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就不得不回顾新中国的历史发展脉络 ,毛 泽东之所以会在相继推进政治大革命与经济大革命并取得一定胜利之后 ,毅然再 次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具体地讲 , 主要是来自于老 人家的三个 “ 不太满意 ”:一是对以刘少奇为代表的党内一批高层领导试图走资 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不太满意 ;二是对当时国家政治体制的不太满意 ;三是对我 们执政的党员干部队伍(领导管理层) 中存在相当一部分当官做老爷的人的现实 状况不太满意。
第一 ,毛泽东对刘少奇的不太满意之处 ,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 :首先是在解放 初期的政治大革命阶段中 ,刘少奇求稳怕变 ,缺少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持续推向社会 主义革命的锐气 ,一再宣扬“巩固新民主主义新秩序 ”及“剥削有功 ”等论调 ;其 次是在五十年代末期的经济大革命阶段中 ,先是总结推广河北徐水人民公社放卫 星 ,大刮共产风的所谓“试点 ”经验 ;后则临阵慌乱 ,主张缺少底线的退够 ,或明 或暗地支持将所有制改造退到合作化以前的以私有制为主体 ;再次是在六十年代中 期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 ,偏离依靠群众同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展开斗争的大方 向 ,大力推广自己牵头在河北省抚宁县卢王庄公社桃园大队总结的矛头对准基层领 导干部的所谓“ 四清与四不清 ” 的矛盾 , 以及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与人海战术的形 “左 ”实右的以清经济问题为主的“桃园经验 ”。
第二 ,毛泽东对国家政治体制的不太满意之处 ,主要表现在他不满苏联式的政 治体制 。新中国建国时 , 由于诸多原因 ,我国不得不几乎全照搬了苏联的一整套政 治体制 ,但毛泽东却不很满意 。他认为苏联式体制的最大特点是“高度集权 ”,而 这种集权一旦缺少群众的有力监督 ,就有可能以“党的领导 ”之名 ,塞进个人的私 货 。苏联式体制的弊病很大 ,容易导致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甚至会演变为修正主 义 。毛泽东认为苏联之所以变修 ,其根本原因就在政治体制上 。因此 ,毛泽东搞文
化大革命的主要目的 ,就是在进行思想领域自我革命的基础上 ,推动政治体制改 革 ,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为了打破这种僵化的领导体制 ,毛泽东 甚至允许造反派在一定时期内“踢开党委闹革命 ”,进行党的自我革新 。毛泽东在 文化大革命中 ,创建了一套完全不同于苏联体制的新政治体制 , 比如革命委员会、 三结合领导班子 、非党员群众参加整党以及工农兵大学生 、赤脚医生等等 ,这都是 苏联体制中完全没有的东西 。再比如直接推选王洪文 、李素文 、姚连尉 、陈永贵、 吴桂贤 、孙健等这样由普通工人 、农民 、营业员成长起来的干部 ,分别担任党的副 主席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政府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职务 。这或许是老人家 在参照了“ 巴黎公社 ”选人用人的原则后所作出的抉择 ,它也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
第三 , 毛泽东对干部队伍的不太满意之处 , 主要是不满干部队伍中有的人 贪图安逸享乐 , 脱离群众 。他在一九六七年曾说过:“建国十八年了 , 我们脱 离了群众 。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二年群众欢迎我们 , 那个时候干部吃住很简 单 , 吃小米饭 , 住帐篷 。进城后搞薪金制 , 群众就不欢迎我们了 。搞薪金制 、 搞军衔制我从来就反对 , 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系群众 。一九五 二年以后群众对我们冷淡了 , 我们党脱离了群众 , 群众不欢迎了 , 这次文化大 革命就是要改变我们脱离群众的问题 。”(参见 《毛泽东全集》 第 49 卷 405 页) 由此可见 , 毛泽东试图通过文化大革命 ,对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进行一次彻底 的整顿 。他一九六九年又说:“你是共产党员 , 是整个人民群众中间比较更觉 悟的一部分人 , 是无产阶级里面比较更觉悟的一部分人 。多少年我们都是没有 啥薪水的 , 没有定八级工资制 , 就是吃饭有个定量 。现在进了城 , 这个进城 , 是好事 , 不进城 ,蒋介石霸住这些地方了 ; 进城又是坏事 ,使得我们这个党不 那么好了 。现在我们自己也提出这个口号 , 叫整党建党 。每一个支部 , 都是要 重新在群众里头进行整顿 。要经过群众 , 不仅是几个党员 ,要有党外的群众参 加会议 , 参加评论 。”与此同时 , 对共产党夺取政权后党内外仍然存在着复杂 的阶级斗争这一客观事实 , 毛泽东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 。早在一九六二年九 月 , 他在修改八届十中全会公报时 , 就特意加写了一段话:“被推翻的反动统 治阶级不甘心于灭亡 , 他们总是企图复辟 。 同时 ,社会上还存在着资产阶级的
影响和旧社会的习惯势力 ,存在着一部分小生产者的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 , 因 此 , 在人民中 , 还有一些没有受到社会主义改造的人 , 他们人数不多 , 只占人 口的百分之几 ,但一有机会 , 就企图离开社会主义道路 ,走资本主义道路 。在 这些情况下 , 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就阐明了的一条 历史规律 , 我们千万不要忘记 。”(《毛泽东年谱》 第 6 卷 158 页) 尤其应当引 人关注的是 , 自一九六四年开始 , 毛泽东先后开始明确提出了关于党内走资本 主义道路当权派和官僚主义者阶级的概念 。 当年五月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上批示 说:“这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领导人 , 是已经变成或者正在变成吸工人血的资 产阶级分子 。”这是毛泽东首次提 “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领导人 ”。当年十二月十 二日 , 毛泽东阅读了薄一波报送的在洛阳拖拉机厂蹲点的第八机械工业部部长 陈正人给薄写的信 。信中说: 经过蹲点 ,“开始发现了厂里从不知道的许多严 重问题 。这些问题 , 如果再让其继续发展 , 就一定会使一个社会主义的企业有 蜕化为资本主义企业的危险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 一部分老干部在革命胜利 有了政权以后 ,很容易脱离群众的监督 , 掌管了一个单位就往往利用自己的当 权地位违反党的政策 , 以至发展到为所欲为 。而像我们这些领导人 , 官僚主义 又很严重 ,对下面这些严重情况又不能及时发现 。这就是在夺取了政权之后一 个十分严重的危险 。”薄一波在旁边批道 :“这是个问题 。所以成为问题 , 主要 是由于我们多年来没有抓或很少抓阶级斗争的缘故 。”毛泽东接着就批了一段 分量更重的话:“我也同意这种意见 。官僚主义者阶级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 是两个尖锐对立的阶级 。”(《毛泽东年谱》 第 5 卷 445 页) 陈正人在信中还写 道:“干部特殊化如果不认真克服 , 干部和群众生活距离如果不逐步缩小 , 群 众是必然会脱离我们的 。”毛泽东又写了一段批语 :“管理也是社教 。如果管理 人员不到车间 、小组搞 ‘ 三同 ’(指同吃 、 同住 、 同劳动), 拜老师学一门至几 门手艺 ,那就一辈子会同工人阶级处于尖锐的阶级斗争状态中 , 最后必然要被 工人阶级把他们当做资产阶级打倒 。不学会技术 , 长期当外行 , 管理也搞不 好 。 以其昏昏 , 使人昭昭 , 是不行的 。”(《毛泽东年谱》 第 5 卷 445 页) 显 然 , 毛泽东这时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严重性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他担 心 , 干部严重脱离群众的状况如果发展下去 ,会变成 “ 官僚主义者阶级 ”,“最
后必然要被工人阶级把他们当做资产阶级打倒 ”。 当时主持中央 “ 一线 ”工作 的领导人和许多大区 、省一级的领导人对此却没有作出相应的反应 。这使毛泽 东非常不满 。毛泽东又在同一份工作报告上批示:“这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领 导人 , 是已经变成或者正在变成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 , 他们对社会主义革 命的必要性怎么会认识足呢? 这些人是斗争对象 、革命对象 ,社教运动绝对不 能依靠他们 , 我们能依靠的 , 只有那些同工人没有仇恨而又有革命精神的干 部 。”(《毛泽东年谱》 第 5 卷 445 页) 同时 , 在一份外事工作情况报告的批示 中 , 再次使用了 “ 官僚资产阶级 ” 的用语:“他们(指外宾) 看我们的干部关 系不准确 , 我们国内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 , 他们不感觉 , 我们的大批官僚资 产阶级坏干部在他们看来正是好人 。”
自一九五九年以来 ,在党内高层领导中对形势估计 、农村“包产到户 ”等问 题的意见分歧 ,一步步累积起来 ,更使毛泽东认定问题必然首先出在党的上层。 中国会不会放弃社会主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关键还不在城乡基层 ,而是在上 层 ,尤其是中央 。如果在中国自上而下地出修正主义 ,它的危险比自下而上地出 修正主义要大得多 ,也快得多 。至此 ,他对如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防止资本主 义复辟的关注重点有了很大变化 。一九六五年一月十四日 , 中共中央发布 《农村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 第一次明确提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 当权派的概念 。文件指出 :“这次运动的重点 ,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 当权派 ”。“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有在幕前的 ,有在幕后的 ”,从中央 到地方 , 层层都有 。 同时肯定干部的多数是好的或比较好的 , 要尽快解脱他 们 ,逐步实行群众 、干部 、工作队 “ 三结合 ”;工作方法要走群众路线 ,不要搞 神秘化 ,也不要搞人海战术 ;“ 四清 ”要落实在建设上面 ,增产要成为搞好运动 的标准之一(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5 卷 470 页)。 在此前后 , 毛泽东多次分别 在不同的场合公开地提出 “ 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怎么办?” 的问题 。这些都十分清 楚地表明 , 如何选择恰当的时机与突破口 , 或者说运用哪种方式才能充分发动 群众自下而上地揭露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阴暗面 , 统筹解决这些问题 , 从而不断推进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 , 这是毛主席当时经常考虑的重 大课题。
