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教授对《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献疑”之“疑”
——从法律角度看汪晖“(被)抄袭门”事件系列评论之四
陈 青
笔者在系列文章之一、二、三中首先梳理了关于“抄袭和剽窃”的法律规范和原则,以此分析王彬彬教授对汪晖先生《反抗绝望》存在“严重”的“抄袭和剽窃”的指责,笔者的结论是王彬彬教授上述关于“抄袭和剽窃”的指责缺乏事实和法律基础。根据这些原则,笔者将在本文分析王彬彬教授关于汪晖教授另一部著作《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以下简称“《兴起》”)的指责。
王彬彬教授于2010年4月29日在《南方周末》E24版发表了《读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献疑——仅限于第十二章第四节》(以下简称“《4月29日文》”),指出汪晖教授《兴起》第十二章第四节有四处让王彬彬教授感觉到“困惑、疑问”,虽然王彬彬教授在4月29日文中没有使用“抄袭”或者“剽窃”等文字,但是仍在多处作出此种暗示。那么这种指责在事实和法律上是否有理有据,笔者将逐一分析这四个例子。
例一、《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第1260页
王彬彬教授认为《兴起》第1260页存在所谓“指鹿为马”的问题,他说:“将其他人著作中论述某个或某类人的话,不加任何说明,直接移到自己书中,变成对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论述,似乎是汪晖先生很喜欢做的事。当然,主语要换掉。在关于吴稚晖的这一节中,我似乎又遇到了这种情况。”王彬彬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引用了《兴起》第1260页的一段文字以及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第1页的一段文字,结论是“汪晖先生那段话确实是对柯林伍德的生吞活剥”。
笔者将这两段文字的原文对比如下:
汪晖教授《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三联书店2008年3月第2版,以下版本相同)第1259-1260页:
“3. 自然过程与历史过程
如果说吴稚晖的科学观从一开始关注的就不是自然本身而是关于自然的观念,那么他的著述活动的中心任务自然也就是重新解释宇宙现象。对于吴稚晖来说,自然的观念乃是一切其他观念的基础或前提,因此,新的宇宙观不仅在形态上必须同旧的宇宙观相区别,而且这个宇宙观的核心即自然的观念还必须逻辑地引申出人的历史活动的理由、目的与方式。当我们从‘外观上’观察了吴稚晖的‘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之后,这一点已很清楚:自然科学并不是他在回答自然是什么的时候应该考虑的唯一思想形式,对自然的陈述依赖于历史过程,这不仅是说‘科学的事实’总是指‘在某个时刻某种条件下已被观察到的’历史事实,而且是说吴稚晖用一系列‘科学事实’构建其宇宙论的过程,不过是他利用‘科学事实’解决他所面临的历史课题的过程。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便可以洞悉吴稚晖的哲学宇宙论中的两个部分即自然过程与历史过程的有关联系和相互制约。
从康有为对‘诸天’的持久观察,到谭嗣同用‘以太’对宇宙及其现象命名,直至吴稚晖的自觉的宇宙论构想,自然的观念始终是被反思的课题,并不断地获得新的特征。以此为基础的越来越激进的思想活动随之也被赋予了新的面貌。说中国近代的思想发展以自然的观念为基础,并不是说自然的观念是在脱离当时的社会政治及伦理思想的情形下首先产生的,也不是说当一种宇宙论成型之后,人们便在此基础上建立激进的、反传统的思想体系;我所指的是一种逻辑关系而非时间关系,而在思想史的过程中,时间关系和逻辑关系常常正好相反。从特定意义上看,社会思想家对宇宙论的反思和运用,就如同一个从事具体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对其工作原理的反思和运用。对于宇宙论的内部结构的观察是理解以此为基础的思想活动的前提。吴稚晖的宇宙论与传统天道观存在着某些联系,但其直接来源是西方现代科学革命的成果和以此为基础的宇宙论方面的发展。”
