介入钢铁产业,租赁经营唐山遵化钢铁厂,2000年3月买断该厂,并更名为唐山建龙实业有限公司(下称 “唐山建龙”)。
唐山建龙,也就是建龙集团的前身,此后,张志祥与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在旅馆邂逅,两位浙江人一拍即合,不久,郭广昌就把3.5亿资金投入唐山建龙,收购了唐山建龙30%的股权。有了更多资金的唐山建龙迅速扩张,在唐山、承德、宽城等地并购了多家钢铁类亏损企业,经过改制,这些企业成为当地企业的龙头。
对于张志祥并购后的整合能力,从吉林建龙的发展就可见一斑。2001年4月,通过租赁吉林市明城钢铁有限公司而成立的吉林建龙还是一片荒凉,三年后就依靠不含税销售收入近30亿元,利润总额5.6亿元,上交税金1.487亿元的业绩,位列吉林省的民营企业第一名。
张志祥并不忌讳自己的扩张战略,他曾经承认,并购重组不仅是建龙的扩张模式,更符合当前国家对钢铁行业整合的思路,一方面对分散的小企业进行整合,一方面实施产权结构调整。而对于建龙多年来快速发展的原因,张志祥也总结为,一是避开同行业同质化的竞争,二是提升建龙钢铁的产业链,三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在收购重组钢铁企业的同时,张志祥也在通过一系列的收购重组、投资新建矿山,向产业上游拓展,2005年1月,建龙集团收购了吉林省属最大国有企业吉林冶金控股集团50%的股份,吉林冶金旗下的企业包括全国最大碳素行业生产企业吉林碳素集团公司;全国最大的铁合金企业吉林铁合金集团;全国第二大镍金属企业吉林镍业金属集团公司;吉林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吉林省黄金矿业公司。
到2008年底,建龙已经拥有已探明各类资源储量16.61亿吨,分布于河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山东、湖北、新疆、青海、云南等省份和自治区。预计到2010年资源占有量将达到50亿吨,销售收入达50亿元。
此外,建龙还在浙江、山东打造了三个造船基地,产品以出口船为主,并在去年成立了航运公司,又在下游进行扩张。
到2008年底,建龙集团共拥有控股子公司17家,总资产319.81亿元,根据建龙集团网站上的介绍,预计到2010年,建龙集团控股企业的合计产钢规模将突破1800万吨,按照这一产量计算,建龙集团可以跻身于中国钢铁企业前十强。
并非一帆风顺
建龙集团上述中层对CBN记者透露,回头看建龙集团走过的路,大多都是通过联合、并购完成的,从唐山建龙到承德建龙,从吉林建龙到黑龙江建龙,而且大都出奇的顺利,直到2004年6月初,正处筹备期的宁波建龙成为继江苏铁本后又一个被国家重点查处的违规钢铁项目,张志祥才遭遇了进入钢铁业后的第一次“滑铁卢”。
宁波建龙是张志祥和郭广昌发起成立的,最初的主要股东为:唐山建龙实业有限公司占35%的股权;复星集团旗下的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占35%股权;新希望集团旗下的福建联华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占5%股权;另外两家境外注册的公司AT&NInterna-tionalHoldingLtd和 CrownPraiseLimited分别占20%和5%的股权。
直到2006年,由于浙江省政府和宁波市政府的坚持和游说,宁波建龙才最终被保留,不过相对控股的股东成为浙江当地的国有企业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张志祥则退居次席。
在当年的几次公开采访中,张志祥曾数次强调对失去宁波建龙的控股权并不在意,但同时也感慨,宁波项目主要是因为部分程序上没有走到位,考虑得不够周到,做企业一定要稳健,速度不能过快。
