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 ,一穷二白 ,百废待兴 , 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打破常规 ,举 全党全国之力 ,有步骤地大力推行农业合作化 ,而这一切最直接的地缘战略考量, 就是反侵略战争与美帝国主义战略包围和形成战略对峙的需要 。在毛泽东的战略思 考中 ,农业合作化不仅是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和动力 ,而且是反对美国战略包围的 关键之举 ,这是与当时的地缘政治环境息息相关的 。一九五〇年底 ,美国操纵当时 的联合国安理会否决我“美国武装侵略中国台湾案 ”并通过“ 中国侵略朝鲜案 ”。 一九五一年七月 ,正值抗美援朝战争艰苦进行之中 ,毛泽东明确表示支持山西省 委试办农业合作社 。 十二月,《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草 案) 》 颁布 ,它以毛泽东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阐述为指导 , 同时吸收了应重视 农民对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组织起来的工作应适合生产发展的需要等党内意见, 明确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基本方针 、政策和指导原则 。以此推动全国 各地互助组合并为农业合作社 ,掀起爱国增产热潮 。通过发动广大农民互助合作 及各行各业爱国增产做后盾 , 中国人民挺住了抗美援朝的艰难时刻 ,成功地粉碎 敌对势力的经济封锁。
一九五三年前后 ,毛泽东在经过多次深入调研后坚定地认为 :在合作化问题 上 ,一定要本着积极 、稳妥 、典型引路的方法去办 。合作化除了具有可能性外 ,更 关键的是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的工业基础还很薄 弱 ,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低 ;可是工业化的发展客观上又要求农业社会化要有相应 的发展 。“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 ,必须发展农业 ,并逐步完成农业社会化。”(《毛 泽东文集》 第 6卷 207 页) 这是因为 ,个体的分散的小生产条件下 ,我国商品粮和 工业原料的生产水平满足不了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 ; 同时农业上大规模机器的使 用 ,也“只有在农业已经形成了合作化的大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才有使用的可能 ,或 者才能大量地使用 ”(《毛泽东文集》 第 6卷 432 页)。 因此 ,毛泽东一九五五年七
月三十一日在中共中央召集的省委 、市委 、 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强调指出 :“社 会主义工业化是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地去进行的 ”,不解决合作化问题 ,“我 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 ,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 化 ”。(《毛泽东文集》 第 6卷 431 页) 总之 ,在毛泽东看来 ,在废除封建土地地主 所有制之后 ,搞合作化是实现农业社会化的必要步骤 ,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完成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设起来 。为了 完成国家工业化 ,必须发展农业 ,并逐步完成农业的社会化 。但首先重要并能带动 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 中国共产党走的就是一条“ 以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 政权 ”的新型革命道路 。对农民 、农村 、农业问题的深刻了解与认识 ,成为以毛泽 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最终夺取全国胜利的思想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 的农村土地改革 ,继续完成着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进一步摧毁了封建制度的基 础 , 同时它的未来走向也将是决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关键 。如何面对汪洋 大海般的小农经济 , 怎样才能通过不断改革使之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 ,成 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绕不过的难关 ,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大课 题 。从以往的革命经验来看 ,答案只有一个 :积极推进实现农村集体所有制改革 这场伟大的革命。
“ 土地改革 ”虽然终结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但中国农业却面临四大难题: 一是土改后单干的农民 ,少牛没车的没法种地 ;二是部分贫苦农民出卖土地 ,农村 产生两极分化严重 ,如果重新大规模出现地主阶级 ,共产党奋斗二十八年的新民主 主义革命就将付诸东流 ;三是兴建农村水利设施等 ,需要联合起来才有力量 ; 四是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适应不了工业化的发展 。实现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三个要 素 :土地规模化 ,农业机械化 ,生产技术科学化 ,这些小农经济都解决不了 。正如 《关于建国以来的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指出 ,分得土地的个体农民 ,“特别是 在土地改革中新获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贫下中农 ,为了避免重新借高利贷
甚至典让和出卖土地 ,产生两极分化 ,为了发展生产 ,兴修水利 ,抗御自然灾害, 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 ,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要日益增大 ,一方面对农业技术改造的支援日益增强 ,这也是 促进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动力。
众所周知 ,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就是集中土地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个基本的 前提 ,就是让土地集中起来使用 。中国幅员辽阔 ,经济发展程度不一 ,土地分割零 碎 ,农村人均只有二亩地 ,怎么实现农业现代化? 而要将土地集中起来使用只有两 条路选择 :一是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 ,将土地集中在庄园主手中 ;一条就是走中国 式的集体化道路 。若走西方的道路对农民土地进行二次剥夺 ,无疑是对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反动 ,这是死路一条! 因为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 只能走中国式的集体化道路。
从新中国建立之初至一九五六年间 , 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农民群众不停顿地进 行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了经济形态逐步向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转变 ,大体经 历了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这样一个过程。
首先 ,在土地改革完成后 ,为解决农民缺少生产资料和资金的情况 ,政府开始 提倡战争年代实行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 。一九五一年九月 ,全国第一次农业互助合 作会议召开 ,起草了 《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 指出 :农民在土 地改革基础上具有两种生产积极性 , 即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要 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 ,就必须在保护农民个体积极性的同时 ,提倡 “组织起来 ”,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 ,发展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我国农村的互 助合作运动经历了互助组 、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阶段 。互助组阶段 ,可以分为“ 临 时互助组 ”和“常年互助组 ”两种形式 ,分配政策是以土地私有权为基础的 ,农民 在交上国家规定的赋税后 ,对自己土地上的收获产品具有独立收益权 。在一些农村 的常年互助组里 ,分配方式一般通过工分和工票形式计算入组农民的生产工具和劳 动力等生产资料应该获得的劳动报酬 。 由此可见 ,互助组阶段 , 由于生产资料归个 人所有 ,收入分配还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农民的收益来源于自己的劳动所得 ,不 存在剥削性 ,也有利于调动个体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其次 ,在初级社阶段 ,农村的分配政策有所改变 ,主要是按照土地和其他生产
资料作为股份 ,并按照劳动量多少提供报酬 。因此 ,初级社阶段的分配收益 ,除了 公共提成(公积金 、公益金等) 留存外 ,初级社农民的收入分配形式可以分为土地 报酬和劳动报酬两大部分 。其中 ,公共提成是维持合作社集体开支和运行的基础。 土地报酬的实质是地租 ,是对家庭传统经营的继承 ,是土地所有者因土地和其他生 产资料占有而产生的收入分配形式 。一九五三年初土地改革完成后 ,根据每一户农 民占有土地和生产资料的不同 ,“ 占有土地多的社员 ,就会凭借土地所有权 ,获得 要素收入 ”。劳动报酬是合作社对各种劳动成果做了扣除之后 ,根据每个劳动者提 供的劳动数量进行的分配形式 。初级社阶段 ,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分配总额在百 分之二十左右 ,劳动分配占的份额较大 ,标准实行“工分制 ”,通过计算社员劳动 数量、强度等的多少折合成可比较的标准进行分配。
