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稻(自留种)粮食种植面积信息——三则
http://tech.gmw.cn/2011-05/03/content_1915249.htm
李昌平“叫板”袁隆平 种子研发不能“厚此薄彼”
2011-05-03 15:30 来源:光明网
“您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已经80岁高龄了,还在攀登培育杂交水稻的新高峰。但我却希望您在有生之年放弃杂交水稻的研究,转向培育常规水稻品种……”近日,“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致袁隆平院士的一封公开信”在网上披露,一石激起千层浪。
多年调研农民、农业、农村问题,屡有真知灼见的李昌平,在他最近的这封信里对一味发展杂交水稻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他认为,现在的种子杂交化、转基因化,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子了。一旦遇上天灾,农民将无处“补种”。常规种子虽然产量比杂交种子稍低一些,但是肥料、农药的使用量要少20%左右,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强。 李昌平担心,在袁隆平杂交水稻取得巨大成功的“丰碑”下,政府部门和越来越多科研人员将杂交种子视为唯一的科研方向,对常规种子弃之不顾。他的这一连串担心,说到点子上了吗?杂交种子真的会“终结”常规种子吗?
他呼吁“善待常规稻种”有意义吗?
常规稻种远没有“濒临灭绝”
“常规种子和杂交种子,两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上海市农业基因生物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罗利军首先指出,李昌平信中把这两种种子“对立”,在科学意义上并无依据。他解释说,一般来说,常规稻的遗传性能相对稳定,农民收获后可以自己选种、留种,继续用于种植。相对于常规稻种子,通过“三系”或“二系”配组生产的种子,称为杂交种子。杂交种子的后代会失去优质遗传特性,如果用来再次播种,将会导致减产等,所以杂交水稻必须每年制种。农民自己没法制种,得向专门的制种公司购买稻种。 但是,罗利军强调,常规稻种子大多也是通过杂交育种选育的。自然界本身就存在杂交行为。罗利军转而介绍说,大家可以宽心的是,水稻常规种子远没有到“濒临灭绝”的地步。以现在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来看,北方以种植常规稻为主,南方以种植杂交稻为主,但也有种常规稻的,“比如江苏、安徽就种了几千万亩。”
不仅如此,在南方,常规稻种植甚至有扩大的趋势。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李西明告诉记者,拿早稻来说,杂交稻和常规稻的产量相差不大,但常规稻吃口较好,因此近年来不少农民改种了常规稻。 另有专家指出,常规水稻在中国现在大约有46%的种植面积,达2亿多亩。我国每个省都设有种子战略储备库,储备的常规种子比例远远大于30%, 足以应对李昌平担心的“天灾”,也就是说,农民不会“无处补种”。
利益驱动下杂交种子受偏爱
罗利军说,常规稻和杂交稻,两者“旗下”各有数百个品种,在产量、米质、抗病虫等性状上各不相同,仅仅以“杂交”或是“常规”来区分高低,有失偏颇,“我们只拿品种和品种比较,科研人员中不存在杂交稻优于常规稻的笼统看法。”
但是,李昌平信中提出的常规稻受忽视,甚至“被有意打压”的倾向恐怕是存在的。或者说,在市场的意义上,常规种子和杂交种子是“被对立”的。因为农民需要每年去种子公司购买杂交种子,而种子公司靠这个赚钱,在利益驱动下,有人对杂交稻种放大音量唱赞歌,而多数科研人员也在研制杂交种子,“高产”、“抗病虫”、“抗旱”……每年都有许多不同性状的新品种投放市场。杂交技术不仅应用于水稻,在玉米、油菜、蔬菜等作物上也广泛应用。
在市场上,杂交种子的价格远高于常规种子。
罗利军说,在经济利益面前,多数人投向杂交种子的怀抱也属正常;但仍有不少科学家在坚持研究常规稻种――在他们看来,常规稻是杂交稻的基础。
应当尽快研究“第二次绿色革命”
李昌平在信中提到,“杂交水稻的农药、化肥使用量大”,这一点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共鸣。尽管多数杂交水稻的产量确实高于常规水稻,但罗利军指出,某些常规稻品种在综合性状上并不输给杂交稻。
现在的种子研究确实滑进了一个误区――一味追求高产。产量增加,往往要加大水、化肥、农药的投入,许多人不算成本账,结果产量是提高了,但农民的收益如何?