第一节 戏剧改革与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
中国向何处去? 是走社会主义道路 ,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 , 特别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这个根本问题很快就摆在 中国人民的面前 。围绕着这个根本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内尤其是高层领导之间一直存 在极其尖锐 、复杂 、激烈的斗争 。特别是一九五九年以后 ,党内外有的人利用党的 工作某些失误与三年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暂时困难 ,勾结国内外的敌对分子 ,依靠其 窃踞的部分权力及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 ,从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个领域里向以毛 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发动了猖狂的进攻 ,企图瓦解社会主义经济 ,颠覆 无产阶级专政 ,实行资本主义复辟 。在这个关键时刻 ,毛泽东认真研究并总结了我 国和国际无产阶级专政的经验 ,特别是吸取赫鲁晓夫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在苏联实 行资本主义复辟的惨痛历史教训 ,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阶级和阶级斗争 的光辉理论 ,为全党和全体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针对突出地表现在思想文化战 线上的严重阶级斗争 ,毛泽东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并采取了相应的举措 。一九六 二年八月九日 ,毛泽东在主持召开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资本主义思 想 ,几十年 、几百年都存在……社会主义才几十年 ,就搞得干干净净?历代都是如 此 。苏联到现在几十年还有修正主义 ,为国际资本主义服务 ,实际是反革命。”“改 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不等于解决了意识的反映 。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的 所有制 ,不等于政治上 、思想上的斗争没有了 。思想意识方面的影响是长期的。” “修正主义的国内根源是资本主义残余 , 国外是屈从资本主义的压迫 ”。(《毛泽东 全集》第 45卷 168页) 同年九月二十四日 ,毛主席在亲自主持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 全会上 ,再次指出 ,“要承认阶级长期存在 ,承认阶级与阶级斗争 ,反动阶级可能 复辟 。要提高警惕 ,要好好教育青年人 ,教育干部 ,教育群众……老干部也要研究 教育 。不然我们这样的国家还会走向反面……所以我们从现在起 ,必须年年讲 ,月 月讲 ,天天讲 , ……使我们对这个问题 ,有一条比较清醒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 线。”(《毛泽东全集》第 45卷 225页) 老人家反复强调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 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指出了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 向全国人民发出“千万不 要忘记阶级斗争 ”的伟大号召 ,着重指出要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
资产阶级之所以可以实行它对国家政治的垄断 ,不光是通过它对警察 、军队、 法庭及整个国家机器的控制(也包括通过对符合自己利益的政客直接给予大量的资 助使其当选), 还因为它能控制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 。后者的控制是通过资本对文 化 、教育等方面的控制 ,通过它在市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而实现的 ,反对资产阶级 思想意识形态的文化和教育很难得到有效传播 。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多数工 人在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形态影响下 ,并不认为资本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是不合理 的 ,反而认为个人的财产就是应当由个人来支配 , 即便是雇有成千上万工人的个人 财产 ,也是同样 。工人只不过要求他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的权利受到保护罢了。
社会主义革命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权力结构 ,但人们的主体意识 ,从总体上看, 还是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占有主导地位 。这种意识是不会马上就改变的 ,改变是 要花时间的 。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意识是和它的社会存在密切相关的 。当劳动还只 是谋生手段而不是像马克思所说的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的条件下 ,每个人都 会在日常生活中 , 即便是无意识的 ,面临着那种自己的行为出发点是为个人谋利还 是为阶级谋利的选择 。只有当机械化 、 自动化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后 , 当生活所需的物质 、精神财富丰富到人们不必为基本生活所需发愁时 ,才具备 劳动不是谋生手段的物质基础 ,才有劳动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的可能 。即便 是到了那时 ,为谁谋利的思想斗争还是会有的 , 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但是世界 上的财富是有限的 。只不过那时以全局利益出发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不光在危机 时 ,而且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罢了。
因此 ,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不光是要同生产资料私有制决裂 ,但更重要的是它 以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至上的社会准则替代了以资产阶级的个人利益至上的社会准 则 。在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占社会思想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条件下 ,是不可能 维护工人阶级的最高利益 , 即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以全局利益出 发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形态没有占主导地位以前 ,西方固有的思想意识形态只能把 刚刚革命后的社会主义引向资本主义 。这是因为 ,每个人光为自己着想 , 以个人利 益出发是符合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的 ,但不符合无产者的阶级利益 。在社会主义社 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之间 ,只有后者才是符合人人为自己的社会 。这也是社会主义社 会在改造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形态上所面临的困难。
鉴于当时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内宣传混乱的状况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毛泽东正式向中央提出“对修正主义有办法没有?”这一问题 ,要求中央组织一些 人专门研究这一问题 ,要求文化部门宣传部门对越来越多的“帝王将相 、才子佳 人 ”戏保持警惕。(《毛泽东年谱》第 5卷 177页)一九六三年九月二十七日 ,毛泽 东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直接批评了文学和艺术界出现的种种问题 :“帝王将相 ,家 院丫头 ,保镖的人 ,黄天霸之类 ,那个东西不行 。……现在经济形势已经改变了, 是社会主义经济了 。上层建筑应该适应这个经济形式 ,上层建筑的形式也应该有所 改变 , 内容也应该有所改变 ”。(《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264 页) 十一月 ,毛泽东又 指示文化部 :“《戏剧报》 尽是牛鬼蛇神 , 听说最近有些改进 ,文化方面特别是戏 剧大量是封建落后的东西 ,社会主义的东西少 ,在舞台上无非是帝王将相 。文化部 是管文化的 ,应该注意这个方向的问题 ,为之检查 ,认真改正 。如不改变 ,改名为 帝王将相 、才子佳人部 ,或者外国死人部。”(《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285 页) 十二 月十二日 ,毛泽东在一份反映柯庆施大抓故事会和评弹改革的材料上批示 ,再次尖 锐地指出 :“各种艺术形式——戏剧 、曲艺 、音乐 、美术 、舞蹈 、电影 、诗和文学 等等 , 问题不少 ,人数很多 ,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 ,至今收效甚微 。许多部 门至今还是‘死人 ’统治着 。不能低估电影 、新诗 、民歌 、美术 、小说的成绩 ,但 其中的问题也不少 。至于戏剧等部门 , 问题就更大了 。社会经济基础已经改变了, 为这个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部门 ,至今还是大问题 。这需要从调查研究 着手 ,认真抓起来 ”。“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 ,却不热 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 , 岂非咄咄怪事。”(《毛泽东年谱》第 5卷 288页)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七日 ,毛泽东对文化部文艺处五月八日报送的《关于全国 文联和各协会整风情况的汇报(草稿) 》 做出批示 :“此件送刘 、周 、邓 、彭 、康 生 、定一 、周扬 、吴冷西 、陈伯达同志阅 。阅后退毛 。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 物的大多数(据说有少数几个是好的), 十五年来 ,基本上(不是一切人) 不执行 党的政策 ,做官当老爷 ,不去接近工农兵 ,不去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最近几 年 ,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 。如不认真改造 ,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 ,就要变成 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368 页) 这是当年毛主 席关于文艺工作的第二个著名批示 。文艺部和全国文联各协会相应再次进行整风。
