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强:未来一定是分蛋糕为主的30年——以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消灭中产阶级为视角
资本全球化、权力市场化、市场自由化,必然伴随着阶级分布的全球化。新自由主义正在全球范围内消灭中产阶级。
2009年《绿叶》第12期
一、什么是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是一个社会结构的概念。处于社会中层,或者有小块土地、房产,或者有一个有福利保障的稳定工作,这些都叫中产阶级。他们的大部分收入可以用于吃穿,而不需要积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至于吃穿的好坏,那只是一个物质生产水平的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月收入5000及以上,才叫中产阶级,这完全是一种错觉。一旦通货膨胀厉害起来,那对不起,你就是下流阶级,不是中产阶级。
新中国的工人阶级,直到买断工龄之前,客观上就属于中产阶级。无论是国企工人,还是集体企业工人,甚至是人民公社的社员,其生、老、病、死都由社会保障,而且生多少个孩子都行,这就是中产阶级的感受。这样的阶级才是社会的保守力量。当年文革闹起来的时候,正是由于中国的中产阶级很庞大,所以才闹不动。当时有少量临时工,基本没有什么保障,处于弱势群体地位,不属于中产阶级,这个群体比较愿意参加造反派。但当时大多数国企的普通工人、农场的工人、人民公社的社员,他们是不愿意造反的。有穿有吃有喝的,看病可以报销,孩子教育有子弟学校,有希望、有前途,吃穿也正在好起来,干嘛要造反?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中产阶级是一种心理感受,并不是说物质收入达到了多少多少才能叫中产。实际上任何社会都有一个中产阶级,你退到秦朝、退到汉朝,中产阶级也都是有的。一定要明确一点,中产阶级不是一个与物质消费水平相关联的概念,它只是社会中一部分人的生活状态,是社会结构的中层状态,这些人才是保守力量。
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消灭中产
虽然现在世界各地很多主流媒体都在鼓吹壮大中产阶级,不过实际上,世界各国的政策却是在消灭中产阶级。全球化,即资本的全球流动,同时也是全球性消灭中产阶级的运动。道理很简单,我本来是美国底特律的一个工人,我的年工资是三万至五万美元,我在那里的汽车工厂工作。后来老板说,咱们要把工厂移到中国去,那我的工作岗位不就丢了吗?我立刻就失去了中产阶级的身份地位,沦为失业盲流。因为全球化,资本全球流动,发达国家的工人从中产阶级变成下层阶级,或者叫下流阶级。
当然,有人可能说,资本流动到中国,那中国的中产阶级不就起来了吗?但是问题就在这个地方。中国的中产阶级并没有因此起来。起来的是什么?中国起来的实际上是农民工,农民工可以去接替转移过来的工作岗位。但是农民工接替这些转移过来的工作岗位后,把我们国营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挤垮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相结合,生产出来的产品,打垮了原来的国营企业。原来国营企业里的工人其实就是中产阶级,随着跨国公司的入侵,随着国企的倒闭改制,他们被接二连三地消灭了。全球化,在美国消灭了中产阶级,到中国也一样消灭了中国的中产阶级。比如你原来是武钢或武锅的工人,你本来在那个地方收入较高,有福利保障。后来武钢、武锅一改制,用乡下的农民工代替原来的国企正式职工,不是更便宜吗?所以,农民工进城没有成为中产阶级,反倒把原有的国企工人变成下流阶级了。
农民工为什么不是中产阶级?为了获取“人口红利”、“环境红利”,低工资、低福利、高污染,我们为国际资本打造了一个资源配置效率严重扭曲的投资环境。农民工有教育福利吗?有养老保障吗?有住房吗?收入是多少?随着包产到户的推行,农民自谋生路,失去了原有集体的保障,客观上也从中产阶级下降到下流阶级了。至于其中有少部分农民办了企业,或在城市里置了房产,成了中产阶级甚至资产阶级,那毕竟是少数。所以,全球化在中国也是一个消灭中产阶级的过程。
当然,说全球的中产阶级被消灭,这可能有些重,恰当的说法应该是不断收缩。在这样的大气候下,我们可以看一看人们的心理状态:大家都觉得活得越来越难,社会下流化。所以有很多城市白领,你看他收入不错,但是,他还不承认自己是中产阶级,因为他感到压力很大,日子不好过,有点钱不敢花,处处需要用钱。单住房价格飞涨,就剥夺了他中产阶级的优越感。
放任自由市场起作用,一定导致社会两极分化,两极分化就意味着中间那个肚子缩小、两头增加。两头增加当然主要是下头增加。市场本身的竞争必然通向两极分化,政府应该去调节这种两极分化。但现实却是,政府出问题了,权钱勾结,官商勾结,权力市场化,这个现象是世界性的,绝非个别。在这种情形下,本来政府很多政策是要缩小两极分化的,但政策的实施效果却是放大了两极分化。就比如税收政策吧,你工薪阶层逃税漏税不可能,因为你工资的个税由单位给你代扣代缴了,你一点都没得跑。反而是富人的税不好收,他不透明啊!我们不知道富人究竟赚了多少钱。