一九五三年十月二十六日至十一月五日 , 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三次农业互助合作 会议 。毛泽东在会前和会议期间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进行了两次谈话 。在 十月十五日的谈话中 ,毛泽东着重谈了如何因地制宜 ,根据各地农村与城市的不同 情况 ,积极慎重地创办农业合作社 ,并逐步从根本上解决私有制与生产力之间的矛 盾问题 。老人家说 ,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 , 即可带动互助组大发展 。在新区 ,无论 大 、中 、小县 ,要在今冬明春 ,经过充分准备 ,办好一个到两个合作社 ,至少一 个 ,一般一个到两个 ,至多三个 ,根据工作好坏而定 。责成地委 、县委用大力去 搞 ,一定要搞好 。中央局 、省市委农村工作部就要抓紧这件事 ,工作重点要放在这 个问题上 。个别地方是少数民族区 ,又未完成土改 ,可以不搞 。个别县 ,工作很坏 的县 , 比如说落后乡占百分之三十至四十 ,县委书记很弱 ,一搞就要出乱子 ,可以 暂缺 ,不派数字 ,但是省委 、地委要负责帮助整顿工作 ,准备条件 , 明年秋收以 后 ,冬季要搞起来 。一般规律是经过互助组再到合作社 ,但是直接搞社 ,也可允许 试一试 。走直路 ,走得好 ,可以较快地搞起来 ,为什么不可以? 可以的。
各级农村工作部要把互助合作这件事看作极为重要的事 。个体农民 ,增产有 限 ,必须发展互助合作 。对于农村的阵地 ,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 ,资本主义就必 然会去占领 。难道可以说既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 ,又不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吗?资本 主义道路 ,也可增产 ,但时间要长 ,而且是痛苦的道路 。我们不搞资本主义 ,这是 定了的 ,如果又不搞社会主义 ,那就要两头落空。
“确保私有财产 ”,“四大自由 ”,都是有利于富农和富裕中农的 。为什么法律上 又要写呢?法律是说保护私有财产 ,无“确保 ”字样 。现在农民卖地 ,这不好 。法 律不禁止 ,但我们要做工作 ,阻止农民卖地 。办法就是合作社 。互助组还不能阻止 农民卖地 ,要合作社 ,要大合作社才行 。大合作社也可使得农民不必出租土地了, 一二百户的大合作社带几户鳏寡孤独 , 问题就解决了 。小合作社是否也能带一点, 应加研究 。互助组也要帮助鳏寡孤独 。合作社不能搞大的 ,搞中的 ;不能搞中的, 搞小的 。但能搞中的就应当搞中的 ,能搞大的就应当搞大的 ,不要看见大的就不高 兴 。一二百户的社算大的了 ,甚至也可以是三四百户 。在大社之下设几个分社 ,这 也是一种创造 ,不一定去解散大社 。所谓办好 ,也不是完全都好 。各种经验 ,都要 吸取 ,不要用一个规格到处套。
老区应当多发展一些 。有些新区可能比有些老区发展得快 ,例如 ,关中可能比 陕北发展得快 ,成都坝子可能比阜平那些地方发展得快 。要打破新区一定慢的观 念 。东北其实不是老区 ,南满与关内的后解放的地方也差不多 。可能江苏 、杭嘉湖 一带赶过山东 、华北的山地老区 ,而且应当赶过 。新区慢慢来 ,一般可以这样讲, 但有些地方干部强 ,人口集中 ,地势平坦 ,搞好了几个典型 ,可能一下子较快地发 展起来。
发展合作社 ,也要做到数多 、质高 、成本低 。所谓成本低 ,就是不出废品 ; 出 了废品 ,浪费农民的精力 ,落个影响很坏 ,政治上蚀了本 ,少打了粮食 。最后的结 果是要多产粮食 、棉花 、甘蔗 、蔬菜等等 。不能多打粮食 ,是没有出路的 ,于国于 民都不利。
在城市郊区 ,要多产蔬菜 ,不能多产蔬菜 ,也是没有出路的 ,于国于民也都不 利 。城市郊区土地肥沃 ,土地平坦 ,又是公有的 ,可以首先搞大社 。当然要搞得细 致 ,种菜不像种粮 ,粗糙更不行 。要典型试办 ,不能冒进 。城市蔬菜供应 ,依靠个 体农民进城卖菜来供应 ,这是不行的 ,生产上要想办法 ,供销合作社也要想办法。 大城市蔬菜的供求 ,现在有极大的矛盾。
粮食 、棉花的供求也都有极大的矛盾 , 肉类 、油脂不久也会出现极大的矛盾。 需求大大增加 ,供应不上。
从解决这种供求矛盾出发 ,就要解决所有制与生产力的矛盾问题 。是个体所有
制 ,还是集体所有制?是资本主义所有制 ,还是社会主义所有制?个体所有制的生 产关系与大量供应是完全冲突的 。个体所有制必须过渡到集体所有制 ,过渡到社会 主义 。合作社有低的 ,土地入股 ;有高的 ,土地归公 ,归合作社之公。
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 、改 建 、扩建 。私人所有制有两种 ,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 ,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 营(经过公私合营 ,统一于社会主义), 这才能提高生产力 ,完成国家工业化 。生 产力发展了 ,才能解决供求的矛盾。(《毛泽东全集》第 33卷 357页)
毛泽东在十一月四日的谈话中 ,则进一步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 ”的观点 ,按 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 ,努力争取早日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 。老人家说 ,做一切 工作 ,必须切合实际 ,不合实际就错了 。切合实际就是要看需要与可能 ,可能就是 包括政治条件 、经济条件和干部条件 。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 ,现在是既需要 ,又可 能 ,潜在力很大 。如果不去发掘 ,那就是稳步而不前进 。脚本来是走路的 ,老是站 着不动那就错了 。有条件成立的合作社 ,强迫解散 ,那就不对了 ,不管哪一年 ,都 是错的 。“纠正急躁冒进 ”,总是一股风吧 ,吹下去了 ,也吹倒了一些不应当吹倒的 农业生产合作社 。倒错了的 ,应当查出来讲清楚 ,承认是错误 ,不然 ,那里的乡干 部 、积极分子 ,就憋着一肚子气了 。要搞社会主义 。“确保私有 ”是受了资产阶级 的影响 。“群居终日 ,言不及义 ,好行小惠 ,难矣哉 ”。“言不及义 ”就是言不及社 会主义 ,不搞社会主义 。搞农贷 ,发救济粮 ,依率计征 ,依法减免 ,兴修小型水 利 ,打井开渠 ,深耕密植 ,合理施肥 ,推广新式步犁 、水车 、喷雾器 、农药 ,反对 “ 五多 ”等等 ,这些都是好事 。但是不靠社会主义 , 只在小农经济基础上搞这一 套 ,那就是对农民行小惠 。这些好事跟总路线 、社会主义联系起来 ,那就不同了, 就不是小惠了 。必须搞社会主义 ,使这些好事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 。至于“确保私 有 ”“四大自由 ”,那更是小惠了 ,而且是惠及富农和富裕中农 。不靠社会主义 ,想 从小农经济做文章 ,靠在个体经济基础上行小惠 ,而希望大增产粮食 ,解决粮食问 题 ,解决国计民生的大计 ,那真是“难矣哉 ”!
有句古语 ,“纲举目张 ”。拿起纲 , 目才能张 ,纲就是主题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 义的矛盾 ,并且逐步解决这个矛盾 ,这就是主题 ,就是纲 。提起了这个纲 ,克服 “五多 ”以及各项帮助农民的政治工作 、经济工作 ,一切都有统属了 。农业生产合
作社 ,社内社外都有矛盾 。现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还是半社会主义的 ,社外的个体 农民是完全的私有制(个体农民在供销社入了股 ,他这一部分股金的所有制也有了 变化 ,他也有一点社会主义), 这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 。互助组跟农业生产合作社 不同 ,互助组只是集体劳动 ,并没有触及到所有制 。现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还是建 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 ,个人所有的土地 、大牲口 、大农具入了股 ,在社内社会主 义因素和私有制也是有矛盾的 ,这个矛盾要逐步解决 。到将来 , 由现在这种半公半 私进到集体所有制 ,这个矛盾就解决了 。我们所采取的步骤是稳的 , 由社会主义萌 芽的互助组 ,进到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 ,再进到完全社会主义的合作社(将来也叫 农业生产合作社 ,不要叫集体农庄)。 一般讲 ,互助组还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
有一个时候 , 曾经有几个文件没有提到互助合作 ,我都加上发展互助合作或者 进行必要的和可行的政治工作 、经济工作这样一类的话 。有些人想从小农经济做文 章 , 因而就特别反对对农民干涉过多 。那个时候 ,也确是有些干涉过多 ,上面“五 多 ”,条条往下插 ,插得下面很乱 。“五多 ”哪一年也不行 ,不仅农村不行 ,工厂也 不行 ,军队也不行 。中央发了几个文件 ,反对干涉过多 ,这有好处 。什么是干涉过 多呢?不顾需要和可能 、不切实际 、主观主义的计划 ,或者计划倒合实际 ,但用命 令主义的方法去做 ,那就是干涉过多 。主观主义 、命令主义 ,一万年也是要不得 的 。不仅是对于分散的小农经济要不得 ,就是对于合作社也是要不得的 。但是 ,不 能把需要做 、可能做的事 ,做法又不是命令主义的 ,也叫做干涉过多 。检查工作 , 应当用这个标准 。凡是主观主义的 ,不合实际的 ,都是错误的 。凡是用命令主义去 办事 ,都是错误的 。稳步不前 ,右了 ,超过实际可能办到的程度勉强去办 ,“左 ” 了 ,这都是主观主义 。 冒进是错误的 ,可办的不办也是错误的 ,强迫解散更是错误 的 。“农村苦 ”“不大妙 ”“措施不适合于小农经济 ”,党内党外都有这种议论 。农村 是有一些苦 ,但是要有恰当的分析 。其实 ,农村并不是那样苦 ,也不过百分之十左 右的缺粮户 ,其中有一半是很困难的 ,鳏寡孤独 ,没有劳动力 ,但是互助组 、合作 社可以给他们帮点忙 。他们的生活比起国民党时代总是好得多了 ,总是分了田 。灾 民是苦 ,但是也发了救济粮 。一般农民的生活是好的 , 向上的 ,所以有百分之八十 至九十的农民欢欣鼓舞 ,拥护政府 。农村人口中间 ,有百分之七左右的地主富农对 政府不满 。说 “农村苦 ,不得了了 ”,我历来就不是这样看的 。有些人讲到农村
苦 ,也讲到农村散 ,就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但是他们讲分散性的时候 ,没有同时 讲搞合作社 。对于个体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搞互助合作 ,办合作社 ,这不仅是 个方向 ,而且是当前的任务。
总路线的问题 ,没有七 、八月间的财经会议 ,许多同志是没有解决的 。七 、八 月的财经会议 ,主要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总路线 ,概括的一句话就是 :逐步实现国 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次实 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对于社会主义也是很大的推动 。接着又开了这次互 助合作会议 ,又是一次很大的推动 。鉴于今年大半年互助合作运动缩了一下 ,所以 这次会议要积极一些 。但是 ,政策要交代清楚 。交代政策这件事很重要 。“积极领 导 ,稳步发展 ”,这句话很好 。这大半年 ,缩了一下 ,稳步而不前进 ,这不大妥当。 但是 ,也有好处 。 比如打仗 ,打了一仗 ,休整一下 ,再展开第二个战役 。问题是有 些阵地退多了一些 ,有一些不是退多了 ,而是本来可以发展的没有发展 ,不让发 展 ,不批准 ,成了非法的 。世界上有许多新生的正确的东西 ,常常是非法的 。我们 过去就是“非法 ” 的呀 , 国民党是“合法 ” 的呀 。可是这些非法的社 ,坚持下来 了 ,办好了 ,你还能不承认吗?还得承认它是合法的 ,它还是胜利了。会上讲了积极 领导 ,稳步发展 ,但是也要估计到还会有些乱子出来 。你说积极 、稳步 ,做起来也 会是不积极领导 ,或者不稳步发展 。积极 、稳步就是要有控制数字 ,派任务 ,尔后 再检查完成没有 。有可能完成而不去完成 ,那是不行的 ,那就是对社会主义不热 心 。据检查 ,现在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社减了产 ,办得不大好 ,这就是没有积 极领导的结果 。当然有少数社没有办好 ,减了产 ,也是难免的 。但是如果有百分之 二十甚至有更多的社减了产 ,那就是问题 。总路线就是逐步改变生产关系 。斯大林 说 ,生产关系的基础就是所有制 。这一点同志们必须弄清楚 。现在 ,私有制和社会 主义公有制都是合法的 ,但是私有制要逐步变为不合法 。在三亩地上“确保私有 ”, 搞“ 四大自由 ”,结果就是发展少数富农 ,走资本主义的路。县干部、区干部的工作 要逐步转到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这方面来 ,转到搞社会主义这方面来 。县委书记 、区 委书记要把办社会主义之事当作大事看 。一定要书记负责 ,我就是中央的书记 , 中 央局书记 、省委书记 、地委书记 、县委书记 、区委书记 ,各级书记 ,都要负责 ,亲 自动手 。中央现在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 ,都集中在办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之事上 。改
