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时政 > 舆论战争

西方主流媒体的话语方式与价值偏见——以《纽约时报》对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报道为例

汤志伟 王宇明 · 2014-05-29 · 来源:理论与改革
收藏( 评论() 字体: / /

  【摘要】作为西方资产阶级新闻价值核心理念与话语方式的新闻专业主义在西方主流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中表现的十分明显,但是在坚持中立、平衡的报道原则背后,由意识形态倾向所导致的价值偏见并未消除。《纽约时报》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报道中,采用了较为平衡和多元的视角,对事件进行了相对公正和客观的报道,但同时却潜藏着一定程度价值偏见。在全球传播时代,如何认识与理解西方主流媒体新闻专业主义与价值偏见的矛盾,对于化解国际舆论冲突、打破国际失衡以及构建正面涉华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缘起

  作为话语方式与职业理念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最初起源于美国,后扩展到整个西方新闻界,成为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西方媒体标榜的新闻从业者所必须遵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它是在美国政党报刊解体之后发展起来的一套新的公共话语模式和新闻工作理念,强调新闻媒介必须是独立的,在新闻报道中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去报道事实,还原事实真相。作为诠释和评判新闻报道的主导话语,新闻专业主义也逐渐成为了西方资产阶级新闻价值的核心理念。

  然而在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衍变中,新闻专业主义却遭遇现实社会的冲突。尤其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全球传播变的更为频繁和重要,传播的主动权更多的是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体现出了是一种非对称、不平衡的传播格局,这也使得西方主流媒体逐渐控制了全球传播的话语权。“由于新闻报道已成为了上层建筑领域中控制、操纵社会意识的得天独厚的一种意识形态,人们没有理由、也无法回绝它的意识形态性质。”特别是在这种不平衡全球传播过程中,这种由意识形态倾向所导致的价值偏见,体现得更为突出。于是,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悖论,反映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高,逐渐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焦点,吸引了众多西方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尤其是以美国主流媒体为代表的涉华报道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目前中日两国由于钓鱼岛主权争端问题,所引起的冲突持续升级,并引发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对西方主流媒体涉华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框架研究,是分析不同意识形态下传媒特点的主要途径。本文试图借鉴新闻框架理论,通过对西方主流媒体的代表--《纽约时报》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报道框架的分析,从而透视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内涵及国际传播中的价值偏见。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1.媒体选定

  为聚焦和精简研究主题,本文选择美国《纽约时报》作为调查对象。《纽约时报》自1851年9月18日创刊以来,就把自己定位为一份“报纸记录”,是当今美国乃至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纽约时报》坚持独立、客观的报道思想,最大限度的体现着西方主流媒体的专业主义理念和职业精神,拥有良好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逐渐成为西方主流媒体的代表。

  2.时间范围选定

  近年来,中日两国由于钓鱼岛争端问题冲突不断。2012年8月15日香港7名“保钓”人士为抗议日本政府“购岛”闹剧,登上钓鱼岛宣示主权并遭到了日本政府的非法“逮捕”,引发了国内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中日两国矛盾冲突也出现了持续升级态势。为此,本研究确定将抽样时间断定为2012年8月15日至2012年10月1日,时间跨度约为一个半月,并以“周”为单位,分7个时间段对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8月15日至8月21日,8月22日至8月28日,8月29日至9月4日,9月5日至9月11日,9月12日至9月18日,9月19日至9月25日,9月26日至10月1日。

  3.样本单元选取

  本研究将《纽约时报》所确定时间段内的关于中日钓鱼岛争端的相关报道均作为分析样本,并且以“篇”作为样本分析的基本单位。样本选取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一是利用ProQuest学术研究图书馆(Pro Quest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对《纽约时报》的网络版数据库在上述时间段内相关报道进行关键词检索,在数据库中输入Diaoyu Islands、SenkakuIslands、East China Sea、Territorial Dispute between China andJapan等中日钓鱼岛争端相关关键词进行搜索,获取相关样本;二是人工翻阅《纽约时报》在上述时间段的所有报道,获取样本。通过两种方法,对所搜集的样本进行筛选和验证,最终确定样本总数为45篇。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结合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对研究所涉及的样本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探讨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及其潜藏的意识形态倾向和价值偏见。