在安置妥当宁波建龙之后,张志祥又开始在东三省布局,2005年11月,建龙集团联合黑龙江宝泰隆公司共同出资11亿元收购了新抚顺钢铁70%的国有资产。改制后的股份公司,建龙集团占60%的股份,黑龙江宝泰隆公司占10%的股份,抚顺市国资委占30%。
同年,建龙集团参与了吉林通化钢铁的改制,出资8亿元,加上吉林建龙的6亿元净资产,从而拥有了“新通钢”36.19%的股份,吉林省国资委拥有46.64%的股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拥有14.6%的股份,通钢的管理层为2.57%。
当时,张志祥建议打破国企和民企之间的界限,推动混合式重组,保持竞争中的合作。“目前国企的管理只是有一个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掉,那就是产权,民营的优势是产权明确,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张志祥曾经这样说。
不过,也正是这一次重组,使张志祥的并购之路再现波折。
通钢集团是吉林省最大的钢铁企业,下辖通钢股份、吉林钢铁、通钢矿业、磐石钢管、四平制品、通化网航、通钢国贸等7家子公司,其中,通钢股份是通钢集团的钢铁主业主体。自建龙参与通钢集团的重组以来,双方就一直冲突不断。而2008年又遭遇了金融危机通钢出现巨额亏损。
2009年3月,建龙集团与通钢达成初步意向,建龙集团退出通钢集团,转而拥有吉林精品钢基地的所有权,并拥有通钢原有的矿山所有权。
“事实上,这一意向还没有正式履行,因为三年来涉及的资产太多,评估和清算工作仍在进行。”通钢股份一位内部人士昨天告诉记者,不过在签订股权分离协议后,市场好转也使通钢大幅减亏,6月甚至出现了6000万元的盈利。
而通钢集团却因改制出现了冲突,建龙集团也退出了重组。
在上任通钢总经理之前,陈国军担任吉林建龙下面一家小型钢厂的总经理,年龄只有40多岁,是张志祥手下的一名得力干将,2005年建龙集团入股通钢集团时,陈国军就曾来到通钢集团旗下的通钢股份任职,而在陈国军出事后,通钢股份的总经理由通钢集团的副总张志东代理。
通钢悲剧与国企改制陷阱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09年07月27日
通化钢铁职工大规模抗议,民企派出的总经理陈国君遭遇暴力群殴致死,国企改制遭受重挫
【《财经网》通化 北京专稿/记者 欧阳洪亮 张伯玲】7月27日早晨,吉林省通化市的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通化钢铁)厂区,除了门口仍然聚集着三四百名工人,一切似乎与一家正常的钢铁企业无异。在场工人告诉《财经》记者,工厂生产已经基本恢复。
一场该厂上万名工人参与的群体性事件发生在三天前的7月24日。年约40岁的通化钢铁总经理陈国君在事件中遭群殴致死。当天夜间,吉林省国资委宣布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建龙集团)不再介入通化钢铁重组事宜后,群众抗议方始结束。
从参股到控股通钢
建龙集团是一家民营企业,2005年9月参与重组通化钢铁控股母公司通化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通钢集团),至今已三年余。改制启动之初,吉林省国资委保留了对通钢集团的相对控股地位,建龙集团以现金加资产的方式进入,拥有“新通钢”36.19%的股份,并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化机制。
通钢集团为吉林省下属大型钢铁企业。据公司网站材料,通钢集团现拥有资产总值268亿元,具备年产钢700万吨的生产能力。
是次改制曾长期被吉林省视为国企改革的成功案例,在当地素有“阳光改制”之称。迟至2007年10月,吉林省副省长牛海军在通钢集团调研时仍表示,“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通钢是吉林省国企改制的成功典范。”
