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七年一月一日,《人民日报》 和 《红旗》 杂志共同发表题为 《把无产阶 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的元旦社论 ,这是中央两家主要报刊首次联合发表社论 , 格外引人注目 。它反映了毛泽东的大决战 战略思想 ,标志着我国无产阶级文化 大革命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 ,广大的工人 、农民起来了 ,他们冲破各种阻力 ,建立 自己的革命组织 ,投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 。一九六七年 ,将是无产阶级联合 其他革命群众 , 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展开总攻击的一年 ,将是全 国全面展开阶级斗争的一年 ,将是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 。元旦社论 有三个要 点 :首先是文革出现新局面 ,工人起来了。在一九六六年里 ,学生(基本算是 知识分子) 是文化大革命的主力军 ,而一九六七年工人将取代学生成为新的主力 军 。其次是 向党内走资派展开总攻击的一年 。在一九六四年的 四清运动 中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党内走资派 的概念 ,并开始向走资派 发动攻击 , 但这个攻击是一步一步层层深入的 ,毛泽东下了决心 ,要在一九六七年来一次全面 大决战 ,较为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 。再次是展开全国全面的阶级斗争 ,一是在 全国范围内夺权 ;二是在文化 、经济 、军事等各个领域同时展开夺权 。接着 ,毛泽 东又在中央会议上发出了一九六七年搞文化大革命的 四点指示 :第一是展开 全面的阶级斗争 。第二是把握四个夺权的重点地区 :北京 、上海 、天津 、东北 。 这四个地方 ,是当时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也是工人最多的地方 ,所以毛泽东把 夺权的重点放在这四个地方 。第三是要求造反派要团结多数人 ,这样才能保证夺权 成功 。第四是说 上海很有希望 。毛泽东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九六七年一月四 日 ,上海 《文汇报》 发生夺权事件 ,造反派宣布接管报社 ,工总司 派大量工人 去支持 《文汇报》 夺权 ;一月五日 ,上海市委机关报 《解放日报》, 又发生造反派 接管报社的夺权事件 ,工总司 又派工人去支持 。一月六日 ,上海市以 工总 司 为首的三十二个造反派 组织按照毛泽东提出的造反派 组织实现革命大
联合的主张 ,实现了联合并夺取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 ,刮起了一月风暴 。与此 同时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夺权 。全国范围内的夺权斗争 ,实际上推动了无产阶 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大联合与一月风暴
毛泽东在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五日就曾明确说过 :他是想要使国家安全 ,鉴 于斯大林一死 ,马林科夫挡不住 ,发生了问题 , 出了修正主义 。(《毛泽东全集》 第 49卷 109页)从这个意义上说 ,老人家发动文化大革命 的初衷 ,就是要巩固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 防止中国出现修正主义 。因此 ,动员亿万革命群众从试图走 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手中夺权 ,是其理所当然的预期目标 。随着无产阶级文化大 革命的深入发展 ,特别是一月风暴 的掀起 ,正朝着这一目标迈出了实质性步 伐 。正如毛泽东所说 ,八届十一中全会后 ,重点是在十 、十一 、十二三个月对资 产阶级反动路线进行了批判 ,这是公开挑开了党内的矛盾 。这里顺便提起一个问 题 ,就是广大的工农 、党团骨干在批判反动路线中 ,受了蒙蔽 ,我们研究对受蒙蔽 的同志怎样看 ,我从来认为 ,广大工农兵是好的 ,绝大部分党团员是好的 ,无产阶 级在各个时期的革命他们全是主力军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更不能例外 ,广大的工 农是具体的劳动者 , 自然了解上层的情况少 ,加上广大党团骨干在内心对党 、对党 的干部无限热爱 ,而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又都是打着红旗反红旗 ,所以他们受了 蒙蔽 ,甚至较长一段时间内转不过来 ,这是有历史因素的 ,受了蒙蔽了就算了嘛! 随着运动深入发展 ,他们又成了主力军了 。一月风暴就是上海工人搞起来的 ,随着 全国工农都起来了 ,这是革命发展的规律 , 民主革命如此 ,文化大革命也是如此 。 五四 运动是知识分子搞起来的 ,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先知先觉 ,但真正北伐 长征式的彻底革命 ,还是依靠时代的主人作主力军去完成 ,靠工农兵去完成 。工农 兵实际上不过是工农 , 因为兵只不过是穿军装的工农 ,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是知 识分子 ,广大青年学生先搞起来的 ,但一月风暴夺权彻底革命就要靠时代的主人, 广大工农兵做主人去完成 ,知识分子从来就是转变察觉问题快 ,但受到本能的限 制 ,缺乏彻底革命性 ,往往带有投机性。(《毛泽东全集》 第 49卷 410 页) 然而此
时此刻 ,毛泽东最关心的是 :不应该只是由某一个造反派组织单独夺权 ,而应该是 各个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组织联合起来从走资派 手中夺权 。无产阶级革命派的 大联合 ,应该是夺权的前提 。因此 ,毛泽东在一九六七年初 ,就提出了大联合 一词 ,他是针对上海发生的一月革命风暴 而提出大联合的。
一九六七年一月 ,上海造反派夺了上海市委 、市政府的权力 。一月十六日 ,毛 泽东批准上海市的夺权 。但在批准夺权之前 ,他提出了一个要求: 即必须是无产阶 级革命派大联合前提下的夺权 。同时需要运用四个基本标准来加以衡量 :第一 ,造 反派要真正实现从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手中的全面夺权 ;第二 ,造反派必须能够 听从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指挥 ;第三 ,造反派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保持掌权的 优势地位 ;第四 ,造反派掌权后 ,能够切实做到抓好生产 ,在确保城市物质生 产基本稳定的同时 ,保持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安定 。而最为难得的是 ,在天 下大乱 时期 ,上海的生产是搞得最好的 , 的确实现了毛泽东抓革命 、促生产 的理想 ,也就是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 的愿望 。一月十六日《人民日报》 转登 了 《红旗》 杂志评论员文章 《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 传达了毛泽东的意见 : 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 , 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夺权 。这是在无 产阶级专政条件下 ,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革命 。二十二日,《人民日报》 也发 表社论《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 ,夺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权!》, 号召全国无产 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 ,实行 自下而上的夺权 斗争 。同时在 《关键在于大联合》 的社论中 ,再次强调了大联合的重要性。
毛泽东当时提出的大联合 ,是指在没有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手中夺权之 前 ,无产阶级革命派就实行大联合 。当时 ,他提出大联合的用意是很深远的 ,既考 虑到了全国局势稳定问题 ,又考虑到了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手中夺权的问 题 。他设想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 ,可以起到以下几个作用 :一是可以形成 一股冲击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 的强大力量 ,很快就把被他们篡夺的权力夺回 来 ;二是可以防止单独一派夺权而使权力落入少数坏人手中 ;三是可以稳定局势, 大联合的无产阶级革命派 , 自然会把参与造反夺权的群众统一起来 ,形成一种权 威 。最后 , 由他们来成立临时权力机关 ,局势也就很快稳定下来 ,并顺利进入斗 批改 阶段 。因此 ,毛泽东在一九六七年一月提出的大联合 ,还是指无产阶级夺权
之前的大联合 ,是毛泽东对造反派的一个要求 。这个要求 , 当时通过 《人民日报》 《红旗》 杂志反复向全国人民宣传。
在文化大革命夺权的初期 ,各地造反派对老干部基本上是采取一概打倒方针 的 。这种情况反映到毛泽东那里 ,他很不满意 。他认为 ,否定一切 ,打倒一切 是错误的 。一九六七年一月十七日 ,毛泽东在会见马来西亚共产党总书记陈平时 说 :文化大革命绝不是打倒一切 ,对刘少奇 、邓小平 ,我的意见 ,在召开下次党 代表大会时 ,还是应该选举为中央委员 。党内总有左 、中 、右 ,那么干净就不太 好 。但是很危险 ,可能红卫兵不同意。(《毛泽东年谱》第 6卷 35页)不久 ,毛泽 东在会见卡博 、巴卢库时又说道 :现在流行着一种无政府主义思潮 , 口号是一切 怀疑 ,一切打倒 ,结果弄到自己身上 。你一切怀疑 ,你自己呢?你一切打倒 ,你自 己呢? 资产阶级要打倒 ,无产阶级呢?他那个理论就是不行。(《毛泽东全集》第 49卷 287 页) 对于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打倒的老干部 ,毛泽东认为大多数是好的 ,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只是一小撮 。 因此 ,不仅不能采取打倒一切的态度 , 而且大联合必须吸收老干部参加 。毛泽东根据这个想法 ,在一九六七年一月三十日 修改 《红旗》 杂志第三期即将发表的社论 《论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夺权斗争》 一稿 时 ,专门写道 :认为只要是当权派 ,就一概不相信 ,这是不对的 。不分青红皂 白 ,反对一切 ,排斥一切 ,打倒一切 ,是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阶级 观点的。经毛泽东亲笔修改并同意 ,于二月三日发表的这篇社论说 :必须足够重 视革命干部在夺权斗争中的作用 。坚持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领导干部 ,是党的宝贵 财富 。他们可以成为夺权斗争中的骨干 ,可以成为夺权斗争中的领导。这篇社论 反映了毛泽东当时的思路 ,在夺权中 ,老干部也要成为动力之一 ,夺权后组成的临 时领导机关中 ,要有老干部参加 ,让他们也成为新的无产阶级革命权力机关中的领 导干部 。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 ,毛泽东在一九六七年二月十二日至十八日 ,先后三 次与张春桥 、姚文元谈话 ,特别指出 :怀疑一切 , 打倒一切的人一定要走向反 面 ,一定被人家打到 ,干不了几天 。应该相信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群众 ,百分之 九十五以上的干部是会跟着我们的 。我们要相信大多数。(《毛泽东全集》第 49卷 297 页) 毛泽东不让造反派们打倒一切 ,就是想让经受住文化大革命考 验 的老干部重新站起来当领导干部 。他的目的是防止从走资派 手中夺回权力