R· G· 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柯映红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原文如下:
“在欧洲思想史上,宇宙论思想有三个建设性始期。在这三个时期中,自然的观念成为思想的焦点,成为热烈和持久的被反思的课题,从而获得了新的特征。以其为基础的具体自然科学随之也被赋予了新的面貌。
说自然科学的具体研究以自然的观念为基础,并非意味着自然的一般观念,或作为整体的自然观念,是在脱离对自然事实的具体研究的情形下首先产生的;也不是说当这种抽象的观念成形后,人们便在此基础上建立具体自然科学的上层建筑。它所指的是一种逻辑关系而不是时间关系。这里,就像通常发生的,时间关系和逻辑关系刚好相反。在自然科学中,如同在经济学或伦理学或法学中一样,人们是从具体开始的,他们总是从抓住出现的个别问题入手。只有当具体聚集到了相当数量时,他们才开始反思他们已经做的工作,并发现这些工作都是按照迄今一直未被意思到的原理有条不紊地进行的。”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汪晖教授《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第1260页和柯林伍德先生《自然的观念》第1页的两段文字并不相同。
第一、两段文字所论述的对象不同。汪文论述的对象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思想”与“自然观念(宇宙观)”的关系,柯林伍德论述的对象是“自然科学”与“自然观念”的关系;
第二、两段文字的结论也不同。柯林伍德的结论是“自然科学的具体研究建立在自然观念的基础之上”。汪文的结论: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思想建立在自然观念(宇宙观)的基础之上;
从两段文字的比对可以看出,汪晖教授通过借鉴柯林伍德文章中关于“自然科学”和“自然观念”关系的原理,以此分析和说明完全不同的对象——“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思想”与“自然观念”的关系,并且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大不同,也就是说从内容到文字均不相同,因此,笔者不清楚王彬彬教授的“将其他人著作中论述某个或某类人的话,不加任何说明,直接移到自己书中,变成对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论述,似乎是汪晖先生很喜欢做的事”这样的结论究竟有什么事实根据。
在笔者看来,汪晖教授的学术著作原本并非大众读物,因此有关他的学术著作的学术评论和学术批评,原本应当在学术领域的研究载体上进行,没有必要在大众媒体上进行。王彬彬教授将一个普通大众对很难理解的学术著作,加上一个大众可以理解的简单的判断,比如“指鹿为马”“掩耳盗铃”,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大众对汪晖教授的著作本身并不了解。
例二、《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第1273-1274页
为了下文的论述,笔者将王彬彬教授关于此处的原文全部摘录如下(深蓝色字体):
“将他人的一段话,截为两部分,一部分加上注释,作为引文出现,另一部分则稍做字句变动后收归己有,作为自己的思考出现在书中。这似乎也是汪晖先生喜用的方式。在关于吴稚晖的这一节中,此种情形就不只一处。先举一例。
汪著第1273-1274页,以引文格式引用了柯林伍德的这段话:
不承认自然界、不承认被物理科学所研究的世界是一个有机体,并且断言它既没有理智也没有生命,因而它就没能力理性地操纵自身运动,更不可能自我运动。它所展现的以及物理学家所研究的运动是外界施与的,它们的秩序所遵循的‘自然律’也是外界强加的。自然界不再是一个有机体,而是一架机器:一架按其字面本来意义上的机器,一个被它之外的理智设计好放在一起,并被驱动着朝一个明确目标去的物体各部分的排列。[159]
如读者所见,在这段话后面做了一个注释:‘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页5。’引文结束后,便回到正常的论述格式,汪晖写道:
像希腊思想家一样,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把自然界的秩序看作是一个理智的表现,只不过对希腊思想家来说,这个理智就是自然本身的理智,而对文艺复兴思想家来讲,它是不同于自然的理智——非凡的创造者和自然的统治者的理智。这个差别是希腊和文艺复兴自然科学所有主要差异的关键。
