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经济学人》杂志注意到,中国的国营企业改革再度提上政府重点工作日程,最先感受到新一轮私有化潮起的是私募股权公司。中国现在有155000家中央和地方政府所有的国企,大部分不属于金融、能源、航空、电信等关键行业,过去若干年面对民企的步步紧逼,度日艰难。上海的锦江集团就是一例。
文章说,锦江和其他成千上万的非重点行业国企面对新一轮以摆脱国家资本主义形象为目的的改革浪潮,或许能找到机会重获新生。文章分析了今天中国国企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专注于“战略性行业”高地的国企不到半数,80000多家中央和地方国企的大量业务来自“经济低地”,比如酒店、房地产开发、餐饮和零售及商场管理。过去,它们涉足这些领域的诱惑力很大,包括土地、融资等各方面的优惠。
另一个问题是盈利不断下降。第一轮国企改革中,许多国企成了上市公司,导致企业运营更像民企,10年间上市国企的回报率从1998年的零点几增至7%左右,直逼民企。但过去5年来,民企茁壮的同时国企利润却在下降,现在的回报率只有民企的一半。
文章引述经济师说,中国经济不断成熟,增速自然要减缓,而效率不高的国企在这一大背景下尤其扎眼,就像一个危险的包袱。
但是甩包袱并不容易。直到最近,大部分分析师都认为中国既无愿望也无能力再来一次当初那样的国企改革。接近国资委的消息人士告诉《经济学人》,直到今年年初,这个大型国企的监管机构还在拖延。
但近几个月的动向表明改革正在走上轨道。改革的方式各异,其中包括出售非核心业务部门,允许私人资本持更多股权,允许董事更独立,等等。最先感受到这一潮流的是各类私募股权公司;流向私人投资基金的潜在交易数量之多,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
文章说,地方政府出售地方国企的现象虽然不那么高调,但对中国经济而言意义或许更重大。到现在为止,认为“既得利益者”(即国企本身)会设法阻挠改革的人已经不多了。中国最大的国企中石化100多名高管涉嫌腐败被查,以及国企高管薪酬改革,应该被解读为向所有国企发出的警告。
文章最后指出,虽然私有化力度再大一点会更好,鉴于中国目前的政治现实,各级政府出售从加油站到酒店等它们自己都知道本不该持有的商业利益,应该视为良好的开端。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