在罗利军看来,中国的粮食安全主要是中低产田的粮食安全问题。在占稻作面积70%以上的中低产田的实际生产中,许多杂交水稻新品种难有用武之地。根据多年研究,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尚在420公斤左右徘徊。而为追求高产而过量使用化肥,已成了土地“不能承受之痛”,同时,我国淡水资源有限。他说,既然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各有利弊,就应该摒弃人为的“门户之见”,因地制宜选种最合适的品种。
罗利军说的,正是第一次“绿色革命”的“后遗症”。上世纪中期,通过农业技术改进,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们将这次农业飞跃称为“绿色革命”,我国杂交水稻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认为,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成果固然喜人,但副作用和隐患也不容忽视: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壤退化;高产谷物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减低甚至变得很低,能让人“吃饱”却不能“吃好”,长期以此为食物,会降低人体的抵抗力。
近年来,一些国家已改变一味追求高产的思想,开始反思土地和粮食的关系。张启发强调,结合中国国情研究让人们“吃好”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策略,已是刻不容缓。(记者 沈湫莎)
http://wz.anhuinews.com/html/2010/07/13/000018752.shtml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给“粮食种子安全”问题建言者的回复
编号:000018752 类型:建言献策 市县:安庆市 厅局: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0-7-13
建言内容:安徽是粮产大省,水稻又是主要品种。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之一是种子安全。现在杂交水稻几乎覆盖100%,但其致命弱点是不能二代种植。一旦某年大面积受灾或连续几年受灾,杂交水稻种子严重减产,则恢复种植就成大问题。为此建议省级种子库建设应受到密切关注。这个问题应从长远考虑,做出类似突发事件那样有个应对方案和准备。
--------------------------------------------------------------------------------
政府反馈
回复时间:2010-7-18
安徽省农委回复:十分感谢您对种子安全的关心。水稻是我省主要农作物,在粮食生产中举足轻重。全省水稻种植面积3500万亩左右,其中常规稻和杂交稻各占50%左右;常年需种量8750万公斤,其中杂交稻1750万公斤。在种源不足的情况下,常规稻是可以自留种的。 我省水稻品种有早中晚三种生态类型。早稻分布在合肥以南的沿江区和皖南山区,一般在3月下旬——4月初播种,7月下旬成熟;中稻一般在5月上中旬播种(直播的可能迟一些),10月上旬左右成熟;皖稻一般在6月下旬播种,10月底前后成熟。我省水稻生产难以抗力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早稻生产的倒春寒造成苗期烂秧,7、8月的洪涝和皖稻生产的早期寒露风。造成主产区流域性的绝收的情况概率很低(多发生在山区)。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抗灾生产。
由于生态原因,我省杂交稻种子生产制种面积常年在5万亩左右,产种量750万公斤左右,约占需种量的40%,另外60%的种源主要来自江苏、四川、福建、广西、贵州、湖南、江西和浙江等生产基地。近30年来,我省尚未发生因种源不足影响水稻生产的严重事件。
国家很重视种子储备工作,主要用于救灾——灾后恢复生产。农业部每年安排我省储备种子200万公斤,其中水稻种子占70%左右。
您所反映的是备荒种子的储备问题,也是我们广大种子工长期以来讨论的一个议题,旨在解决种子市场保障供应。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大量的投入和政策保障,不仅仅是建设储备库,主要是维持和运行问题,涉及到责任主体、专储数量、品种问题、收购资金、保存费用、市场投放、费用和亏损负担等问题。也有不少企业担忧此举将使政府过分干预种子市场,市场化会遭到逆转。农业部和财政部也多次开展这方面的调研,力求在法律和政策层面上有所突破。
目前,为保障我省农业生产用种数量安全,在现行法律和政策框架内,我们的措施是:1、扩大我省杂交稻种子生产基地规模,争取5年内扩大到10万亩,种子自给率达85%左右;2、鼓励省内水稻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在国内分散制种,降低灾害风险;3、加强南繁基地管理和建设,维持我省海南基地一定的反季节生产的能力;4、省农委帮助企业做好种子质量控制工作,提高种子质量合格率。
http://www.zjagri.gov.cn/html/main/zjModernAgriView/64363.html
浙江省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确保粮食供给安全若干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4-08-25
●张鸿芳
今年省委、省政府1号文件,确定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制定了具体、有力的措施。要深领会1号文件,并切实贯彻执行,必须正确认识我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粮食供给的实际,因地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供给安全。