这里,这番以黑体字排出的话完全是以汪晖自己观点的面目出现的。如果不查证,恐怕没有人会想到,这也是柯林伍德的话。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第5页:
不承认自然界、不承认被物理科学所研究的世界是一个有机体,并且断言它既没有理智也没有生命,因而它就没能力理性地操纵自身运动,更不可能自我运动。它所展现的以及物理学家所研究的运动是外界施与的,它们的秩序所遵循的“自然律”也是外界强加的。自然界不再是一个有机体,而是一架机器:一架按其字面本来意义上的机器,一个被它之外的理智设计好放在一起,并被驱动着朝一个明确目标去的物体各部分的排列。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也像希腊思想家一样,把自然界的秩序看作一个理智的表现,只不过对希腊思想家来说,这个理智就是自然本身的理智,而对文艺复兴思想家来讲,它是不同于自然的理智——非凡的创造者和自然的统治者。这个差别是希腊和文艺复兴自然科学所有主要差异的关键。
看完这段完整的话,我们就明白了,汪晖将这段话截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引文出现,另一部分则变成了自己的思考。当然,有两个细小的变动。——如果两处完全一样,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在引用时的疏忽,把柯林伍德的话不小心变成了自己的话。但有了两处变动,尤其是收归自己部分的开头一句话的变动,就不能不说,这收归自己,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了。这样一种行为,该怎样称呼之?”
该处,王彬彬教授的小标题为“半借半拿,是可以的吗?”,王彬彬教授的作法是让读者先看见这个标题,有了预设的观念,再读王彬彬教授此番文字,得出《兴起》此处存在“半借半拿”的结论。但是,故态复萌,笔者发现王彬彬教授并没有将《兴起》的这段汪晖教授的原文完整、准确地引用,仅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且看原文——
《兴起》第1272-1274页的原文:
“3.3 是机械论还是有机论?
吴稚晖把他的宇宙论称为一种信仰,这表明他清楚地知道他的观点并未得到科学的证实。吴稚晖著作的意义主要是在思想史方面,而不是科学史方面。在对吴稚晖的宇宙论及人生论做了上述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先从西方宇宙论的发展角度观察其历史特性:它是机械论的吗?
在欧洲的宇宙论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机械论宇宙观(它也被柯林武德称为文艺复兴的宇宙论)是对希腊宇宙论的一次革命,后者具有有机论、内在论和目的论的特征。根据柯林武德的精辟的解说,希腊自然科学是建立在自然界渗透或充满着心灵(mind)这个原理之上的。希腊思想家把自然中心灵的存在当作自然界规则或秩序的源泉,而正是后者的存在才使自然科学成为可能。他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运动体的世界。运动体自身的运动,按照希腊人的观念,是由于活力或灵魂(soul)。但是他所有的表现形式(无论是人类事务还是别的)中,都是一个立法者,一个支配和调节的因素。由于自然界不仅是一个运动不息从而充满活力的世界,而且是有秩序和有规则的世界,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然界不仅是活的而且是有理智的(intelligent);不仅是一个自身有灵魂或生命的巨大动物,而且是一个自身有心灵的理性动物。世界上的一切造物都代表了这种充满活力和灵性机体的一个特定部分。可以说,被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研究的心灵,始终首先是自然界中的心灵,是通过对身体的操纵显示自己的、身体中的和身体所拥有的心灵。因此,此类思想界一般总是当然地把心灵从根本上归属于身体,认为它与身体一起生存在一个紧密的联合体之中。很显然,希腊论乃是基于一个类比之上的:即自然界同个体的人之间的类比。[157]