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也是办社会主义 。各级农村工作部的同志 ,到会的人 ,要成为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专家 ,要成为懂得理论 、懂得路线 、懂得政策 、懂得方法的专 家 。城市蔬菜的生产和供应 ,都要有计划性 。大城市和新发展起来的城市 ,人口很 集中 ,没有蔬菜吃 , 哪能行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 。在城市郊区 ,蔬菜生产搞互助 组 ,供应不好解决 ,可以不经互助组 ,就搞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 ,甚至搞完全社会 主义的合作社 。这个问题 ,可以研究一下 。生产合作社的发展计划提出来了 ,今冬 明春 ,到明年秋收前 ,发展三万二千多个 ,一九五七年可以发展到七十万个 。但是 要估计到有时候可能突然发展一下 ,可能发展到一百万个 ,也许不止一百万个 。总 之 ,既要办多 ,又要办好 ,积极领导 ,稳步发展。(《毛泽东全集》第33卷360页)
在全国第三次互助合作会议召开后 , 国家颁布了 《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 的决议》, 开始对分配政策进行调整 , 明确要求 :“必须随着生产的增长 、劳动效 率的发挥和群众的觉悟 , 逐步而稳步地提高劳动报酬的比例 。”从一九五四年 起 ,许多地方开始调低土地报酬在分配中的比例 ,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分配中的 比重 。如河北省委农村工作部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农业生产合作社总结报告中指 出 :“农业生产合作社收益分配 ,有两种形式 , 即比例分红制和死租制 。我省一 般以劳五地五 ,劳五五地四五 ,或者劳六地四分红为多(但在土地多劳力少的地 区 , 土地分配比例应适当低些 , 山区土地少 ,亦可适当高些), 比例分红办法群 众容易接受 。有的地区 ,土地采用可死租制(这种方法必须规定出遭灾后减租或 免税办法), 无论哪种方法 ,在具体执行时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和不同条件 ,有领 导的由民主讨论决定不能机械套用 。在逐年提高产量的情况下 ,必须逐渐提高劳 力报酬 , 同时适当降低土地报酬 。也有在定产以内比例分红 ,超产部分完全归劳 力所得的办法。”
一九五五年夏 , 由于对农业合作化形势的看法不同 ,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引发 了关于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问题的一场争论 。毛泽东在相关的报告里 ,首先不点 名地批评了合作化过程中“小脚女人走路 ” 的做法 ,接着回顾了我国农业合作化 运动的历史 ,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总结 , 阐明了农业合作 化的基本道路 、基本方针 、基本政策 ,乃至与推动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关系。
毛泽东在报告中尖锐地批评道 ,新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高潮就要到来 ,我
们的某些同志却像一个小脚女人 , 过多的评头品足 , 不适当的埋怨 ,无穷的忧 虑 ,数不尽的清规和戒律 ,这是错误的方针 。要大胆指导运动 ,不要前怕龙 ,后 怕虎 。干部和农民在自己的斗争经验中将改造他们自己 。要让他们做 ,在做的中 间得到教训 ,增长才干 。这样 ,大批的优秀人物就会产生 。前怕龙后怕虎的态度 不能造就干部 。必须由上面派出大批经过短期训练的干部 ,到农村中去指导和帮 助合作化运动 ;但是由上面派下去的干部也要在运动中才能学会怎样做工作 。光 是进了训练班 , 听到教员讲了几十条 ,还不一定就会做工作 。总之 ,领导不应当 落在群众运动的后头 。而现在的情况 ,正是群众运动走在领导的前头 ,领导赶不 上运动 。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毛泽东强调指出 ,为了证明农业合作化的可能性和我党中央对于农业合作化的 方针的正确性 ,我们现在就来谈一谈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 ,也许不是无益 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 ,在二十二年的革命战争中 ,我党已经有了在土地 改革之后 ,领导农民 ,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生产互助团体的经验 。那时, 在江西是劳动互助社和耕田队 ,在陕北是变工队 ,在华北 、华东和东北各地是互助 组 。那时 ,半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组织 ,也已经个别地产生。 例如 ,在抗日时期 ,在陕北的安塞县 ,就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 社 。不过 ,这种合作社在当时还没有推广。
我党领导农民更广泛地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 ,并且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开始成批 地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 ,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到现在 ,又已经有了差不 多六年的历史了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我党中央做出第一个先向地方党组织 发布并且在各地试行的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决议草案的时候(这个文件到一九五 三年三月 ,才在报纸上以正式决议的形式发表), 已经有了三百多个农业生产合作 社 。过了两年 ,到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十六日我党中央发布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决议 的时候 ,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经发展到一万四千多个 ,两年时间增加了四十六倍 。这 个决议指出 ,要在一九五三年冬季到一九五四年秋收的时候 ,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一 万四千多个 ,发展到三万五千八百多个 , 即只准备增加一倍半 ,而其结果 ,这一年 却发展到了十万个合作社 ,成为一万四千多个合作社的七倍多。
一九五四年十月 ,我党中央决定: 由十万个合作社增加五倍 ,发展到六十万个
合作社 ,结果完成了六十七万个合作社 。到一九五五年六月为止 ,经过初步整理之 后 ,缩减了两万个社 , 留下了六十五万个社 ,较计划数字超过了五万个社 。入社农 户共有一千六百九十万户 ,平均每社二十六户 。这些合作社 ,大部分是在北方几个 解放较早的省份 。在全国大多数解放较晚的省份中 ,每省都已经建立了一批农业生 产合作社 ,安徽 、浙江两省建立的较多些 ,但是其他各省建立的数目还不很多 。这 些合作社 ,一般地是小型的 ;但是其中也有少数的大型社 ,每社有的七八十户 ,有 的一百多户 ,有的达到几百户 。这些合作社 ,一般地是半社会主义的 ;但是其中也 有少数发展成了社会主义的高级社。
同农民的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同时 ,我国已经有了少数社会主义的国营 农场 。到一九五七年 , 国营农场将达到三千零三十八个 ,耕地面积将达到一千六百 八十七万亩 。其中 ,机械化农场将达到一百四十一个(包括一九五二年原有的和第 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增加的), 耕地面积将达到七百五十八万亩 ;非机耕的地方国 营农场二千八百九十七个 ,耕地面积将达到九百二十九万亩 。国营农业在第二第三 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将有大规模的发展。
一九五五年春季 ,我党中央决定 :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一百万个 。这个数目 字同原有的六十五万个社比较 ,只增加三十五万个 , 即只增加半倍多一点 。我觉得 似乎少了一点 ,可能需要比原有的六十五万个社增加一倍左右 , 即增加到一百三十 万个左右的合作社 ,使全国二十几万个乡 ,除了某些边疆地区以外 ,每乡都有一个 至几个小型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 以作榜样 。这些合作社 ,过一两 年就有经验了 ,就成了老社了 ,别人就会向它们学习了 。 由现在到一九五六年十月 秋收以前 ,还有十四个月 ,完成这样一个建社计划 ,应当是可能的。
当然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要将大约一亿一千 万农户由个体经营改变为集体经营 ,并且进而完成农业的技术改革 ,确有很多的困 难 ;但是我们应当相信 ,我们党是能够领导群众克服这些困难的 。就农业合作化问 题来说,
我认为我们应当相信 :贫农 、新中农中间的下中农和老中农中间的下中农 , 因 为他们的经济地位困难(贫农), 或者他们的经济地位虽然比较解放以前有所改 善 ,但是仍然不富裕(下中农), 因此 ,他们是有一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
的 ,他们是积极地响应党的合作化号召的 ,特别是他们中间的觉悟较高的分子 ,这 种积极性更大。
我认为我们应当相信 :党是有能力领导全国人民进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我们党 已经胜利地领导了一个伟大的人民民主革命 ,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首的人民民主专 政 ,也就一定能够领导全国人民 ,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 ,基本上完成社会 主义工业化和对于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农业方面, 也同其他方面一样 ,我们已经有了足以说服人的有力量的证据 。请看第一批三百个 合作社 ,第二批一万三千七百个合作社 ,第三批八万六千个合作社 , 以上三批共有 十万个合作社 ,都是一九五四年秋季以前建立起来的 ,都巩固了 ,为什么一九五四 年至一九五五年的第四批合作社(五十五万个), 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六年的第五 批合作社(暂定控制数字为三十五万个 , 尚待最后确定)就不能巩固呢? 我们应当 相信群众 ,我们应当相信党 ,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 。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 ,那就什 么事情也做不成了。