  (二)新闻框架分析方法

  框架理论源自于贝特森,后由高夫曼在《框架分析》一书中将这一概念引入了文化社会学。美国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采用框架理论分析媒体内容,此后,框架理论在媒体研究中被广泛运用。传播学者借鉴高夫曼的框架理论思想,提出了框架是新闻传播的核心,为新闻事件赋予意义,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媒体框架会对新闻事件和报道议题进行重构与界定。目前,框架分析法在传播学视野下至少涉及到了三个研究领域,第一,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来看媒体的内容框架如何被设置;第二,从内容研究的角度来看大众媒体的内容框架是什么,即媒体框架;第三,从效果研究的角度来看受众如何接收和处理媒介信息,即受众框架。本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对媒介内容框架的分析,利用媒体内容中的象征符号和表意元素等框架的构成要素的使用来研究具体的新闻框架。

  台湾传播学者臧国仁曾把框架划分为高、中、低的三层次结构,其中框架的高层次结构,指的是对某一个主题事件的定性,即“这是什么事”,高层次的意义经常以一些特定的形式出现,如标题,直接引语。框架的中层次结构则为新闻话语分析,主要包括主要事件、口语反应、评论分析、预测、先前事件、事件结果和来源等要素。而低层次主要指的是新闻文本的框架。借鉴阿兰•贝尔所构拟的新闻文本的话语结构和台湾传播学者臧国仁高、中、低的三层次理论,本文将媒体新闻事件的报道结构概括为三大部分:归属、摘要、故事,也即研究中通常所指的新闻的来源、新闻事件内容和文本叙事方式。结合《纽约时报》对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新闻报道,借鉴已有的新闻报道研究框架,本研究设计采用了一个操作性更强的新闻框架模式。

  建构的报道框架中,信息来源主要是指探讨信源主体是谁,所涉及的主要是新闻事件是否是真实可信的,关系到的是媒介的公信力。本研究把信息来源分为新闻来源和消息来源,主要是为了区分信源主体的性质,即直接信源是媒体还是个人或机构。新闻内容则分为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更多的是为了区分报道中是否带有感情色彩和主观立场,以此判断媒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而文本方式主要是从新闻报道的话语方式和新闻的选取和编排进行分析,本研究框架把文本方式分为标题、导语、位置、篇幅和引用,以此来透视媒体的视野、态度与偏向。

  (三)研究类目建构与编码

  在参考相关文献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前文所构建的新闻报道框架,本研究拟建构以下内容分析类目:

  表1 信息来源类目

  信息来源 A新闻来源 A—1 国际媒体

  A—2 本土媒体

  A—3 国际通讯社

  A—4 本土通讯社

  B消息来源 B—1 美国官方

  B—2 美国民间

  B—3 中国官方

  B—4 中国民间

  B—5 日本官方

  B—6 日本民间

  B—7 其他国家官方

  B—8 其他国家民间

  表2 报道形式及内容类目

  报道内容及形式 A消息(包括长、短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消息、述评消息等)

  B特稿 B—1 特写

  B—2 新闻故事

  B—3 读者来信

  C评论 C—1 社论

  C—2 专栏评论

  表3 文本方式类目

  文本方式 A标题结构 A—1 单一式

  A—2 复合式

  B导语形式 B—1 硬式导语

  B—2 软式导语

  B—3 复合导语

  C位置编排 C—1 版序(头版、其他版)

  C—2区序(左右、上下、左上、右上、

  右下、右下、居中)

  D篇幅大小 D—1目大于1版

  D—2 (1)版

  D—3(1/2版)

  D—4(1/3版)

  D—5(1/4版)

  D—5小于1/4版

  E报道引用 E—1直接引用

  E—2间接引用

  E—3没有引用

  F态度立场 F—1 中立

  F—2 支持日方

  F—3支持中方

  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过考察已有的类似研究,并根据相关理论制定了编码方法,具有较高的效度,在编码完成后,随机抽取30个样本进行检验,Krippendorf Alpha值显示编码员间信度均值为92%,编码具有较高的信度,可以进行分析。编码完成后,再进行数据分析。

