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国有经济比重越高贫富差距越大”吗?
早几年,张维迎就说他有个重大发现:凡是国有经济比重高的省份,居民收入差距就大。相反,只要私营经济比重高,居民收入差距就小。看到中央党校的周天勇教授最近在《北京日报》上把张维迎的这些话拿了过来作为解决贫富分化问题的“新思维”。
周天勇说:“在国外,越是国有经济比重高和人民群众创业不足的国家和地区,其基尼系数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公平;反之,基尼系数越低,收入分配越公平。在国内,越是国有经济比重高和人民群众创业不足的省区,如贵州、甘肃等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基尼系数越高;越是创业活跃和个体民营经济比重大的省区,如浙江、江苏等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小,基尼系数越低。”
周天勇与张维迎一样,只说有这样的规律,并没有提供数据。最让人不解的是,周天勇将国有经济比重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做对比,属于“不当类比”。
两列数之间有很强的关联关系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一个数列数值越来越大则另一个数列数值越来越大叫正相关,反之叫负相关。同时,数列中越多的数表现同一趋势,相关程度就越高,越能说明这种关系存在。如果一部分数显示正相关,数量差不多的数显示负相关,则相关系数就很低,很难说存在这样的规律。
周天勇简单举出贵州、甘肃与浙江、江苏对比。这不是严肃的研究态度。且不说做这样的判断最好把所有省市数据做数列,起码应该列举足够数量的典型大省。更重要的是,要给出具体数据。
确实,东部省市城乡收入差距略小于中部(2007年东部为3.17比1,中部为3.22比1,差距为1.5%),明显小于西部(2007年西部为4.01比1,差距为26%)。[1]但周天勇先生把国有经济比重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对比,属于不当类比。因为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农村经济。农民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与他们所在地域无关,因为跨省打工是普遍现象。而现在整个农村经济中并没有国有经济,只有私营经济。农民收入高与低,主要与当地农村经济发育水平有关,也与全国农民工工资水平有关。国有经济集中在非农产业,并不在农村与农民争市场,争资源。因此,国有经济比重假如对居民收入有影响,也只能表现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上,无法与城乡居民收入关联。
周天勇教授这样类比,要么显示出他不足以驾驭经济现象,要么属于主观故意。
由于多数省统计年鉴没挂在网上,下面找到东部的江苏、广东、浙江、福建4个大省,与中西部河南、湖北、四川、新疆4个大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经济比重,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的数据。这几个省都是大省,基本能反映出两者之间关系。选用工业数据是因为各省国的金融、电信、能源、铁路等都是国营,能反映差别的数都集中在工业。同时,这里没用基尼系数,用了最高10%收入与最低10收入的倍数来表示,因为这个数基本能反映基尼系数情况,也是常用方法。
前面数字为国企比重,后面为最高10%城镇居民收入为最低10%的倍数。
江苏:5.0%、、10.2倍
浙江:6.5%、、8.1倍
广东:5.1%、、9.2倍
福建:8.2%、、6.4倍
河南:8.7%、、6.2倍
湖北:24.3%、 6.4倍
四川:14.7%、 5.2倍
新疆:12.9%、 7.0倍
算术平均:
东 部: 6.2%、、8.5倍
中西部:15.2% 、6.2倍
数据确实显示东部工业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比重低于中西部,平均低44%。但数据还显示国有工业比重低的东部,比中西部省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收入差距要大,平均大37%。而且,无论东部四省还是中西部四省中,也表现出国有工业比重越大的省份,居民收入差距越小的趋势。
周天勇 先生说全球经济中,国有经济成分大的国家吉尼系数大。也没有提供数据。这也不是一个严肃学者的治学态度。