一、正确认识我省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及时转移工作重点。
我省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始于1998年,当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了110.2万亩,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扩大了80.6万亩。1998年末,我省在全国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效益农业的力度,这极大地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2000年和2001年粮食、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调整达到高潮,粮食播种面积先后调减了677.5、637.0万亩,与此同时,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先后扩大了213.0和241.0万亩,年增长幅度分别达15.9%和15.5%。2002年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继续大幅减少,2002、2003两年分别比上年减324.8万亩和346.9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幅度趋缓,2002和2003两年种植面积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23.7和54.1万亩,增长幅度为6.9%和2.8%(图表1、2)。从11个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长幅度看,2000年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有8个市,低于5%的仅1个市。而2003年增幅在5%以上的为4个市,其中大于10%的仅1个市,其余7个市中,有3个出现负增长。
图表1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变动情况 单位:万亩
年份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减数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减数 两类作物播种面积相抵增减数
1996年 5945.7 4315.7 1193.0
1997年 5916.2 4309.5 1184.9 -6.2 -8.1 -14.3
1998年 5879.4 4199.3 1265.5 -110.2 80.6 -29.6
1999年 5849.2 4127.9 1340.0 -71.4 74.5 3.1
2000年 5331.5 3450.4 1553.0 -677.5 213.0 -464.5
2001年 4868.9 2813.4 1794.0 -637.0 241.0 -396.0
2002年 4596.8 2488.6 1917.7 -324.8 123.7 -201.1
2003年 4251.6 2141.7 1971.8 -346.9 54.1 -292.8
2003年,全省除原来基数较低的中药材种植面积继续保持增加态势,花卉苗木面积快速增长外(图表3),前几年种植面积扩大较快的蔬菜、果用瓜和稻田水产养殖等,从2002年起增幅明显下降。2000和2001年蔬菜、果用瓜种植面积增长幅度分别在20%和15%以上,2002、2003年增长幅度先后下降到11.0%和0.6%、-3.4%和6.5%;2000年稻田养殖水产的面积比上年增长72.4%,2001年至2003先后下降到10.3%、9.0%和0.6%。
图表2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减数单位:万亩
图表3主要经济作物及稻田水产养殖面积表 单位万亩
年份 蔬菜 果用瓜 稻田水产养殖 中药材 花卉苗木
1995年 446.7
1996年 469.7
1997年 493.6
1998年 552.1
1999年 618.7 101.5 58.0 20.5 13.4
2000年 748.4 121.2 100.0 24.6 25.5
2001年 941.9 142.0 110.3 29.5 50.9
2002年 1045.5 137.4 120.2 33.8 96.3
2003年 1051.2 146.3 121.0 39.2 171.4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一是通过几年努力,我省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渐趋合理,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农民从种养业中得到的收入也有了增加。可以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效益农业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成效显著。
二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仍保持较快的减少势头,其直观原因已从1988、1999年减粮扩经,变成耕地非农化加剧和大面积抛荒、休闲。因此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实施减少抛荒,增加粮食产量的措施有很强的针对性。
