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〇年二月十四日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就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 中苏两国在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等方面结成了全面的同盟关系 。然 而 ,到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 中苏关系却发生了逆转 :党际的友好变成了公开 的论战 、国家关系上的同盟变成了互相攻讦 。“中苏全面论战 ”是二十世纪六十年 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事件 ,对中苏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的发生 ,是 中苏国家关系迅速恶化的产物 ,是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尖锐化的结果 。中苏论战 的实质 ,既是国家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也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一场关于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正统 ”之争。
第一节 跌宕起伏的中苏关系
导致中苏两党 、两国关系大逆转的大论战始于一九五六年苏共二十大之后 。那 次代表大会是苏共领导走上修正主义道路的第一步 。因为在那次会议上 ,苏共领导 借口所谓反对个人迷信全盘否定斯大林 ,并且提出所谓“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议会 道路 ”这样一个重大原则错误 。此后 , 中苏关系逐渐由巅峰跌入山谷 、由蜜月期转 入破裂期。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论战的展开及其影响
把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贴上修正主义标签 ,是毛泽东首先提出来的, 他是这场大论战的发起人 、总导演和总指挥 ,长达十年的中苏论战可大致分为三 个阶段:
第一阶段 :论战初期 。一九五六年的波兰 、匈牙利事件后 , 中共特使刘少奇、 邓小平从苏联回国 ,毛泽东立即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听取刘 、邓的汇报 。在这次会议 上毛主席谈到苏共“二十大 ”时说 :我看有两把刀子 ,一把是列宁 ,另一把是斯大
林 ,现在 ,斯大林这把刀子 ,赫鲁晓夫这些人丢掉了 。除了斯大林这把刀子之外, 列宁这把刀子也丢得差不多了 。赫鲁晓夫在二十大报告上说 ,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去 取得政权 ,这个门一开 ,列宁主义基本上就丢掉了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再次强调: 赫鲁晓夫认为议会道路可以取得政权, 说明他把列宁主义丢得差不多了 。根据毛泽东的这一判断 , 中共发表了 《关于无 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一文 。一九五六年三月十七日到四月三日 ,毛泽东连续 主持召开了一次书记处扩大会议 、两次政治局扩大会议 ,接着又委托刘少奇主持 召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 ,然后产生了这篇文章 。该文虽然表面上顺应当时国 际共运的主流而对斯大林的严重错误作了一些批评 ,但“ 明眼人一望而知我们党同 赫鲁晓夫的分歧 ”。
此后不久 ,针对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于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一日发表号召各国 把斯大林主义分子赶下台的演讲 ,毛泽东从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开始 ,差不 多每天都召开政治局常委会 ,提出要写一篇题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 的文 章 。十一月二十五日 、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的四次常委会开始酝酿如何写这篇文 章 ;在十一月三十日的政治局常委会上毛主席说了文章的最初要点 ;十二月二日他 建议将文章改名为 《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教训》; 十二月十三日毛泽东主 持政治局全体会议讨论初稿 ; 十二月十九日 、二十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修改了初 稿 ;十二月二十二日常委会继续讨论 ;十二月二十三日 、二十四日政治局扩大会议 进一步讨论 。二十七日下午 ,毛主席召集常委会 ,再次讨论修改过的稿子 。此时, 已进入审稿的最后阶段 。负责具体修改稿件的吴冷西等同志事后回忆说 ,开完会后 我们就留在中南海吃晚饭 ,饭后又就地根据大家意见继续修改 。毛泽东说他等着 看 ,我们修改一段 ,他看一段 ,看一部分改一部分 。待毛泽东全部看完后 ,老人家 当即决定当天晚上(二十八日晚)将这篇最后定名为《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 验》 的文章广播 ,二十九日在《人民日报》 见报 。这篇文章“ 留下了广泛而深远的 影响 ”,其国际影响超过了四月间发表的《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三天后苏 共机关报《真理报》 差不多全文转载。