后成立的临时权力机关再落入坏人手中。
继一九六七年上海一月风暴 夺权之后 ,一月十二日 , 山西省各造反派联合 行动 , 占领了省 、市领导机关 。一月十四日 ,山西革命造反总指挥部 发布 《第 一号通告》, 宣布接管省 、市委的领导权 。在一月二十三日以前 ,造反派夺权后成 立的领导机构 , 主要是由群众组织代表和少量的革命干部代表两部分人组成 。此 后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 、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 左派群众的决定》, 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 积极支持广大革命左派群众的夺权斗 争 。解放军到地方支左 ,成为革命委员会 内部三结合的构成要素之一 。一 月二十五日,《人民日报》 就山西省夺权发表题为 《山西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 胜利》 的社论指出 :山西省的革命造反派 ,为全国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的夺权斗 争创造了新的经验 。山西省委内革命的领导干部 ,为全国革命的领导干部作出了良 好的榜样 。山西省军区的人民解放军部队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树立了鲜红的 旗帜。显然 ,社论已经突出了这三方面力量的作用 ,说明这三方面的代表将在新 的政权机构中占有重要位置。
一月三十一日,《人民日报》 转载了发表在 《红旗》 杂志一九六七年第三期上 题为 《论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夺权斗争》 的社论指出 :毛主席把北京大学的全国第 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称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北京人民公社宣言时 ,就已英明地 天才地预见到我们的国家机构 ,将出现崭新的形式 。社论强调 ,在夺权斗争的过 程中 ,要由革命群众组织的负责人 、当地驻军的负责人和党政机关的革命领导干 部 ,经过酝酿和协商 ,建立临时的权力机构 ,负责领导夺权斗争 。在这里首次提出 了新建立的政权机构要由上述三部分人组成 。毛泽东在这篇社论的批语和修改中曾 明确提出 ,认为是当权派 ,就一概不信任 ,这是不对的 。不分青红皂白 ,反对一 切 ,排斥一切 ,打到一切,是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阶级观点的, 为夺权运动的正确发展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 ,老人家也一再告诫各级干部 ,都要 经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考验 ,都应该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建立新的功劳, 不能躺在过去的成绩上自以为了不起 ,看轻新起来的革命小将 。对自己只看见过去 的功劳 ,而看不见今天的革命大方向 。对新的革命小将则只看见他们的某些缺点错 误 ,而看不见他们的革命大方向是正确的 。这样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必须改过
来。(《毛泽东全集》第 49卷 266页) 同日 ,黑龙江省成立了全省的临时最高权力 机构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会 。二月二日,《人民日报》 以 《东北的新曙光》 为题发表社论 ,指出黑龙江的经验是 :革命群众组织的负责人 ,人民解放军当地的 负责人和党政机关的革命领导干部 ,组成三结合 的临时权力机构 。第一次明确 提出了 三结合 这一特定的术语 。二月七日,《黑龙江日报》 无署名的发表了 《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夺权斗争的基本经验》 一文 ,文章在叙述了三结合 夺权 的经过后指出 ,黑龙江省的基本经验是 :革命造反派 ,根据当地的斗争具体情 况 ,鲜明地体现党的方针政策 , 团结省委内执行毛主席正确路线的主要负责人 , 同 人民解放军的负责人 ,三位一体 ,联合夺权 。二月十日,《黑龙江日报》《人民日 报》《文汇报》 又将这篇文章加上此文系参加夺权斗争的红色造反者的领导同志 共同研究写成 的署名 ,并稍加改动同时重新发表和转载 。同日,《人民日报》 还 发表题为《无产阶级革命派夺权斗争的一个好范例》 的社论 ,赞扬黑龙江省革命委 员会实行三结合 的经验好得很 。这样 ,就把三结合 作为黑龙江省夺权的一 个基本经验向全国推广 。二月十七日和三月二十一日,《人民日报》 发表题为 《坚 决捍卫三结合 的正确方针》《革命的三结合 是夺权斗争胜利的保证》 两篇 社论 。其中心议题是 :革命领导干部代表 、革命造反派代表和人民解放军当地驻军 代表实行 三结合 ,这是夺权斗争的基本保证 ,是实行夺权的正确方针 。三结 合 在全面夺权浪潮的推动下扩展很快 ,并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
一九六七年二月八日 ,毛泽东在与阿尔巴尼亚代表团卡博 、巴卢库的谈话中曾 颇为兴奋地说 ,过去我们搞了农村的斗争 ,工厂的斗争 ,文化界的斗争 ,进行了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但不能解决问题 , 因为没有找到一种形式 ,一种方式 ,公开 地 、全面地 、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我们的黑暗面。现在找到了 ,这就 是搞文化大革命 。同时 ,他也认为 ,既然是搞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 ,很多事情就难 以预料 。出现全国性暂时混乱局面 ,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可以通过天下大乱 ,达 到天下大治 。(《毛泽东全集》第 49卷 281页)
正如毛泽东预料的那样 , 当大联合的号召发出后 ,全国各地立即响应 ,什么样 的大联合都出现了 。例如有各红卫兵组织之间的大联合 ,有红卫兵与社会上造反组 织之间的大联合 ,有跨单位跨地区的大联合等等 ,大联合的形式也各式各样 。总
之 , 当时各地造反组织急于大联合 ,通过大联合所形成的组织规模越大 ,就越容易夺 权 ,也越容易使自己掌握领导权。毛泽东很快就发现了大联合中存在的问题 ,也认识 到了让这些问题发展下去的危害性。于是 ,老人家对大联合规定了三个限制条件:
第一 ,不许搞全国性的大联合组织 。毛泽东认为 ,大联合是指一个单位里的革 命造反派的大联合 ,不能是跨地区跨行业的造反派的大联合 。如果出现这样的组 织 ,就会形成与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相抗衡的政治力量 ,会使全国陷入分裂和动 荡之中 。因此 ,毛泽东坚决否定造反派组织搞跨地区跨行业的大联合 。根据毛泽东 的这个意见 ,一九六七年二月十二日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取缔全国性群众 组织的通告 。通告指出 :中共中央 、国务院决定 :一 、所谓全国性组织 , 中央一 律不予承认 ,所有这些组织应当立即取消 。它们的成员应该立即从北京等地回去, 到原单位参加运动 。二 、这些组织以各种名义冒领的公款 ,应一律如数追回 。三、 这些组织 ,如发现有反革命活动 ,其成员必须向公安部门揭发报告 , 由公安部门负 责审查处理。
第二 ,大联合成立的组织尤其是夺权后建立临时领导机构的组织 ,必须经过上 级批准 。一个单位建立的大联合组织 , 目的都是为了夺权 ,夺权后好由他们掌权。 对这一点 ,毛泽东看得很清楚 。根据他的指示 , 中央军委在二月十六日发出的一个 规定指出 :夺权必须是在本单位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 、三结合 的基础 上进行 ,必须经过上级批准 。中央军委的这个指示 ,虽然是针对军队的工厂 、医院 等单位的 ,但在当时也是针对全国的 。此前 ,毛泽东在同张春桥 、姚文元谈话时告 诉他们 :你们不能随便使用上海公社的名字 ,这涉及到国体问题 , 叫什么名字 ,要 由中央统一定 ,上海的造反派夺权 ,也要由中央批准。(参见《毛泽东全集第 49卷 300 页》) 一九六七年三月十七日 ,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思路 , 中共中央发出通知: 各省 、市 、 自治区一级的夺权 ,在采取行动之前 ,应先取得中央同意 ,派代表来京 同中央商量 。没有经过中央同意 ,不要成立临时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 不要在 地方报纸上报道和在广播电台上广播夺权。
第三 ,大联合组织夺权后建立的临时权力机关 ,必须是三结合 的 。三结 合 的领导班子中 ,必须有军队干部参加 。毛泽东不太相信只靠红卫兵和造反派组 织就能够掌好权 。他在二月份同张春桥 、姚文元的谈话中就说过 :青年人在文
化大革命 中做了贡献 ,但是马上让他们接省市委书记的班还不行。(参见《毛泽 东全集》第 49卷 298页) 毛泽东当时判断 :在全国动荡中 ,唯一可以起到稳定局势 作用的是解放军 。他在一九六七年三月十二日同新西兰共产党总书记威尔科克斯谈 话时满怀信心地说 :我们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军队是可靠的 ,几百万人 ,我们军 队这些同志是比较好的 。(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6卷 64 页) 因此 ,毛泽东决定, 凡是夺权后要建立的临时权力机关 ,必须有军队干部参加 ,实行无产阶级革命派、 军队干部 、老干部三结合 ,在三结合 的领导班子中 ,军队干部要起主要作 用 。毛泽东专门对 三结合 加以强调和界定 。一九六七年二月十八日 、二十二 日 ,毛泽东先后对待审批发表的《红旗》 杂志社论稿《必须正确地对待干部》 写过 两次批语 。第一次写的批语强调要把三结合 的思想写进去 ,以后重要社论都 应这样做。 同时 , 毛泽东还在社论中加写了一些话 ,其中有一句话是对 三结 合 进行界定的 。他写道 :经验证明 ,在需要夺权的省 、市 ,必须建立 三结 合 的临时权力机构 。这种 三结合 的临时权力机构 , 由真正代表广大群众的 革命群众组织的负责人 、人民解放军当地驻军的代表和革命领导干部组成 。这 样 ,才能形成一个有代表性的 、有权威的领导班子 ,率领广大革命群众 ,胜利地 完成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夺权的战斗任务。他明确指出 :建立 三结合 的临时权力机构 ,在当前必须着重解决正确对待干部的问题。(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6 卷 55 页) 但他更重视的是在 三结合 的领导班子中必须有 军队干部参加 。一九六七年三月七日 ,毛泽东在修改 《红旗》 杂志社论稿 《论革 命的 三结合 》 时写道 :从上至下 ,凡要夺权的单位 ,都要有军队或民兵参 加 ,组成 三结合 。社论同时传达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 :在需要夺权的那些 地方和单位 ,必须实行革命的三结合的方针 ,建立一个革命的 、有代表性的 、有 无产阶级权威的临时权力机构 。这个权力机构的名称叫革命委员会好。(参见《毛 泽东年谱》第 6卷 61页)
