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高尔夫球场,大部分人都联想起绿意盎然的大草坪、精致的Polo衫和球杆高高扬起的角度。因为价格昂贵,高尔夫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成功的象征,时尚生活的代名词……但我们了解的高尔夫,或许只是高尔夫希望我们了解的冰山一角。
4月18日,由破土工作室主办的第二期沙龙在北京706青年空间举办。沙龙邀请台湾知名建筑学家、台湾大学夏铸九教授,破土网责任编辑吴琼文倩与现场观众一同探讨高尔夫球场背后的真相。
风光的背后
高尔夫最初并不是什么精英运动,而是苏格兰底层牧羊人把石子达到洞里的游戏。1860年,老汤姆莫里斯在圣安德鲁斯球场发起首届高尔夫球公开赛后,“英国”开始变成了高尔夫的代名词,进入全球的视野。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高尔夫被带至中国大陆。当时天津和上海均建有球场,伫立在“华人与狗不得进入”的租界内。
改革开放后,1984年,广东省中山市建立第一个高尔夫球场。2014年,中国大陆的高尔夫球场已达521个,仅北京的高尔夫球场就超过了50家。作为一种有身份的菁英运动,高尔夫运动价格不菲,入会费极高,仅平均会费就达到20万,而北京的华彬庄园,入会费高达120万。
高尔夫球场的空间霸权同样惊人。在我国,一般的高尔夫球场占地规模很多在1200亩以上,而身为皇家住宅的故宫也仅占地1080亩。高尔夫球场建设之初,往往打着绿化项目的旗号,标榜着对公共环境的改善,而实质上是公共空间的阻隔。在深圳,高尔夫球场附近形成了一幅吊诡的图景:一边是湖光山色的高尔夫球场和金碧辉煌的高档别墅区,另一边则是尘土飞扬、遍布廉价地摊和地沟油食肆的工业区,两者往往只有一街之隔。资本主导下的空间区隔,使得高尔夫球场只不过是富人的消遣,只对内部会员开放,收取高昂使用费,而中低收入者在“资本的过滤”下几乎难以享用高尔夫球场。
为了保持高尔夫的美好想象,为了维持高尔夫球场的漂亮外观,不得不借助除草剂、杀虫剂、土壤改良剂来种植无性繁殖的单一草种,并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水资源去维持。一个18洞高尔夫球场,在降雨充足地区每天需要灌溉1200吨左右淡水,而在干旱缺水地需要多达4000吨左右。按平均每天2600吨来计算,我国600多家个高尔夫球场每天耗水156万吨以上,每年耗水大约超过5.6亿吨。为保持球场沙坑清洁,还要使用大量的洗沙用水。据调查,一个高尔夫球场每天洗沙所需水就在100吨左右。
与高尔夫表面的风光相对应的是残酷的劳工状况。破土网对高尔夫球场的调研表明,高昂的会费并没有给在高尔夫球场工作的普通员工带来实际好处。为了维持绿油油的草地,草地护理的工人需要每天早中晚三个时段各浇一次水。可是极高的劳动强度并没有为工人带来更高的工作报酬,他们的月工资仅1000元出头。一位在高尔夫球场的工作人员表示,他的工资每月只有2000元,而接受这份工作只是“为了接触一种生活方式,感受北京人是怎么生活的”。如今,高尔夫球场的工人依然面临工资极低、普遍没有劳动合同、多为临时工和派遣工等情况。
高尔夫球场,谁的利益
高尔夫球场在某地的修建,表明一股异样的外部势力的介入,意味着一个农业生产空间的非农化或低端生产空间的历史性、结构性的改变,周边区域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也悄然改变。毫无疑问,高尔夫球场的介入只是一个剧变的开始,但这种剧变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机遇吗?