  三、报道分析与研究发现

  (一)《纽约时报》对中日钓鱼岛争端新闻报道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1.报道数量

  本研究所确定的时间范围为2012年8月15日至2012年10月1日,选取的依据是建立在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发展过程的关注与对媒体报道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在本研究设定的时间跨度内,《纽约时报》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相关报道数共有45篇。从时间段分析,《纽约时报》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报道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8月15日至9月11日的“波动上升期”,持续时间约为四周,占总时间的5 8.3%,报道量为20篇,占样本总量的44.4%。《纽约时报》该段时间内每天的报道数量具有较为明显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第二阶段为9月12日至9月18日的“高涨平稳期”,持续时间约为一周,占总时间的14.6%,报道量为10篇,占样本总量的22.2%。这一时间段内,《纽约时报》对事件的报道数量达到了一个峰值,在一周的时间跨度内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平;第三阶段为9月19日至10月1日的“缓慢回落期”,持续时间约为两周,占总时间的27.1%,报道量为15篇,占样本总量的33.3%,在这段时间内,报道则呈现出了缓慢回落的趋势。从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纽约时报》对中日钓鱼岛争端这一事件保持了较大的关注度,对事件进行了及时全面的报道。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新闻的报道数量也呈现出相关变化。

  2.报道主题与内容

  从整体上看,《纽约时报》把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定位为由于领土争端所引发的地区冲突问题。在借鉴国内外众多新闻报道量化分析的分类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样本的统计与分析,可以把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新闻报道内容分为五大主题类别: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其他,然后再根据报道的具体内容和报道方向进行分类统计。在45篇新闻报道中,以政治为主题的报道共21篇,占样本总量的46.7%:以经济为主题的报道共10篇,占样本总量的22.2%:以军事为主题的报道共6篇,占样本总量的13.3%;以社会为主题的报道共4篇,占样本总量的8.9%;其他相关报道共3篇,占样本总量的6.7%。同一事件不同报道主题的比例差异反映了媒体报道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也暗含着媒体的新闻选择标准及价值取向,同时也体现了其报道的集中性与平衡性并存。从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报道主题的比例来看,《纽约时报》对事件的主题定位与事件本身性质有很大的契合度,也体现了《纽约时报》力图还原事实的客观性。

  3.报道形式

  媒体的新闻报道形式也即新闻体裁,主要指的是媒体将采取何种方式对新闻进行叙事谋篇,报道事实。在对样本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可把《纽约时报》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新闻报道分为三大报道形式:消息、特稿和评论。消息主要包括长短消息、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消息和述评消息等,特稿包括新闻特写、新闻故事和读者来信,而评论则包含社论和专栏评论两种。在《纽约时报》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共有消息27篇,特稿12篇,评论6篇,消息与特稿在样本总量中所占比例最大,叙事性报道数量大于评论性报道数量。由此可看出,《纽约时报》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报道主要以事实为基础,注重信息的传递而不是意见的表达。但同时应该注意到,《纽约时报》在叙事性报道的过程中,同样暗含着意见观点及价值倾向,这主要通过其信源选择、叙事手法、报道细节及引语使用等多种手段表现其态度倾向。

  4.信息来源与报道地点

  本研究中信息来源主要指的是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事实或观点的出处,既包括消息来源也包括新闻来源,主要反映的是提供新闻报道的渠道及报道地点。不同的渠道选择和报道地点体现的是媒体的专业性及价值倾向。在新闻来源中,《纽约时报》的署名记者报道最多,占7 8.7%.远远超过其他新闻来源所占比例,体现了《纽约时报》具有较高的新闻自制率,这与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密不可分,也体现了其所遵循的新闻专业主义。而在消息来源选择上,特别是消息来源地的选择上,如表4所示,《纽约时报》基本遵循了公平对等原则,来自中国的新闻素材与来自日本的新闻素材基本持平,由此可见《纽约时报》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报道,在消息来源地的选择上是相对公正的。但在相同消息素材的比例下,素材题材的不同,也会折射出不同的价值倾向。

  表4《纽约时报》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新闻报道信息来源与报道地点

  消息来源 数量(篇) 百分比(%)