七月七日 ,毛泽东提名成立文化革命五人小组 ,组长彭真 ,成员康生 、陈伯达 、吴 冷西、周扬。
哲学 、历史和文化 、文艺一样 ,都属于上层建筑 ,都是极具阶级性的 。所以, 在这个时期 ,毛泽东在批判文化文艺的封资修倾向的同时 ,也对哲学界杨献珍的 “合二而一 ” 的哲学观提出了批判 。认为杨献珍的合二而一 ,其实就是阶级调和 论 。要是他那个东西成立 ,那修正主义和马列主义也可以合二而一 ,资本主义和社 会主义也可以合二而一 ,对立统一的任何东西 、是非不同的都可以合二而一 。这是 机械主义 ,庸俗辩证法 ,不是马列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八月十八 日 ,毛泽东北戴河召集康生 、陈伯达 、吴江 、关锋 、龚育之 、邵铁真谈哲学问题, 提出“哲学家要下乡……参加阶级斗争 ,不搞阶级斗争 ,搞什么哲学 。……搞哲学 的人 , 以为第一是哲学 ,不对 ,第一是阶级斗争 。压迫者压迫被压迫者 ,被压迫者 要反抗 ,想出路 ,采取寻找思想武器 ,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 ”他批评大学文科 “从书本到书本 ,从概念到概念 ”,要求大学文科的“教授 、助教 、行政工作人员、 学生统统下去……理科的现在不动 ”。毛泽东的这次谈话非常重要 ,他不但谈自然 辩证法 ,谈微观无限 、物质无限可分 ,对杨献珍的合二而一继续进行了批判 ,还谈 到宋明理学 、禅宗 ,主观唯心论 ,客观唯心论 ,还说 《红楼梦》 是讲阶级斗争的, 阶级斗争激烈 ,几十条人命,《红楼梦》 写出两百多年了 ,研究红学的到现在还没 有搞清楚 ,可见问题之难 ,等等。(参见《毛泽东年谱》第 5卷 388页) 当时文艺作 品流行写“ 中间人物 ”,这是“合二而一 ”的哲学观在文艺领域的反映 。很多知识 分子搬出所谓“三十年代传统 ”,说“今不如昔 ”,这实际上就是否定毛主席倡导的 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否定文艺的延安道路 ,否定知识分子必须要改造思想。
与此同时 ,也有不少革命知识分子自觉响应毛泽东的伟大号召 ,在哲学 、经 济 、史学 、文学 、新闻 、戏剧各界开展了对资产阶级的大批判 ,在意识形态领域里 对资产阶级进行了大反攻 。众所周知 ,革命通常是需要由一个地方打开缺口的 ,而 文艺革命就是由京剧打开缺口的 。以京剧革命为主要标志的文艺革命从一定意义上 讲 ,是震撼世界的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开端 。人们冲破了党内一小撮走 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阻挠与压制 ,通过对现代戏剧的大力创作展演 ,尤其是对作 为国粹的京剧的改革与创新 ,冲开了缺口 ,掀起了文化大革命的洪流 。在有关领导
的高度重视与广大演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 ,文艺界创作排演出了一批以北京京剧一 团的革命现代京剧《芦荡火种》 为代表的反映现代革命题材内容的新剧目 。六月五 日至七月三十一日 ,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胜利举行 。演出期间 ,毛 泽东亲自观看了革命京剧 《芦荡火种》 的演出并做了重要指示 :“要突出武装斗 争 ,改名为 《沙家浜》 ”。(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377 页) 这对勇于投入戏剧 改革的文艺工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 。接着 ,毛泽东还观看了 《红灯记》《智 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 等优秀剧目并接见了全体演员 。这次观摩演出的成功, 开拓了无产阶级文艺发展的崭新纪元。
关键时刻 ,毛泽东再次明确指出 :“在政治思想领域内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 之间谁胜谁负的斗争 ,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才能解决 ,几十年内是不行的 ,需要一 百年到几百年的时间才能成功 。在时间问题上 ,与其准备短些 ,宁可准备长些 ,在 工作问题上 ,与其看得容易些 ,宁可看得困难些 。这样想 ,这样做 ,较为有益 ,而 较少受害。”(《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370 页) 一九六四年七月至九月 ,毛泽东又指 示把三十九个 《文学艺术资料》(批判资产阶级权威的准备) 发到全党县一级 ,其 中包括吴晗的《海瑞罢官》 和邓拓的《燕山夜话》 等材料 。在毛泽东的直接发动与 指导下 ,思想文化战线展开了一场群众性的批判运动。
第二节 历史的沉思: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三月十五日 ,毛泽东乘专列离开北京去外地巡视 。毛泽东到达的第 一站是武汉 ,住在东湖宾馆 ,他在这里一住就是一个半月 。毛泽东初来的十几天, 既没有到外面视察 ,也没有要求当地领导人来谈工作 ,只是一个人单独地看书和思 考 。对于执政已达十五年之久的共产党内 ,是否也会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 层 ,老人家早就有所警觉 。当一九五六年波兰 、匈牙利出乱子时 ,毛泽东就在十一 月十五日召开的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讲过 ,“生产关系搞得不对头 ,就要把它推 翻 。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思想 、舆论)要是保护人民不喜欢的那种生产关系 ,人民 就要改革它。”“有几位司局长一级的知识分子干部 ,主张要大民主 ,说小民主不过 瘾 ,他们要搞的‘大民主 ’,就是采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国会制度 ,学西方的‘议会
民主 ’‘新闻自由 ’、‘言论自由 ’那一套 。这是缺乏马克思主义观点 ,缺乏阶级观 点 ,是错误的 。民主是一个方法 ,看用在谁的身上 ,看干什么事情 。我们爱好的是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大民主 ,它是对付阶级敌人的 , 民族的敌人也是阶级敌人 。大民 主也可以用来对付官僚主义者 。县委以上的干部有好几十万 , 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 他们手里 。如果不搞好 ,脱离群众 ,不是艰苦奋斗 ,那么 ,工人 、农民 、学生就有 理由并赞成他们 。我们一定要警惕 ,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毛泽东年谱》 第 3卷 34页)据工作人员回忆 ,毛泽东在最初这段时间里吃饭不香 ,饭量减少 ,经 常打的乒乓球也很少打了 ,而散步的时间增长了 。平日毛泽东散步时 ,喜欢跟站岗 的哨兵 、工作人员说说话 ,而这些天毛泽东只是一个人静静地散步 ,一边走一边思 考 。毛泽东当时主要思考的问题 :一是苏联已经出现的修正主义者上台的局面会不 会在中国重演?二是为什么中央高层会一再出现反对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实现农民 共同富裕的声音? 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毛泽东思来想去 ,认为创办人 民公社推动大跃进 、大建设 ,虽然因经验不足曾出现过某些失误 ,但那毕竟是九个 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关系 。因为几千年的历史早已证明 ,个体单干的小农经济可以让 少数农民致富 ,但要让全体农民都致富那是不可能的 。分田单干的道路肯定不行, 只有走人民公社这样由合作化到集体化的道路 。既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办人民公社 没有错 ,那么为什么也会遭受影响长达三年的重大挫折呢? 毛泽东想到的答案 :首 先是领导层的思想问题 。不少当权派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革命理想丧 失 ,革命精神消退 。其次是群众的思想觉悟问题 。不少人私心太重 ,大家都想少出 力 、多享受 ,只想获取 ,不想奉献 ,失败就在人的觉悟上 ,如果能让大多数人都有 像张思德 、 白求恩 、雷锋那样的共产主义觉悟 ,社会主义建设就一定能够成功 。那 么什么是修正主义呢? 毛泽东在批评苏联变成“修正主义 ” 国家时 ,是这么说的: “苏联已经形成一个特权阶层 ,控制了苏联党政和其他重要部门。这个特权阶层 ,把 为人民服务的职权 ,变为统治人民群众的特权 ,利用他们支配国家财富的权力 ,侵 吞苏联人民的劳动成果 , 占有远比苏联一般工人和农民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收 入 ,而且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 ,营私舞弊 ,贪污受贿 ,化公为私 。他们在生活上完 全脱离了苏联劳动人民 ,过着寄生的腐朽资产阶级生活 。这个特权阶层在思想上已 经完全蜕化 ,背离了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传统 ,抛弃了工人阶级的远大理想 。他们
自己背叛革命 ,还不准别人革命 。他们唯一的考虑 ,就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经济地位 和政治统治。”毛泽东认为 :革命成功后 ,很多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退化了 ,革命精 神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追求生活舒适 ,追求物质享受 ,这种思想就是修正主义。 毛泽东在批评苏联共产党变“修 ”的同时 ,也深深感到中国共产党内有一股力量正 在向修正主义靠拢 ,一个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阶层正在逐步形成 。因此 ,毛泽东 提出要“反修防修 ”,要阻止中国共产党“变修 ”。毛泽东不止一次地说:“苏联修正 主义正是有了一个特权阶层 ,把列宁的党变成了修正主义的党 , 国家也变了颜色。 我们决不能像他们。”(参见 《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 训》 一文 ,“人民日报 ”1964年7月14 日) 当然 ,在共产党内也有不少高层领导能 够理解毛泽东为什么要搞“反修防修 ” 良苦用心。比如中共元老谢觉哉就说过:“中 国历史上一直是‘官国 ’,当官做老爷的特权思想一代又一代传下来 ,从古代到民国 都是如此 ,有很厚的土壤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打破‘官国 ’传统的人是毛主席 ,共 产党的官就是不能当官做老爷 ,要为人民服务 ,这是党的宗旨 。可是我们共产党进 城了 , 当官的特权跟着就来了 ,很多人感到这是天经地义 。我的亲戚要我帮忙安排 工作 ,觉得这是正常的 ;我的孩子也要坐我的小车 , 吃得比别人好 ,穿得比别人 好 ,也感到很正常。可我感到这些对我们党来讲 ,是不正常的 ,非常危险的。”