三是可以认为,从全省而论大多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扩长阶段已暂告结束。根据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等规定,在农田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必将受到限制。
面对全省种植业结构出现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及时地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作的重点从抓面的扩张转到认真贯彻1号文件,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产量和生产效益,增强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上来,以保持我省结构调整形成的先发优势。同时,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水平,必须优化种植业布局,推行连片种植。在前些年的结构调整中,一些地方出现了田间布局作物插花的问题,导致无法排灌,拖拉机、收割机无法落田,麻雀和老鼠、害虫集中为害等,致使想种水稻的农民也只能弃耕休闲。因此,根据我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要求,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实行连片种植不仅对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而且对经济作物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二、充分认识我省粮食生产的地位和作用,把粮食生产作为重要产业来抓。
对我省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应从三方面去认识:
一是保持一定的粮食种植面积和产出量是实现粮食安全和发展效益农业的基础。我省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成本高,生产的大宗农产品往往缺乏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我省生产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多种经营,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余地较大,因此,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实现粮食自给。但是,国内外粮源易受气候、市场、交通运输等因素影响,发生大的波动。我省在保持一定的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基础上,积极调入省外粮食,将有利于实现粮食的供需平衡。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起实现稻米自给,90年代中叶,迫于美国的强大压力,不得不放开稻米市场,并有计划地调减了水稻种植面积。2000年其水稻种植面积比1995年减少了552万亩,下降16.4%,但同期水稻亩产提高了24公斤,增5.7%;小麦、大豆面积分别扩大了48万亩和81万亩,分别增21%和78%,亩产也有大幅度提高。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鉴。
二是抓好粮食生产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由于区位、地理条件、生产和生活习惯不同,有不少农民仍然选择粮食生产,至2003年底全省有2万多户种粮大户。因此,粮食生产的好坏关系到广大粮农的收入和生活,
三是要重视水稻田的生态效应。水稻生产不仅能提供我省居民主要的口粮来源,而且水稻田是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兼具蓄水防洪,减少氮、磷对水环境的污染,调节气温和改善环境的等作用,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应。
粮食生产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具有良好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产业,抓粮食生产不是在粮食紧缺时的权宜之计,无论粮源宽松或紧缺,粮食播种面积增或减,都必须长期坚持抓粮食生产,并抓紧抓好。
三、依靠科技是提高粮食生产质量、产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
粮食亩产的高低,决定于粮食生产科技含量的高低;粮食亩产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水平的高低。在发展效益农业的过程中,虽然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调减,但我省粮食亩产水平却有了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总产量下跌的幅度。但比较分析,提高早稻、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的亩产还有相当潜力。2001-~2003年早稻平均亩产为360公斤,比1996-1998三年平均361公斤还低1公斤,比1990年亩产387公斤低27公斤;2001-2003年连作晚稻平均亩产412公斤,比1996-1998三年平均亩产408公斤高4公斤,但比1998年亩产416公斤低4公斤;近几年单季晚稻亩产有了较快增长,2001-2003年平均亩产达477公斤,比1996-1998年平均亩产459公斤增18公斤,但与相邻的上海、江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0-2002年,我省单季晚稻平均亩产479公斤,比江苏省的561公斤低82公斤,比上海市的539公斤低60公斤。今后几年,如能把我省单季晚稻亩产提高50公斤,以现有播种面积1000万亩计,全省可增加稻谷总产量5亿公斤,相当于增加了亩产千斤的晚稻100万亩。如早稻和连作晚稻的亩产也有恢复性增长,总产量还可有更多增加。这对实现200亿斤粮食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4 浙江省水稻三年平均亩产变化表单位:公斤/亩