  美国官方 2 4.4

  2美国民间 1 2.2

  3中国官方 15 33.3

  4中国民间 4 8.9

  5日本官方 17 37.8

  6日本民间 3 6.7

  7其他国家官方 2 4.4

  8其他国家民间 1 2.2

  5.叙事手法、报道细节及引语使用

  新闻报道中叙事手法主要指的是新闻报道者通过叙述性的话语对新闻事件进行主观性的解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重塑。这种叙事手法在新闻报道中既要求要客观反映事实,也力求在报道中表达特定的价值观。西方主流媒体在涉外报道中,为了既体现其专业主义又表达特点观点,则多采用叙事手法进行新闻报道。在《纽约时报》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新闻报道中,使用叙事手法的报道也屡见不鲜。除了特定的叙事手法表达特定的价值倾向的同时,在新闻报道中的一些细节的运用,同样可以既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及表现力,也可以表达一定的倾向性。《纽约时报》的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新闻报道中,细节描写也十分突出。如对冲突发生后,中日双方领导人及新闻发言人的神情动作的描写,这些细节描写细腻而又富有感染力,提高了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也暗含着更为深刻的含义。除此之外,《纽约时报》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还十分注重引语的使用,特别是热衷于直接引语的使用。直接引语在新闻报道中引用新闻中人物所说的话,被看作还原事实最重要的形式,也成为记者追求真实报道最有效的手段。在西方新闻界,引语特别是直接引语的使用成为了一种传统。《纽约时报》在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报道中,直接引语频繁出现,大量直接引语的使用,更进一步确保了信息来源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闻报道的客观。

  6.报道框架与态度倾向

  根据阿兰•贝尔所构建的新闻文本框架,结合对《纽约时报》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新闻报道的样本的统计分析,发现《纽约时报》的报道框架以事件景况为主,共17篇,占样本总数的37.8%,主要侧重的是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报道,传递事件的最新动态,报道事实。对口语反应的报道占15.6%.评论分析内容占13.3%,事件结果占22.2%.先前片段11.1%。由此可见《纽约时报》在对中日钓鱼岛报道中,着重对事件过程和结果的报道,以客观陈述事实为主,并在站在自身立场进行评论分析,同时在报道中并未忽视对事件背景的介绍,使得事件更为完整的展现在受众面前。整个报道过程中,《纽约时报》整体呈现出了以述为主、以评为辅、述评结合的特征。(如表5)

  表5《纽约时报》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新闻报道框架

  报道框架 数量(篇) 百分比(%)

  事件景况 17 37.8

  先前片段 5 11.1

  事件结果 8 22.2

  口语反应 7 15.6

  评论分析 6 13.3

  新闻报道理论上要求客观地描述所发生的事件,忠于事实原貌,不带有报道者的主观意图和偏见。然而,主观态度往往隐藏于新闻文本的字里行间,任何文字都不可避免得承载了的感受和情绪即态度,尤其是在有关政治话题的新闻报道中。在涉及不同意识形态及文化背景下的国际新闻报道,有态度的新闻报道则更为普遍。本文所说的报道态度主要是指记者在新闻写作和报道时有意或无意地对报道对象流露出来的态度和表达出来的感情色彩。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纽约时报》议题报道的态度倾向性进行简单分类,主要包括中立(无明显态度倾向)、支持日方和支持中方。根据对样本的统计分析发现,《纽约时报》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新闻报道中,中立性或虽有态度却无明显倾向的比例占到了87%,这与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具有紧密的相关关系。

  (二)《纽约时报》对中日钓鱼岛争端新闻报道的研究发现与讨论

  通过对《纽约时报》关于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报道的统计与分析,可以窥探出《纽约时报》报道的几个基本框架:

  1.《纽约时报》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新闻报道在内容上坚持了客观性,特别是涉及争端本身的报道上,对中日双方的反应及冲突的发生和发展进行了客观陈述,并未过多地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论。在信息来源上,坚持自采新闻,来源于中国的新闻素材与来自日本的新闻素材基本持平。同时报道时多采用叙事性的写作手法,大量使用直接引语,报道从整体上看基本上遵从了真实、客观的原则,体现了西方主流媒体较为成熟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