毛泽东明确指出 ,我们应当爱惜农民和干部的任何一点微小的社会主义积极 性 ,而不应当去挫折它 。在胜利面前 ,我认为有两种不好:(1)胜利冲昏了头脑, 使自己的头脑大大膨胀起来 ,犯出“左 ”的错误 ,这当然不好。(2)胜利吓昏了头 脑 ,来一个“坚决收缩 ”,犯出右的错误 ,这也不好 。现在的情况是属于后一种, 有些同志被几十万个小型合作社吓昏了。
有些同志不赞成我党中央关于我国农业合作化的步骤应当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的步骤相适应的方针 ,而这种方针 , 曾经在苏联证明是正确的 。他们认为在工 业化的问题上可以采取现在规定的速度 ,而在农业合作化的问题上则不必同工业化 的步骤相适应 ,而应当采取特别迟缓的速度 。这就忽视了苏联的经验 。这些同志不 知道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地去进行的。
首先 , 大家知道 , 我国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生产水平 , 现在是很低的, 而国家对于这些物资的需要却是一年一年地增大 ,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 。如果我 们不能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 , 即农业由使 用畜力农具的小规模的经营跃进到使用机器的大规模的经营 ,包括由国家组织的 使用机器的大规模的移民垦荒在内(三个五年计划期内 ,准备垦荒四亿亩至五亿
亩), 我们就不能解决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 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 ,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 ,我 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这个问题 ,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是曾 经遇到了的 ,苏联是用有计划地领导和发展农业合作化的方法解决了 ,我们也只有 用这个方法才能解决它。
其次 ,我们的一些同志也没有把这样两件事联系起来想一想 , 即 :社会主义工 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部门——重工业 ,它的拖拉机的生产 ,它的其他农业机器的生 产 ,它的化学肥料的生产 ,它的供农业使用的现代运输工具的生产 ,它的供农业使 用的煤油和电力的生产等等 ,所有这些 ,只有在农业已经形成了合作化的大规模经 营的基础上才有使用的可能 ,或者才能大量地使用 。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 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 ,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 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 ,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在农业方面 ,在我 国的条件下(在资本主义国家内是使农业资本主义化), 则必须先有合作化 ,然后 才能使用大机器 。 由此可见 ,我们对于工业和农业 、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 的农业改造这样两件事 ,决不可以分割起来和互相孤立起来去看 ,决不可以只强调 一方面 ,减弱另一方面。
我们的一些同志也没有把这样两件事联系起来想一想 , 即 :为了完成国家工业 化和农业技术改造所需要的大量资金 ,其中有一个相当大的部分是要从农业方面积 累起来的 。这除了直接的农业税以外 ,就是发展为农民所需要的大量生活资料的轻 工业的生产 ,拿这些东西去同农民的商品粮食和轻工业原料相交换 ,既满足了农民 和国家两方面的物资需要 ,又为国家积累了资金 。而轻工业的大规模的发展不但需 要重工业的发展 ,也需要农业的发展 。因为大规模的轻工业的发展 ,不是在小农经 济的基础上所能实现的 ,它有待于大规模的农业 ,而在我国就是社会主义的合作化 的农业 。因为只有这种农业 ,才能够使农民有比较现在不知大到多少倍的购买力。 这种经验 ,苏联也已经提供给我们了 ,我们的有些同志却没有注意 。他们老是站在 资产阶级 、富农或者具有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富裕中农的立场上替较少的人打主 意 ,而没有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替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打主意。
一九五五年十月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扩大)通过的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对劳动力和土地报酬分配政策又做了较大调整 ,规 定 :“土地报酬一般地应该低于劳动报酬 ,过高是不对的 。但是同时应该照顾劳动 力少而土地多的社员 ,特别是那些老弱孤寡的社员 ,使他们也能够得到适当的收 入。”这里不仅再次强调了劳动报酬 ,而且强调了照顾缺乏劳动力的社员收入 。到 一九五五年底 ,全国六十三万个合作社中 , 已经有七万四千六百七十个初级社取消 了土地报酬 。全国的初级社中 , 已经有百分之九点四的耕地面积不再获得土地报 酬 ,其中 ,建立合作社时间较长的吉林省占三十三点五 , 山西省占二十三点八 。相 比互助组阶段 ,初级社阶段的农民收入分配政策具有了半社会主义性质 。初级社阶 段 ,虽然土地和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归农民个人所有 ,但实行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 离 , 由初级社统一经营社员的生产资料 ,社员分配政策以劳动收入为主 ,还包括 “土地分红 ”和其他利息补偿等。
同年底 ,毛泽东两次编辑并亲写序言出版《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中、 下)一书 ,又为总计一百七十六篇材料中的一百零四篇加写按语 ,这是新中国农村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特别是老人家为本书写的按语 ,对农村的阶级斗 争、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集体化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工作等方面都作了极为重 要的指示 ,直接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到来。(《毛泽东年谱》第2卷502页)
农业合作化一旦进入高级社就转变成在党的领导下建立的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 制为基础的集体经济组织 。一九五六年六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 过的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明确规定 :“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中国共产党 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 ,在自愿和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社会主义的集体经 济组织 。农业生产合作社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 ,把社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 作社集体所有 ,组织集体劳动 ,实行‘各尽所能 ,按劳分配 ’,不分男女老少 , 同 工同酬。”高级社阶段 , 由于土地私有权及其收益被完全取消 ,生产资料归集体所 有 ,生产资料不再作为股份制参与分配 ,农村合作社内部实行完全的工分制 。这种 形式的“按劳分配 ”既包括以家庭为单位的工分分配 ,也包括社员个人的基本口粮 收入 。这时的合作社分配政策是在做了各种必要扣除后 ,把剩余的产品分为“工分 粮 ”和“基本口粮 ”两部分 。在这两部分比例中 ,“基本口粮 ”处于优先地位 , 因 为规定指出 :“合作社在分配粮食的时候 , 口粮部分要按照当地的口粮标准 ,按人
口多少分给社员 。除了口粮以外的部分 ,可以按照各个社员所做劳动日的多少进行 分配。”高级社阶段的分配政策已经完全属于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社阶段的生产资 料属于集体所有 ,按劳分配成为社员间分配收益的普遍原则 。但由于分配方式中的 工分制和劳动日计算劳动报酬虽然简单 ,然而计算难度很大 ,容易造成实际分配中 的平均化倾向。
新中国成立后至一九五六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 中国实行的分配政策是以 按劳分配为主导 、其他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这一分配政策的调整具有 重大历史意义。
第一 ,这种分配制度是对旧中国原有分配政策的根本否定 。几千年来 ,广大人 民遭受剥削阶级的盘剥之苦 ,辛苦的劳动却不能换来温饱的满足和社会地位的提 高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政策的确立 ,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 ,极大提高了 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第二 ,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政策也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 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初期 , 中国仍是一个人口众多 、经济落后的国家 ,为了满足 人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必须实行带有一定平均主义色彩的按劳分配制度。
第三 ,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政策消除了人们的“搭便车 ”现象 。社会中的 每一个人要想获得劳动报酬必须参加劳动 。这种政策的实施激励人们努力从事生产 活动。
第四 , 以按劳分配为主导 、其他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分配政策 ,在新中国成 立初期的恶劣环境中 ,极大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为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 ,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节 合作化与统购统销