年份 稻谷 早稻 晚稻 单季晚稻 连用晚稻
1996-1998年 398.3 361.0 422.3 459.0 408.0
2001-2003年 439.7 360.0 457.3 477.0 411.7
比上三年增减数 41.4 -1.0 35.0 18.0 3.7
增减幅度(%) 10.4 -0.3 8.3 3.9 0.9
表5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市单季稻三年平均亩产比较表 单位公斤/亩
年份 江苏 上海 浙江 浙江比上海 浙江比江苏
1996-1998年 554.3 527.5 459.0 68.5 95.3
2000-2002年 560.6 539.3 479.3 60.0 81.3
影响水稻亩产的因素很多,从农业科技的角度和我省生产现状看,要辩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既要重视杂交稻品种选育,也要关注常规稻品种选育。我省有较强的水稻品种选育力量,过去我省选育的品种不仅在本省广泛种植,而且在江苏、上海、安徽、江西及湖南、湖北等地大面积推广。由于历届党委、政府均十分重视种子工作, “8812”、“9410”等水稻攻关计划已坚持多年,近年又实施了“种子种苗工程”,育种攻关项目成效显著,选育出一批优质、高产、高抗的品种,积累了一批有苗头的品系和材料。
因常规稻品种 农民可以自己留种,难以保护育种者的知识产权,难以实施品种拥有或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所以近年来,有的常规稻品种选育者把重点转向杂交稻,种子经营单位也因经营常规稻种子利润薄、风险大而减少经营量。2003年我省1469万 亩水稻中,杂交稻与常规稻种植面积分别为736万亩、 733万亩,各占一半,两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为保持我省常规稻育种的优势,提高粮食的产量和效益,我省在继续加大对水稻育种的支持力度的前提下,可以参照广东省的做法,常规稻品种达到一定种植面积的,对育种及推广单位给予经费补助,以鼓励常规稻育种。 二是要如重视“种子种苗工程”一样,高度重视水稻配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良种、良法配套,尤如优生、优育一样。一个身体健康,天资聪慧的孩子,若没有良好的培养教育,也难以成材。没有相配套的技术,再好的品种也难以实现优质、高产的目标。目前,水稻配套技术主要是对育秧、移栽、灌溉、施肥及病虫防治等常规技术的系统组合研究,在十分强调高新技术的时代,这些常规技术研究就碰到课题立项难,得大奖难,科研成果有偿转化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研究、教育和推广部门的领导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至今,除中国水稻所尚配有较多的栽培技术研究力量外,在杭科研、教育单位几乎无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各级技术推广部门的相关力量也在削弱。这使得很多优良品种的生产潜力难以充分发挥,影响了我省实施“种子种苗工程”的效果。江苏、上海的水稻亩产所以持续高产,除一直重视单季水稻品种选育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坚持水稻配套技术研究和推广。为此,各级要如重视“种子种苗工程”一样,重视配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要在配套技术研究课题立项和评奖上予以倾斜,对配套技术的推广予以更多支持。
四、研究核定最低商品库存要求,调整政府储备粮的品种结构,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据统计资料,全省2002年粮食总库存为32.61亿斤,比1996年的49.89亿斤减17.28亿斤,减幅为34.64%;其中,中央和省市县各级政府储备2002年为26.33亿斤,同比增加0.64亿斤,而商品储备仅为6.29亿斤,同比减少24.20亿斤,减幅达70.03%。粮食经营者众多,而商品储备比例又低的状态,在粮源短缺的情况下,极易放大市场风波,也可能导致粮食收获时压价收购,粮食收购后抬价销售的问题,既侵害粮农利益,又损害消费者利益。从政府储备的品种结构看,一方面因早籼谷价格低,储藏期长,储备成本较低,另一方面,早籼谷的需求对象多为酒精、味精和制药等企业,在轮仓时易于大批量销售,因此,我省各级政府的储备粮绝大多数是早籼谷,而作为城乡居民口粮的粳谷和晚籼谷储备量很少。这种储备品种结构,在粮食全面紧缺时会发挥较大的市场调控作用,而在口粮供应出现较大风险,销售价格超出消费者承受能力时,会因缺乏调控的物质基础而无能为力即使从省外调粮,也会有时间差。对此,一是粮食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粮食经营企业的最低商品储备量标准,并在适当时机实施;二是在增加政府粮食储备量的同时,根据各地的消费习惯,适当增加储备粮中粳谷或晚籼谷的比重,以增强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实力。
(单位:省政府经济咨询委员会)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