2008年宏观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后,钢铁行业一度出现全行业亏损,通钢改制中一些深层次问题呈现出来,改制成败也争议再起,劳资摩擦时有发生。今年以来,企业亏损前景愈加明显,建龙提出增资并实施控股,否则选择分立退出。
吉林省国资委今年3月与建龙集团初步达成分手意向,随后双方进行分手的具体方案谈判。
《财经》记者在通化钢铁采访获得的一份材料显示,吉林省国资委与建龙集团谈判之际,也在与上海宝钢集团、中钢集团等多家国内钢铁企业接触,试图寻求其他企业重组通钢集团。然而,各家企业有些担心资金投入较大,没有能力收购;有的虽然有能力收购,又提出了无偿划转国有股权、弥补2009年以来12亿元亏损、调整通钢集团高管人员等要求。
谈判期间,钢铁业形势好转,一直亏损的通钢集团也在6月实现盈利4279万元。吉林省国资委与建龙集团达成新的协议,由建龙集团控股通钢集团。根据新方案:建龙集团以10亿元现金和其持有的通钢矿业公司股权,向通钢集团增资控股,持股66%,吉林省国资委直接持有通钢集团的股权降至34%。
从吉林省国资委与建龙集团分手、到再次同意其控股,整个谈判过程未能与通钢集团职工良好沟通。
陈国君被殴致死
7月22日晚,吉林省国资委负责人在通化宾馆召集通化钢铁副总经理以上干部,宣布了建龙控股通钢集团的决定。会议至当晚12时以后方始结束。
次日早上8时,通化钢铁召开副处级以上干部大会,传达了包括上述建龙集团控股方案的“通钢股权结构调整方案要点”。
由于事前并未与通化钢铁工人充分沟通,建龙集团控股的消息宣布后,在相当一部分工人中引起轩然大波。23日当天,已有近千人在厂区聚集。
7月24日,建龙集团董事长张志祥及建龙集团董事兼副总裁李明东、陈国君等人,分别与职工就建龙集团控股通化钢铁一事谈话。陈国君被委任为通化钢铁总经理,这也是他第一天走马上任。
与陈国君谈话的主要是炼铁厂和焦化厂职工。上午大约10时30分,陈国君在焦化厂被职工发现,即被包围。此后人群规模逐步扩大,陈国君一直难以脱身。通化钢铁当天陷入停产。
通化钢铁一位高层告诉《财经》记者,当晚,吉林省省委副书记、副省长、省国资委主任等领导带队到达通化钢铁,亦无法救出陈国君,当地刑警和公安人员也无法进入现场。
张志祥和李明东则在当地武警的保护下撤离了通钢宾馆。
在此情形下,当晚约至9时,吉林省高层领导现场做出决议,宣布建龙集团退出通钢集团。根据吉林省国资委于当天较晚下发的“吉国资发直改[2009]105号”文件,“方案公布以来,很多干部员工及离退休人员不理解、不赞成。经认真研究并报请省政府同意,决定终止建龙集团控股通钢集团的方案,不再实施。”
吉林省国资委在通知中还宣布,“希望通钢集团广大干部员工接此通知后,从维护通钢稳定、维护通钢广大员工根本利益出发,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努力克服生产经营中的困难,促进通钢集团发展。”这一消息从当晚到第二天由通钢电视台反复播出。
此时,吉林省领导尚不知道陈国君是死是活。
建龙集团退出通钢的消息发布后,围聚的工人逐渐开始散去,武警和公安得以进入现场,抢出躺倒在地的陈国君,此时陈国君已经死亡。
建龙何去何从
据通化钢铁一位高层告诉《财经》记者,当晚10时,通化钢铁完全恢复了生产。
当晚,陈国君尸体经过尸检之后,被送回河北唐山——这里也是建龙钢铁最早发家的地方
建龙集团由浙江商人张志祥在1999年创办,短短十年间,发展成为国内民营钢铁企业中的龙头之一。根据建龙集团网站介绍,预计到2010年,其控股企业合计产钢规模将突破1800万吨。按照这一产量计算,建龙集团可以跻身于中国钢铁企业前十强。
7月27日早上,建龙集团董事长张志祥以在“在开会”为由,谢绝了《财经》记者的采访。
《财经》记者在通化钢铁采访得知,当天钢厂八座高炉都在生产,7月26日生铁产量1.496万吨,创历史新高。■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