文艺复兴的机械自然观是在哥白尼(1473—1543)、特勒西奥(1508—1588)和布鲁诺(1548—1600)的工作中,开始与希腊自然观城对立面的。如果说希腊自然观基于自然与个体人之间的类比,那么,机械自然观则基于自然与机器之间的类比,但这一类比是以非常不同的观念秩序为先决条件的。首先它基于基督教的创世和全能上帝的观念,其次,它基于人类设计和构造机械的经验——上帝之于自然,就如同钟表匠或水车设计者之于钟表或水车。[158]这一类比的核心在于精神自主和自存(self-existing)活动的产品。柯林武德扼要地概括了机械宇宙论与希腊宇宙论的对立(下划线为笔者所加):
不承认自然界、不承认被物理科学所研究的世界是一个有机体,并且断言它既没有理智也没有生命,因而它就没能力理性地操纵自身运动,更不可能自我运动。它所展现的一级物理学家所研究的运动是外界施与的,它们的秩序所遵循的‘自然律’也是外界强加的。自然界不再是一个有机体,而是一架机器:一架按其字面本来意义上的机器,一个被它之外的理智设计好放在一起,并被驱动着朝一个明确目标去的物体各部分的排列。[159]
像希腊思想家一样,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把自然界的秩序看作是一个理智的表现,只不过对希腊思想家来说,这个理智就是自然本身的理智,而对文艺复兴思想家来讲,它是不同于自然的理智——非凡的创造者和自然的统治者的理智。这个差别是希腊和文艺复兴自然科学所有主要差异的关键。
从上述比较来看,吴稚晖的宇宙论既不同于希腊宇宙论,也不同于机械宇宙论。……
[157]参见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的导论及第一部分第一、二、三章。
[158]参见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的导论及第二部分第一、二、三章,R. 霍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第一章,钱福庭、丘仲辉、许列民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159]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页5。”
如果有读者认真查看汪晖教授的原文,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兴起》的这段文字,在引文前已经做出了说明:“柯林伍德扼要地概括了机械宇宙论与希腊宇宙论的对立”,也就是说,他在正文中已经清楚地告诉读者关于机械宇宙论与希腊宇宙论的对立是来自于柯林伍德的观点,他是在对其观点进行评述。汪晖教授然后以引号加注释的方式直接引用了科林伍德对于机械宇宙论的观点,紧接着间接引用了科林伍德关于希腊宇宙论与机械宇宙论的对立的观点,并且这些引用柯林伍德的内容全部置于一个自然段。而汪晖教授另起了一段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上述比较来看,吴稚晖的宇宙论既不同于希腊宇宙论,也不同于机械宇宙论。”
需要强调的是,该介绍“柯林伍德扼要地概括了机械宇宙论与希腊宇宙论的对立”不仅包括了引号中的内容,也包括了该自然段后半段间接引用的内容。因为,引文的介绍明确说明了柯林伍德概括了“机械宇宙论与希腊宇宙论的对立”,引号之中的内容仅仅介绍了“机械宇宙论”,明显还没有引完,而后半段论述了“希腊宇宙论”。
正如笔者在系列文章之一中明确说明的“适当引用”引用原则,为了研究的目的引用他人的文字,如果指明了姓名和作品名称,就构成了“适当引用”。并且,法律没有规定引文必须用注释或者引号的方式来对被引用者的姓名和作品名称加以说明,无论是用注释的方式,还是在正文中直接提到被引用者的姓名和作品名称的,均是符合法规要求的方式。至于是否打引号,或者应该用“参见”还是“见”还是其他,都不是评判是否抄袭的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在学术规范中予以探讨,而不应该作为指责他人犯有“严重”的“抄袭和剽窃”的证据。
《兴起》本处已经在正文中说明了引用的内容以及被引用的姓名,还用注释说明了姓名、作品名称以及出处。笔者认为,这完全符合了法律规定的“适当引用”的要求,王彬彬教授所谓“半借半拿”的指责建立在断章取义之上,并没有事实根据。
对比王彬彬教授引用的《兴起》以及《兴起》原文,笔者发现,“柯林伍德扼要地概括了机械宇宙论与希腊宇宙论的对立”这一关键的说明在王彬彬教授的引文中不见了,如果说上述“已经在正文中说明了引用的内容以及被引用的姓名,还用注释说明了姓名、作品名称以及出处”的行为都能被描述成“半借半拿”,那么王彬彬教授此种忽略或者省略汪晖教授的原文中的关键说明的行为,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难道通过歪曲事实的方法来批判一个著名学者,真的能达到消除学术腐败的目的吗?