在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时 ,毛泽东再次指出 :苏共二十大提出的一些观点助长 了共产党内部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 ,助长了修正主义思潮的泛滥 。吴冷西认为 ,这
篇文章“ 回答了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争论最尖锐的问题 ,包括了对苏联 、苏共 和斯大林的评价问题 ,也包括对匈牙利事件 、苏波关系以至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和共 产党 、工人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根据吴冷西的回忆 ,毛泽东为这篇文章的问世 几乎废寝忘食 。从此时起 , 中共最高决策机构——政治局常委会的一个中心工作, 便是在毛泽东的导演下开展与国际共运中形形色色的“修正主义 ”思潮的论战 。论 战的几乎所有文章 ,都是经由毛泽东出题目 、指导写作 、亲自修改 ,最后拍板通过 而成 ,不用说 , 国家主席刘少奇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等领导也深入其中 。有的文章 反复修改 ,多达十几次 ,重要文章还要征求朝鲜 、越南等国领导人的意见 ,并召集 在北京的外国共产党人和专家座谈 ,听取他们在观点 、事实 、翻译的文字表达等方 面的意见 ,反修论战在当时确实是党和国家的头等大事。(详见时任中央反修文件 起草小组副组长 、人民日报社主要负责人吴冷西:《十年论战 :一九五六——一九 六六中苏关系回忆录》) 论战初起 ,毛泽东及中共基本上以苏共二十大否定斯大林 为批判的目标 , 同时在党内高层将赫鲁晓夫称为“半修正主义 ”。由于一九五七年 莫斯科会议前后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还不愿意公开翻脸 ,所以对赫鲁晓夫立场的定 性还算温和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四日至六日 ,毛泽东在杭州主持召开了政治局常委 会 。会议形成的基本结论是 :赫鲁晓夫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 ,但他也不完全 是修正主义者 ;他的宇宙观是实用主义 ,思想方法是形而上学 ,有大国主义 ,有资 产阶级自由主义。
第二阶段 :论战升级后的全方位批判 。一九五九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前后 ,苏 联的外交政策开始出现重大调整 ,赫鲁晓夫提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 “ 和平共处 、和平竞争 ,和平过渡 ”( “三和论 ” ) 以及“争取建立一个没有武器 、 没有军队 、没有战争的世界 ”(“三无世界 ”)。毛泽东与中共中央认为 ,赫鲁晓夫 及苏共的这些观点造成了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混乱 。于是 , 中国共产党的 写作班子按照毛泽东的要求 ,在列宁诞辰九十周年之际 ,于一九六〇年四月连续发 表了三篇文章——《沿着伟大列宁的道路前进》《在列宁的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 《列宁主义万岁》, 就此开始全方位批判苏共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 “ 修正主 义 ”。这三篇文章涉及世界形势 、列宁主义是否过时 、马列的革命学说 、战争与和 平 、和平与帝国主义 、革命斗争与议会斗争等命题 。一九六〇年六月二十日至二十
五日在布加勒斯特召开了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 ,会议期间苏共代表团向 以彭真为团长的中共代表团提交了一封信 ,信中系统地驳斥了我党在上述三篇文章 中的观点 。中苏两党之间公开论战由此开场。
据吴冷西回忆 ,从一九六〇年的《列宁主义万岁》 这三篇文章开始 , 中共高层 建立了起草反修文章的工作班子 。这个小组从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开始正式工作 ,一 九六三年二月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由康生任组长 、吴冷西担任副组长 ,整个工 作由邓小平主持 ,小组成员包括廖承志 、伍修权 、刘宁一 、章汉夫 、孔原以及写作 班子成员——许立群 、姚溱 、乔冠华 、王力 、范若愚 、胡绳 、熊复 。除写作班子 外 ,还有几十位理论工作研究人员 ,分为七个组编辑出版丛书 ,从各个方面为反修 论战提供资料 ,而中联部 、外交部 、中宣部 、中央编译局 、中央党校 、中央调查 部 、新华社 、人民日报社、《红旗》 杂志社 、全国总工会 、共青团中央 、全国妇联 等单位的专家学者 ,也是随时根据需要提供信息和材料 。为了论战 , 中方人员收集 苏联和其他各国共产党领导人 、党中央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讲话和决议 ,收集 美国总统 、国务卿 、国防部长 ,英国首相和政府高级官员的讲话 ,收集西方国家主 要报刊的评论 ,务求充分掌握敌 、友 、我三方面的材料 ,做到在论战中引证翔实、 得心应手。