毛泽东认为防止特权阶层形成的有效办法之一 ,是减少并降低官员们的物质待 遇 。在毛泽东的主导下 ,一九六五年二月中央军委做出的 《军官减薪决定》 指出: “军队现行的工资标准 ,是全国各类工资中较高的一种 ,它同我军与人民群众同甘 共苦的优良传统不相适应 。因此 ,必须降低现行的军官薪金 ,这样有利于保持和发 扬我党我军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当共产党胜利之后 ,毛泽东仍然要求大家继续 过艰苦朴素的生活 ,这时有的干部就不满了 。战争时期因为没有条件享受 ,只能提 倡艰苦奋斗 ,所以也没有人埋怨毛泽东 ;胜利之后有条件享受了 ,毛泽东继续提倡 艰苦奋斗 ,不让大家享受 ,干部们自然就有怨言了 。四月二十八日 , 中央军委副主 席贺龙 、总参谋长罗瑞卿 、副总参谋长杨成武来东湖面见毛泽东 。这次他们是来向 毛泽东请示取消军衔制以后的军装式样问题 。取消军衔后 ,军装上不再使用表示军 衔的奖章 、领章 、大檐帽 ,官兵一律戴解放帽 、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 。毛泽东说: “我赞成走回头路 ,恢复到老红军的样子 , 只要一颗红星 ,一面红旗 ,其他的军衔
牌牌统统都去掉 。我看到那些牌牌就不舒服 ,过去没有牌牌打胜仗 ,现在有了牌 牌 ,我看倒是要打败仗了。”(《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492 页) 接着 ,毛泽东开始安 排自己重上井冈山的行程。
井冈山是毛泽东创造奇迹的起点 ,毛泽东对井冈山情有独钟 。一九二七年毛泽 东等人被蒋介石“逼上井冈山 ”,从此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红色根据地 。而奠 定 “ 毛泽东思想 ”基础的几部重要著作——《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 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等 ,都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撰写的 。每 当毛泽东遇到困难或者挑战时 ,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井冈山 。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 上 ,毛泽东说 :“你解放军不跟我走 ,我就上井冈山组织红军。”一九六七年“二月 逆流 ”时 ,毛泽东说 :“这次文化大革命失败 ,我就和林彪撤出北京 ,重上井冈山 打游击。”一九七一年“九一三 ”事件前 ,毛泽东对林彪亲信黄永胜说 :“如果解放 军跟你黄永胜走 ,我就到井冈山找红军去!” 由此可见 ,在毛泽东心目中 ,“上井冈 山 ”是他遇到最糟糕情况时的最终对策 。毛泽东认为 ,在井冈山上他可以激发起灵 感 ,思索出答案 ,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斗争方式和武器 。毛泽东一路上带着满心的沉 思 , 回到他赤手空拳创业的起点井冈山 ,宛如一个哲人到山上苦苦思索真理。
五月二十五日 ,毛泽东向专程陪同前来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吐露心迹时 认真地说 :“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 ’看得那么严重? 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 所有制的基础变了 , 中国的整个经济体制就会改变 ,就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但中 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走不通 , 因为帝国主义们不会让中国真正富强起来的 。美国对 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既合作又排挤 ,怎么可能允许落后的中国独立发展 ,后来居 上? 况且中国的人口多 、民族多 ,封建社会历史长 ,近代又被帝国主义弱肉强食, 搞得民不聊生 。我们在这样的条件下搞资本主义 , 只能成为别人的附庸。”毛泽东 首先说了他不同意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第一个理由 :“帝国主义国家不允许中国 后来居上 , 中国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别人的附庸。”
毛泽东接着对张平化说 :“帝国主义从第一天起 ,就眼睛盯着中国这个大市场, 准备对我们弱肉强食 。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 ,如果我们搞了资本主义, 外面的帝国主义和国内的资产阶级来一个内外夹攻 ,联合起来压迫榨取老百姓 ,到 时候我们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 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就要牺牲劳动人民的根本
利益 ,这就违背了共产党的原则宗旨。”接着 ,毛泽东又说了他不同意中国走资本主 义道路的第二个理由:“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就要牺牲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他继续对张平化说 :“战争时期容易检验路线的正确不正确 ,打胜仗的路线就 是正确路线 ; 和平时期检验路线的正确不正确 ,就要难得多 ,不能光看成绩和错 误 ,还要看举什么旗帜 ,走什么道路 。走资本主义道路 ,在一定的时间内可能会有 些成绩 ,但长久地看 ,就不行了 。过去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今后中国要走 资本主义道路 ,我看还是走不通 。要走的话 , 国内的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都会激 化 ,我们这个国家就不安稳了 。搞不好 ,还会被敌人所利用 , 四分五裂 ,危险得 很 。印度不是分裂了吗?”这里毛泽东再说他不同意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第三个 理由 :“中国搞资本主义 ,搞不好 , 国家就有分裂的危险。”
最后毛泽东说 :“我反复说 ,我们一定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坚决走社会 主义的道路 。我没有私心 ,我想到中国的老百姓受苦受难 ,他们是想走社会主义道 路的。”毛泽东最后表明自己的心迹 :“我不是出于个人的私心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而是中国的老百姓希望走社会主义道路。”(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494 页) 毛 泽东期待张平化在自己死后 ,能把自己吐露的这些“心迹 ”告诉后人 ,让后人能对 自己做出公正的历史评价。
与此同时 ,毛泽东在山上还有过一次关于民主问题的重要谈话 ,时任江西省公 安厅厅长的王卓超后来回忆道 :“记得那天下午主席像老师考学生一样问我们井冈 山精神是什么 。我们回答说艰苦奋斗 。他笑了 , 叫我们再想想 ,说艰苦奋斗只是一 个方向 , 只是一点 ,还差两点 ,要从制度方向想 。汪东兴加了一条支部建在连上。 主席点点头 ,继续说 :在井冈山时 ,我们摸索了一套好制度 、好作风 ,现在比较提 倡的是艰苦奋斗 ,得到重视的是支部建在连上 ,忽视的是士兵委员会 。支部建在连 上 ,随着我们掌握政权 ,现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建有党的组织 ,成为领导机构 。党的 力量加强了 。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实行政治民主 ,保证我们党不脱离群众 , 比井 冈山时士兵委员会就要差多了 。全国性的政治民主更没有形成为一种制度 、一种有 效的方式 ,井冈山时期士兵委员会是有很大作用的 。主席将井冈山士兵委员会的作 用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他重新提起 《井冈山的斗争》 一文中他写过的话:‘中 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 ,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 。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 ,将是破
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的武器 ’”(《毛泽东全集》 第4卷 142 页)。这段谈话 表明 ,毛泽东正在考虑“全国性的政治民主 ”以及民主如何形成制度 ,如何才能找 到民主实现的“有效的方式 ”等问题 。在毛泽东看来 ,像“士兵委员会 ”这样的可 以对“党支部 ”进行监督和制衡 ,并参与连队管理的群众组织 ,将成为中国实行民 主的一个重要方式 。从这里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点文化大革命时毛泽东所采取的 一些重大举措的端倪了。(参见《毛泽东全集》第4卷 133页)
那么 ,文化大革命前夜的毛泽东 ,其所面临的社会结构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呢?一般用“两个阶级 ,一个阶层 ”来概括 , 即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 层 。但这种概括其实忽略了一个当时最强有力的阶层 , 即管理领导者阶层 。这个阶 层曾经是中国革命的中坚和领导力量——由于中国革命被迫选择了武装斗争的道 路 ,在漫长的战争年代 ,培育出了千千万万的各级干部 ,新中国成立后 ,他们顺理 成章地成了各个地方 、各个部门的领导 。 由于中国革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胜利 ,他 们因此在社会上享有崇高威望 ,斗争经验丰富 ,具有捍卫政权的强烈意志 ,并且控 制着包括党 、政 、军 、人 、财 、物在内的全部资源 。当时的中国 ,在经历了长时间 大规模的急风暴雨般的自下而上的革命洗礼之后 ,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或曰精英集 团 , 已经荡然无存——地主阶级已经被从政治上消灭了 ; 民族资产阶级在敲锣打鼓 地宣布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之后 ,也已经被赎买 ;帝国主义势力已经退出中国 ;知识 分子表示拥护社会主义 ,处于被改造的状态——唯一有组织的强大力量 ,就是管理 领导者阶层 。在中国 ,这个阶层没有天敌 :工人农民对他们表示拥护 ,知识分子也 很恭顺。