毛泽东采取上述三个限制措施 , 目的就是防止领导权落入坏人手中 。历史事实 证明 ,毛泽东的这个决策是正确的 。如果在当时乱哄哄夺权和各种组织都在搞大联 合的情况下 ,没有这几条限制措施 ,我们国家就有可能会很快出现全国性的分裂和 大动荡 ,其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节 推进以工农兵与革命干部为主导的三结合
一旦国家进入治理阶段 ,造反起来的青年人就显出经验不足的缺点 ,作为补救 措施 ,毛泽东开始考虑恢复老干部领导工作问题 。当时毛泽东就曾说过 ,广大工 农兵一起来 ,才较彻底地冲垮了资产阶级那一套 ,革命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不得不 退居到从属地位 ,不是吗?工人一起来 ,就冲垮了反革命经济主义 ,夺了走资本主 义道路当权派的权 ,促进了革命大联合、三结合。(《毛泽东年谱》第 6卷 88页)
一九六七年六月二十五日 ,周恩来在同上海干部群众代表座谈时 ,特意向他们 转述了毛泽东的话 :省 、市一级还是要干部挂帅 ,红卫兵小将往往是今天上台, 明天被打倒 ,政治上不成熟 ,还不能当省 、市的革委会主任。(《毛泽东年谱》第 6卷 94页)
七月十四日 ,毛泽东在听取河北情况汇报时说干部多数是好的 ,河北的干部 将来要来个大翻案。(《毛泽东年谱》第 6卷 99页)七月十八日 ,毛泽东在武昌召 集周恩来等开会 ,在周恩来准备返京时对他说 :明年春天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接 着召开九大 ,把老同志都解脱出来 ,许多老同志都要当代表 , 当中央委员。毛泽 东列举了邓小平 、乌兰夫 、贺龙等人的名字。(《毛泽东年谱》第 6卷 103页)尽管 中央文革小组曾为推进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做了大量的正面工作 ,但毛泽东在原则 问题上 ,从来是坚持政治底线的 ,对其中某些人的错误言行的批判同样毫不留情, 老人家曾斥责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等人 以革命造反派为主 建立三结合 领 导班子的言论 ,强调坚持确立解放军在三结合 领导班子中的主要领导地位。
毛泽东的限制措施 , 曾引起了一些造反派的不满 。他们一方面提出了揪军内 一小撮 的口号 ,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三结合 应以造反派为主的要求 。他们的期 待主要是通过其利益代表者康生 、王力等反映出来的 。七月二十五日 ,康生在新华 社电讯稿中加上了一句话 :要揪军内一小撮。八月一日,《红旗》 杂志发表由关 锋主持起草的纪念建军四十周年社论 《无产阶级必须牢牢掌握枪杆子》 中公开提 出 :要把军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揭露出来。这篇社论一发表 ,北京 一些大专院校的造反派奔赴南京等地 , 串联当地的造反派 ,冲击军事机关 ,抢夺枪
支弹药 ,制造事端 。毛泽东要依靠解放军稳定局势 ,并且确定了大联合 后三 结合 的领导班子要以解放军干部为主的原则 ,而某些造反派却要揪军内一小 撮 。对此 , 毛泽东很生气 。他在上海看到了这期社论后 ,立即批道 :还我长 城!毛泽东对揪军内一小撮 的坚决反对态度 ,使那些所谓代表造反派利益的 人碰了一鼻子灰 ,也使各地造反派开始有所收敛 。他们马上从南京撤回派出串联的 人员 ,并且把抢夺的枪支乖乖地交还给部队。
但是 ,有的造反派仍不甘心在大联合后的 三结合 领导班子中居于次要地 位 。他们的这种思想情绪集中地反映在王力八月七日在外交部发表的讲话里 。王力 说 :部党委班子没有动吧? 这么大的革命 ,班子不动还行?,现在外交部还是原 班子人马 ,原封未动 。还是三结合班子好 , 以革命造反派为主体。王力这个 讲话马上在红卫兵的传单上公开 ,并传向了全国 。在全国各地造反派中立即掀起了 一个要 以造反派为主 组建三结合 领导班子的声浪 。周恩来很快就发现了这 一问题 。他把王力的讲话稿送给在外地视察的毛泽东做出裁决 。老人家提笔在王力 讲话稿上批道 :大 、大 、大毒草。八月中旬 ,造反派冲击外交部 ,夺取党委大 权 。八月十六日 ,毛泽东在会见阿尔巴尼亚朋友在谈到这件事时说 :打倒陈毅、 姬鹏飞 、乔冠华 ,谁当部长 、副部长呀? 他们(指外交部造反派) 能当领导干部 吗?(《毛泽东年谱》第 6卷 111页)
九月十六日 ,毛泽东在去往杭州的专列上同杨成武等同志谈话说 :有人提出 打倒徐向前 ,徐向前我是一定要保的 。不管谁要打倒 ,我是一定要保的 。贺龙这个 人 ,将来恐怕还是要当中央委员 。邓小平同刘少奇还是有区别的 。在瑞金时 ,张闻 天和王稼祥是受排挤的 ,遵义会议没有他们不行 。红卫兵要把他们两个搞出去斗, 我不同意。(《毛泽东年谱》 第 6卷 121 页) 在造反派们的喧闹声中 ,毛泽东更加 清醒地认识到依靠解放军并且让解放军在 三结合 班子中居于主要地位的必要 性 。老人家在批判了王力的讲话稿后 ,多次谈到 ,在三结合 领导班子中 ,必须 以解放军为主 。为了宣传毛泽东的这一观点 ,林彪也在八月九日接见曾思玉 、刘丰 时强调 :我们发动文化大革命靠两个条件 :一是靠毛泽东思想和毛主席的崇高威 望 ;再是靠解放军的力量。
为了确立解放军在三结合 领导班子中的地位 ,毛泽东指示 :八月十一日、
十二日 , 由中央文革小组出面 ,召集北京大专院校红代会 、中学红代会各群众组织 的代表开会 。会上 , 中央文革小组传达了毛泽东的明确要求 :无产阶级革命派要 相信和依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时会议还代表中央指出 :揪军内一小撮 的提法 是完全错误的 。二十日,《红旗》 杂志发表社论 《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国无 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可靠支柱》。二十五日 ,毛泽东亲自批发中共 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 、中央文革小组 《关于展开拥军爱民运动的号召》; 二十 七日 ,毛泽东明确提出 ,不要把党内一小撮走资派和军内一小撮走资派并提 , 只 提党内一小撮 ,把解放军搞垮了还要不要政府 ;九月五日 ,毛泽东还批发中共中 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 、中央文革小组《关于不准抢夺人民解放军武器 、装备和各 种军用物资的命令》。 毛泽东采取的这些措施 ,很快就把某些造反派们要在大联合 后的三结合 中当头的声势打了下去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文化大革命 的作用 被突出出来 。事实证明 ,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 出现全国动乱局面情况下 ,运用 解放军的力量稳定局势 ,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与此同时 ,老人家还作出了派工人进 驻学校管理学生以促进大联合、实行三结合 的战略决策。
一九六七年 ,虽然毛泽东一再讲要实行大联合 ,但不少红卫兵与造反派们 出于各派利益 ,还在大打派仗 。面对这种情况 ,毛泽东仍希望说服他们要搞大联 合 。 同时 , 毛泽东反复强调: 在大联合 、三结合 时 ,一定要把老干部结合进 去 。尽管毛泽东一再号召搞大联合 ,有的人却还是派仗照打 ,全国各地的武斗事件 仍经常发生 。即使是搞大联合时 ,各造反派和红卫兵组织 ,也都强调以我为核心, 搞形式上的大联合 ,实际上的派性斗争 。同时 ,许多造反派组织都不愿把老干部结 合进去 ,有的仍按照打倒一切 的思路 ,拒不解放老干部 ,更不起用老干部 ,或 者一派起用老干部 ,另一派就起来又把这个老干部打倒 。对此 ,毛泽东感到很恼 火 。他决定 ,要对红卫兵再做一些说服工作 , 同时对不听话的红卫兵组织 ,要以适 当方式告诫一下 。一九六七年七月至九月 ,毛泽东在视察华北 、中南和华东地区时 发表重要谈话 。在谈话中 , 毛泽东一再号召实行大联合 。他说 :在工人阶级内 部 ,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 。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工人阶级内部 ,更没有理由一定要 分裂成为势不两立的两大派组织。针对红卫兵组织和造反组织在搞大联合时都强 调 以我为核心 ,毛泽东说 :什么 以我为核心 ,这个问题要解决 。核心是在
斗争中实践中群众公认的 ,不是自封的 。 自己提 以我为核心 是最蠢的 。王明、 博古 、张闻天 ,他要做核心 ,要人家承认他是核心 ,结果垮台了。毛泽东还强 调 :正确地对待干部 ,是实行革命三结合 , 巩固革命大联合 ,搞好本单位斗 、 批 、改的关键问题 ,一定要解决好。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还说 :对红卫兵要进行 教育 ,加强学习 。要告诉革命造反派的头头和红卫兵小将们 ,现在正是他们有可能 犯错误的时候。(参见《毛泽东全集第 50卷 13页》)
这是毛泽东自发动文化大革命 以来 ,第一次告诫红卫兵和造反派头头们, 第一次对他们提出批评 。毛泽东的这些指示 ,通过中央办的报纸陆续透露给全国。 特别是一九六七年十月一日,《人民日报》《红旗》 杂志、《解放军报》 发表的编辑 部文章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 中传达了毛泽东的意见 :革命 的红卫兵和革命的学生组织要实现革命的大联合 。只要两派都是革命的群众组织, 就要在革命的原则下实现革命的大联合。根据毛泽东这次谈话 , 中共中央 、国务 院 、中央军委 、中央文革小组还于一九六七年十月十七日发出《关于按照系统实行 革命大联合的通知》, 传达了毛泽东的意见 :各工厂 、各学校 、各部门 、各企业单 位 ,都必须在革命的原则下 ,按系统 、行业 、班级实行革命大联合 。上述文章文件 大段大段地引用毛泽东的话 ,对红卫兵和各造反组织无疑起着震慑作用 ,他们不得 不表示拥护革命的大联合 。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毛泽东设想一九六八年应该是实行大联合的一年 。按照老 人家的意见 ,一九六八年一月一日《人民日报》《红旗》 杂志、《解放军报》 的元 旦社论 提出 ,一九六八年的战略目标之一 ,是促进与巩固革命的大联合和革命的 三结合 。但是 ,毛泽东内心十分清楚: 约束红卫兵是实现革命大联合的先决条件。 因此 ,他在一九六八年初把约束红卫兵作为很重要的任务来抓 。毛泽东在一九六七 年一系列重要指示的传达 ,确实对一般的红卫兵和各种造反组织起到了一定的约束 作用 。但是 ,对于一些造反比较早 ,建立红卫兵组织比较长 ,特别是已经形成了一 些核心小团体的红卫兵和造反派们来说 ,并不大管用 。因为他们已经不再只是运动 初期那种单纯为了造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反 而结成的小团体了 ,而是有了 一定的政治目的的组织 。这些政治目的 ,往最小处说 ,也是为了掌握本单位的领导 权 ;往大处说 ,是为了掌握一个地区甚至全国的领导权 。这样一来 ,毛泽东的话,
他们也不大能听得进去了 。他们依然在打派仗 , 即使是搞大联合 ,也是都强调 以 我为核心 ,互不相让 。其中 , 闹得最凶的 ,还是一些高校 。那里的一些红卫兵组 织甚至武装起来 ,为了争夺领导权而互相对立 。在这种情况下 ,毛泽东决定要批评 一下造反学生们的无政府主义问题 。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想法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 五日《人民日报》 发表署名任立新的《无政府主义是通向反革命的政治桥梁》 一文 说 :无政府主义已经成为当前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进行疯狂反扑的主要手段 。如 果不坚决打倒无政府主义 ,就必然会干扰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
