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全年50多个节日,
唯独“教师节”来路不明!
(长治张大海 2014.9.11)
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日是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各民族各地区都有自己的节日。
现在,我国全年有50多个较大的节日。其中,有些节日来源于传统习俗,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有些节日来源于宗教,如基督教的圣诞节;有的节日则是源于对某个人物或某件事情的纪念,比如劳动节、端午节、青年节、国庆节等等……。总的看,无论是公历的元旦、劳动节、儿童节,还是农历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不管是国内的节日如青年节、建军节、国庆节,还是国际性的节日如妇女节、环境日、圣诞节,所有节日都有一个说法都有一个来源,唯独一个所谓的“教师节”好像是大风刮来的---来源不清来路不明!
请先看看这些节日的来历(例举)------
1、元旦。1月1日,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就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就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春节一般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的腊祭(腊月二十三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或二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其他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3、清明节。4月5日前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据传来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仿效,也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受汉族文化影响,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都是基本主题。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在这近20天时间内均属清明节。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地区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此外还有“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介子推说 ”等等。
5、国际劳动节。5月1日。
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
五一国际劳动节,来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1万多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热烈庆祝。
6、中国青年节。5月4日。
中国青年节也称“五四青年节”,来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指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市民工商人士等群众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是,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等国的无耻行径,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迫于国内群众运动的强大压力,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于1919年4月30日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给日本。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中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193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的时候,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决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又称“五四青年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7、国际护士节。5月12日。
护士节最初称“医院日”,也称“南丁格尔日”,在中国称为“国际护士节”。该节是为纪念现代护理学科的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于1912年设立的。
设立国际护士节的基本宗旨是倡导、继承和弘扬南丁格尔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
1854年至1856年间,英法联军与沙俄发生激战。在英国一家医院任护士主任的南丁格尔,带领38名护士奔赴前线,参加护理伤病员的工作。因当时医疗管理混乱,护理质量很差,伤病员死亡率高达42%。在这种情况下,南丁格尔刻苦努力潜心改善病室的卫生条件,加强对病人的护理和营养。半年之后,医院的伤病员死亡率下降到2.2%。这一事迹传遍全欧。1860年,她在英国伦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她的护士工作专著成为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鉴于南丁格尔推动了世界各地护理工作和护士教育的发展,因此被誉为“近代护理创始人”。1910年,南丁格尔在睡梦中逝世。国际护士理事会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8、国际儿童节。6月1日。
国际儿童节,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改善儿童的生活,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而设立的节日。
国际儿童节的设立,和发生在二战期间一次著名的屠杀有关。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把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全部烧毁。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以及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1949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理事会议决定,以利迪策村遭屠杀时的6月的第一天为国际儿童节。这一决定立即受到很多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赞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23日规定,将中国的儿童节与国际儿童节统一起来。
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但在欧美国家,儿童节的日期各不相同,而且往往很少举行公众性的庆祝活动。因此,常常有人误解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将6月1日定为国际儿童节。
9、世界环境日。 6月5日。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口号。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出席会议的113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名代表建议将大会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
中国代表团积极参与了上述宣言的起草工作,并在会上提出中国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中国从1985年6月5日开始举办纪念世界环境日的活动,以“青年,人口,环境”为主题 。自此之后,每年的6月5日全国各地都要举办纪念活动。2014年4月修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二条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10、国庆节。10月1日。
大家都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是10月1日。
这里要说明一点,许多人的印象是: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委员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表示“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这样,从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了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国庆节。
…………………………
那么,所谓的“教师节”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得从头说起。
早在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发表要求“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的宣言,并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这个“教师节”提议没有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承认,但在全国各地产生了一定影响。
1939年,国民党政府决定以孔子的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并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不过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
解放后,1951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曾宣布“五一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实际执行的结果是教师节没有了。
1981年3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提案指出,教师担负着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应当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1982年4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联合,由张承先和方明共同签发《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报告》送中央书记处,报告中建议以马克思的诞辰日5月5日为教师节。
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方明和民进18位政协委员联名再次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同年9月,中宣部办公厅致函教育部办公厅:经研究政协一次会议方明等同志的提案,同意恢复教师节。
1983年12月,由教育部何东昌部长和方明共同签发的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送中央宣传部。
1984年12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建立‘教师节’的报告》送中央书记处并报国务院。
1985年1月,总理赵紫阳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建立教师节的议案。21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关于教师节的决定》,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9月10日---中华历史几千年,这一天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人物,更没有一件与教师有关的事件,为什么要把教师节定在这一天呢?
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当时没有直到现在也没有加以说明;30年来,那么多的专家精英也没有做过令人信服的解读。
当年的国民党政府曾经决定以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后来的共产党政府机关也曾建议以马克思诞辰日为教师节,这都是有依据有来源有意义的可以采纳的意见,为什么都不采纳---偏偏莫名其妙地定了个9月10日呢?谁能解释清楚?
既然客观上没有任何依据没有任何说法没有任何“来历”,那就只能让人从主观方面去解读了:往好里说,这是某些不学无术、信口开河的人一拍脑瓜就提出的建议做出的决定;往坏里说,这就是那一帮丧心病狂、丧尽天良之徒的恶意所为!在开国领袖忌日的第二天,紧跟上一个举国欢庆的节日,何其歹毒!何等缺德!
难怪有那么多有识之士同声谴责,难怪有那么多良心尚存的文人学者呼吁更改日期。
从2004年开始,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著名人文学者李汉秋以提案的方式,多次呼吁更改教师节日期,主张以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他认为:那些传统节日是世代相传的,我们无权选择;而重新设定的节日则是由我们自己择日的。这就应当充分考虑这个日子是否有历史文化内涵、如何接续历史传统。教师节应当是很有文化内涵的节日,应该延续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孔子是公认的教育大家,以孔子诞辰作为中华教师节非常合适。经权威部门研究测算,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阳历),这个日子也恰当其时:新学年开始时的繁忙已经过去,可以有时间筹办教师节和国庆节。
国务院法制办,也于2013年9月6日公布《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建议将教师节改在每年9月28日。
衷心希望习大大党中央,体察民情顺应民意,尽快把这个“小事情”---实际上是关乎“百年大计教育第一”的大事情给解决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