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第一次被报道的《前进报》、毛主席应《中国青年》编辑部请求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来龙去脉、学雷锋15周年的整版邮票、西点军校与雷锋的渊源、全国以雷锋名字命名的团体展示图片、40后50后弘扬雷锋精神的书法作品、小朋友心中的雷锋形象……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在这里你不仅可以了解到一个真实的雷锋,还能与众多“雷锋”藏友交流心得,解除疑惑,同时感受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宫蒲光(左7)与志愿服务人员合影
正在民族文化宫举行的“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主题展览,无论是展会筹备,还是藏品提供,大都来自于各行各业志愿者和爱心人士的无偿奉献,布展经费是源于十几家爱心企业的无私助力,中华慈善总会雷锋专项基金给予了大力支持,可以说筹备此次展会本身就是一次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宫蒲光(左1)与陶克(左2)
4月4日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亲临展览现场,雷锋杂志社总编辑陶克将军陪同并讲解。
陶克为宫会长讲解
“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1963年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算起,到今年已经整整60年了。雷锋的名字早就家喻户晓,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精神标识,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表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学雷锋重要活动作出指示。”陶克向宫会长认真介绍次展览的重要背景。
宫会长走到有雷锋签名的展品照片下,问道:
“这时的雷锋多大?”
“14岁”,陶克答道“雷锋10岁才上小学。”
“一看雷锋就是个爱学习的青少年,字写得多工整。”
看到雷锋日记,宫会长驻足停留,认真地读起来。“当年雷锋牺牲后整理他的日记,中央为此下令,雷锋日记一个字不许篡改,谁改谁挨处分,毛主席看完雷锋日记后说‘此人懂得一点哲学’。”陶克说。
“原来《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跟雷锋有这么一段渊源,雷锋是个苦孩子,看得出,他对党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当宫会长看到关于雷锋摘抄并修改焦萍的诗作时感叹道。
随后,宫会长又依次参观了雷锋高小毕业时充满激情和感恩的毕业演讲手稿;雷锋第一次为生产队购买拖拉机捐款荣誉证书;雷锋积极报名去鞍钢当工人申请书;雷锋在天安门前留影,并立志要带着满身的荣誉去见毛主席等史料图片,当看到雷锋说自己没有家人,灾区的老百姓就是自己的亲人,给灾区捐出200元钱时,宫会长默默点了点头。
余新元老人的照片吸引了宫会长的注意力,“这位老军人真是慧眼识珠,分别送雷锋和郭明义进入部队,都成为被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
对于社会上很多针对雷锋照片是摆拍的质疑,陶克向宫会长解释,“雷锋大量好人好事的照片确系补拍,但在战争年代和新闻技术手段还不完善的历史时期,是很普遍的现象,像二战中苏联国旗在柏林国会大厦升起的照片,解放军解放南京的照片等,在符合事实的情况下补拍,不仅可以还原事实,更能使观众进一步了解真相。雷锋照片之所以补拍,目的也是一样,无可厚非。”
在展厅中,雷锋志愿服务队、雷锋岗亭、雷锋书屋、雷锋邮局、雷锋车队、中华慈善总会的雷锋专项基金、雷锋驿站、雷锋路、雷锋公园的图片等等,带有雷锋标识的组织可谓俯拾皆是,可见群众对于雷锋精神的喜爱和崇敬之情,宫会长对此也感叹道,“这真是实实在在把雷锋精神传承下去了”。
进入雷锋文化专题收藏展厅,在志愿讲解员同时也是收藏者的引领下,几百件记录雷锋成长的珍贵藏品呈现在观者眼前。
1960年首次刊登雷锋日记的《前进报》,标题为《听党的话 把青春献给祖国》;1963年《文汇报》刊登“雷锋的歌”简谱以及唱法说明,就是“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前身;雷锋电影的胶片拷贝;珍贵的雷锋首日封、15周年、50周年、60周年纪念邮票;70年代雷锋学校出品的雷锋跳棋;名家创作的雷锋雕塑;雷锋奖章;多国文字印刷的雷锋读物等等,无一不让人流连驻足。
当收藏者知道来访者是中华慈善总会一行人,纷纷与宫会长握手照相留念,雷锋精神的传承与慈善事业本为一脉相承,此时更是相辅相成发扬光大。
在纪念学雷锋60周年书画展展厅,宫会长表示,无论是将军、部长、书法家,还是学者和孩子们的书画作品,无不体现出不同群体对雷锋精神的共同敬仰和集体传承。
宫会长一行在戚建国上将书法前留影
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心声,每一笔墨痕都是宣示——从我做起,在新时代的朝阳中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两个多小时的参观结束后,宫会长感慨道,“雷锋在短短22年生命中,完成了他最初要当一名新时代的农民、过硬的工人和保卫人民的子弟兵的梦想,这位22岁的年轻人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坐标,他的精神以极其鲜明的时代光芒,跨越时空,始终与时代同行。这个雷锋展应该让更多人看到,这才是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展览”。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