始于一九五三年的粮食等主要农作物的统购统销 ,是新中国经济史中最值得关 注的事件之一 。统购统销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九五三年前后出现的粮食危 机 ,这是导致政府推行统购统销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工业化战略的确立 ,则是造成 粮食需求量迅速上升的重要原因 。统购统销的推行与工业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
系 ,统购统销不但是为了保障粮食和农产品供给 ,而且也是通过工农业产品的价格 “剪刀差 ”,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重要渠道 ,并因此形成一种独特的农产品流通 体制 。统购统销在保障供给 、支持建设方面的作用是明显的 ,统购统销加速了农业 合作化和集体化进程 ,对新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起 了关键作用。
一、工业化战略将农业合作化提上议事日程
当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将“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为什么一直挨打 ”的问 题放在建国初期的背景下进行经济分析 ,究其根本原因 ,就在于世界大都进入工业 时代 ,而中国还停留在农业时代 。对此 ,就连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也看到了, 所以才会有洋务运动 。在这一点上 , 中国共产党同资产阶级政党的看法也没有分 歧 ,不同的只是 ,我们党认为中国要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首先要扳倒挡在中国工 业化道路上的三只拦路虎——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而且不能再走 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 ,必须顺应世界民族民主革命的浪潮 ,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 路 ,然后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
在革命的问题上 ,我们党又提出同俄国共产党不同的做法 , 即分两步走 ,先完 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到了新中国成立的前夕和初期 , 眼看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就要完成 ,毛泽东 、刘少奇等领导人又提出 ,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后还要先搞一段新民主主义 ,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他们之所以这样主 张 , 主要是考虑那时中国的近代机器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仅占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 十 ,不具备马上发展重工业建设的条件 ,需要先重点发展农业 、轻工业 , 以此积累 发展重工业的资金 ,到条件成熟时再重点发展重工业 。而轻工业当时主要掌握在民 族资本家手里 ,所以 ,先重点发展轻工业就要允许和鼓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而 不是实行社会主义政策 。然而 ,一九五〇年爆发的朝鲜战争 ,使情况发生了重大变 化 。首先 ,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对中国安全构成了 直接威胁 ,使制造大炮 、飞机 、军舰等现代军事工业的问题被提上日程 , 因而使发 展重工业的任务变得紧迫起来 ,也使优先发展重工业变成了当时正在制定的第一个 五年计划的重点 。其次 , 中国在苏联一时未能提供空中掩护的情况下 ,答应斯大林 的请求 ,毅然决定出兵朝鲜 , 以血肉之躯把用钢铁武装的美国军队挡在三八线上,
巩固了中国的安全 ,也巩固了苏联东部的安全 ,使斯大林由过去对中国共产党的将 信将疑变为完全的信任 , 因而答应全面援助中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第一个五年计 划 。这两大变化是促使毛泽东改变关于先搞一段新民主主义再搞社会主义的设想的 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从当时人们的认识看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国有化 、公有化和经济运行与资源配 置的计划化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两大基本特征 。而从实际出发 ,对于一个经济基础 落后的国家 ,要在短时间里实现工业化 ,也只能采取国有化 、公有化和计划化这种 有利于资金 、人才 、资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就是说采取社会主义的内部积累的 办法 。尤其是我们“一五 ”计划建设的重点项目 ,都是建立在苏联对图纸设计 、设 备制造 、专家帮助和人才培育等全面援助的前提之下的 ,而苏联采用的是国有化、 公有化 、计划化的体制 ,更需要我们与之接轨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现在就向社会主 义过渡 ,恰恰是在一九五二年九月二十四日讨论“一五 ”计划方针和听取周恩来、 陈云汇报与斯大林会谈有关苏联援助“一五 ”计划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 。这说明, 得知苏联同意全面援助中国“一五 ”计划建设 , 中央最终确定“一五 ”计划优先发 展重工业 ,毛泽东提出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 ,这三件事之间是有内在因果联系的。 就是说 , 由于苏联同意援助“一五 ”计划建设 ,“一五 ”计划的重点才确定为重工 业 ; 由于“一五 ”计划的重点确定为重工业 ,毛泽东才提出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 如果当时苏联不同意对中国“一五 ”计划建设给予全面援助 ,我们将仍然不具备把 重点发展农业 、轻工业改变为重点发展重工业的条件 ,那样 ,毛泽东也不会把先搞 十几年新民主主义再搞社会主义的设想改变为提前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毛泽东的这个提议符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 ,而且与中央关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转变的设想只是在步骤方法上有所变化 ,本质上并没有变化 。毛泽东决定提前 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为中华民族抓住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如果不是当初的这个决 策 ,我们就不可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 经济体系。
二、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原因分析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 ,原因在于当时中国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 经提前完成 , 国营经济在工商业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 ,农业合作化也已经普遍开
展 ,这几个变化都是促使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原因或者说是必要条件 ,但还 不能说是主要原因或充足条件 。足以改变党中央原定设想的重要因素是朝鲜战争的 爆发 ,使重点发展重工业变得十分紧迫 ,不是苏联答应对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 “一五 ”计划给予全面援助 , 即使国内有了那些变化 ,我们又用什么来优先发展重 工业呢? 因为 , 即使国营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超过一半 ,但中国工业的基础仍然是 十分落后的 ,仍然严重缺少发展重工业所需要的现代能源工业 、原材料工业 、大型 设备制造工业 。如果不是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我们又有什么必要急于搞计划经济, 急于搞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呢? 因为 ,重点发展轻工业 ,还是需要依靠民族资本家 的老企业 。这是历史的事实 ,只有这样认识问题 ,才有助于人们如实看到当年作出 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的决策 ,并不是因为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而是急于发展重工 业 ;并不是为了搞社会主义而搞社会主义 ,而是为了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中国 共产党本来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工业化的 ,过去提出先搞一段新民主主 义 ,是因为搞工业化的物质条件不具备 。现在有了苏联的帮助 ,加上自己的努力, 使工业化建设可以提前进行 ,既然如此 ,为什么不可以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呢? 总 之 ,无论是打算过十几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 ,还是决定提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目的都是为了适应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实际情况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争取早日 实现工业化和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 ,是决定新中国一系列重大决策 、重 大事件的根本原因。
三、基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合作化与统购统销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但相对来说也是一个农业弱国 。新中国成立时 ,全国粮食 平均亩产只有一百三十七斤 ,黄河以北甚至不到一百斤 。它是我们党最初打算先重 点发展农业 、轻工业 ,然后再重点发展重工业的重要原因 。如果不是后来把经济发 展战略改为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种农业的低水平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也许不会那么突 出 ,那么尖锐 。但是 ,第一个五年计划把发展重点变为重工业 ,矛盾就大了 。优先 发展重工业就要增加工厂 ,增加基本建设 ,增加工人 ,而这就决定了要增加城市人 口 ,增加提供给工业的农业原料 ,增加农产品的出口 ,最终决定了要增加粮食的商 品率 。而中国农业生产力低下 ,提高粮食商品率恰恰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我国工 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不同 ,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一个长期过程 ,一开始是搞