毛泽东考虑到 ,光是批判无政府主义 ,还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他决定派一些优 秀的产业工人 ,组成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进驻这些动荡的高校 ,让工人们管一 管造反的学生 。他的基本想法是 :动用军队去解除学生的武装 ,虽然可以 ,但会造 成学生和解放军的对立情绪 ,甚至会发生流血冲突 。而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造反 的学生们是承认的 ,让产业工人们去说服学生 ,学生们是会听话的 。工人毛泽东思 想宣传队是非武装团体 , 由他们动手去收缴学生们手中的武器 ,学生们也会听话, 少数顽固的学生头头也没有办法 。他决定先在北京一些高校试验。
按照毛泽东的部署 ,一九六八年七月二十七日 ,北京六十多个工厂的三万多工 人组成的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简称工宣队 )进驻北京的大专院校,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毛泽东的指示 ,制止武斗 ,促进大联合 。工宣队 进驻 北京的一些大专院校后 ,通过工人们的宣传和做工作 ,大多数大专院校的武斗被制 止 ,大联合和三结合 也开始进入酝酿阶段 ,清华大学却表现的例外 。原来 ,就 在七月二十七日 ,工宣队 进驻清华大学时 ,清华大学的红卫兵组织头头蒯大富就 下令手下的红卫兵骨干阻止工人进驻 。工宣队员们对红卫兵们进行了耐心地说服工 作 ,并按上级指示劝造反学生们交出手中的武器 。蒯大富却发话 :不能交出武器。 这样 ,无论工宣队员们怎样苦口婆心地说服 ,清华大学的红卫兵就是不交出武器, 还动手打工宣队员 。在这种情况下 ,进驻清华大学的工宣队员也失去了耐心 ,便动 手强行收缴红卫兵手中的武器 。蒯大富见状 ,便下令开枪 。结果 ,在二十七日这一 天 ,清华大学红卫兵开枪打死了五名工宣队员 ,打伤多人 。情况急报毛泽东处 ,毛 泽东非常气愤 。他认为 ,这个清华大学的问题 ,反映了目前全国红卫兵队伍的状 况 ,必须对全国的红卫兵进行一次严厉的告诫 ,尽管当初红卫兵运动曾经推动了无
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于是 ,七月二十八日 ,他约林彪 、周恩来以及中央文革 小组全体成员一起接见聂元梓 、蒯大富 、谭厚兰 、韩爱晶 、王大宾等 。毛泽东接见 他们时 ,一改过去的亲切态度 ,显得极为严肃 ,语气也十分严厉 。毛泽东批评他 们 ,一不斗 、二不批 、三不改 ,头脑膨胀 ,并严厉告诫他们要听从指挥 。老人家 说 ,今天是找你们来商量制止大学的武斗问题 ,怎么办?文化大革命搞了二年 ,你 们现在是一不斗 、二不批 、三不改 。斗是斗 ,你们少数大专院校是在搞武斗 。现在 的工人、农民、战士、居民都不高兴 ,大多数的学生都不高兴。就连拥护你那一派的 人也不高兴 。你们脱离了工人 、农民 、战士 、学生的大多数 。有些学校搞了些斗黑 帮 ,但是很不够 ,就是因为分了两派 ,忙于武斗 ,现在逍遥派那么多 ,不搞斗批改, 而要斗批走、斗批散。我说大学还要办,讲了理工科 ,但没有讲文科都不办 ,但旧的 制度、旧的办法不行了 ,学制要缩短 ,教育要革命 ,就是要文斗不要武斗。(《毛泽 东年谱》第6卷175页)这次谈话持续了五个多小时,林彪、周恩来也先后讲了话,对 红卫兵进行了严厉批评 ,在场的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也纷纷讲话 ,批评红卫兵。
毛泽东 、林彪 、周恩来和中央文革小组成员都发话严厉批评红卫兵 ,这对红卫 兵来说 ,是当头棒喝 ,他们不得不收敛了 。各红卫兵组织头目回去后 ,纷纷约束手 下的红卫兵队伍 ,乖乖地交出了武器 ,停止了武斗 , 同时也开始搞大联合了 。工宣 队顺利地进驻了北京各大专院校 。接着 ,毛泽东又接连采取了如下几个行动 :为了 表示对工宣队在宣传毛泽东的指示 、制止武斗 、促进大联合工作的肯定和支持 ,一 九六八年八月五日 ,毛泽东把外国朋友赠送给他的芒果转送给清华大学的工宣队。 这一消息在全国广泛报道 ,工宣队的威望一时大增 ,而全国各地红卫兵组织的威信 在全国人民心目中却急剧下降 。八月十三日 ,毛泽东 、林彪接见了首都工宣队队 员: 十五日 ,他们又接见了清华大学的工宣队代表 ,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赞 扬 , 同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工作 ,制止武斗 ,促进大联合 。当天的《人民日报》 还 公布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 :我国有七亿人口 ,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要充分发挥 工人阶级在文化大革命中和一切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八月二十五日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 、中央文革小组在下发《关于派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的通知》 中 提出 :各地应该仿照北京的办法 ,把大 、中 、小学逐步管起来。要 以优秀的产 业工人为主体 ,配合人民解放军战士 ,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分批分期进入各学
校 。中央这个通知一发出 ,全国各地陆续开始向各大 、中 、小学校派驻工宣队。 就在中央文件下发的同一天,《红旗》 杂志发表了姚文元的文章 《工人阶级必须领 导一切》。这篇文章是毛泽东让姚文元写的 ,写完经过毛泽东的审阅后发表的 。文 中公布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 :实现无产阶级教育革命 ,必须有工人阶级领导 ,必 须有工人群众参加 ,配合解放军战士 , 同学校的学生 、教员 、工人中决心把无产阶 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的积极分子实行革命的三结合。文章还公布了毛泽东关于要 在实行革命的大联合的基础上建立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 的意见。(参见 《毛泽 东年谱》 第 6卷 188 页) 接着 , 中共中央做出决定 ,对教育部进行军管 ,成立军事 管制领导小组 。一九六九年四月 ,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也进驻教育部 ,会同 军事管制领导小组搞教育战线的斗 、批 、改 。毛泽东接连采取的这几个措施 ,把全 国乱得最厉害的大 、中专学校稳定住了 ,各大中专学校的武斗现象基本消除了 ,在 大联合基础上形成的三结合 的领导班子陆续建立起来。
第三节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与实践
一九六七年八月 ,毛泽东曾就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的革命对象问题明确提 出 :在无产阶级专政下革命的主要对象 ,是暗藏在无产阶级专政机构内部的资产 阶级司令部 ,我们就是对无产阶级专政机构内部的这一部分进行革命 。从我们党和 我们国家的整体来说 ,它们是不占统治地位的 ,但是必须打倒他们 ,才能巩固好强 化无产阶级专政 , 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毛泽东全集》 第 50卷 34 页) 按照这一 精神,《人民日报》《红旗》 杂志、《解放军报》 编辑部在十一月六日联名发表的社 论《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纪念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五十周 年》 中 ,强调指出 :毛泽东同志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最伟大的贡献 ,在于他系统地 总结了中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系统地总结了十月革命以来国际无产阶级专 政的历史经验 ,不但总结了正面的经验 ,而且总结了反面的经验 ,特别是总结了苏 联资本主义全面复辟的严重教训 ,完整地 、彻底地解决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进 行革命 、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这一个当代最重大的课题 。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 继续革命理论的六大要点是:
一 、必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对立统一的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 。毛泽东 指出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事物内部的这 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有两类社会矛盾 ,这就是 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 。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 。人民内部 的矛盾 ,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 ,是非对抗性的 。毛泽东告诉我们 :必须划分敌 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线 ,只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才能使无产阶级 专政日益巩固和加强 ,使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发展。
二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 还存在着阶级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 争 ,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以后 ,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各派政治力 量之间的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 ,还是长 时期的 , 曲折的 ,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为了防止 和 平演变 ,必须把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三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在本质上依然是政权问题 。就是资产阶级要推 翻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则要大力巩团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 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的专政 。我们对他们的关系绝对不 是什么平等的关系 ,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关系 , 即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 实行独裁或专政的关系 ,而不能是什么别的关系 ,例如所谓平等关系 、被剥削阶级 同剥削阶级的和平共处关系、仁义道德关系等等。
四 、社会上两个阶级 、两条道路的斗争必然会反映到党内来 。党内一小撮走资 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就是资产阶级在党内的代表人物 。他们是一批反革命的修 正主义分子 ,一旦时机成熟 ,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 , 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 专政 。我们要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就必须充分注意识破 睡在我们的身旁 的 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 ,充分揭露他们 ,批判他们 ,整倒他们 ,使他们不能翻天, 把那些被他们篡夺了的权力坚决夺回到无产阶级手中。