近些年,我们提出了很多政策目标,例如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都希望扩大中产阶级。这个政策意图是对的,政府也确实做了一些事情,但基本上挡不住市场内在两极分化的力量。你想北京今年房价一下子又涨了30%~40%,政府调节能控制到什么程度?所有有利于避免两极分化的措施都难以得到严格执行。跟市场力量相比,政府的措施都显得苍白无力。反过来,扩大两极分化的若干措施都很容易执行。这是为什么?这就叫权力市场化、市场自由化,这就是新自由主义。
三、资本的全球化意味着阶级分布的全球化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阶级分布也应该在全球范围内观察。以前,一国的统治阶级在本国。今天,外围国家的统治阶级已经只是全球统治阶级在本国的代理。外围国家的统治阶级一部分是发达国家派来的。比如说通用汽车公司,派了一群经理来办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利润最后都去哪里了?都流回美国了。这群经理是全球的中产阶级,他们的老板是全球的资产阶级。即美国的资产阶级通过跨国公司经理管理中国的企业。他们在中国雇用了一些从事组装、加工、销售的中国经理。这群中国经理是全球中产阶级的下层,他们充当着代理、买办的角色,但在中国却是人人羡慕的中产阶级。外围国家的统治阶级的另一部分是本国土生的资产阶级或官僚阶级,他们也是全球的中产阶级。他们也许有钱,他们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追随全球顶端的资产阶级,既缺乏自信,又缺乏想象力。这部分人往往在本国赚钱,但都准备好了美国、加拿大或英国的护照,至少也是绿卡。
当然中国也有一部分内生的中产阶级,全球中产阶级的低端,比如说医生、律师、高校教师、中小企业主等群体,但这些群体正在被2000年以后飞涨的房价消灭。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1990年代主要是工人、农民降到下流社会,2000年以后就是知识分子、都市白领、大学毕业生降到下流社会。任志强公开宣称,商品房就是卖给有钱人的。这就使这部分人的梦想破灭。
一些学者认为,西方国家实现工业化之后,中产阶级数量剧增,最后形成中产社会,并且认为中国也会如此。其实这种观点缺少了一种全球化的视角。什么叫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一定意味着阶级分布的全球化。正如上面所说,很多时候,在本国已经找不到真正的统治阶级了。所以,那种认为美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只要按照美国模式走,我们一定会变成他们那样——这是一种原子论思维,将各个国家孤立起来看问题,根本没有全球视野。实际上全球化已经将世界各国家连接在一起,当然也必须在世界范围内观察阶级分布。
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社会自称是“一亿总中产”。但是今天,对不起,“一亿总中产”已成为过去,现在成了“一亿总下流”。经过1989年到现在长达20年的零增长萧条以后,日本社会的年轻人普遍感觉自己是下流社会。为什么?还是全球化,工作被中国人抢去了。日本的企业发现日本工人的工资太高,纷纷把产业外移到中国。原来是固定工的,现在变成临时工,变成灵活就业。灵活就业就意味着什么保障都没有了,这就叫社会下流化。
四、垄断化时代,中小企业之难
很多报纸说现在的若干经济政策都是“国进民退”,其实这完全是在混淆视听。现在哪还有国有制?国有制下的企业赚取的利润是要国家每一个公民共享的,它分红给我们了吗?没有。相反,一些所谓的国有大企业分给外国人的红利倒是很多。现在准确的应该说是官有制,而不是国有制。再说“民退”,晋煤国有化,被整合的都是些煤老板,煤老板能代表民吗?即使是“民”,也不是一般的“民”,那是有数亿身家的“民”。如此看来,“国进民退”中的“国”与“民”都弄错了,准确点说,应该是“官进商退”。
其实无论是谁进谁退,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市场中的垄断在加深。一种是官垄断,一种是商垄断,两种垄断都在突飞猛进地加深。我们知道中小企业创业繁荣,能带动更多的人致富,至少成为本国中产。越是竞争早期,中小企业创业越容易成功。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中小企业,哪怕政策再不好,它也容易成功。今天是什么时代?今天是所有市场份额都被瓜分完毕的时代,中小企业要创业成功,开个小店要挣钱,基本上不可能。我们看到,市场逐步被规范化了,被规范化的同时就是被垄断了。垄断集团越来越强大,中小企业就逐步被边缘化、贫困化。进入一个垄断化的时代,还想让小企业做大做强,那基本上跟中彩票差不多。从2003年以后,很多中小企业老板在说什么?做实业太辛苦了,赚钱利润越来越薄,还不如去股市、楼市。所以,在这个两极分化的大趋势下,无论是官进、官退还是商进、商退,就扩大中产阶级来说,意义都不大。
五、中产阶级怎么壮大?进步运动?
