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报道
中国正在掀起新一波的私有化浪潮,但精简臃肿的国有部门的努力,将面临那些获益于旧有增长模式的人的激烈反对。
负责管理115家最大型国企的机构上月发布了一份将6家央企纳入试点的改革计划。
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的试点计划是根据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几十个地方政府的建议推出的。然而,该计划的谨慎特性恰恰突显出改革努力面临的政治挑战。
国资委被普遍视为捍卫国有企业利益的官僚机构,不太可能主张收缩该行业。在国资委选择试点的6家企业中,只有两家将试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是私有化的代名词。
野村证券(Nomura)驻上海经济学家陈家瑶(Wendy Chen)表示:“国企改革牵涉如此多的利益集团,还可能导致裁员。”她称,尽管中国政府迫切希望最终落实这些改革,“但现在的重点是保持一个强大而团结的政府以及维护社会稳定——我们预计今年不会取得太大进展”。
国企改革遭遇政治阻力不是什么新鲜事。1998年,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启动改革,使国企员工人数从1997年的6600万缩减到2004年的4000万,数千家亏损国企被清算或私有化。然而,那些改革是在局面已经不可收拾的情况下才发生的。到上世纪90年代末,发放给亏损国企的不良贷款已经使得银行体系在理论上资不抵债,即便国有集团仍在以补贴的形式从中央财政拿走巨额资金。
现在,国企不再会引发可能导致经济和金融迅速崩溃的严重危机。2013年,工业国企的亏损仅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5%,而1998年的这一比例为1.2%。
相反,国企的问题更像是得了慢性病,它们拖累了增长,但还不足以让人们产生紧迫感。
国企改革是中国改变增长模式的整体努力的一部分,目的是摆脱以债务驱动的投资和资源密集型的重工业为主导的模式。
国有企业可以优先获取廉价信贷,它们带头通过借贷来投资固定资产以追逐增长。现在,随着企业债务处于令人不安的水平,政策制定者希望企业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本。
北京经济研究公司龙洲经讯(GaveKal Dragonomics)估计,中国国企资产平均回报率大约为4.6%,而民营企业的平均回报率为9.1%。
但提高国企效率很可能需要比政府迄今愿意实施的更为深远的改革。目前出台的改革计划大部分涉及出售国企的少数股权。
译者/邹策
原标题:中国如何治疗“国企病”?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