毛泽东要搞“全国性的政治民主 ”,落实劳动者管理国家的权利 ,就必须要动 管理领导者阶层的奶酪 。但对毛泽东来说 ,麻烦在于这个政治精英阶层是老人家自 己在长期的革命和战争年代亲手创造与培育的 ,并在他的带领下从胜利走向胜利, 绝不可能也不应该像对待“ 国民党反动派 ”那样用彻底推翻的方式来对待 。如果毛 泽东能够成功找到解构官僚权力的办法 ,或者将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构成有效制衡, 则中国不难从此走上民主的坦途 ,社会主义制度也因此变得不可动摇 ,反之 ,如果 听任管理领导者阶层控制一切 ,则一旦管理领导者阶层在他身后转而利用自己掌握 的权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则中国革命就会为山九仞 ,功亏一篑 , 已经获得的
革命果实也很可能大部或全部的丧失。
毛泽东曾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杭州会议上对艾思奇等满怀深情地说 ,今后 的几十年对中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是多么宝贵而重要的时期!现在二十岁的青年 再过二三十年是四五十岁的人 ,我们这一代青年人 ,将亲手把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 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 ,将亲手参加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 ,任重而道远 。老 人家明确地指出 ,政治工作要走群众路线……群众的事情由群众来办理就是民主, 这里有两条路线 ,一条是单靠个人来办 ,一条是发动群众来办 。我们的政治是群众 的政治 , 民主的政治 ,要靠大家来治而不是靠少数人来治 ,一定要发动人人开口 。 没有党的领导 ,单靠首长个人来领导 ,事情一定办不好 ,一定要靠党和同志们来办 事 ,而不是靠个人来办 ,群众要发动 ,要形成群众动口动手的风气 。上面要靠党的 领导 ,下面要靠广大群众 ,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 。这难道不是毛泽东当年要建立突 出人民的政治从而发动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初衷吗!( 《毛泽东全集》 第48卷244页)
当然 ,到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为止 ,这个管理领导者阶层基本还是 红色的 ,它的革命锐气和理想主义色彩还没有完全褪去 ,但在人民群众缺乏主体 意识和民主权利 , 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制约的情况下 ,“红色 ”有可能变成 “ 灰 色 ”,甚至有可能变成 “ 黑色 ”,但也恰恰是因为管理领导者阶层还是 “ 红色 ” 的 ,不仅党内干部对文化大革命不理解 ,甚至党外干部也看不懂 。在“文化大革 命 ”高潮中的一九六七年国庆节 , 民革中央副主席张治中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 时 , 曾亲口向毛泽东道出了自己疑惑 :“主席 ,你走得太快了 , 我们跟不上! 我 一向以为共产党的干部都是好的 , 怎么一下子这么多的好干部都变成了走资派 了?”但后来的历史证明 ,是毛泽东而不是别的什么人早就真正看透了管理领导 者阶层的本质及其演变趋势 。纵观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我们会发现 ,传统的 由管理领导者阶层垄断一切的社会主义 ,必定是一种不稳定的 、暂时的状态 。其 前景 ,要么是继续向前 ,走向 “ 自由人的联合体 ”,建立一个人民拥有 “ 管理国 家 、管理军队 、管理各种企业 、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 ” 的人民社会主义 ;要么是 向后倒退 , 回归所谓 “世界主流文明 ”,在社会主义的废墟上重建资本主义 ,二 者必居其一。(参见郭松民:《愚公毛泽东》 破土网 ,2015年 12月 27 日)
当时 , 毛泽东还对护士长吴旭君说过 :“我多次提出这些问题 ,他们接受不 了 ,阻力很大 。我的话他们可以不听 ,这不是为我个人 ,是为将来这个国家 、这个 党 ,将来改变不改变颜色 、走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我很担心 ,这个班交给谁 我能放心 。我现在还活着呢 ,他们就这样!要是按照他们的做法 ,我以及许多先烈 们毕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诸东流了。”之后 ,毛泽东终于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 就是培养可靠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毛泽东的梦想是把中国建成一个伟 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但他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 ,在他的有生之年 ,不可能完成这 个梦想 ,所以他要把这个梦想寄托在他的接班人身上。
毛泽东理想中的接班人 ,第一要年轻 ;第二要坚信马克思主义 , 坚决走社 会主义道路 。 毛泽东为吸取赫鲁晓夫大反斯大林的教训 , 防止 “ 中国赫鲁晓 夫 ” 的出现 , 曾在 《人民日报》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四日发表的 《关于赫鲁晓夫 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 一文中 , 提出接班人必须具备的五项 条件:(一 )他们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 而不是像赫鲁晓夫那样的挂 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招牌的修正主义者。(二 )他们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 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 , 而不是像赫鲁晓夫那样 , 在国内为一小撮资产 阶级特权阶层的利益服务 ,在国际为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利益服务。(三) 他们 必须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 。不但要团结和自己意 见相同的人 , 而且要善于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 还要善于团结那些反 对过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 。但是 ,要特别警惕像赫鲁晓夫那 样的个人野心家和阴谋家 , 防止这样的坏人篡夺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四) 他 们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 , 必须学会 “ 从群众中来 , 到群众中 去 ” 的领导方法 , 必须养成善于听取群众意见的民主作风 。而不能像赫鲁晓夫 那样 , 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 , 专横跋扈 ,对同志搞突然袭击 , 不讲道理 , 实行 个人独裁。(五) 他们必须谦虚谨慎 ,戒骄戒躁 , 富于自我批评精神 , 勇于改正 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而绝不能像赫鲁晓夫那样 , 文过饰非 , 把一切功劳 归于自己 , 把一切错误归于别人 。然而 , 如此理想的接班人 , 毛泽东还正在继 续苦苦寻找 。但当时毛泽东要做的 , 首先是摧毁阻碍革命事业接班人接班的思 想障碍 , 这就成为老人家决心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动因之一 。他站
在黄洋界 , 眺望远处 , 诗兴大发 , 写下了最著名的诗词之一 《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 潺潺流水 ,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 旌旗奋 , 是人 寰 。三十八年过去 ,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 可下五洋捉鳖 , 谈笑凯歌 还 。世上无难事 , 只要肯登攀。”
一九六五年八月三日 ,毛泽东与戴高乐特使马尔罗交谈时 ,马尔罗问 :“你们 是如何启发农民这么勇敢的?”毛泽东回答 :“这问题很简单 ,我们同农民吃一样的 饭 ,穿一样的衣 ,使战士们感觉我们不是一个特殊阶层 。我们调查农村阶级关系, 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 ,把土地分给农民。”谈到中国的前途 ,毛泽东说 :“中国也有 两个前途 ,一种是坚决走马列主义的道路 ,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种是走修正主义的 道路 ,我们有要走修正主义道路的社会阶层 ,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 ,避免走修正主 义道路 ,但谁也不能担保 ,几十年后会走什么道路。”(《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516 页) 十月十二日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说 :“我不怕你们造反, 你们制造机器 ,制造武器 ,你们就造嘛 。我提倡造反 ,是反对袁世凯称皇帝的那种 反 。如果中央出了军阀也好 ,修正主义也好 ,总而言之 ,不是马克思主义 ,不造反 就犯错误 ,要准备造反……靠老爷 ,不靠人民 ,你有饭吃呀?你有衣穿呀? 而百分 之七十是贫下中农 。工厂里也有这个问题 。……我快要去见马克思了 ,怎么交代? 你给我留个修正主义尾巴 , 我不干。”(《毛泽东年谱》 第 5 卷 534 页) 老人家认 为 ,必须提请全党注意 ,要提升共产党人的政治站位 ,反对具有修正主义思潮特点 的折中主义 。仅在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日一天内 ,毛泽东就此议题连续写下五篇文 章及批语 ,对“那些不相信突出政治 ,对突出政治表示阳奉阴违 ,而自己另外散布 一套折中主义(即机会主义) 的人们 ,大家应当有所警惕。”并驳斥了折中主义的 五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用二元论来代替 、冒充 、偷换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两 点论即一分为二)。第二个特点就是用混合论 、调和论来代替马克思主义 、辩证唯 物主义的结合论 。第三个特点就是用似是而非 、模棱两可的东西来冒充和代替辩证 法 。第四个特点 ,有折中主义倾向的人 ,总以为自己很有政治 ,其实他的脑子里政 治缺的很 ,少得可怜 。第五个特点是哲学上的折中主义必然导致政治上的机会主 义、修正主义。(《毛泽东全集》第 48卷 226页)
