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后,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把走访百国后对中国的思考,特别是对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未来的思考写下来。《中国超越》和之前的《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一起构成了我的“思考中国三部曲”。
这三本书有一些“共性”:
首先是广泛的国际比较。和发展中国家比,和转型经济国家比,和西方国家比。我老讲一个观点,不是中国模式好到天上去了,它有自己的问题,但在全方位的国际比较中明显胜出。
二是较为强势地回应了西方话语的挑战。坦率地说,西方国家这些年确实在吃老本、走下坡,严重缺乏活力,但它还有“话语红利”,可以用一些浅薄的话语忽悠一些国人。中国已经崛起到今天这个地步,如果我们还是被西方话语忽悠而使中国全面崛起功亏一篑,那我们的后代将会诅咒我们:你们当时怎么搞的,一手好牌,怎么打成这个样子?可悲的是我们国内知识界和媒体界的一些人,怎么也自信不起来,只会全面否定自己的国家和制度,简直到了荒谬的地步,把中国这个世界上进步最快,人民生活改善最大的国家描绘得凄凄惨惨,国将不国了。我比较强势地回应了这些质疑和挑战。
实际上,这本新书的第一章第一节讲的就是:一出国,就爱国,效果比党的教育还要好。那些主张全盘西化者的最后一张王牌,不就是他们想象中的无比美好的西方世界吗?当这张王牌也失灵的时候,他们还剩下什么东西来帮着美国忽悠中国呢?所以我干脆把这一点点破。不久前,好莱坞上映了一个新电影,名字叫“Her”:电影的故事发生在洛杉矶,但背景是上海浦东陆家嘴,人家问电影导演SpikeJonze,为什么用上海的背景来拍洛杉矶的故事,他说,他眼中的上海就是“世界城市的未来”。这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我讲的“超越”,而且这不是一般的超越,这可能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超越。
第三,这三部曲尝试了话语创新,也就是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指点江山,来评论中国和世界,这包括话语内容的创新和话语形式的创新。我认为中国的崛起一定要伴随自己话语的崛起,否则这种崛起是靠不住的。
除了上述的“共性”外,《中国超越》也有自己的“个性”:它谈的是中国对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特别是对美国和美国模式的超越。对于一些国人来说,超越西方,超越美国还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在西方长期生活过,美国去过无数次,走访了几乎所有西方国家。对我来说,中国在越来越多的方面赶上和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超越美国和美国模式,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在书中探讨了中国对美国在经济总量上的超越、百姓资产上的超越、社会保障上的超越、科技创新上的超越、制度安排上的超越、政治话语上的超越。在这些领域,我们在不少方面已经超越美国,在许多方面不久将超越美国,在另外一些方面,通过继续不断地努力,最终也可能超越美国。
让我举几个例子。
一是从经济总量来说,现在绝大多数的国际主流研究机构都认为,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乐观一点的估计是,中国经济总量可能已经超过美国,谨慎一点的估计是3-5年内中国将超过美国。如果按照官方汇率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应该在10年之内超过美国。
二是从百姓资产来说,从家庭净资产来看,中国家庭净资产增长迅速,美国家庭净资产则下降了不少。30年前中美双方进行家庭净资产的比较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双方的差距太大,今天这种比较则呈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景象。根据2012年6月美联储关于美国消费者金融状况调查(Fed’sSurveyof ConsumerFinance),美国这些年中位家庭净资产一路走低,2010年为7.73万美元(约等于47万元人民币),与最高峰的2007年相比,下降了38.8%(2007年的家庭净资产为12.6万美金,约等于76万元人民币)。美国国家是债务经济,美国家庭也是举债消费,若把美国家庭借来的钱统统排除在外,美国一般百姓的家底并不厚。我在书中写到,中国一半左右的城镇居民的家庭净资产估计已经接近或达到47万元。在中国发达板块,47万元家庭净资产应属于弱势群体了,甚至属于贫困阶层。整个人类历史上,从未见过一个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么多人的财富这么大幅度地增加。
有人说,美国人均GDP比中国高很多,怎么可能家庭净资产与中国家庭相差不大?我说这不正好印证了邓小平经常讲的一个观点:虽然我们的人均GDP不算高,但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人民得到的实惠比较多。我们今天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中国这样亮丽的成绩单应该是对邓公最好的纪念。顺便说一句,中国崛起也意味着我们要推动指标体系的创新,否则就难以准确把握这个世界的真实情况,就容易被人忽悠。我自己走的地方多,要了解一个国家百姓的真实生活水平,我认为两个指标很关键:一个是家庭净资产,一个是人均预期寿命。
上面已经谈了家庭净资产,我们不妨再比较一下中美两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人均预期寿命是一个综合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发展水平。非洲国家的人均寿命才50岁左右,一般发展中国家是60多岁,中国已经达到75岁,美国是78岁,而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中国的发达板块与美国人口相当,预期寿命已经达到80岁左右,上海和北京的人均寿命是82岁,均高于纽约的79岁,而纽约还是美国最高的。
四是中国在政治制度安排上对美国政治制度的超越,这也应该是最有意义的超越。我从“文明型国家”的视角出发,探讨和论述了中国自己的一整套制度安排。我认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制度安排,关键是要确保政治、社会和资本三种力量达到一种有利于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平衡。“美国梦”今天之所以风光不再,主因就是美国的资本力量似乎已经压倒了政治和社会力量。相比之下,中国模式尽管还在完善之中,但中国的政治、社会、资本三种力量的平衡确实更加有利于多数人利益的实现,这应该是中国过去30多年中,多数百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