第三阶段: 由敲山震虎到公开的全面论战 。中苏之间的尖锐分歧 ,使各国共产 党感到严重不安 。罗马尼亚工人党 、越南劳动党等一再呼吁中苏两党停止公开论 战 ,消除分歧 。中共在这些建议基础上主张停止公开攻击 ,举行两党会谈 。但苏共 却利用一九六二年十一月至一九六三年一月欧洲五国党分别召开党代会之机 ,导演 了一场又一场反华闹剧 ,苏联报刊也连续发表了数百篇文章 ,全面攻击中国 。为了 回答苏共的攻击 ,从一九六二年底到一九六三年初 , 中共接连发表了《全世界无产 者联合起来 ,反对我们的共同敌人》 等八篇文章 ,对苏共等党的攻击予以批驳 ,但 对苏共还没有公开指名。
一九六三年三月三十日 ,苏共中央在给中共中央的一封信中 ,公开指名攻击中 国党及其领导人 ,并企图把自己的观点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强加于人。 六月十四日 , 中共中央发表了对苏共中央三月三十日来信的复信 ,在信中提出了中 共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 。七月五日 ,邓小平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
同苏共代表团举行会谈 ,但苏方对消除两党分歧毫无诚意 。在会谈前夕 ,苏方无理 驱逐中国驻苏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和研究生 。同时 ,苏联国内若干加盟共和国的党中 央 、边疆区的党委会相继举行会议 ,掀起攻击中共的运动 。会谈期间 ,七月十四 日 ,苏共领导发表了苏共中央致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公开信 ,对中共大肆攻 击 。支持苏共的几个党也纷纷通过决议和声明攻击中共 。九月二日 ,在莫斯科中国 驻苏大使馆前发生了反华示威 。到此 ,论战已经公开化。
一九六三年九月六日 , 中共宣布“从今天起,《人民日报》 编辑部和 《红旗》 杂志编辑部将陆续发表文章 ,评论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从这天起到一九六四年七 月十四日的一年内 , 中共接连发表了批判苏共的九篇“重头文章 ”。它们是:《苏共 领导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一评)、《关于斯大林问题》(二评)、《南斯拉夫是 社会主义国家吗?》(三评)、《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四评)、《在战争与和平问题 上的两条路线》(五评)、《两种根本对立的和平共处政策》(六评)、《苏共领导是最 大的分裂主义者》(七评)、《无产阶级革命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八评)、《关于赫 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毛泽东对这九篇文章 ,提 了许多重要意见 ,并作了许多重要修改 。其中对“二评 ”提出的修改意见最多 ,还 亲自作了多处重大修改 ,文章完稿后还夸赞此文“堪称难得的政论佳作 ”;“三评 ” 对南斯拉夫实际情况的分析不明确 ,有些提法过分了 ;“七评 ”前后修改了十八 遍 , 比我们过去文章花的力气都大 , 时间也最长 。总而言之 ,“九评 ”是由毛泽东 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重头文章 ,它挖了赫鲁晓夫的老底 ,是加速赫鲁晓夫倒 台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些文章涉及中苏关于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 几乎所有分歧 ,系统地阐述了中共的观点 ,批驳了苏共的观点 。一九六四年十月 , 中共第十评苏共中央公开信还没有发表 ,赫鲁晓夫就被苏共中央解除了一切职务 。 中苏两党之间的论战主要涉及以下七个重大问题:
第一 ,关于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 。苏共二十大揭发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错 误是必要的 ,是符合苏联广大人民的心愿的 。赫鲁晓夫提出反对个人崇拜 ,批判斯 大林的错误这个举动是正确的 。但是 ,赫鲁晓夫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 ,没有对斯大 林作出全面的 、客观的评价 ,在国际上引起了严重的混乱 ,而以后在苏共党内实际 上又形成了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 。中国共产党认为 ,苏共二十大反对个人崇拜从
总体上是应肯定的 ,但苏共领导批斯大林过了头 。一九五六年 , 中共中央在《论无 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与此后发表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中 ,对斯 大林的一生作了较全面的评价 。中国共产党认为 ,斯大林的一生是伟大的马克思列 宁主义革命家的一生 。斯大林在他一生的后期 ,愈陷愈深地欣赏个人崇拜 ,违反党 的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 因而犯了一些重大的错误 ,但是斯大林的错 误同他的成绩比较起来 ,只居于第二地位 。中国共产党还对斯大林个人崇拜产生的 根源 、危害 、克服个人崇拜的途径作了分析 ,表明了同苏共中央在对待斯大林个人 崇拜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两论 ”对于澄清一些是非 ,稳定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 ,没有取得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取得政权问题 。