第三节 擘划推出《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当然 ,最终直接促使毛泽东采取自下而上充分发动群众的方法开展文化大革命 的 ,主要源于中国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发生的四件大事 :一是一九六二年初在 七千人大会上 ,刘少奇对自己一九五八年煽动浮夸风 、共产风 、强迫命令风 ,没有 做认真的自我批评 。毛泽东对刘少奇感到失望 。二是一九六二年五月刘少奇召开西 楼会议 ,擅自改变七千人大会对于形势问题的民主决议 ,鼓吹黑暗悲观论调 ,要在 全国百分之六十以上社队恢复单干 ,堪称是一次复辟资本主义的演习 。引起了毛泽 东的警惕 。这就是毛泽东当初提出资本主义复辟危险的背景 。三是一九六四年社教 运动中 ,刘少奇把党内高层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歧公开化 ,公开反对关 于“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 ”的提法 ,形“左 ”实右地把大多数一般干部当敌人。 事关大局 ,事关路线 ,事关人民 ,毛泽东是从不妥协的 。把刘少奇从党和国家最高 领导职位上撤下来的想法 ,最初正是产生在此时 。四是一九六六年初 ,刘少奇 、彭 真等在明知苏共刚刚发表过攻击我党的言论和毛泽东并不同意的情况下 ,组织在京 中央领导讨论并提出要参加苏共二十三大 ,试图实现国内修正主义与国外修正主义 某种程度上的合流。
正是这些严峻的事实 ,促使毛泽东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国家有可能出现资本主义复 辟的问题 ,现实使毛泽东充分认识到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资本主义危险主要来 自内部,来自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即中央的背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 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修正主义集团。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前就曾多次提出“ 中央出了修 正主义怎么办?”的问题。老人家于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九日会见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 日成时曾明确指出 :在国际上 ,我们党内有些人主张“三和一少 ”。什么是“三和一 少”呢?就是对帝国主义要和 ,对修正主义要和 ,对各国反动派要和 ,就像对尼赫鲁 那样的反动派也要和。一少是 ,对支持民族解放运动要少一点 ,要少支持世界革命。 毛主席大手一挥说 ,这是修正主义的外交路线!这些人在国内还是搞长期“三自一 包 ”路线的提倡者。三自 ,是自留地、 自由市场、 自负盈亏 ;一包是包产承包到户。 眼前是能解决一些落后地区农民的吃饭问题 ,但是 ,作为一条政策 ,要长期这么下 去 ,那就是解散了社会主义的农村集体经济 ,搞垮了社会主义存在的经济基础。只强
调个人主义 ,不讲团队精神 ,不讲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就会倒退到资本主义血汗工厂 和封建主义分散各自为政的小农经济。“三和一少 ”是他们的国际纲领 ,“三自一包” 是他们的国内纲领。这些人中有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还有副总理……他们 在一九六二年上半年到处宣传串联鼓动。为了防止中国出现修正主义掌权,从现在起 就要大讲特讲反修防修的斗争问题 ,大讲特讲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 ——我担心 ,我死以后 , 中国会出现资本主义复辟……什么样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 但我不希望中国变得像苏联那样出现资本主义复辟;如果真的那样 ,我们这么多革命 烈士的血就白流了 。现在我还没有死 ,在我们党的中央内部就有人敢公开提出来搞 “三自一包 ”、提倡“三和一少 ”;如果我死了 ,这些人还在 ,他们还不闹翻天?我们 搞社会主义 ,搞经济建设 ,都没得经验 ;苏联先搞了社会主义 ,在许多地方也有不 少失误 。我们这些国家怎样搞?要根据各自国家的具体情况 。中国是要搞社会主义 的 ,这一条不能变 。为了防止中国出现资本主义复辟 ,所以我们才念念不忘阶级斗 争 ,念念不忘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参见《毛泽东年谱》第 5卷 320页)一九六五年 十月十日 ,毛泽东在有各中共中央局第一书记参加的会议上又说:“如果中央出了修 正主义 ,应该造反 。如果中央搞得不对 ,不是讲小的不对 ,而是讲大的不对 ,如果 出了赫鲁晓夫 ,那有小三线就好造反。”(《毛泽东年谱》第5卷534页)在无产阶级 文化大革命中 ,毛泽东进一步提出所有制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 ,我们这个基础不稳 固 ; 以及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 ,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这两大论断 ,形 成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 ,正确回答了社会主义运动提出的斯大林犯错误和 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篡权复辟资本主义这两个重大问题。
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被普遍认为是点燃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导火索的 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一文 ,于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十日在上海《文 汇报》 上公开发表了 。它究竟是江青组织的还是中共上海市委组织的? 或者说江青 只是参与了组织文章的联络协调工作 ,真正具体组织撰写批判文章的主要是中共上 海市委? 毫无疑问 ,应当是后一种情况 。联系到一九五九年八月十六日毛泽东在中 共八届八中全会闭幕会议上关于“海瑞 ”的一段讲话 ,就不难理解了 。“明朝的海 瑞是个左派 ,他代表富裕中农 、富农 、城市市民 , 向着大地主大官僚作斗争 。现在 海瑞搬家 ,搬到右倾司令部去了 , 向着马克思主义作斗争 。这样的海瑞 ,是右派海
瑞 。我不是在上海提倡了一番海瑞吗?有人讲我这个人又提倡海瑞 ,又不喜欢出现 海瑞 。那有一半是真的 。海瑞变了右派我就不高兴呀 ,我就要跟这种海瑞作斗争 。 我们是提倡左派海瑞 ,海瑞历来是左派 ,你们去看 《明史·海瑞传》。讲我提倡海 瑞 ,又不愿意看见海瑞 ,对于右派海瑞来说 ,千真万确 ,但不是左派海瑞 ,左派海 瑞是欢迎的 。如果不欢迎左派海瑞 ,不喜欢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来批评我们的缺 点错误的这种人 、这种同志 ,那么就是错误的 , 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了 。” (《毛泽东年谱》 第4 卷 152 页) 显然 , 毛泽东是从阶级斗争的观点出发 ,喜欢 “左派海瑞 ”,不喜欢吴晗写的“右派海瑞 ”。由此可以肯定事前毛泽东是知道并有 明确态度的 ,不然的话 , 即使江青等人也没有胆量组织撰写这种把斗争矛头直指代 表党内资产阶级的头面人物 ,且针对性与政治攻击性都是很强的文章 。除毛泽东之 外 ,大概谁也不可能有如此气魄和胆略。
当时的实际情况应当是 :一九六五年初 , 中共上海市委根据毛泽东的要求组织了 相关的写作班子 ,时任市委第一书记陈丕显曾给予了大力支持 ,并决定由分管市委书 记张春桥具体组织协调。张推荐了时任上海《解放日报》编委兼文艺部主任 ,小有名 气的文艺评论家姚文元主笔 。因姚文元自一九五五年起 ,经常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 章 ,包括胡风、王若望、徐懋庸、施蛰存、许杰、徐中玉、鲁莽、流沙河、周谷城、 艾青、巴金、丁玲等名人的文章都曾被他公开批评过。姚文元执笔写作《评新编历史 剧〈海瑞罢官〉》 一文开始于一九六五年五月 ,在张春桥的支持下 ,姚文元找到了复 旦大学历史系的教师朱永嘉,请其来帮助他查阅史料 ,又经常回到家里求助于父亲姚 蓬子的指点。为了保密 ,江青甚至都只能以讨论样板戏为借口 ,经常跑到上海来 ,表 面上是看京剧《海港》《智取威虎山》,暗地里是参与讨论姚文元的修改稿。而张春桥 则以汇报样板戏为名,来往于北京上海之间 , 向江青报告撰写评《海瑞罢官》文章的 进程及问题。当然 ,负责牵头组织讨论的是陈丕显。时任市长曹狄秋就曾说过 ,姚文 元的文章,“市委改了四稿”(引自《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上海地区两条路线斗争 大事记》) 。为此 , 中共上海市委曾组织过多次党内外专家的讨论会。姚文元的文章清 样排出来之后 ,张春桥亲自拟订了一份名单 ,多是上海学术界、理论界、文艺界的知 名人士,请他们来为这篇文章提意见。参加的人包括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兼复旦大学校 长周谷城、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周予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李平心、上海社会科学院
党委书记李培南、《文汇报》总编辑陈虞孙等。张春桥亲自主持了会议并发表讲话说: “今天 ,请各位专家 、教授光临 ,不胜荣幸 ,姚文元同志的文章 , 只是‘征求意见 稿 ’。所谓‘征求意见稿 ’,也就是供征求意见之用 ,还很不成熟 ,请各位不吝指 教 , 以便作出进一步修改。”有的与会教授、专家曾直言不讳地对此文提出了不同的 意见 。十一月八日 ,上海市委书记处又专门组织了一次讨论姚文的会议 ,与会的有 市委第一书记陈丕显 、市长曹荻秋 、主管此事的文教书记张春桥 、分管教育卫生的 市委候补书记杨西光 、市委候补书记王少庸 ,加上姚文元 ,协助姚文元写作的 朱永嘉 ,还有市委写作班子党支部书记徐景贤等 。正如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后来 回忆所述 :批判《海瑞罢官》“张春桥组织姚文元建立班子在上海写 ,没有背着上海 市委和华东局 ,张春桥是作为上海市委和华东局的代表来组织文章的 。华东局和上 海市委是执行毛主席的指示 ”。“毛主席的指示他们能不执行吗? 当时是执行的 ,还 是光荣的 。毛主席对上海市委是信任的 ,寄予希望的 。并没有把张春桥 、姚文元和 上海市委分开 ”。(引自《王力反思录》 王力著 ,香港北星出版社2001年出版)上述 情况至少说明姚文元是在接受上海市委领导的指令才开始撰写此文的 ,文章也是经过 上海市委和专家反复研讨后九易其稿才最终定稿的。
