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配问题处于“风口浪尖”
孙亮
西方有学者认为,知识分子这一称谓本身暗含了「反对资本」的立场,今天看来,这种说法在中国却是一种「反讽」。现今的任何社会问题出现的时候,知识分子本身的话语却是极其迎合「资本」的。比如,在概念游戏中将真正的社会问题的本质给「悬置」掉,犹如「阶级」、「失业」之类的词汇统统被替换为「阶层」、「待业」之类的「掩盖」社会矛盾的社会分析概念。学理性探讨本身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本质」揭示,以期捕捉到内部的发展规律。如果,以一种无聊的社会概念「虚」掉所谓的社会问题,本身是十分可笑的。但是,今天的学者们似乎对此不以为然。当主流的精英学者们认为今天的社会问题,并不是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结果,因为所谓的「贫富两极分化」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由于共同致富之后,形成的一些差别罢了。因此,他们的结论是,今天的贫富不是加大,而是日益的缩小。不管这些精英们如何论说,事实总是显然的,那么多的社会问题频发之后,足可以证伪这种说法本身。毫不夸张地说,今天,分配问题已经处在社会的「风口浪尖」。
首先,社会分配问题引发整个社会价值观的“错位”。社会价值观作为一个社会时代精神的内核,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全社会发挥着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整合功能。就是说,只有一个民族、国家有一个健康的价值观,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否则一切无从谈起。但是,在今天,由于社会分配问题引发的价值观转型却是这样一种状况,社会价值判断标准不再是所谓的“德”,而在于“货币”,似乎一时间人人都成为了“货币教主”下的“教会成员”了。这样一来,整个社会价值观被“资本逻辑”彻底“错位”了,只要有利可图,可以不再“要脸”,甚至敢于触犯法律。那种让一些连生存都无法解决的人,同一个富翁一样守着“道德”的牌坊,告慰所谓的“人穷不能志短”,不过是浪漫主义的道德幻想。当社会两个分化日趋严重的时候,必然带来的是道德底线的崩溃,社会价值观的坍塌。
其次,社会分配问题导致社会恶性事件的“频发”。一个社会能否有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流动机制对于社会稳定是极其重要的。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现象。在一个既定的社会阶层结构里,如果转移流动的方向是由较低社会地位流动到较高社会地位,可称为上升流动,反之,则称为下降流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这种流动的通畅性显然是处于一种“梗阻”的状态中。诸如今天的一个农村孩子通过读书等方式从一个较低的地位流向一个较高地位的机会,比以往显然是大大降低了。“文盲的孩子永远是文盲,穷人永远是穷人”的发展趋向依然存在。现在的劳资冲突、突发性群体事件等与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悬殊密切相关。当发生社会恶性事件的时候,不能仅仅的在表象上理解与处理,应该高度关注整个社会的恶性事件之“源头”,即“社会分配公正”问题。
最后,社会分配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瓶颈”。中国在全球化与现代性的双重夹击中,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资本全球化”过程中,对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影响。当整个社会铆足了力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不能在“西方意识形态”下“单向度”的认可市场经济“就是好”,在国内也有一批学者竟然努力论证社会主义本身是与私有制具有“共同性”的,这显然是一种“西方意识形态”的复制,危害极大。如果说在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的时候,我们先注意将政策倾斜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么,现在该是到了用社会主义规整“市场经济”的时候。就是说,要让整个社会体现出“社会主义感”来,即在“社会分配”问题上,体现出“公正内涵”。否则,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它将使得社会形成强大的内耗,甚至侵犯社会稳定,不利于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当然,对于社会分配本身,它只是作为整个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基本的环节,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现在显然还不能在决定分配的生产环节上做出根本性的改革,只能在分配这一环节上大做文章,要将分配问题看作重大的政治问题来抓,以公正原则,制定出各种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来。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