坦率地讲,中美两国政治制度的最大差别是:100个最富的中国人不可能左右中共中央政治局,而二三十个最富的美国人就可以左右白宫了。如果双方的政治制度安排这样延续下去,我们可以推论:中国梦实现的前景将继续比美国梦的前景更为光明和精彩。
最后是话语的超越。西方话语下讨论中国未来,几乎都是“历史终结论”的逻辑,他们解读中国的发展是从所谓的“极权模式”走向“威权模式”,再走向西方“民主化”模式,这种逻辑导致他们对中国的预测总是一错再错。
我从中国话语出发,认为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她的发展有自己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中国历史上长期领先于西方,过去两千多年,中国在至少四分之三的时间内是领先西方的,这也是我新书副标题所讲的“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中国当时的这种领先有其深刻的原因,我称之为原因一。18世纪开始中国落后了,错过了工业革命,有其深刻的教训,但中国现在又通过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赶了上来,并正在越来越多的方面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最终将实现对西方和西方模式的全面超越,这也就是我讲的“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中国今天的这种迅速“赶超”也有其深刻的原因,我称之为原因二,而原因二和原因一之间是有继承关系的,这就是“文明型国家”崛起的逻辑。
中国是带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孙子等伟大先哲的深邃思想而崛起的,中国是经历了上千万人流血牺牲后真正获得了民族独立而崛起的,中国是在与世界全面互动并借鉴了其他文明无数长处之后而崛起的,这种国家的崛起不仅在物质财富上,而且在制度安排上,在文化理念上一定是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的,并一定会深刻地影响世界未来的格局和秩序。
中国模式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中国一定拥有伟大而精彩的未来!
(为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超越》一书)
尝试建立一套可以与西方世界沟通的中国标准话语体系
陈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裁):《中国超越》在论述中国超越美国时的分析方法和角度值得重视。比如用“板块解读法”、“购买力平价”、“家庭净资产”等方法很好地解释了中国对西方的超越;另外,在论述这些超越和质疑西方话语对中国发展的诟病时,都始自观察事实而不是诉诸情感,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尝试着手建立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作为一个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后起国家,我们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恐怕是缺乏话语权。书中用了专门一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话语超越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具体的政治话语观点和概念,如“良政还是劣政”范式应该代替西方主张的“民主还是专制”范式等。张维为试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一套可以与西方世界沟通的中国标准的话语体系,它不仅用来说明中国模式,也可以用来质疑西方模式和讨论世界问题。我很高兴地看到,西方一些媒体不时引用维为的一套话语来分析中国和西方的各种问题,维为也在与西方学者的切磋中不断完善他关于中国话语体系的建设。当然,从根本上动摇西方政治话语对中国的主流叙述,建立一套本土的、学术的、国际化的政治话语叙述,并以中国人的眼光,用中国人的话语对西方和世界事务进行剖析和评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维为的研究开了好头。
创造新制度是系统工程,需要探索、设计、实验、调整
史正富(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今天生活的制度大厦是由无数的小制度构成,这些都是西方几百年来不断探索创造形成的,里面有市场制度、企业制度、治理制度、家庭制度、司法制度、城市管理制度,每一个都来之不易。我们要质疑制度,了解、消化、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我看来,中华文明的优点也是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天、地、人等根本理念看得很透,但什么事都不深究,大的制度很强,小的制度却缺少西方人追根究底的精神。创造一个新的制度就像创造一个发动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探索、设计、实验、调整。怎么把社会制度的理念变成一组可以运行的制度安排,这是实现中国超越要思考的。
现在是不是到了中国超越的时候,我赞成本书的观点:这是一个信心。现在有超越的层面,但还不是主要的层面,我觉得更多的超越还是制度和价值观层面的超越,在制度、价值观层面全面超越之前可能还得有一个阶段,最终达到西方文明价值观和东方文明价值观融合,涌现出来一个面向未来世界新一代的全球化意义上的价值体系。
非常重要的“两个语境”
童世骏(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同一件事、同一句话会因一个人所处的地位和情景不同而不同。《中国超越》一书充分意识到区分语境的重要性。中国发展可以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去讨论。张维为做的这些特别依据以下“两个语境”,我认为非常重要。
第一个语境是,我们在解决发展不足的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功,在解决发展不当的问题上也有重大突破,但在避免发展不稳的问题上还要应对更大的挑战、付出更多努力,一个重要挑战就是自信不足。只要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张维为的书就特别重要;第二个语境是执政党在强调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对问题和挑战有足够的反省,这个语境现在很突出,十八大报告中有378个字讲问题,讲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直面矛盾和挑战,执政党的忧患意识很强,而学界则有张维为教授这样乐观的人,这就非常好。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