例三、《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第1261页
王彬彬教授在下文继续发问“颠倒顺序,用意何在?”并举出《兴起》第1261的一段文字,认为该段文字将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第15页的“两段话中的后面一段稍做变动后收归己有,再把前面一段话作为引文出现。”
笔者认为应当先来看看《兴起》的原文中汪晖教授是怎么说的,柯林伍德又先生是怎么说的。《兴起》第1261页原文如下:
“在深入吴稚晖的宇宙论内部之前,我们不妨先指明科学史的一个基本事实:把进化观念引入自然科学的一个否定的结果就是抛弃了机械的自然概念。一部机器基本上是一个完成了的产品,或说一个封闭系统,当它被制造之时并无机器的功能可言。所以它不可能发展,因为‘发展‘指的是一个东西致力于成为它还不是的东西 (如从婴儿成长为成人),而机器自身在未完成状态干不了任何事情。机器的运转是循环式的,对它自身而言是不断的损耗而非发展。因此,R.G.柯林武德曾经断言:(下划线为笔者所加)
把一件事情描述成机器的同时又是发展的或又是进化的,这是不可能的。有些发展着的东西可以把自己造成机械,但它不可能就是机械,因此,在进化论中,自然中可能有机械,但自然本身不可能是一个机器,并且不仅它作为整体不能,而且它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用机械的术语完全描述。[131]
但是,在逻辑上不能成立的观点在历史上却完全可能。吴稚晖就试图把宇宙描述成既是机械的又是进化的,他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描述方式有什么矛盾或悖谬之处,因为对于一个‘科学’信仰者而言,这两方面都是以‘科学’的定理为基础的。考虑到吴稚晖的科学宇宙论的直接任务是:1.肯定西方物质文明,掊击东方‘精神文明’,2.排除上帝这一造物主的地位和一切‘创世’的宗教观念,他用明确的语言强调宇宙作为机械的‘物理世界’便是可以理解的。
[131] R.G.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页15。”
R· G· 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柯映红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2)自然不再是机械的。把进化观念引入自然科学的一个否定的结果是,抛弃了机械的自然概念。
把一件事情描述成机器的同时又是发展的或有是进化的,这是不可能的。有些发展着的东西可以把自己造成机械,但它不可能就是机械,因此,在进化论中,自然中可能有机械,但自然本身不可能是一个机器,并且不仅它作为整体不能,而且它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用机械的术语完全描述。
一部机器基本上是一个完成了的产品,或者说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它被完成之前不是一部机器,在它被制造的时候,它也不具有一部机器的功能,只有到完成后才有此种功能可言。所以它不可能发展,因为‘发展’指的就是一个东西致力于成为它还不是的东西(例如一只小猫长成一只大猫)。而一部机器在还没有完成的状态时是干不了任何事情的。一部机器以其功能对自己产生的唯一变化是磨损或垮掉,但这不属于发展的情形,因为它不是获得任何一种新功能,仅仅是老功能的丧失。一艘正常发动着的汽船可以做一艘快垮掉的船所能做的一切、再加上其他的事情。一部机器可以在它的工作中带来一种发展,如同谷物装卸机造了一堆谷子一样,但如果机器继续工作,这种发展在另一个阶段就必须被取消(如谷物必须被清除掉),因此阶段的循环取代了发展。”
经研究对比两处文字,笔者对王彬彬教授的指责有如下看法:
第一、关于“收归己有”,笔者认为不成立,因为已经用注释的方式说明了被引用的姓名和作品出处。
汪晖教授的注释的说明是否包括“R·G·柯林伍德曾经断言”之前的部分?笔者认为应当包括。《兴起》原文用“因此,R·G·柯林伍德曾经断言”将上下文贯穿,上衔间接引用的柯林伍德关于机械论的描述,下面直接引用的柯林伍德关于机械论不可能是进化论的观点。这可以清楚地告诉读者,下文直接引用的柯林伍德先生的观点是前文的结论,乃根据“因此”之前部分推导而来。此句话是汪晖的观点还是柯林伍德的观点,读者一看便知,难道柯林伍德能够用汪晖教授的话推导出他自己的结论吗?
