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美欧媒体对香港“占中”事件的报道视作一次对中国认知的测验,那么得分会不会是“不及格”呢?
香港的发展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示威者要求改变特首选举程序的诉求、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等等。但这不是街头政治能解决得了的,它只会加大分歧、激化对立,这一点从世界各地发生的街头政治中已得到证实,西方媒体对此也有共识。
2011年,纽约爆发“占领华尔街”运动,并迅速向全美蔓延。规模要比香港的“占中”大得多,示威者也有不少政治诉求。可美国媒体迟迟不做报道,后来作了报道也是轻描淡写。如今场景换到香港,认知就不同了,同样的街头政治在香港变成了“促进民主的革命”。
在西方媒体的触角几乎已伸进中国各个角落的今天,出现如此简单甚至鲁莽的二元对立的判断,与西方媒体迄今仍未改变认知中国的逻辑与方法相关。
如果还用二三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解读中国的老一套方法,如果还是按照西方民主制的概念来认识“占中”这样的复杂问题,如果在潜意识中就把中国划入与西方对立的一面,又怎么可能准确把握现代中国的脉搏呢?
今天的北京在国家治理方面有远比以往更多的智慧、能力和耐心,而类似问题在中国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也不可能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础。这是对中国现实应有的基本判断。
最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对处理和掌控类似事件有比以往更多的自信。只要看一下过去十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及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变化,特别是上海、广州、深圳等内地城市与香港正不断缩小的差距,就很容易理解这种自信从何而来。
民主不是空洞的教条,民主的质量在于它是否可以创造稳定发展的基础。这是正确认识中国和中国政府治理水平的出发点。离开这个出发点,对中国的判断注定会出错。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刊出《香港之死》的报道。2007年,香港回归中国10周年,《财富》的姊妹杂志《时代周刊》用25页的封面报道讲述了一个故事:“香港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有活力”。我们可以把对今天美欧媒体“占中”事件报道的评分工作再次交给历史去做。但有一点已经确定无疑——今天走上香港街头的学生,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仍将与大陆相联。他们是中国稳定的获益者。(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