高尔夫球场的建立客观上的确会促进当地政府的税收,球场的建立者和经营者可以获得不少经济收益,然而普通人并不能从中分得一杯羹。今天,在强势的资本面前,土地和资源只是资本家攫取暴利的工具,普通人的生活沦为牺牲品。以高尔夫为例,高尔夫球场进驻乡村,村民没有任何谈判空间,无权决定是否引入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在球场建成之后也无法获益,村民不能享用球场,就连进入球场工作的机会也极为渺茫。因为高尔夫球场并不是一个生产空间,而是一个闲暇空间,一个富人阶层的特殊领地。
迎来高尔夫球场之后,当地的居民能得到的要么是拿上一笔永绝后患的补偿金离开乡土,要么是静静地呼吸着高尔夫球场飘过来的空气——清新中夹杂着农药的空气,喝着渗了农药的水,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家园成为别人的游乐场。
美学的霸权
绿意盎然的青草地本是北大西洋暖流滋润的英国的特权,是英国特定地理条件下的文化地景元素。坐火车横跨英格兰,举目四望的都是绿色。绿草地俨然是英格兰文化的重要元素,那么这一元素是如何在全球范围铺开的,为什么大面积的绿色草地成为流行,似乎是值得解密的问题。
不知从何时起,设计师们对大面积的绿草地趋之若鹜,仿佛设计大面积的绿草地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能力。以北京某著名高校为例,老校区中并没有大面积的绿草地,而其新校区在设计中,增加了大片的绿草地。如今,这片绿草地成为该校学子的集体记忆,也引来无数游人的艳羡。其实,这样的大片绿草地,是经典的美国式空间,是人文主义的大学的原型。
当初,英国移民迁入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也把对于绿草地的审美带到了美国。在世界名校如耶鲁,冬天大雪覆盖下的草地仍然不枯黄,与榆树一道,成为美国的青草记忆,并随着美国的影响走向全世界,也走进了发展中的中国。然而,中国的生态环境并不适合这样大片的绿地。可是,那又如何?我们的美学品位已经被文明的、先进的西方资本建构了。
美国式的绿草地背后是一种社会地位的区分,更是品位的区分。而高尔夫球的绿草地也是这种美式空间的极致体现,这样的空间建构出一个文化区隔的社会,代表了不同阶层人们的品味差异。高尔夫球场以及大片绿草地似乎已经成为环境品质、社会富足、政治进步、家庭美满、人文再现的象征。在这种符号文化中,富人们极力想要通过高尔夫显示自己的独特品味,表明与其他阶层的区隔,他们大力支持高尔夫、马术以及网球等贵族运动,于是原本属于大众运动的公共空间(如足球场、篮球场、人民体育场、人民公园等)必然会受到挤压甚至摧毁,造成普通民众与富贵阶层在空间上的尖锐矛盾。
盆骨有话要说
谈论了高尔夫诸多的不是之后,我们忍不住会问:作为一种运动,高尔夫起码能够强身健体吧?
实际上,答案是否定的。在耗费了这么多空间、水、人力财力之后,高尔夫连这一点也无法保证。你在网上搜索一圈高尔夫运动的好处,也只能看到“在大自然中得到心境最大的放松”,呼吸新鲜空气、增强儿童记忆力,“一场三四个小时的球赛可以培养耐心”等牵强附会的说辞。实际上,长期的高尔夫姿势不正、瞬间用力过大,很容易造成盆骨侧弯。美国一项调查显示,看起来慢条斯理的高尔夫造成的伤害在所有的运动受伤中排名第六,除伤害盆骨之外,高尔夫运动还容易造成背部、腰部、手腕、肋骨等多重损害。
看来,阳光、健康、自信、高雅的高尔夫,只不过是一种幻象。
不可持续的发展
作为富人的特殊品味,高尔夫实际上是一种过时的运动,不仅不符合养生之道,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曾三令五申禁止建设高尔夫球场。2004年初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中就明确规定2004年起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不得批准建设新的高尔夫球场项目。然而这一禁令之后的十年间,球场数量却增加了两倍,其症结就在于高尔夫球场与房地产的结合。在利益面前,高尔夫球场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球场边房地产开发项目火热,且总能炒出天价楼王。
仔细考察高尔夫效应的背后,我们会看到,这是政府为了经济发展而做出的选择:地方政府与资本结成神圣同盟,换来了经济的发展,可是普通民众的利益却被忽视,甚至不得不为了宏观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牺牲。在普通民众没有话语权的情况下,面对高尔夫,他们不能说“不”。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