五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进行革命 ,最重要的是要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 只能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要让群众在这个大革命运动
中 , 自己教育自己 。就是说 ,这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运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 大民主的方法 , 自下而上地放手发动群众 。同时 ,实行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大联台, 实行革命群众、人民解放军和革命干部的革命三结合。
六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思想领域中的根本纲领是斗私批修 。无产阶级 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 , 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 因 此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 ,是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问题。 要在政治上 、思想上 、理论上批判修正主义 ,用无产阶级的思想去战胜资产阶级利 己主义和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 ,改革教育 ,改革文艺 ,改革一切不适应于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挖掉修正主义的棍子。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源自列宁的学说 。列宁早在《国家与革命》 中 就曾经强调指出 :只有承认阶级斗争 、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 ,才是马克 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者同庸俗小资产者(以及大资产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这 里 。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测验是否真正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今天 ,我们可以 说 , 只有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同时也承认在无产阶级专政下还要继续进行革命的人, 才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这正是检验是否真正了解和承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试金石。
历史与实践证明 ,毛泽东的伟大不仅在于建立了新中国 ,更为伟大的在于他敢 于发动亿万群众通过文化大革命这一形式 ,来整顿自己亲手创建的中国共产党 ,实 现党在自我否定基础上的新生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昭示了毛泽东由社会主义革命 向无产阶级革命的升华 ,他以工人阶级领导一切 的热忱期待 ,捧出了一颗忠诚 于人类解放事业的赤子之心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对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 派 的逻辑论证 ,确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的正确性 。一九六六 年春 ,毛泽东在上海西郊的一次谈话中曾反复提出 :要把十八层地狱统统打破, 孙悟空闹天宫 ,你是站在孙悟空一边 ,还是站在天兵天将 、玉皇大帝一边?要支 持小将 ,保护孙悟空。(费振刚 、董学文主编:《毛泽东圈注史传诗文集成》) 一 九六七年初 ,上海工人阶级夺权 ,毛泽东又予以充分肯定 :这是一个大革命 ,是 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大革命 。这件大事对于整个华东 ,对于全国各省市的无 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发展 ,必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见何沁:《中华人民
共和国史》) 毛泽东高高擎起列宁主义之旗 。列宁说 :机会主义恰恰在最主要之 点不承认阶级斗争 , 即不承认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 ,在推翻资产阶级 并完全消灭资产阶级的时期有阶级斗争 。实际上 ,这个时期必然是阶级斗争空前残 酷 、阶级斗争形势空前尖锐的时期。(参见列宁 《国家与革命》) 事实告诉人们,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空前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
一九五六年 , 中共八大宣布公有制对私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 。毛泽东也曾说 过 :现在阶级斗争这件工作基本结束了 。我们全党要来搞建设。一九五七年 的反右斗争 ,促使毛泽东否定了八大 某些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提法 ,设定了阶级 斗争对象 :地富反坏右和资产阶级 。他说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社会主 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毫无疑问 ,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 论断乍看起来似乎有些牵强 , 因为社会主义 已经不能把工厂 、机器 、土地等生产 资料攫为私有了。(列宁:《国家与革命》) 那么 ,没有了私有制 ,没有了生产资 料的私人占有 , 当然没有以私人资本掠夺劳动者的剥削阶级 ;又哪来的无产阶级与 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一九五八年武昌会议 ,毛泽东为弥补理论的欠缺 , 曾试图将 资产阶级修正为政治思想上的阶级 。他说 :作为政治上同思想上的地主阶级跟 资产阶级 ,这个东西还存在。(见席宣:《关于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 论 》) 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后 ,毛泽东提升政治思想上的阶级斗争到共产党内: 社会经济制度变了 , 旧时代遗留下来残存于相当大的一部分人们头脑里的反动思 想 ,亦即资产阶级思想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思想 ,一下子变不过来 。要变需要时间, 并且需要很长的时间 。这是社会上的阶级斗争 。党内斗争反映了社会上的阶级斗 争。(毛泽东《机关枪和迫击炮的来历及其他》) 毛泽东就是这样将社会主义时期 阶级斗争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并不断深化 ,逐步发展成为较为完整的无产阶级专政下 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基础在于 :文化大革命前夕 ,毛泽东的一系列 讲话 , 已经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 ,论证了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 、反革命 的修正主义分子 , 已经混进党里 、政府里 、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 ,相当大的 一个多数的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的手里 。党内走资本主 义道路的当权派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 ,它有一条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
和组织路线 ,在各省 、市 、 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 。过去的各种斗争都不 能解决问题 ,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 ,公开地 、全面地 、 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 揭发上述的黑暗面 ,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 。这实质上是一个阶级 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那么 ,毛泽东的这一理论 有没有经济基础和政 治基础? 一九六二年 ,毛泽东开始寻觅这个基础 :有没有阶级呢? 我看还有。 地主 、富农 、反革命残余都还存在。一九六三年 ,毛泽东推进一步 :在党员 、干 部队伍中 , 不少党员变成了资产阶级分子 。(见邸延生 《 文革 前夜的毛泽 东》) 这是求索式的猜想 。然而 ,科学猜想常常是科学发现的前奏 。事实上 ,毛泽 东已经模糊地切到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资产阶级 的脉搏 。一九六四年 ,毛泽 东开始捅破理论的坚壁 :大批官僚资产阶级坏干部 的存在 ,造成了我们国内 严重尖锐的阶级斗争 。(见郑谦:《毛泽东与邓小平》) 一九六五年 ,毛泽东豁然 开朗 :运动的重点 ,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首见于毛泽东主 持制定的中共中央文件《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 即《二十 三条》) 阶级斗争的对象明朗化 :从被打倒的地富反坏右和民族资产阶级 ,到意识 形态领域政治思想上的阶级 ,进而逼近官僚主义者阶级 ,毛泽东最后锁定了 党内资产阶级 。十年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拼将生命的最后一搏 , 留下永驻史册的 政治遗言 :搞社会主义革命 ,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 ,就在共产党内 ,党内走资 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走资派还在走。(《毛泽东文集》 第 52卷 69 页) 无产阶级 专政条件下阶级斗争的对象 ,至此 , 已经十分明确。
