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来,网络上热议柴静自费拍摄的《穹顶之下》,有褒有贬,而且观点对立。
持肯定态度有如下两种情况:
一是赞赏她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认为尤其是对污染的深层次问题的曝光,具有倒逼加大治理力度的功效。
二是欣赏她走悲情路线,并且利用大多数民众对污染的深恶痛绝以及有关方面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确存在的不足来推销私有化黑货的高招。
持否定态度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一是看清楚了她的片子包含的私货,但是把其中的合理部分也否定了。
二是与讨论问题的焦点无关的对她个人的私生活的“扒粪”。
当然也有既肯定又否定的:
那就是赞赏她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反对她的通过对能源企业私有化来治霾的馊主意。本人就持这种观点。
“两桶油”的确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中国的环境保护的确欠债很多,但是柴静出的是一个饮鸠止渴的主意。选在“两会”召开之前抛出来这么一个东西,确实有利用大多数民众对污染的深恶痛绝误导民众向有关方面施压以促进所谓“开放能源市场”――能源企业私有化的嫌疑。
其实,环境污染问题,这些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关注,而且治理的力度不小,民众也一直诟病,而把环境污染问题归因于没有私有化或者说公开提出通过私有化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她大概是第一个。
为了防止先入为主,我在写本文之前,认真看了她拍的片子,同时认真阅读了支持她和反对她的文章。通过反复思考,表达如下观点:
首先,她通过片子揭露的那些深层次问题的确存在,而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本质原因,不在于什么体制,而在于监督管理的不到位。垄断也许是价格曾经一度居高不下的原因,但是把污染的帐算其头上有点牵强附会。这些年来人们深恶痛绝的一些出于私人作坊的毒食品咱们就不说了,近几年来被中央媒体高调曝光的一些小企业的排污造成某些江河的全流域污染,后果同样严重,但是这跟所谓“垄断“有什么关系呢?
还有她在片子中提到的两个国家曾经的严重污染。一个是伦敦,一个是美国洛杉矶。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40年代初期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市。光化学烟雾是大量碳氢化合物在阳光作用下,与空气中其他成份起化学作用而产生的。这种烟雾中含有臭氧、氧化氮、乙醛和其他氧化剂,滞留市区久久不散。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中,洛杉矶市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1955年9月,由于大气污染和高温,短短两天之内,65岁以上的老人又死亡400余人,许多人出现眼睛痛、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直到20世纪70年代,洛杉矶市还被称为“美国的烟雾城”。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空气污染导致伦敦形成厚重雾霾,直接或间接导致12000人丧生,因此被认为是英国史上最严重空气污染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推动1956年英国清洁空气法案出台,措施包括推动家庭转向天然气等取暖,从大城市迁出火电厂等。此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多达十二次严重的烟雾事件。直到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从伦敦销声匿迹。
这两个都是典型的私有制国家,而且属于发达国家,也是很早实现市场化的国家,结果就是在这两个国家中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严重的污染,这跟“垄断”有关系吗?柴静自己提供的这两个例子,恰好证明私有化、市场化并不是治理污染的灵丹妙药。关键还是在于环境保护的立法和严肃执法。
柴静在片子中还提出一个办法,就是企业创新。主意是正确的,不过难道只有私有制企业才能创新吗?没有这种道理吧?即使要打破垄断,难道也只能在私有制条件下?
中国的军工和航空航天这些年来的创新是世界公认的,并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好像没有受到没私有化的影响吧?
另外,去年8月20日,随着中国宣布对日本汽车配件企业合计开出超过12亿元人民币的罚款。
中国国家发改委证实,12家日本企业实施汽车零部件和轴承价格垄断,被发改委处以罚款,对日本住友等8家零部件企业价格垄断行为依法处罚8.3196亿元,对日本精工等4家轴承企业价格垄断行为依法处罚4.0344亿元,合计罚款12.354亿元。率先自首的两家得以免除处罚。
私有制,市场化的日本,仍然不能解决垄断问题,靠所谓的“完全市场化”就能解决垄断问题,有点夸大其词了吧?
这些年来,某些公知挖空心思,从政治上、经济上想让中国改旗易帜,屡屡碰钉子,并不是他们影响力不高,也并不是他们的忽悠术不高明,而是大多数人看清楚了他们挂羊头卖的是狗肉。
柴静走悲情路线,并且利用大多数民众对污染的深恶痛绝以及有关方面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确存在的不足就能够收到某些公知们收不到的效果?何况据说,柴静的女儿是在美国出生的,跟中国能源企业没有私有化是八竿子也打不着吧?
我不去猜测柴静的动机,但是我认为,她提出的通过能源企业私有化来治霾属于饮鸠止渴的馊主意,她最起码是开错药方。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