轻工业 ,而且可以掠夺殖民地 ,可以在盲目中靠自然调节达到按比例发展 ;而我们 是突击 ,一开始就搞重工业 ,并且主要依靠自己 ,说是按比例发展 ,实际上很难做 到 。所以 ,在吃穿方面供不应求的实质在于工农业的矛盾 ,农业赶不上工业发展的 需要是个长期趋势。
要抓住历史机遇 ,优先发展重工业 ,那就只有两个办法 :一是尽可能增加粮食 产量 ,二是尽可能稳定粮食市场 。关于增加粮食产量的办法 ,一是开荒 ,实质上是 增加耕地面积 ;二是大规模兴修水利 ,实质上是改善耕地质量 。但这两种办法都投 资大 ,时效慢 。 比较起来 , 当时花钱少 、见效快的办法还是搞合作化 。土改后 ,农 民虽然分得了土地 ,但一家一户要改善生产条件 ,抵御自然灾害 ,能力都受到限 制 。而组织起来搞合作化 ,根据测算 ,全国五年可以平均提高产量百分之十五到百 分之三十 。当时粮食年产在三千亿斤左右 ,如果按百分之三十算 ,就可以增加一千 亿斤 ,每年是二百亿斤 。当时粮食商品率大约在百分之五左右 ,二百亿斤就可增加 四十亿斤商品粮 ,就可以缓解供需矛盾 。以后核定 ,增产没有那么多 ,大约为百分 之十到百分之二十 。那几年粮食产量虽然没有完成“一五 ”计划增产百分之二十八 的指标 ,但粮食产量一九五二年为三千二百亿斤 ,一九五七年接近四千亿斤 ,五年 里增产近八百亿斤 ,增产幅度是百分之二十五 ,平均每年增产近一百六十亿斤 ,这 个增产速度是中国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 。毛主席当年急于推进农业合作化 , 固然有 担心农民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和农村两极分化的一面 ,但更主要的还是急于提高农 业生产力 ,急于使农业适应工业化高速发展的需要 , 同时 ,也是为了使农民的组织 形式适应统购统销的需要 。因为国家征购粮食如果同分散的一家一户打交道是很困 难的 ,而同有组织的合作社或生产队打交道就容易多了。
对粮食、棉花、油料作物等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工 业化高速发展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 ,一年大概需要五百亿斤到六百亿斤商品粮, 主要用于满足城市人口 ,以及灾区农民和棉农、果农的口粮。另外要留一部分用于国 家储备粮 ,还要有一部分用于出口粮 。当时苏联虽然向我们提供设备 ,但不是无偿 的 ,要用物资换 ,其中主要是大豆。还要拿出一部分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 , 比如 同锡兰交换天然橡胶。当年斯大林答应对我们全面援助时只提了一个要求 ,就是希望 我们种橡胶 , 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里 ,只有中国有热带 ,能种橡胶。而橡胶是
战略物资 ,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为此 ,我们也确实在海南岛、云南试 种了橡胶 ,但从种植到收获总要有一个过程 ,所以先从锡兰进口 。我们那时缺少外 汇 ,只能用粮食换,好在锡兰政府对中国友好 ,否则用粮食也换不来。
总之 ,那些年我们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多 。特别是到了一九五三年 ,“一五 ” 计划开始实行 ,基本建设投资一下子增加一倍 ,城市人口一下子增加六百多万人 , 使商品粮的需求量大增 ,供需关系更加紧张 。在此之前 ,粮食在农村收购和城市销 售两方面都允许自由市场存在 。粮食一紧张 ,投机商就出来抬价收购 ,农民一看粮 食涨价就更不愿意出手 ,结果城市里的粮价就上涨 。粮价一涨 ,吃穿等生活必需品 都跟着涨价 。在这种情况下 ,职工工资势必也要涨 ,财政预算就要突破 。而且 ,只 要农业生产力和粮食商品率不出现大的提高 ,这种局面就会越来越严重 ,造成恶性 循环 。如果市场长期动荡不安 ,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就无法进行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 战略就会落空 , 中华民族难得的发展机遇就会丧失。
面对这个情况 ,陈云等提出了多种方案 ,最后决定只能又征又配 ,就是在农村统 一征购 ,在城市统一配售。所谓征购 ,就是除了粮食税以外 , 国家按照一定价格 ,把 余粮从农民手里收上来。这个价格当然低于市场价 ,但与城市生活水平相比 ,并不是 低得很多 ,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公道的价格。即使这样 ,陈云也要求大家有思想准备, 就是说一些地方可能出乱子 ,可能发生农民“打扁担” 的事。果然 ,在实行统购统销 的第一年,农民由于对粮食征购心中无底 ,加上农业合作化运动搞得比较急 ,确实出 现了一些不满。针对这个情况 , 国家制定了粮食“定产、定购、定销” 的“三定”政 策 ,使矛盾很快得到了缓解。其实 ,不赞成合作化和统购统销的议论 ,当时在党内党 外就有 。例如 ,有人看到城里国营工厂工人的工资 、福利 、劳保比新中国成立前高 了 ,而农业税重了,农民不能再把余粮拿到自由市场卖高价了 ,就说现在“工人在九 天之上,农民在九地之下”,“共产党丢了农民”“忘掉了农村”,对农民“挖得太苦”, 要求对农民“施仁政 ”,确保农民的“ 四大自由 ”等等。对于这个问题 ,毛泽东解释 说:所谓仁政有两种 ,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 ,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 ,两者应 该兼顾 ,但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 ,也就是要放在建设重工业上 。要建设 ,就要资 金 ,其中相当大的部分只能从农业方面的积累中来。周总理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也 说 :重工业需要资金多 ,建设时间长,赢利比较慢 ,人民只能暂时忍受生活上的某些
困难和痛苦 , 以换取长远的繁荣幸福 。陈云更是多次强调: 中国是个农业国 ,工业 化的投资不能不从农业上打主意 。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是我们的目标 ,但 不可能很快做到 , 因为还要积累资金 ,扩大再生产 。可见 ,对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给 农业 、农民 、农村带来的负面问题 ,我们党的领导层在当时就看得很清楚 ,也向党 内外开诚布公讲清楚了 。世界上的事有一利必有一弊 , 只有利没有弊的事是没有 的 ,关键要看利大还是弊大。只要把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建设放在当年国际国内的大背 景下看,究竟合作化和统购统销利大还是弊大,便一目了然了。
第三节 创新现代屯垦戍边制度
为了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 同时也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集体生产的示范, 党中央借鉴并创新了我国历史上的屯垦戍边制度 。“屯垦兴则西域兴 ,屯垦废则西 域乱 ”,历史充分证实了屯垦戍边事业在国家统一大局中的地位 、作用和使命 。中 国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募民垦耕北方边郡 ,开始屯垦戍边 。以后历代相承, 特别是汉 、唐 、元 、明 、清各代 ,均把屯垦戍边作为军事 、政治 、经济上的一项重 大战略措施。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 , 中央人民政府 、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关于一九五〇 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 强调指出 ,为医治战争创伤 ,从事经济 、文化和国防 的建设工作 ,人民解放军除担任保卫国防 、巩固治安和加强训练的任务以外 ,应负 担一部分生产任务 ,使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 ,而且是一支生产军 。一九五 〇年 ,新疆军区率先发布命令 ,“全体军人 ,一律参加劳动生产 ”。它标志着我们党 开始把维护边疆的政治经济稳定 ,巩固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作为开发边疆的根本, 从这个原则出发 ,新疆的屯垦戍边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一九五二年二月一日 , 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发布关于部分部队集体转业的命 令 :“我们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 ,从创建之日起 ,就具有高度的爱国 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英勇奋斗 ,艰苦奋斗 ”。 “将光荣的祖国建设任务赋予你们 。……你们过去曾经是久经锻炼的有高度组织性 纪律性的战斗队 ,我相信你们在生产建设的战线 ,成为有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
你们将以英雄的榜样 ,为全国人民的 ,也就是你们自己的未来的幸福生活 ,在新的 战线上奋斗 ,并取得辉煌的胜利。”(《毛泽东年谱》 第 1卷 482 页) 到一九五二年 四月十五日 , 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有四十六万五千人转为各种工程部队和屯垦部队。一 九五三年五月 ,新疆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和西北军区命令 ,组织边疆部队连同民族军、 起义军共十九点三万多人 ,集体就地转业 ,组成了举世无双的农业生产大军 ,担负起 征服荒漠、开发建设新疆、保卫边疆的历史重任。他们在天山南北驻地开垦荒地 ,兴 修水利 ,发展农业生产。当年即开垦土地八十五点二万余亩 ,建立团场十六个 ,生产 粮食三十二点七万吨。一九五四年十月七日 ,根据王震、王恩茂的建议并经毛泽东批 准 ,一个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建设的兵团组织 ,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建制——新 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了 。除原驻疆部队转业复员军人外 ,兵团又接受了来自山 东、河南、四川、广东、江苏、湖南等地的支边青年及知识分子 ,下辖十个农业建设 师 ,一个工程建筑师 ,两个生产管理处。这是我国自汉、唐以来在边疆民族地区实施 屯垦戍边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是我国现代屯垦戍边制度的一个伟大创新。