姚文元的文稿是在一九六五年九月十日由陈丕显去北京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 大会议时带到北京的 。据陈丕显回忆录记载 ,到北京后将稿子交给了江青 。原准备 找个机会向周恩来或陈毅汇报 。没等他们汇报 ,毛泽东已向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 透露自己要批判吴晗的打算 。那是在这次会上 ,毛泽东忽然提出要批判资产阶级反 动思想 ,并转向彭真问 :“吴晗的问题可不可以批判呀?”彭真答 :“吴晗有些问题 当然可以批判 ”。陈丕显于是认为毛泽东向彭真发问 ,一是征求意见 ;二是打招 呼 。会后华东局书记魏文伯对陈丕显说 :“阿丕 ,这下不用担心了 ,毛主席都问过 彭真了 ,我看我们也不用再找总理和陈老总汇报了 ”。(引自《陈丕显回忆录——在 一月风暴的中心》 福建党史月刊 2005第 3卷) 陈丕显的回忆充分说明姚文元的文章 在发表前是非常慎重的 。九月十日就已送北京 ,直到十一月十日才发表 ,期间很多 人都知道 , 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不过 ,张春桥自己在姚文发表前 ,还是向北 京市委书记处书记邓拓打了个招呼 。他和邓拓是老同事 ,一九四九年前在《晋察冀 日报》 共事时 ,邓拓是社长兼总编辑 ,张当时是理论部主任 。张春桥说:‘我和邓
拓是老朋友了 ,我要不跟邓拓打招呼 ,邓拓就会说我不够朋友了 ’”。(引自《陈丕 显回忆录——在一月风暴的中心》 福建党史月刊 2005第 3卷)邓拓与吴晗两个人关 系密切 ,不可能不告诉吴晗 。而且吴晗在看到《文汇报》姚文后也没有当回事 ,只 是觉得有点上纲上线 。尽管前有毛泽东亲自打招呼 ,后有上海市委告诉了北京市委 书记处书记邓拓 ,但作为北京市委第一书记的彭真并不认为这样就是通知了北京市 委 ,他后来在许多场合责备上海市委发表姚文元文章不打招呼“党性到哪里去了 ”。
吴晗是著名历史学家与明史研究者 ,文化大革命前担任北京市副市长 。他从一 九五九年开始 ,发表了 《海瑞骂皇帝》《论海瑞》《海瑞的故事》《海瑞》《海瑞罢 官》 等多篇文章并出版了单行本 。之后 ,吴晗和邓拓(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廖 沫沙(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三人用“吴南星 ”笔名 ,在《前线》 杂志开辟杂文 《三家村札记》 专栏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 ,姚文元的署名文章 《评新编历史剧〈海 瑞罢官〉》 在上海《文汇报》公开发表后 , 曾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江青一九六七 年四月十二日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题为 《为人民立新功》 的讲话中说 :“本来写评 《海瑞罢官》《评三家村》 这样的文章 ,是主席在那里亲自领导的嘛 ,是姚文元同志 写的嘛 ,有些人却贪天之功 ,说是他们搞的。” 同时 ,毛泽东在审阅江青的这个讲 话稿时 ,删去了“是主席亲自在那里领导的嘛 ”句(引自江青秘书阎昌贵所著《毛 泽东帮江青改文章》 红旗出版社 ,2009 年出版)。 江青话中的“有些人却贪天之 功 ,说是他们搞的 ”,很可能指的是上海市委 ,这篇公开讲话显示姚文元的文章并 不是江青直接组织写的 。同时 ,它也旁证了中共上海市委在组织写批判文章时 , 曾 专门通过江青向毛泽东请示 ,江青显然只是个二传手。
早在一九六四年中央就将 《海瑞罢官》《燕山夜话》 列为三十九个可供批判的 文学艺术资料 ,并批转发至县团级(宋永毅主编《天翻地覆慨而慷——无产阶级文 化大革命大事记〔1963.9— 1967.10〕》)。此后 ,全国展开了对文化人及其作品的 批判活动 。包括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的 《逼上梁山》、文化部副部长周扬的 《武训 传》、 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的 《林家鋪子》、 中央党校副校长杨献珍的 “合二为一 ” 论 、华东工业部副部长孙冶方的“经济思想 ”、高等学校历史教材编审组组长翦伯 赞的“让步政策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谷城的“ 时代精神汇合论 ”等 。论职务与 名气 ,这些人都不比吴晗低 。姚文元这篇政治敏锐性较强的文章之所以在上海《文
汇报》 头版发表 ,而没有在上海市委的机关报《解放日报》 上刊登 ,是张春桥的主 意 。他认为文章刊登在这张非党报上 ,首先不会引起人们猜测 , 因为这份民间报纸 过去也发表过一些学术争论文章 ;其次这张上海报纸在全国特别是知识界拥有广泛 读者 ,可以通过对姚文元文章的争论 ,将知识界同情或同意吴晗观点者都牵出来, 便于以后进行更深入的批判 。文章发表那天 ,姚文元自己并不知道 ,是上海市委第 一书记陈丕显电话通知的 ,还向姚文元表示祝贺(引自 《上海文革时期的群众运 动》 1965年 11月 12 日至 26 日)。 当时 ,华东六省一市所有党委机关报全都转载了 姚文 ,接着 ,全国其他地方除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华国锋 、宣传部代部长徐天贵) 以外 ,都开始转载 。而北京的报刊直到十一月二十九日 《解放军报》 和 《北京日 报》 才转载了该文 ,三十日《人民日报》 转载 。这就是后来毛泽东所指的“十九天 拒不转载 ”说法的来源 。有一种说法是罗瑞卿打电话给彭真 ,告诉他 《解放军报》 将要转载姚文 ,并建议北京的报纸也尽快转载。《解放军报》 之所以转载 ,据说是 调查了姚文后 ,发现是毛泽东同意的才决定转载 。据记载: 十一月二十八日 ,“在 周恩来同志的督促下 ,彭真同志被迫在人大会堂西大厅开会 ,讨论北京报纸转载姚 文元同志文章的问题 ,有北京市委的同志和中宣部副部长周扬 、许立群 、姚溱等同 志参加。”北京媒体转载姚文显然是不情愿的 ,转载后即展开了反击行动 。“北京 派 ” 的北京市委书记邓拓以向阳生的笔名写了一篇 《从〈海瑞罢官〉 到道德继承 论》、文化部副部长周扬主持写作了一篇署名方求的文章 《 “海瑞罢官 ”代表一种 什么社会思潮》、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李琪以李东石的笔名写了 《评吴晗同志的历 史观》 等文章对姚文元进行反驳。
“上海派 ”也来者不善 ,接着发表了《评“三家村 ”——〈燕山夜话〉〈三家村 札记〉 的反动本质》 等一系列文章 ,把攻击对象扩大到邓拓 、廖沫沙等北京高官文 化人 。“京派 ”与“海派 ”在各自把持的媒体上展开了三个多月激烈的论战 。十二 月二十九日 ,吴晗迫于形势压力 ,写了《关于〈海瑞罢官〉 的自我批评》 一文 ,登 于 《北京日报》, 在一些问题上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其实 ,毛泽东在 《评新编历史 剧〈海瑞罢官〉》 发表后两天 , 即离京赴沪 , 以坐镇沪上的姿态 ,亮明了他对此文 的支持态度 。对此 ,毛泽东没有作明确的解释 ,彭真等人便进行了合法抵制 。毛泽 东得知北京各大报不转载《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后 ,十分震怒 。毛泽东当
时想挑起这场政治批判 ,借此扭转“七千人大会 ”后 ,刘少奇等人否定包括总路线 在内的“三面红旗 ”的局面 。这场整风运动怎么搞?假如中央一线领导顺从 ,就和 缓些 ,否则就激烈些 。北京的公开抵制把毛泽东惹火了 。一九六六年二月八日 ,毛 泽东就 《海瑞罢官》 发表谈话说 ,“吴晗的 《海瑞罢官》 的要害是罢官 ,是同庐山 会议 , 同彭德怀的右倾机会主义有关的 。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斗争 ,是长期的阶 级斗争 ,绝不是匆促做一个政治结论就可以解决的。”(《毛泽东全集》 第 48卷274 页) 四月二十二日 ,毛泽东在中央常委扩大会议上 ,甚至当着刘少奇的面说 :“我 不相信 ,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问题只是吴晗 ,后面还有一串串‘三家村 ’。文化大革 命是触及人们灵魂的革命 ,是意识形态的斗争 ,触及很广泛 ,涉及面很宽 。朝里有 人 , 比如中央宣传部 、中央文化部都发生这方面的问题 ,朝里都有人。”(《毛泽东 年谱》 第 5 卷 580 页) 他怒斥北京市委 “是一根针也插不进去 ,一滴水也滴不进 去 。彭真要按他的世界观改造党 ,事物是向他的反面发展的 ,他自己为自己准备了 垮台的条件 ,对他的错误要彻底攻 。这是必然的事 ,是从偶然中暴露出来的 ,一步 一步深入的 。历史教训并不是人人都引以为戒的 。这是阶级斗争的规律 ,是不以人 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九七〇年十二月十八日 ,毛泽东在接见他的老朋友斯诺中 有这样一段话 :“关于 《海瑞罢官》 那篇文章击中了我们的敌人的要害 。那个时候 在北京组织不出文章 ,说吴晗是个历史学家 ,碰不得! 找了第一个人 ,不敢写 ;找 了第二个人 ,也不敢写 ;又找了第三个人 ,也是不敢写 。后头在上海组织了一个班 子 ,写作班子 , 以姚文元为首 。文章出来了 ,北京不登 。我那时候在上海 ,我说: 出小册子 ,看他们怎么办! 北京只有一家登了——《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北 京日报》 不登 。后头全国各地 、各省 、市都转载了 ,只有一个省没有登 ,就是我那 个省——湖南。”(《毛泽东年谱》第 6卷 357页)
第四节 《二月提纲》要害所在
面对由《海瑞罢官》 而引起的改造批判运动 ,需要中共中央有一个明确的指导 方针 。一九六六年二月三日 , 以彭真为组长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这个小组成立于 一九六四年七月 , 目的是为了代表中央领导文艺界的整风 。组长是中央书记处书记
彭真 、副组长是中宣部部长兼文化部部长陆定一 ,成员包括中央书记处书记康生、 中宣部副部长周扬、《人民日报》 总编辑吴冷西) 在人民大会堂讨论关于批判吴晗 的问题 。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中宣部副部长许立群 、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等人, 周扬因病缺席。
彭真在会上首先发言并明确地说 :“这场讨论斗争要有领导 、有步骤地进行 , 一要谨慎 ,二要层层把关 。凡是要点名的 ,都要经过有关领导机关批准 ,决不能自 行其是 。不要谈《海瑞罢官》 的政治问题 ,像郭沫若这样的人都很紧张了 ,学术批 判不要过头 ,要慎重。”陆定一立即赞同彭真的意见 ,特别讲了斯大林时代的历史 教训 ,说 :“学术批判不能过火。”康生反驳说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 , 同吴晗的斗 争是两个阶级 、两条道路的斗争 。应该把斗争的锋芒集中到吴晗身上 ,要揭露吴晗 的政治问题 、要害问题 。谈吴晗的问题 ,要联系到庐山会议的阶级斗争背景。”彭 真也反驳说 :“我们已经查明 ,吴晗与彭德怀没有联系 , 因此不要提庐山会议。”彭 真又把 《关锋材料》 拿出来 ,说 :“现在一个重要问题是 , 我们对那些 ‘ 左派 ’ 们 ,也要进行必要的整风 ,不要让他们像学阀一样武断和以势压人 ,进行挑拨离间 和破坏活动 ,要警惕‘左派 ’学术工走上资产阶级专家 、学阀的道路。”康生 继续反驳说 :“你们不搜集吴晗材料 ,却专门搜集关锋等左派同志的材料 。我们要 分清阶级界限 ,要保护关锋等左派同志 ,依靠他们组织我们的学术批判队伍。”但 会上康生是孤掌难鸣 ,大家并不理会他的意见 。会议结束后 ,彭真让许立群起草一 份会议提纲 ,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二月提纲》。