然而 ,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这个对象 有没有经济基础呢?进而言之 ,政 党是阶级的抽象 , 党内可以有派 , 党内如何有阶级? 毛泽东如何突破理论瓶 颈?谁占有生产资料! 毛泽东拽出了党内资产阶级 的经济尾巴 。他在沈阳 冶炼厂材料上批示 :我们的工业究竟有多少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资本主义化了, 是三分之一 ,二分之一 ,或者还要多些 列宁说过 :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 阶段 ,资产阶级法权 没有完全取消 ,而只是部分地取消 , 只是在已经实现的经 济变革的范围内 ,也就是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取消。(列宁 《国家与革命》) 其 实 , 即使在生产资料的关系上 ,也大体是形式上的取消 。生产关系 , 主要是所有 制 。新中国是社会主义所有制吗? 毛泽东不容分说 :我看所有制没有解决 ,至少
是大部分 ,不讲全部的话。(见叶永烈:《文化大革命 简史》) 新中国到底是 什么所有制? 毛泽东道出两个 差不多 :一个是 中国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 多 ,一个是新中国跟旧社会差不多 。他说 :列宁说建设没有资本家的资产阶 级国家 ,为了保障资产阶级法权 ,我们自己就是建设了这样一个国家 ,跟旧社会差 不多 ,分等级 ,有八级工资 、按劳分配 、等价交换。(《毛泽东文集》 第 52卷 68 页) 毛泽东打碎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虚幻 。他说 :文化大革命从中央一直搞到工 厂 、机关 、学校 。过去这些都不在我们手里 ,大都在国民党手里 ,都在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手里 ,而且他们还有后台。康生解读 :资本主义复辟 ,在工厂方面 ,关系 很大 , 因为它是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工业向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 ,它们形式 上是公 ,实际上是私 ;形式上是新 ,实际上是 旧 ;形式上是社会主 义 ,实际上是资本主义。(见王年一:《对上海一月革命 的几点看法》) 毛泽 东时代的中国 ,难道是资本主义所有制? 在全民所有 的招牌下 ,资本主义经营 管理日益扩张垄断特权对生产资料的攫夺 ;在社会主义 的名义下 ,党内走资派 通过以官僚主义为表征而构建的特权阶层 , 已日益发展为类似于资产阶级剥削工人 阶级的生产关系 。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为什么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因为 ,社 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绝非简单排斥 ,而是相反相成 ,共存共亡 ,对 立统一 。马克思 、恩格斯曾论定了这种同一性 :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 的因素。(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余金成 、王兰垣在《社会主义走向振 兴的世纪》 中谨慎地说 :在资本主义的计划发展和福利改革中 ,依稀可辨社会主 义生产方式的影子 ;而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和法律规范中 ,也不难找到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痕迹。其实 ,在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强势存在 ,但它表 现为资本主义形态 ;在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强势存在 ,但它表现为社 会主义形态 。在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经受资本社会化 、生产社会 化的蚕食 ,被迫向社会主义 和平演变 ;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居于矛盾的主要 方面 , 因此决定着国家的资本主义性质 。在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断 经受等级与特权的蚕食 ,被迫向资本主义 和平演变 ;只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居 于矛盾的主要方面 , 因此决定着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在对立中同一 。毛泽东厌恶的商品交换 、八级工资制 、按劳分配 ,
其为资产阶级法权的组成部分 ,形成社会主义时期保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温床 ;其为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则成为利用资产阶级法权向共产主义平等过渡的助 推器 。同一在对立中存在 ;对立变革同一 。毛泽东说: 同一不是矛盾双方互相依 存就完了 ,更重要的 ,还在于矛盾着的事物的互相转化。(《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328 页) 如何转化 ?谁占据主导 ,谁就决定了所有制的属性 ,决定了对另一方的 利用、限制和改造 ,决定了对被动方的转化 。而矛盾非主导方化被动 为主 动 的强烈冲动 ,则以其颠覆矛盾主导方的现实作为 ,使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变革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成为可能 ,也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复辟成为可能 。这是两种生产关系的斗争 。这种斗争贯穿于双方的温情 合作中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之时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呱呱坠地 ;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诞生之初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华丽转身 。这个华丽转身 就是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立同一的物质载体 。革命 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 , 明确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导地位 ;然而 ,社 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向前迈进的第一步 。换句话说 ,社会主义无非是 变得有利于全体人民的国家资本主义垄断而已 。(列宁:《大难临头 , 出路何 在?》) 没收官僚资本为国营资本 ,并不能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没有高度提升 的生产力 、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综合素质 ,全民所有 就不能不被虚拟化 。一百多 年前 ,恩格斯已经指明 国有化 的二重性 :只有在生产资料或交换手段真正发 展到不适于由股份公司来管理 , 因而国有化在经济上已成为不可避免的情况下 , 国 有化才意味着经济上的进步 ,才意味着在由社会本身占有一切生产力方面达到了一 个新的准备阶段。(《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注释》) 尽管中国的国有经 济当时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 ,但却不能遮掩一个事实 :它不是股份经 济发展成熟的产物 , 而是落后国家的强制行为 。全民所有 ,实际是 政府所 有 ;人民主权 ,实际是国家垄断资本对劳动者的雇佣 。它通过管理者建立与被 管理者的生产关系 ,受制于资本主义经济规律 ,不仅生产商品 ,不仅生产剩余价 值 , 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 一方面是资本家 , 另一方面是雇佣工 人。(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卷) 商品交换无非是不同所有者之间的财产交换, 也就是对私有者与私有者之间经济关系的事实确认 。那么 ,劳动力依然具有商品的
属性 ,而企业管理者假公济私 ,依仗 国家资本 的垄断地位 ,成为私有经济 的强势群体 , 即官僚特权阶层 ,也便成为难以遏制的趋向 ;它们对全民所有 的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行反噬 ,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矛盾的次要方面向主要方面转 化 ,推动社会主义所有制向资本主义所有制畸变 。毋庸置辩 , 国有企业保存并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形成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 ;而利益集团相互间的亲密认同 ,则 聚起一个特权化的资产阶级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毛泽东激烈定性:做了大 官了 ,要保护大官们的利益 。比资本家还厉害。(《毛泽东全集》 第 52卷 68 页)从这个意义上讲 ,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政 治代言人与承载者。
实践证明 :毛泽东关于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的科学论证 , 已经将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 ,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上 。事实 上 ,刘少奇也同样论证过这一问题 。刘少奇曾在八大政治报告 中指出 :社会主 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分配问题上 ; 国家在按劳分配 上的失 误 ,也就是少劳多得 ,或多劳少得 ,分配上的不公 ,阻碍生产力进步 。他其实也已 经看到 :在公有制的框架里 ,通过分配领域的利益转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形 成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侵蚀 。随后 ,刘少奇发出警告 :剥削是历史发展过程中 的必然产物 ,不是可有可无 ,随人的意志就能铲除的 。违背规律人为去消灭它 ,必 然还产生新的剥削 ,甚或自身也将变成新的剥削者。(见王光美:《与君同舟 ,风 雨无悔》) 这新的剥削者 ,与毛泽东定义的走资派 ,异曲同工 。中国共产党 两位卓越的领袖从对立的不同侧面 , 向着同一聚焦 :资本主义被强制消灭 ,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国营企业重新萌发 ;私有制被强制消灭 ,特权私有 在 公有制名义下猖狂孳生 ;资本家剥削被强制 消灭 ,在共产党内产生走资派 剥削 。这并非个人 、集团的品质优劣 ,而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 ,一句 话 ,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恩格斯:《反杜林论》) 这是经济规律 。 刘少奇把握了剥削 的必然性 ,他容忍剥削 ,甚至一定程度上鼓励剥削 , 以求助推经济进步 ,最终消灭剥削 。毛泽东对 剥削 则如芒在背 ,忍无可忍 : 我不想哪一天在中国大地上再出现人剥削人的现象 ,再出现资本家 、企业主 、雇 工 、妓女和吸食鸦片烟 ;如果那样 ,许多烈士的血就白流了 。毛泽东担心他在