  2.《纽约时报》在新闻报道中经常运用相对平衡的报道手法,顾及到新闻事件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涉及意见相左的方面,均予以呈现,给人以客观、全面的印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纽约时报》的报道完全客观、公正,没有倾向性,只是这种倾向不是由记者直接表达,而是通过对事实主题的选择以及一些报道手法和版面语言来实现。《纽约时报》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很少有转引自新华社或中国官方媒体的新闻进入了头版,而转引自NHK或日本共同社的消息却频频出现在头版。这种篇幅运用和版面设置手段使得表面相对平衡的消息源,实际上强势却明显不同,来自中方的新闻通稿,一旦被使用,《纽约时报》也会尽力降低其重要性。通过这种版面语言的运用,西方主流媒体的媒介价值偏向也暴露无遗。

  3.在这次事件的报道中,《纽约时报》对日本非法“购岛”,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这一事实进行了弱化处理,而逐渐把报道主题集中到中日之间的冲突上来,对于事件发生的本质原因涉及较少。在对事件的报道中,《纽约时报》极力搜寻符合其报道意向的冲突,如中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政治影响力的扩大以及地区稳定与安全的问题,然后通过版面位置安排、图片运用、报道对象选择等手段来凸显此种符合其报道意向的主题。这正是西方主流媒体在涉华报道中经常所用的手段,欠公正性和双重标准也表现的十分明显,即在新闻报道框架建构内容上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相对客观、公正,而在新闻报道的框架建构方式上隐藏着意识形态倾向和价值偏见。

  四、总结与思考

  研究发现,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并非传统上所认为的“正负两极分化”,更多的时候是正负倾向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了一种非常矛盾的情结,即对某人、某物或某事同时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情感和态度,并且这种矛盾倾向逐渐成为了西方主流媒体涉华国际舆论的常态。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西方主流媒体的这种“矛盾情结”主要体现在新闻专业主义与价值偏见的冲突上。新闻媒体一方面要抛弃所有的干扰与诱惑,客观、公正、真实的报道新闻事件,还原事实真相,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由于媒体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很难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而存在,不可避免的成为一定阶级、政党、财团以及其他利益群体的代表,价值偏见也就随之而产生。

  在对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报道中,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的这种新闻专业主义与价值偏见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隔阂与冲突:西方主流媒体的价值偏见

  西方主流媒体的这种“价值偏见”主要源自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政治文化的隔阂。在新闻报道中,尤其是在国际传播中,新闻媒体的报道框架更多的是受到了国家利益、外交政策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西方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中,这种由国家利益、外交政策以及意识形态所构建的新闻分析框架或解释范式成为新闻报道的工具,框架或范式又决定着新闻价值标准、事实选择和报道顺序。因此,追求客观公正的西方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不可避免的潜藏着价值偏见。

  (二)客观与公正:西方主流媒体的矛盾情结

  在西方国家,尤其美国,媒体与政府、利益集团三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是相互制衡的,也是“共生”的,三者间在影响国际舆论目标与利益诉求上有很高的契合度。如果说西方主流媒体的价值偏见来自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影响的话,那么追求客观与公正,则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这也是由西方媒体的所有制决定的。为了适应市场化的需求以及在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就必须恪守新闻专业主义,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当然在国际报道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西方主流媒体所鼓吹的“真

  实、客观、公正、平衡”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则很难实现,由此也导致了国际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专业主义与价值偏见的矛盾冲突。

  随着全球传播时代的到来,西方主流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专业主义与价值偏见的矛盾冲突表现的更加明显,如何认识与理解这一现象,对于应对和化解国际舆论冲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如何打破国际舆论失衡以及构建正面涉华舆论,也成为中国媒体乃至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wuhe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2.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3.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4.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5. 一个王朝是怎样崩溃的?
  6. 近20年中国社会分层剧变的特征与趋势: 一位清华教授的直言不讳
  7.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8. 就算明着不要脸,你又能怎么办呢?
  9. 中日合作:是该扒扒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军美化师了
  10. 张志坤|“先富”起来的那些人将向何处去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5.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8.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9.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10.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 张殿阁:在十大开幕式上执勤——记伟人晚年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6.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