我认为,中国未来30年跟以往30年会有重大变化。以往30年可以说是以做蛋糕为主的30年,未来一定是分蛋糕为主的30年。在做大蛋糕的过程当中,积累了巨大的贫富差距,能否化解?这一定是未来30年的主题。过去30年,经济是主题,未来30年,政治将是主题;过去30年,效率是主题,未来30年,公平将是主题;过去30年,生产是主题,未来30年,分配将是主题。
在未来30年,中国的中产阶级将何去何从?有斗争才有壮大,没有斗争,中产阶级甭想壮大。在华盛顿共识、市场万能论、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下,两极分化不可避免。这个时候,中产阶级得有自身的阶级意识,得有自我的组织意识。如果作为一个个体去参与竞争,一定被分化瓦解。简单地说吧,阶级意识是一种群体意识。但今天,在我们主流媒体极力鼓吹个人奋斗、金钱万能的舆论下,已经把所有的群体意识打散了。整个社会中,无产阶级、中产阶级、资产阶级统统都没有自身的群体意识。也可以说,除了钱之外,现在整个国家没有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念。钱本身成为一种价值观,金钱至上、金钱万能就是我们今天真正的价值观。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享受、消费、声色犬马、醉生梦死,理想、民族、正义全被撇开了。
中产阶级不可能在这种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中发展壮大。让我们看看19世纪末期的美国,那个时候的美国社会也是垄断巨头盘踞各行各业,官商勾结,分肥政治,中产阶级弱小。那么,美国的中产阶级是从哪里来的?进步运动嘛!反抗、揭露、批判!没有这种运动,中产阶级怎么壮大?民主、自由这些东西其实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是兼容的,各自争取各自利益最大化,这就叫民主。
但是,到了全球化时代,一国工人的斗争难有作为,或代价很高。比如在美国工人生活、工作感觉很沮丧时,他们找福特公司声称,“我们这里举行一万人的罢工,你公司要给我们涨工资,保持中产阶级的地位”。福特公司就说,“你要罢工是吧?无限期地罢吧!我把工厂迁走了!迁工厂是我的自由,罢工是你的权力,你随便罢,无限期罢”。这时,你就会发现工人实际是被分割在各个国家的,资本可以跨国境流动,工人不能;资本可以全世界联合起来,工人不能。怎么办?
全世界的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新自由主义,这才有可能形成一个中产阶级社会。当然,组织起来很不容易,想搭便车的总是多数。这没错。但是,在组织起来的呼吁中,社会的价值观会悄悄发生变化,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将抬头,奉献、奋斗、牺牲将越来越受到珍视。通过运动,人们将逐渐明白,自己利益的损失可以换来更多人更大的利益。比如说,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劳联产联都不是共产党人,但他们说,我们就是要团结起来讨工资。
马克思说,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但是,马克思可能没有考虑到的是,全世界的无产者一旦联合起来,就可能会成为中产阶级,而不是成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这里面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客观上说,只要你一斗,你的工资就涨了,福利就有了,工作条件就改善了,你就变成中产阶级了。本来我每日工作十四、十五个小时,我一斗,就变成8个小时了;本来我随时可能被开除,我一斗,企业就不能随便把我开除了;本来,我没有任何保障、福利,我一斗,福利保障体系就建立起来了。不斗,你是无产阶级,斗了,你就变成中产阶级。
只是,在全球化时代,得全世界范围的联合行动,才能壮大全球的中产阶级,也才能壮大本国的中产阶级。
● 韩德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
* 本文据邓守亮访谈录音编辑而成,经审订。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