北京的毕生事业可能最终不是为世界上最合理的社会 、反而为一个极度的剥削制度 奠立基础。(肯·利伯塔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毛泽东坚信革命处在 严重的危急关头 ,认为革命最终将像法国革命和俄国革命那样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被 断送。(克·霍林沃思:《毛泽东和他的分歧者》) 毛泽东担忧 :少则几年 、十几 年 ,多则几十年 ,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 ,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 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 ,变成法西斯党 ,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严峻的历史课 题困扰着毛泽东和共产党人 :资本主义复辟有没有必然性? 走资派有没有必然性? 在社会主义时期 ,既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伴生物不乏生 机 ,那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政治代表走资派也便活力依然 ;既然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长期存在和不断产生 ,那么走资派也长期存在和不断产生 。资本主义复辟的根 源在经济土壤中 。马克思说 :当使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必然消灭 、从而也使资产阶 级的政治统治必然颠覆的物质条件尚未在历史进程中 、尚未在历史的运动 中形 成以前 , 即使无产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它的胜利也只能是暂时的 ,只 能是资产阶级革命本身的辅助因素 。任何强大的思想或意志力量都不能使他们 摆脱这个命运。(卡·马克思《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
社会主义政权的创立 ,能够摆脱资本主义复辟的命运吗? 毛泽东存疑 :如果 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不能时刻提高警惕 ,不能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 ,社会主义教 育工作做得不深不透 ,各级领导权不是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 ,而被修正 主义者所篡夺 ,则我国还可能要走一段资本主义复辟的道路。(见邸延生:《文 革 前夜的毛泽东》) 毛泽东预感 :我担心 ,我死以后 , 中国会出现资本主义复 辟。然而 ,资本主义复辟固然气势汹汹 ,社会主义革命同样不可阻遏 。毛泽东高 瞻远瞩 :在中国一定不出修正主义? 这也难说 。儿子不出 ,孙子出 。不过不要 紧 ,孙子出了修正主义 ,孙子的孙子一定会出马列主义。(见曹英:《红色档案系 列之二: 中共早期领导人活动纪实》) 毛泽东大气磅礴 :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一 个原则。(见王洪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既然所有制问题没有解决 ,许多 单位的领导权实际上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存在资本主 义的关系 ,那么发动文化大革命 ,开展夺权斗争 ,就成为十分必要的了。(石 仲泉:《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权利 和毛泽东对它的误解》) 毛泽东定义文化
大革命 :从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手里夺权 ,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 下 ,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革命 , 即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的革命。(见王年
一:《对上海一月革命的几点看法》) 毛泽东将他的毕生心血铸成指引人民反抗 特权剥削的永恒航灯 ,诉诸历史 ,诉诸人民:一百年后还要不革命?一千年后要不 要革命? 总还是要革命的 。总是一部分人觉得受压 ,小官 、学生 、工 、农 、兵 ,不 喜欢大人物压他们 ,所以他们要革命呢。(《毛泽东全集》第52卷69页)人民与走 资派的阶级斗争 ,是世纪性的持久战 。这个持久战以公有制颠覆私有制 、公有观念 颠覆私有观念的坚定指向 ,表明了阶级斗争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 同时也表明了毛泽 东所提出的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伟大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第四节 三结合的不断创新发展
一九六八年九月 ,经过二十个月的社会动荡与错综复杂的夺权斗争 ,全国(除 台湾省外)二十九个省 、市 、 自治区先后建立了革命委员会 。全面夺权后新建立的 革命委员会 确立了由革命群众代表 、人民解放军代表和革命干部代表组成的 三结合 领导体制 ,被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肯定以后迅速地发展起来 。革命委员会 集党 、政大权于一身 ,实行党政合一 、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 。至此三结合 成为 文化大革命中对领导机构内部人员构成与运行方式进行概括而形成的特定术语。
所谓三结合 ,首先就是要有革命干部的代表 。把革命干部结合到革命委 员会 中 ,是基于当时对干部队伍的认识 。在全面夺权刚开始的一九六七年二月二 十三日,《人民日报》 转载的 《红旗》 杂志 《必须正确对待干部》 的社论指出 :干 部大多数是好的 ,必须对干部队伍有一个基本估计 。七月至九月 ,毛泽东在视察南 方时 ,一再强调要 团结干部的大多数 。毛泽东始终认为干部的绝大多数是好 的 ,主要是需要接受文化大革命的教育 ,实现思想与立场向为工农兵群众服务的根 本转变 ,开始强调发挥革命领导干部应有的作用 。因此 ,在新成立的政权机构中要 有革命干部的代表。
其次就是要有革命群众的代表 , 又叫做左派或造反派的代表。《十六条》 规 定 :党的领导要善于发现左派 ,发展和壮大左派队伍 ,坚决依靠左派 。毛泽东之
所以要把革命造反派 的代表结合进革命委员会中 ,就在于毛泽东把他们看成是 打倒走资派 的可以依靠的力量 。在文化大革命中 ,毛泽东没有对左派定出明确 的判别标准 。实际上人们往往是根据最先起来造反 ,敢于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作斗 争来判别某些人是否是左派 。正像一九六八年十月十六日 《人民日报》 转载 《红 旗》 杂志第四期社论所指出的那样 :革命委员会中的群众代表不是选举产生的 ,而 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群众的行动产生的 。这比以前单纯用选举产生的更合于无产阶 级的民主 ,更合于民主集中制。
再次就是要有人民解放军当地负责人的代表 。从一九六七年一月人民解放军 介入 地方的夺权斗争以来 ,军队代表不但作为三结合 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参 加了革命委员会 ,而且还在革命委员会内部居于主导地位 。这从两个方面表现出 来 :第一 ,先后成立的二十九个省、市、 自治区的革命委员会 ,有二分之一强的省 份由部队代表担任一把手 ;第二 ,各级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要由相当一级的军队 领导机关批准 。五月三十一日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 、中央文革联合发出 文件规定 :在尚未建立省市革命委员会的地区 ,成立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 ,地专级 由省军区或军审查 ,报大军区批准 ;县级由省军区或军批准 ,这种特殊的领导关 系 ,也直接决定了军队代表在地方的地位 。军队干部在当时极其复杂的情况下执行 三支两军 任务 ,做了大量的工作 ,对缓和紧张的局势、维护社会秩序、减少动乱 造成的损失起了积极作用。当然也不可能不产生一些失误 ,带来某些消极的后果。
组成三结合 的领导机构后 ,三者之间怎样进行有机地结合?《红旗》 杂志 一九六七年第五期《论革命的三结合 》 社论中提到了这个问题 。社论指出 :三 结合中 ,三者缺一不可 ,忽视或者低估哪一方面的作用 ,都是错误的 ,必须充 分发挥革命群众组织负责人的作用 ,革命干部应该在这个机构中起核心作用和 骨干作用 ,人民解放军代表也要起重大作用 。社论要求革命干部起核心作用是较 为具体的 ,其他都是笼统的 。后来 , 中央决定三支两军 人员撤回部队 ,要求地 方干部担任主要领导职务 。此后 ,革命领导干部的作用才开始显露出来。
革命的三结合 作为领导机构的组成形式越来越具有普遍意义 。从量的覆盖 面上 ,这种三结合 不仅逐步扩展成为既是省以下各级政权的组成形式 ,而且又 是各企事业和农村基层单位领导机构的组成形式 。从质的内涵上 ,革命委员会内部
三结合 的组织机构 ,在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的内容 ,而且越来越完善 。三结合 的革命委员会在当时的具体形式是 :在各级政府机构 ,是由革命群众代表 、人民解 放军代表和革命干部代表组成 ,农村人民公社以下由民兵代表代替解放军代表 。在 工厂企业中 ,是由革命干部代表 、民兵代表和工人代表组成 ;在各大中专学校 ,是 由革命学生代表 、革命教职员代表 、革命领导干部代表组成 。后来 , 随着军队支 左 范围的扩大 ,革命干部 、革命群众的代表 、军队代表的三结合 便具有了 普遍的意义。
当时 ,组建这种 三结合 强调的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增加群众代表比例的途 径 ,来密切同群众的联系 。就多数省 、市级革命委员会的委员构成来看 ,三方面的 比例大体如下 :各造反派组织代表(群众代表)一般占百分之五十左右 ,军队代表 占百分之二十 ,革命领导干部代表占百分之二十 ,其他方面的革命群众代表占百分 之十 。在群众代表中 ,工人 、农民 、红卫兵的代表也有一定比例 。一般的情况是, 工人代表比例较大 ,贫下中农代表次之 ,红卫兵代表又次之 。例如江苏省筹备成立 革命委员会时 ,革命委员会拟由一百六十五名委员组成 ,其中十名作为机动 。一百 五十五名委员的分配为 :革命群众代表九十五名 , 占百分之五十七点五 ,其中工人 代表三十七名 , 占百分之二十二点五 ,贫下中农代表十八名 , 占百分之十一 ,红卫 兵代表二十八名 , 占百分之十七 ,其他系统的革命群众代表十二名 , 占百分之七, 军队代表三十名 , 占百分之十八点二 ,革命领导干部三十名 , 占百分之十八点二。 在省 、市革命委员会常委中 ,军队 、干部 、群众三方面的比例与革命委员会委员的 比例大致相同。
后来 ,这种三结合 的形式在教育系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九六八年七月二 十七日 ,北京六十多所工厂的三万人组成首都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进驻北京大专 院校 。八月二十五日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 、中央文革发出《关于派工人 宣传队进学校的通知》, 决定在已经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在工人中已经实行革命 大联合 ,清理阶级队伍工作已经有了显著成效的大 、中城市 ,都要在革命委员会领 导下 , 以优秀产业工人为主体 ,配合人民解放军战士 ,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分 批分期 ,进入学校 。并且明文规定 :工人宣传队要在学校中长期留下去 ,参加学 校中全部斗 、批 、改任务 ,并且永远领导学校 。在农村 ,则应由工人阶级的最可靠