接着 ,地处我国黑龙江省北部嫩江流域 、黑龙江谷地与三江平原广大地区的 “北大荒 ”得到了有组织 、大规模的垦殖开发 。它缘起于一九五四年六月 , 时任铁 道兵司令员兼政委的王震乘火车离京前往黑龙江省汤原县视察 , 因为那里驻守着从 朝鲜战场回国承担森林铁路修建任务的铁道兵第五师部分官兵 。当时 ,他们一边做 着工程扫尾工作 ,一边等待办理复员手续 。列车一进入黑龙江境内 ,便驰骋在广袤 无垠的黑土地上 ,王震惊叹万分 :“漠漠大荒 ,一望无边 。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真是搞农业机械化的好地方!”于是 ,作为北大荒开发建设重要奠基人的王震借鉴 抗战时期带领第三五九旅屯垦开荒 、搞大生产以及率领进军新疆的指战员就地屯 垦 、开发荒原的经验 ,萌发了组织动员就地安置转业复员官兵“ 开垦戍边 ” 的想 法 。六月五日 ,王震向第五师指战员做了开发北大荒的动员讲话 ,九月初 ,该师复 员官兵五百四十人编成的垦荒先遣队向虎林进发 ,并建立了农场 。当年开垦荒地十 四点四万余亩 ,播种收获了包括部分后续部队在内的口粮 、种子和饲料 。王震闻讯 在发去亲笔信表示祝贺的同时 ,要求他们做好第二年春天接收一点五万名铁道兵转 业官兵的准备 , 以完达山为中心 ,建立几个机械化国营农场 。一九五五年八月十四 日 ,王震向中共中央 、中央军委呈上 《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 陈述了开发
北大荒的重要意义 ,“建议铁道兵在密山 、虎林 、饶河三个县境内举办一个综合性 的半机械化的农牧业企业……这片大荒地开垦的主要工程是排水工程和必要的灌溉 工程 ,如果能将铁道兵一九五五到一九五七年收入的工程费一亿元用于投资 ,到一 九六〇年即可使一千万亩地投入生产 ,年产粮食将达到三十亿斤。”毛泽东非常重 视这个报告 , 圈阅并批示相关中央领导同志阅示 。从此 ,一场波澜壮阔的将“北大 荒 ”开发成“北大仓 ” 的屯垦戍边运动就此展开 ,他们所创造的“北大荒精神 ”, 也早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与英雄本色的生动写照。
自五十年代开始 ,除各地驻军开垦荒地 、兴办农场外 ,我国先后组织数十万人 民解放军转业官兵和支援边疆建设青年参加大规模的垦荒 ,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 已在黑龙江 、内蒙古 、甘肃 、新疆 、西藏 、云南 、广西 、海南等边境省(自治区) 建立兼负屯垦戍边任务的国营农场数百处 ,开垦荒地达数千万亩 ,并在兴修水利, 植树造林 ,水土保持 ,改良土壤 ,修筑道路和桥梁 ,发展交通 、电信 ,修建厂房、 仓库 ,建立新型的村镇和居民点等方面 ,做了大量工作 ,对于加强国防建设 ,开发 边区资源 ,繁荣少数民族经济 、文化 , 以及向国家提供大量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 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示范性的“样板工程 ”。
第四节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历史认识价值
由毛泽东于一九五七年十月签发的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全方位展示了立体 化的对农业及附属行业的发展规划 , 内容涵盖农业 、教育 、医疗 、养老 、气象水文 水利 、文化教育 、交通 、电话电网 、邮政 、商业信贷以及农业和工业的相互配合、 支援等 。它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和保证我国顺利实现工业化的伟大纲领 。实现 这个纲领 ,就将保证我国农业的巨大发展 ,也将促进我国工业的顺利发展 ,确保我 国工农联盟的进一步巩固和全国人民生活的稳步普遍的改善 。如今仔细分析起来, 它在坚定全国人民改造中国信心的同时 ,又有着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
一、坚持实事求是发展农业的思想滥觞
一九五五年十一月间 ,毛泽东在杭州和天津分别同十四个省 、区党委书记共同 商定了农业十七条 。 同年十二月 ,发给各省征询意见 ,一九五六年一月形成题为
《 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简称 《农业发展纲要四十 条》)。经过两年实践 ,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做了第一次修改,并在九月二十日至十月九 日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扩大)基本通过。毛泽东说:“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比较适合 中国情况的 ,不是主观主义的。原来有些主观主义的东西 ,现在我们把它改掉了。”一 九五八年作了第二次修改 ,经五月五日至二十三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 表大会第二次大会通过。《纲要》要求,从一九五六年起十二年内,粮食亩产量黄河以 北达到四百斤 ,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达到五百斤 ,淮河、秦岭、白龙河以南达到八百 斤 ,棉花(皮棉)亩产量按各地情况分别提高到四十斤、六十斤、八十斤和一百斤; 并且要求各地农村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 、农业劳动生产 率、交通运输和商业及邮政、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等各方面 ,在十二年得到一个大发 展。这一《纲要》正式通过之时正是大跃进发动初始。毛泽东亲手制定 ,经过四年准 备 ,与十四个省区负责人商讨 ,两次中央会议讨论适才形成的。
联系到后来外国朋友问毛泽东 ,亩产万斤粮的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他一 笑置之说 :不要相信这些骗人的数字 。特别是在一九五八年八月北戴河会议讨论 人民公社问题时 ,农林口上报的各地汇总的粮产指标超过一万亿斤 。毛泽东说: 搞不了这么多 。经与农林口商议压缩到了五千至六千亿斤(相当平均亩产三百至 三百五十斤), 农林口负责人谭震林说 , 不能再压了 , 再压就打击群众积极性 了 。此时此刻 , 毛泽东仍不得不强调说 ,“我再一次唱个低调 , 把脑筋压缩一 下 , 把空气变成低调空气 , 先搞少一点 , 如果行 , 有余力 ,情况顺利 ,再加一 点 。这有点泼冷水的味道 ,右倾机会主义了 。不要务虚名 ,而得实祸 ”。“要不要 搞那么多 ,你多了也可以 , 以不死人为原则 。你们一定要搞 ,我也没有办法 ,但 死了人不能杀我的头 。……你们现在说的那些根据我还不能服 ,我不仅要做机会 主义 ,我已经是机会主义 ,我就是站在机会主义的立场上 ,为此而奋斗 ”。(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3卷 424 页)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十四日 , 当毛泽东在湖北孝感地 区听汇报说 , 长风公社有人创造了亩产稻谷 “ 万斤田 ” 时 , 老人家说: 我不相 信 。当有人说这是经过农村工作部长亲自验收时 ,他说 :靠不住 ,谁验收也靠不 住 。 当听说妇女和男人一样干劲大 ,但是夜里干了活白天就没有劲时 , 毛泽东 说: 妇女和男人还是不能一个样啊! 要关心她们 , 要执行 “ 三期照顾 ”(月经
期 、怀孕期 、哺乳期) 今年三月我在成都会议上讲了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嘛 。群众 积极性越大越要关心群众 , 不要搞夜战 , 人过分劳累要害病的。(《毛泽东年 谱》 第 3 卷 514 页) 老人家对某些人的吹牛撒谎心知肚明 , 当面指出不留情面, 对群众特别是妇女的关怀却溢于言表 。毛泽东冷静与清醒清晰地表明了 :在党的 领导层中究竟哪些人是头脑发热的始作俑者?
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开端
新中国建立后 , 随着全国迅速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农业社极度缺乏有文化 的年轻人 。及时解决这一紧迫问题 ,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正在思考与解决的一个 重大现实问题 。一九五三年十二月 《人民日报》 就曾发表社论 《组织高小毕业生 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它成为日后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开端 。一九五五年 , 毛泽东在亲自编辑出版的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一书中 ,就曾提出过这样 的问题 :“全国合作化 ,需要几百万人当会计 , 到哪里去找呢?”毛泽东的答案 是 :“其实人是有的 ,可以动员大批的高小毕业生和中学毕业生去做这个工作。” (《毛泽东年谱》 第 2 卷 487 页) 接着 , 老人家于本书的 《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 化规划的经验》 一文 “按语 ” 中就明确指出 :“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 ,在那里是 可以大有作为的 ”。(《毛泽东年谱》 第 2 卷 495 页) 据此 , 团中央当年就立即开 始组织知识青年支援边疆建设 ,并于七月二十五日下发了 《关于响应党的号召 , 组织青年参加开垦荒地的几项意见》。 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在一次报告中还列举了 我国国土辽阔 ,但是可耕地面积有限 ,有一半还没有开垦的情况 ,并情绪激昂地 号召青年人到边疆去 ,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 向困难进军 。在党中央的号召 下 ,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北京市青年率先响应 ,成立了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 , 决心开发北大荒 ,并发出倡议书 。八月十六日,《中国青年报》 在显要位置刊登 了杨华 、庞淑英 、李连成 、李秉衡 、张生等五名发起人组织北京市青年垦荒队的 倡议书 。仅十余天时间 ,报名的就有两千多人 。经过综合挑选 ,六十人被选为第 一批垦荒队员 ,在黑龙江萝北县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知青垦荒点 。首都青年向垦荒 队伸出热情援助的手 ,两周时间就捐款七万多元 。北京团市委向垦荒队支援三十 五匹牲口 、十副新式农具 、两辆大车 、三千亩耕地的种子 、路费 、一年的口粮 、 每人一件老羊皮 ,合计三万一千五百元 。八月三十日上午 , 团中央召开一千五百