第二、关于“颠倒顺序”,笔者认为这根本不存在任何问题。正如笔者的系列文章之一所述,对他人文字的间接引用可以不加引号并予以概括,只要说明了姓名和作品名称。该处顺序的调整,是因为文章叙述行文的需要。
第三、关于王彬彬教授指责“汪晖还对柯林伍德的话做了改动,最明显的,就是把柯林伍德的‘小猫长成一只大猫’改为‘婴儿成长为成人’。与上同理,间接引用允许引文与原文不完全一致。并且在这里,不一致更符合行文要求,查看上述原文可知,柯林伍德的原文较长,以间接引用的方式加以综述,文字会更为精炼并符合全文。而比喻的改动,众所周知,中文的语境与英文的语境不同,在英文中小猫和大猫为不同的单词,柯林伍德先生以此比喻“一个东西致力于成为它还不是的东西”,而翻译成中文以后却不具有英文中的效果,因此汪晖先生文章将此用“婴儿”和“成人”的比喻来替代,更好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
例四、《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第1279页
王彬彬教授发问说:“做个注释,就可以人我不分吗?”,他例举了《兴起》第1279页的一段话以及李泽厚先生《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的一段话,认为“把汪晖那段话中的黑体部分与李泽厚这段话中的黑体部分一对照,我们便不难看出,汪著注释标记以后的一些话,也还是李泽厚的观点,汪晖却要当作自己的观点表达。当然,在把这些话当作自己的话表达前,汪晖写了一句‘许多思想史家都已经论证过’。这意在表明下面所说的是一种‘常识’。但既是常识,就应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可汪晖笔下写出的,分明许多是李泽厚的原话。在这里,汪晖先把李泽厚的话变成‘许多思想史家’的话,然后再把‘许多思想史家的话’变成自己的话。这其实仍然是一种半借半拿。”
笔者将两处文字对比如下:
《兴起》第1278-1279页的原文: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胡适用‘反理学’来描述吴稚晖的思想这一问题上来。作为哲学史家,胡适当然知道理学‘是禅宗道家道教儒教的混合产品’,其主要观念‘是古来道家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又叫做‘天理’观念’。[168]但是,胡适实际上完全不重视周敦颐、张载和朱熹的宇宙论,而把小程子所谓‘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作为理学的核心和近世哲学的两条路向之由来,他基本上是站在‘格物致知’的路线上批判‘主静’、‘持敬’的宗教态度。这就不难理解,他在概括‘反理学’思潮时,虽曾举出黄宗炎、毛奇龄对‘太极图’等宇宙论的批判,却未作详论;他关心的是费密、颜元对心性之学的抨击,是颜元、戴震、袁枚对‘不近人情的’理学人生观的揭露,是顾炎武、戴震、崔述对‘求知识学问的方法’的寻求和建立。透过他对理学与反理学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胡适所谓的‘反理学’的核心即:反对理气二元论的玄谈,反对理欲二元论并由此肯定世俗情欲,注重科学方法。他既没有分析理学内部的气一元论与理气二元论的关系,也没用从结构上考虑吴稚晖的宇宙论与人生论与理学的相似性。值得注意的是:吴稚晖的宇宙论及人生论与宋明理学都起源于一种‘常识批判’。吴稚晖针对的是梁漱溟等人把精神生活植根于物质生活这一常识,这种常识批判终于要上升到宇宙论的高度,乃是因为只有在这种理论上肯定了人与天作为感性物质存在的实在性和合理性,承认了这种存在处于不断变化生灭运动的过程之中,才能充分肯定‘渴饮而饥食,戴天而履地’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同时,人的日常生活极其方式总有一定目的,遵循一定的规范和秩序,因之在理论上也就得去寻找、探讨、论证这种普遍规则、秩序和目的(认识论)。