的同盟者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实际上 ,学校中的工人 、战士 、革命的知识分 子的三结合 ,同一般意义上的革命干部 、群众代表 、军队代表的三结合没有什 么本质区别 ,只是增加了工人代表 。学校中的革命的知识分子 ,既包括了一些群众 代表 ,也包括了一些革命干部代表。
此外 ,这种三结合 还发展成为领导机构运行过程中实行有效领导的一种组 织形式 。一九六九年七月一日 ,北京市北郊木材厂的题为《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是一场革命》 的调查报告 ,在总结斗批改的经验时说道 :工人阶级掌握技术大权 后 ,建立了新的技术管理制度 ,新产品试制 、设备维修 、新工艺的制定 ,都是工人 与技术人员、干部三结合进行 。各车间普遍建立了三结合的技术革新小组。
还有一种三结合 的侧重点是强调领导机关的领导方式要同群众 、同实际相 结合 。毛泽东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这几种三结合 ,其出发点也是要使领导机关更加 密切地联系群众和联系实际 ,这同毛泽东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 。毛泽东政治哲学思 想的核心就是人民主权 思想 ,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的主体 。他指 出 ,人民 ,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老百姓可以骂我们 ,我们却 不能骂他们 , 因为他们是主人 。毛泽东强调 ,人民在争得主人地位的过程中 , 只 有集中自身的精华 ,形成与统治者的各种错误思想相抗衡的先进思想 ,并成为阶级 先锋 ,构成强有力的凝聚优势 , 以此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核心 ,才能真正实现 由国家权力客体地位上升到国家权力主体地位的转变。
毛泽东明确指出 ,这个精华 先锋 和核心 ,就是中国共产党 。正如他 所概括的那样 :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没有这样一个核心 ,社会 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 。而当人民群众掌握了政权并成为国家的主体以后 ,也不是 说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成为国家官员 ,都必须直接从事国家的政治管理 ,而是 指少数人的执政是在大多数人的真正同意和委托之下进行的 。这时 ,代表人民利益 的精华 ,主要表现为国家各级干部 。正因为社会成员还不能完全执行管理时, 大多数人才委托这些少数干部来进行管理 。为此 ,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监督就十分必 要了 。毛泽东建国以后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围绕着两个主题展开的 :其一是无产阶 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其二是人民群众与官僚主义作风之间的矛盾 。到了晚 年 ,他把这两个矛盾合二为一 ,把人民群众与官僚主义之间的矛盾也纳入到无产阶
08
级和资产阶级这个矛盾体系中去了 ,认为官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个矛盾 在党内和国家政权内的反映。
毛泽东之所以极力反对官僚主义 ,是因为他认为官僚主义的膨胀 ,会使人民群 众争得来的权力丧失掉 。毛泽东早在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就明确 提出 : 民主革命解决了同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这一套矛盾 。现 在 ,在所有制方面同民族资本主义和小生产的矛盾也基本上解决了 ,别的方面的矛 盾又突出出来了 ,新的矛盾又发生了 。我们一定要警惕 ,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 风 ,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 。谁犯了官僚主义 ,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 骂群众 ,压群众 ,总是不改 ,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毛泽东年谱》 第 3卷 34 页)从某种意义上说 ,毛泽东毕生都在同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进行着斗争 。从一九 四四年印发郭沫若的 《甲申三百年祭》, 要全党学习 ,引以为戒 ,到一九四九年在 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 , 以至解放初期的三反五反 运动 ,都 是为了防止和反对党内的官僚主义等腐败现象 。六十年代初期 ,毛泽东所领导的农 村及少数城市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就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反对官僚主 义 ,重点解决干部的作风问题 ,它对于改善党群关系发挥了一定作用 。文化大革命 中 ,毛泽东对各级领导机构进行改革 ,建立革命的三结合 领导班子 , 以促使各 级领导更加密切地联系群众。
一九七二年八月二十一日 ,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征询对三支两军问题的意见的 通知》, 并附《关于三支两军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文件要求三支两军人员撤 回部队 。此后 ,大部分参加到革命委员会 的军队代表陆续返回部队 ,但也还有 一些军队代表留在地方 ,主要是在省市一级党委和革命委员会 担任主要负责人 的 。不久 ,一九七三年一月一日,《人民日报》《红旗》 杂志、《解放军报》 联合发 表 《新年献词》, 指出各级领导机构要按照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逐步完善 。至此, 革命委员会 中原来意义上的革命干部 、解放军代表 、群众代表的三结合 政 权形式 ,便不再作为普遍原则存在 ,而代之以老中青三结合的新形式。
实际上 ,老中青三结合 形式 ,在此以前曾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过 。一九六七 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 中共中央在 《关于对征询召开九大 的意见的通报》 中要 求 ,九大代表要体现三个三结合 ,即 :军队 、革命干部 、革命群众组织代表三
08
结合 ;工 、农 、兵三结合 ;老 、中 、少三结合 。一九七〇年三月五日 ,经过北京市 革命委员会转发的北京大学宣传队关于整党建党的情况报告 提出在基层建立的 党支部 ,要实行老 、中 、青三结合 。一九七一年八月二十七日 《人民日报》 社论 《我们党在朝气蓬勃地前进》 指出 ,各级党的领导班子 ,实行老 、中 、青三结合的 原则既有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又有中年和青年一代的优秀党员 ,还有来自工 农和基层干部中的新生力量。但是 ,这时的老 、中 、青三结合 ,主要是指党的基 层组织的领导班子 , 同革命干部 、军队代表 、群众代表 的三结合相比 ,还没 有作为普遍原则提出来 。直到一九七三年 两报一刊 元旦社论发表后 , 老 、 中 、青三结合的原则才正式被确定为各级领导班子组成的基本原则 。相对于原来 的革命干部 、革命群众 、军队代表的 三结合 ,老 、 中 、青 三结合 是一个 历史性的进步。
老中青三结合领导体制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 因为这种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领导机构正确的组成规律 。从其性质上说 ,属于年龄结构范畴 ,是指一个领导集 体中不同年龄成员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一个科学的领导班子 ,可以从多种角 度来进行组合 。在不同角度中 ,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 ,是领导群体结构中最重要的 结构 ,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群体效能的发挥 ,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领导集体其他科 学结构形成的基础 。因为年龄不仅是一个人生理功能的标志 ,也是一个人知识经验 积累的多寡 、智力发挥程度的标志 。老中青三结合 的原则 ,可以为领导集体横 向最佳结构的形成打下基础 。此外 ,从领导集体纵向的发展上来看 ,老中青三结 合 还可以保证领导班子发展的连续性 ,不至于使领导集体在一定时期因为年龄原 因大起大落 。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 ,三结合 的创新发展代表着不同资源的最 佳搭配与组合 。当然 ,按照当年毛泽东提出的更高要求 ,领导体制的改革应该是能 更好地联系群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即 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 系群众 ,机构改革要适合联系群众 ,不要搞官僚机构。(《毛泽东全集》 第 49卷 406页)
相关文章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四册第二章 发动与推进文化大革命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四册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的缘起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结束语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十一章 高擎反霸大旗推进国际大战略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十章 加强民族团结与维护国家统一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九章 科教文卫领域里的革命与实践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八章 树立思想领先的光辉典范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七章 三线建设:经济大革命的战略决策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六章 抓社会主义教育与促经济建设发展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五章 勇于实践发掘精神动力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四章 关键时刻:党内三次重要会议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三章 三面红旗:经济大革命的重要标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