《二月提纲》 的全称是《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 只 有两千多字 ,文章虽短 ,但分量一点儿也不轻 。它公然抵制由毛泽东擘划并起主导 作用的推动对修正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所开展的政治大批判。《二月提纲》 分六部 分 ,第一部分是“ 目前学术批判的形势和性质 ”,首先对批判 《海瑞罢官》 作出一 个明确的性质定义“学术批判 ”,这显然就是熄灭毛泽东对 《海瑞罢官》 进行政治 批判的火力。《二月提纲》 的开场白说 :“对吴晗同志《海瑞罢官》 的批判 , 以及由 此展开的关于道德继承 、历史人物评价和历史研究的观点方法等问题的讨论 , 已使 思想界活跃起来了 ,盖子揭开了 ,成绩很大。”在“京派 ”与“海派 ”激战正酣, 乃至毛泽东已经公开表态支持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发表的情况下,《二
月提纲》 却抛开毛泽东关于 《海瑞罢官》 第一个要害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 草 ”;第二个要害是“为彭德怀翻案 ”的论断 ,认为 :从批判 《海瑞罢官》 开始的 大辩论 ,是“在学术领域中清除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动或错误思想的斗争 ,是兴无灭 资的斗争 , 即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场大辩论势必 扩展到其他学术领域中去 。我们要有领导地 、认真地 、积极地和谨慎地搞好这场斗 争 ”。同时 ,在学术讨论中“要坚持实事求是 ,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要以 理服人 ,不要像学阀一样武断以势压人 。要提倡坚持真理 、随时修正错误 。要有破 有立 ”。“只有这样 ,才能利用无产阶级思想逐步地改造旧知识分子 ,提高革命的知 识分子。”很显然,《二月提纲》 主要是为了把已开始的对《海瑞罢官》 的批判限制 在学术范围内 ,避免把学术界的思想斗争发展为政治运动。
二月五日 ,刘少奇在北京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讨论 《二月提纲》。参加这 次会议的有刘少奇 、周恩来 、朱德 、邓小平 、彭真 、康生 、吴冷西等人 。当时毛泽 东在武汉 ,没有参加这次会议 。彭真在 《提纲》 的讨论稿前面写了一个说明 :“此 件由于时候仓促 ,来不及在五人小组内传阅和商讨。”很显然 ,这是为了绕过康 生 。但《二月提纲》要下发全党 ,还要经过最后一道手续 ,那就是党中央委员会主 席毛泽东的同意 。于是 ,会议决定派彭真等赴武汉向毛泽东汇报。
二月八日 ,毛泽东在武汉东湖听取了彭真 、陆定一 、康生 、吴冷西 、许立群、 胡绳等对《二月提纲》及有关附件材料的汇报 。关于《二月提纲》 本身 ,毛泽东知 道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已经讨论并同意后 ,没有立刻表示不同意见 。彭真试图得到毛 泽东的明确首肯就故意说 :“以前很多批判都是虎头蛇尾 ,没有结论 ,这次我们应 该要做一个政治结论。”毛泽东说 :“不同的意见可以放出来 ,可以比较鉴别 。同资 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是长期的阶级斗争 ,不是匆忙做一个政治结论就可 以解决的。”(《毛泽东年谱》第 5卷 557页)
二月十二日 , 中央办公厅正式下发了 《二月提纲》, 作为中央处理吴晗和 《海 瑞罢官》 的方针 ,刘少奇 、邓小平把《文化部党委关于当前文化工作中若干问题向 中央的汇报提纲》 批转全国 。文件第一部分第一段写道 :“毛主席的两次批示 , 中 央和各级党委的督促和领导 ,全国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深入开展 ,推动了全国的社 会主义文化大革命 。这是一场激烈的 、深刻而复杂的 、两个阶级 、两条道路和两条
文艺路线的斗争。”这是“文化大革命 ” 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上 。 同时, 《二月提纲》 认为 :一九六四年以来 ,学术文艺战线上批判资产阶级“权威 ”的革 命搞“过火了 ”,“妨碍了创作的繁荣 ”,要赶紧刹车 。并特别提出“报刊上公开点 名作重点批判要慎重 ,有的人要经过有关领导机构批准 ”。这种观点显然带有很大 的针对性 ,“学阀 ”明显指向“海派 ”的秀才们 ,公开点名一事指的是吴晗被批。
《二月提纲》 把党内领导层的重大分歧摆上了桌面 ,激怒了毛泽东 ,他终于走 上前台 。三月二十八日 ,毛泽东在谈话中直指“二月提纲混淆阶级界限 ,不分是 非 ,是错误的 ”。如果北京市委和中宣部“再包庇坏人 , 中宣部要解散 ,北京市委 要解散 ,五人小组要解散 ”。(《毛泽东全集》第 48卷 313页) 而此时的北京市委已 经感到大事不妙 ,开始转向批判吴晗 。四月十六日 ,在《北京日报》 以三个版面的 篇幅发表了对“三家村 ”和《燕山夜话》 的批判材料 ,全国许多报刊已经展开了对 “三家村 ”的批判 ,彭真在市委常委会议上也做了自我检讨 ,并要求在 《前线》 和 《北京日报》 发表自我批评式的“编者按语 ”说 :“本刊 、本报过去发表了这些文章 又没有及时地批判 ,这是错误的 。其原因是我们没有实行无产阶级政治挂帅 ,头脑 中又有资产阶级 、封建阶级思想的影响 。以致在这一场严重的斗争中丧失了立场或 者丧失了警惕 ”。还说吴晗“不止一次地为被党和人民罢了官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鸣不平 ,不止一次地歌颂他们 、鼓舞他们 ,不止一次地向党向社会主义进攻 ”。廖 沫沙则是 “ 自觉地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一员主将 ”,而邓拓 “ 吹捧死 人 ,顽固地提倡向死人学习 ,颂古非今 ,借古讽今 ,大量地宣传了封建阶级和资产 阶级思想 ,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配合着“ 编者按 ”,《北京日报》 还发了 《 “燕山夜话 ”究竟宣传了什么》, 给 《燕山夜话》 定性为“歪曲党的百花 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 主张让资产阶级思想泛滥 ”,“全面美化封建社会制度 ”, “借封建社会古人之尸 ,还资产阶级之魂 ”,“宣扬资产阶级没落的人生哲学 ”,“以 古讽今 ,旁敲侧击 ”。然而为时已晚。
就在《二月提纲》 拟定的同时 ,在林彪的委托下 ,江青于一九六六年三月在上 海主持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这次座谈会的 《纪要》, 认定文艺界被一条“反 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 ”,号召要“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 义大革命 ”。这种政治责难当然不仅是对着文艺界 , 而且对着的是一些中央领导
人 。与批判《海瑞罢官》 大体同时 , 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 因曾在毛泽东本人不知情却在其住处安装监听装置等遭到审查 ,被免去中央办公厅 主任职务 ; 中央书记处书记 、国务院副总理 、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被林彪等加以 “篡军反党 ”野心家等罪名 ,遭到软禁 。一九六六年三月底 , 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 委被指责为包庇坏人 ,压制左派 。于是 ,彭真和中宣部部长陆定一被停止工作 。四 月十六日 ,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彭真 , 同时撤销彭真领导的“文化革命五人小 组 ”。五月十一日 ,李雪峰(华北局第一书记) 调任代理北京市委第一书记 ,吴德 (吉林省委第一书记)任第二书记 ,彭真领导的北京市委宣告解体。
一九六六年四月 ,毛泽东在对中央关于撤销《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 论的汇报提纲》通知稿的批语和修改中明确阐述 :高举文化革命的大旗 ,彻底揭露那 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 的资产阶级反动立场 ,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 界 、新闻界 、文艺界 、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 ,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 权。而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同时批判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 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清洗这些人 ,有些则要调动他们的职务。尤其不能信用这些人 去做领导文化革命的工作 ,而过去和现在确有很多人是在做这种工作 ,这是异常危险 的。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是一批反革命的 修正主义分子 ,一旦时机成熟 ,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 , 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 专政。这些人物 ,有些已被我们识破了 ,有些则还没有被识破 ,有些正在受到我们信 用 ,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 ,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 ,他们现在正睡在我们的身 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参见《毛泽东全集》第48卷326页)
相关文章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结束语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十一章 高擎反霸大旗推进国际大战略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十章 加强民族团结与维护国家统一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九章 科教文卫领域里的革命与实践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八章 树立思想领先的光辉典范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七章 三线建设:经济大革命的战略决策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六章 抓社会主义教育与促经济建设发展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五章 勇于实践发掘精神动力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四章 关键时刻:党内三次重要会议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三章 三面红旗:经济大革命的重要标志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二章 党的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一章 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