人的大会 ,隆重欢送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 。胡耀邦代表团中央把绣有“北京市青 年志愿垦荒队 ”几个金色大字的旗帜亲自交到杨华手中 。九月十日 ,垦荒队举行开 荒仪式 , 队员们创造了青年开荒的最高纪录 ,一副双轮双铧犁日开荒九亩多 。后又 有第二批 、第三批北京青年垦荒队奔赴北大荒 。随后 , 团中央先后在京 、津 、沪等 十多个省 、市组织了远征垦荒队 。从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五六年 ,奔赴北大荒萝北地 区的除北京青年垦荒队外 ,还有天津 、河北 、山东 、哈尔滨等省市总共十四批垦荒 队员 ,共二千六百多人 。青年垦荒队在茫茫荒原上建立了八个以自己城市命名的青 年集体农庄 ,号称“萝北八大庄 ”。此外 , 山东 、青岛 、莱阳等市县组织的青年垦 荒队八百人来到集贤荒原 ,建立了两个青年集体农庄 。牡丹江市青年三百三十人到 达黑龙江畔的莲花泡地区 ,建立了佳木斯青年集体农庄 。仅在一九五六年这一年, 全国就有近二十万名青年参加志愿垦荒 。 由城市下乡 、回乡 ,参加农业生产的青年 更多 。一九五六年一月开始制订 ,于一九五七年十月二十五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布的 《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 》 中指出 :“城市的中 、小 学毕业的青年 ,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 、就业的以外 ,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下 乡上山去参加农业生产 ,参加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伟大事业。”这里 ,下乡上山作 为独立条文纳入了国家的发展纲要 。正是在毛泽东批示的指引与激励下 ,全国上千 万中小学毕业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 ,满怀豪情奔赴农村 、边疆 ,投入轰轰烈烈的 农村社会主义建设 。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家居农村的回乡知识青年 ,也有少数家居城 镇的下乡知识青年 。他们的激情与实践 ,开启了过去从未有过的文化人当农民的新 的历史进程 。在这期间 ,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有关中小学毕业生安排的方针政 策 ,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中小学毕业生安排 ,与农村建设 、农业发展结合起 来 ,与劳动就业 、统筹兼顾结合起来 ,与垦荒扩耕 、边疆建设结合起来 。从毛泽东 作出批示 、发出号召 ,到国家确定方针 、纳入规划 ,彰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 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 、农业 、农村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积极探索 ,也预示着中 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基本思路与行动方案的初步形成。
三、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发轫
根据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公布的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全国人口超过六亿 , 由于 这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人口普查结果 ,结合后来“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设中
出现的某些问题 ,在我国主张节制生育的观点在国家决策层逐渐地占了上风 。其 实 ,早在一九五三年 ,政务院就指示卫生部对群众的节育实行帮助和指导 ,并批 准了卫生部修订的 《避孕及人工流产办法》, 指出国家提倡避孕 ,但不许做大的 流产手术 ,做节育手术要经有关部门批准 。到了一九五七年 ,卫生部又取消了对 人工流产手术的限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根据中央指示和毛泽东讲话精神制定 的 《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第二十九条就已明文规定 ,“除 少数民族的地区以外 ,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 ,宣传和推行节制生育 ,提倡有计 划地生育子女 ,使家庭避免过重的生活负担 ,使子女受到较好的教育 ,并且得到 充分就业的机会。”很显然 ,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以官方文件确定计划生育政策 的大方向 。大环境如此 ,从决策层到知识界 , 自然形成了一股节制生育问题的讨 论热潮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二日 ,毛泽东在会见南斯拉夫妇女代表团时 , 曾特别 谈到计划生育问题 。老人家说 :过去有些人骂我们提倡节育 ,但是现在赞成的人 也多起来了 。夫妇之间应该订出一个家庭计划 ,定一辈子生多少孩子 。这种计划 应该同国家的五年计划配合起来 。 目前中国的人口每年净增一千二百万到一千五 百万 。社会的生产已经计划化了 ,而人类本身的生产还是处在一种无政府和无计 划的状态中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对人类本身的生产也实行计划化呢? 我想是可以 的。(《毛泽东全集》 第 37卷 83 页) 在民主党派中 , 以邵力子为代表 ,在知识界 是以马寅初为代表 ,均为最活跃的节制生育的提倡者 。一九五七年一月 ,毛泽东 在国家计委呈报的 《关于一九五七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 上批示“人口非控制 不可 ”,当年底召开的八大三次会议 , 毛泽东又强调 :“计划生育也来个十年规 划 ”,并说 :“要提倡节育 ,少生一点就好了 ,要有计划生产…… ”这一时期的计 划生育政策 ,重点在避孕 、节育措施的宣传上 ,且主要是基于自愿 。史实证明, 无论是五十年代中期的计划生育政策的确定 ,或是六十年代计划生育体系的初步 构建 ,还是七十年代的全面拓展 ,都先后得到过毛泽东的支持与首肯 。所谓“错 批一人 ,猛增三亿 ”论 ,简直荒谬之极。
四、全民爱国卫生运动的缘起
在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二年国民经济恢复期间 ,为了改变旧中国不卫生状况 和传染病严重流行的现实 , 中央在全国普遍开展了群众性卫生运动 。抗美援朝期
间 ,为粉碎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阴谋 ,在中央防疫委员会的领导下 ,各地迅速掀 起了群众性卫生运动的新高潮 , 即 “ 除四害运动 ”。运动规模之大 ,参加人数之 多 , 收效之显著 ,都是空前的 。仅半年里 ,全国就清除垃圾一千五百多万吨 ,疏 通渠道二十八万公里 ,新建改建厕所四百九十万个 ,改建水井一百三十万眼 。 同 时 ,共扑鼠四千四百多万只 , 消灭蚊 、蝇 、蚤共二百多万斤 ,还填平了一大批污 水坑塘 ,广大城乡的卫生面貌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此后 , 当时的政务院发出继 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 ,要求着重抓好城市厂矿 ,并把突击活动与经常保洁 结合起来 。随着工作的开展 ,不少厂矿建立了清洁队 ,卫生扫除日等各种制度; 保持车间 、居室 、食堂 、厕所的内 、外环境清洁整齐 ,从而使职工患病率逐渐下 降 ,健康水平有所提高 ,促进了生产任务的发展 。一九五五年冬 ,毛泽东同志在 亲自起草的一个通知说 :把爱国卫生运动和“ 除四害 ”讲卫生结合起来 ,对防治 人畜疾病 ,保障健康起到很好的作用。《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 要》 则进一步明确把“ 除四害 ”讲卫生列入其中的内容 。在党中央及各级政府领 导下 ,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加 , 同样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许多城乡清除了大量 的垃圾 、污物 ,“ 四害 ”大大减少 , 面貌焕然一新 。一九五六年一月十二日,《人 民日报》 发表了题为 《除四害》 的社论 , 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消灭老鼠 、麻 雀 、苍蝇 、蚊子 。尽管当初将麻雀定为“ 害鸟 ”确有不妥 ,但“ 除四害 ”活动对 传染病和流行病的防治 ,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特别是在一九六〇年先后召开 的全国农村和城市卫生工作现场会议上 ,又重点介绍 、推广了山西秸山县 、广东 佛山市两个改造旧农村 、旧城市卫生面貌的先进典型经验 ,使各地爱国卫生运动 有了新的发展。
五、注重对敌斗争“给出路”政策的肇始
所谓政策 ,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而制定的行 动准则 、规范 ;所谓策略 ,则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的相应的行动方 针 、斗争方式和手段 。早在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七日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 于工商业政策的党内指示中就明确指出 :“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 点 ,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 。一个革命政党的任何行动都是实行政策 ,不是 实行正确的政策 ;就是实行错误的政策 ;不是自觉地 ,就是盲目地实行某种政策。
所谓经验 ,就是实行政策的过程和归宿 。政策必须在人民实践中 ,也就是经验中, 才能证明其正确与否 ,才能确定其正确和错误的程度 。但是 ,人们的实践 ,特别是 革命政党和革命群众的实践 ,没有不同这种或那种政策相联系的 。 因此 ,在每一 行动之前 ,必须向党员和群众说明我们按情况规定的政策 。否则 ,党员和群众就 会脱离我们政策的领导而盲目行动 , 执行错误的政策 。”(《毛泽东年谱》 下卷 288 页) 他们的子女或亲友 。这就把后来某些人对毛泽东“诛九族 ” 的诬陷区别 开来 。毛泽东对 《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 》 曾作过多 次修改 ,在关于如何处理农村中的反革命分子一条中 ,就将其中的一段专门修改 为 :“对于由合作社管制生产的反革命分子 ,合作社应当采取同工同酬的原则 ,给 他们以应有的劳动所得 。对于反革命分子的家属 ,只要他们没有参与犯罪行为 ,应 当允许他们入社 ,并且应当同一般社员同等待遇 ,不要歧视他们。”(《毛泽东年 谱》 第 2卷 507 页) 铁的事实 ,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所确立的一贯的以德治国与共产 党人施行“仁政 ”的思想。
相关文章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二册第七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二册第六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第一个五年计划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二册第五章 党的建设与七届四中全会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二册第三章 巩固新生政权与推动社会建设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二册第二章 持续推进民主革命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二册第一章 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十三章 媒体传播的基本原则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十二章 媒体传播与社会舆论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十一章 历史过程的社会价值评判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十章 历史事件的社会价值评判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九章 历史人物的社会价值评判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八章 社会价值评判的形式及影响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