[169]在讨论宋明理学对佛老二氏的批判时,许多思想史家都已经论证过理学家的斗争策略(下划线为笔者所加),即力图在有限的、感性的、现实的(也是世俗的、常识的)伦常物理中,去寻求和论证超越这有限、感性、现象的无限、理性和本体。这样也就逐渐地把规律、程序、目的从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当作主宰、支配、统治后者的东西了。吴稚晖坚持他的物质一元论,从宇宙论的高度论证不存在物质世界之上的主宰、规范与秩序,后者只是作为物质自身的特性而存在。从这一意义上,吴稚晖的确是反理学的,但他是用一种新理学来反抗和替代旧理学;他把宇宙的物质特性作为规则抽象出来,要求人们服从它的指导与制约,从而以最为明确而简单的方式将天理观替换为公理世界观。
[169]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页226。”
李泽厚先生《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5—226页,原文:
“……宋儒的‘心性之学’实际进行的本是这种常识批判,但正因为宋儒把这种世俗的常识批判与宇宙论直接联系起来,这就使批判上升到超常识的‘天人之际’的高度。这就是说,既然人都要吃饭穿衣,‘戴天履地’,那就得在理论上也承认和肯定‘天’与‘人’作为感性物质存在的实在性和合理性,承认和肯定这种存在确实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生灭之中(宇宙论)。同时,人的穿衣吃饭‘戴天履地’总具有一定的目的,遵循一定的规范和秩序,因之在理论上也就得努力去寻找、探求、论证这种普遍必然的规范、秩序和目的(认识论)。这即是要求在有限的、感性的、现实的(也是世俗的、常识的)伦常物理中,去寻求和论证超越这有限、感性、现象的无限、理性和本体。因为在理学家们看来,正是这种规律、秩序和目的作为本体,支配着和主宰着自然和人们的感性现实世界。这样,也就逐渐把规律、程序、目的从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当作主宰、支配、统治后者的东西了。这种思辨行程,在中西哲学史上并不罕见,张载及宋明理学这里的特点在于,由于他们理论的实质轴心是人性论,就把这问题更加凸了出来:即是说,他们有意识地把特定社会的既定秩序、规范、法则(后期封建制度)当成了统治宇宙的无上法则。”
笔者认为《兴起》第1279页清楚地标注了引用内容的出处,即“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页226。”而且明确说明了涉争文字是“许多思想史家”的观点,而并没有“当作自己的观点表达”。在该页注释之后,汪晖教授明确说明了“许多思想史家都已经论证过理学家的斗争策略,即……”,说明这之后的话为“许多思想史家”的观点,而非自己的观点。
李泽厚先生作为思想史家的代表,将李先生的话作为许多思想史家的话表述而并没有作为自己的观点表述,并没有“人我不分”。这里汪晖教授并没有把李泽厚教授的话当作自己的话,而是已经说明了是“许多思想家”的观点,但王彬彬教授仍然要指责他“人我不分”,实属荒谬。
总之,笔者研究了王彬彬教授在《读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献疑——仅限于第十二章第四节》中所列举的四个例子,认为王彬彬教授的指责没有一处可以在事实上和法律上站得住脚。王彬彬教授的该文在大众媒体上发表,炒作自己的嫌疑大过正常的学术批评。由此看来,学风有问题的应当是王彬彬教授。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