现在各种统计年鉴都没有各国不同经济成分比重的口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很多例子。
首先,分析可以用不同国家数据比较,也可以用一个国家前后数据比较。原社会主义国家在国有经济占主体时吉尼系数大约在0.18-0.25左右,是当时吉尼系数最小的国家。但私有化后,吉尼系数都大幅上升。东欧和前苏联国家目前吉尼系数在0.3-0.4左右。1985年中国国有经济还占绝对主体的时候,基尼系数0.25。现在国有经济不占主体了,吉尼系数达到0.47。俄罗斯在私有化最严重的90年代中期,吉尼系数达到0.5。在普京重新将战略产业国有化后,吉尼系数降低到2006年的0.4。[2]
同样情况在拉美国家也有显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拉美国家开始“国退民进”,吉尼系数迅速上升。巴西达到0.63,墨西哥达到0.55,阿根廷达到0.52。新世纪后,拉美国家开始全面“左转”,又一次掀起国有化浪潮,[3] 同时可以看到的结果是,这些国家吉尼系数开始明显下降。巴西下降到0.57,墨西哥下降到0.46,阿根廷下降到0.51。[4]
也就是说,数据显示:国有化比重高则吉尼系数低,国有成分减少,吉尼系数增加。国有成分再增加,吉尼系数就减少。
同时,即使都处于发展中阶段,国有经济成分偏大的,吉尼系数也偏小。东欧和苏联解体国家即使现在国有经济成分也大于多数拉美、东亚国家,但前者吉尼系数大致在0.28(捷克、白俄罗斯、乌克兰)到0.35之间。而同样东亚和拉美国家,吉尼系数大致在0.33-0.45之间。[5]
同样例子也可以从发达国家经济数据看到。
据80年代中期的统计,国有经济占成分,英国为10%(原来达到20%,撒切尔非国有化结果),法国为18%,联邦德国为11%,而美国则更低,在国有企业中就业的人数仅占全国总就业人口的1.5%。[6] 同时,美国吉尼系数在发达国家中最高,达到0.41;英国为0.36,法国为0.33,德国则只有0.28。
瑞典国有经济占比重在欧洲国家最高,一度达到50%,被称为“混合经济”。瑞典基尼系数只有0.25。
也就是说,无论国内国外,无论静态动态,大量数据都显示出国有经济成分越高,居民收入分配越小的趋势。这才更接近事实。那么,本文是否打算认为这是一个规律呢?是不是国有经济比重与吉尼系数呈高度“负相关”呢?没有。一点没这个意思。因为再多的S是P,也不等于所有S=P。看到几个例子就下结论,不是非主流学者的习惯。
那么,是否因为本文与 周天勇 先生都没能穷举所有事实,因此本文论述同样没什么意义吗?不是! 周天勇 先生说国有经济比重越高吉尼系数就越高,就要求国有经济成分与基尼系数两个数列高度“正”相关。由于本文找到比他还多得多的相反例子,因此,即使不能说国有经济比重与基尼系数两个数列存在高度“负”相关的相关系数,起码能大幅度减低 周天勇 先生等所咬定的相关程度,使其判断完全失去了价值。
把国有经济成分与吉尼系数说成正相关关系,是周天勇先生文章的核心论据。没有了这个依据支撑,这篇文章除了提供一个反面教材外,没有任何价值。
另外,想提醒一下周先生,国有经济成分越高,吉尼系数越大的“理论”,是张维迎先生早几年就很得意的重大“发现”。周先生全文并没指出这一点。 张维迎 先生的虽然著述不多,但对自己的“创新”还是非常在乎的。就前一段,他还为价格改革时一个提法究竟是谁最早说的,与徐景安在网上争个不亦乐乎。
[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年度数据/2007/人民生活/东、中、西部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
[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国际数据/1998、2007/个人收入分配
[3] 见《拉美国有化与中国机会》:马川, 期刊《中国石油石化》CHINA PETROCHEM 2006年第10期
[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国际数据/1998、2007/个人收入分配
[5]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国际数据/2007/居民收入分配
[6] 数据来源:《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的机遇及对策 》李丽 黑龙江大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filename=2002127864.nh&dbname=CMFD2002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