这个问题在大论 战中曾是中苏两党之间激烈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报告中 说 ,可以在新的条件下通过议会争取多数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认为, 赫鲁晓夫在和平过渡问题上的观点是错误的:(一 )片面强调和平过渡一种可能 性 ,不提非和平的可能性 ,否认两手准备的策略。(二 )片面强调外因作用 ,认为 只要当代国际形势有利 ,有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做后盾 ,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可 以通过和平过渡取得政权。(三) 片面地认为和平过渡只是争取议会多数这一种形 式 。其实 ,议会斗争只是和平过渡的一种形式 ,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上 ,有的党 利用掌握武装的威慑条件或在其他特定的情况下 ,也能和平地取得政权。
第三 ,关于全民党 、全民国家问题 。赫鲁晓夫在一九六一年苏共二十二大《关 于苏联共产党纲领》 的报告中说 :“无产阶级专政在苏联已经不再是必要的了 。作 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产生的国家 ,在新的阶段即现阶段已变为全民的国家。” 又说 :“ 由于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 , 由于苏维埃社会的一致加强 ,工人阶级的共 产党已经变成苏联人民的先锋队 ,成了全体人民的党。” 中国共产党认为 ,在所有 社会主义国家都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情况下 ,无产阶级专政仍然是必要的 , 无产阶级政党是不能取消的 。“全民党 ”“全民国家 ”的观点否认了党和国家的阶级 性 ,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 ,是修正主义。
第四 ,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速度问题 。赫鲁晓夫在一九六一年苏共 二十二大提出一个建设共产主义的纲领 ,说苏联已经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
设的时期 。还说“在二十年内我们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中共中央在一九 六四年发表的 《关于赫鲁晓夫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 一文中认为, 苏共二十二大提出的二十年内建成的共产主义是假共产主义。
第五 ,关于和平共处 、和平竞赛问题 。“和平共处 ”是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 于一九一八年首先提出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 。它是指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 国家在特定条件下的和平相处 。但是 ,赫鲁晓夫从一九五六年苏共二十大开始提出 把和平共处作为苏联和社会主义各国对外政策的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认为 ,和平共 处只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一项重要原则 。而赫鲁晓夫把和平共处作为社会主 义国家对外政策的总路线 ,是以偏概全 。中国共产党提出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 的总路线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下 ,发展社会 主义各国之间的友好互助合作关系 ;二是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争取社会制度不同 的国家的和平共处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三是支援一切被压迫人 民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 。“和平竞赛 ”,曾是在列宁时期就提出过的 。社会主义 国家在经济竞赛中取得胜利 ,无疑会对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起着示范和鼓舞作 用 。而赫鲁晓夫讲和平竞赛是作为和平共处的对外政策的总路线的一部分提出来 的 。中共批评他只强调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和平竞赛 、和平共处 ,而放弃了同帝国 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
第六 ,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 。苏共领导提出世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今天看, 是已被历史证明了的观点 。但是后来赫鲁晓夫却宣扬在帝国主义制度还存在的条件 下 ,可以实现没有武器 、没有军队 、没有战争的“ 三无世界 ”;散布战争恐怖论, 说什么 “ 任何一个小小的 ‘ 局部战争 ’都会成为引起世界大战的火灾的星星之 火 ”,要求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放弃进行正义斗争和民族解放斗争 ;宣称只要 美苏两个大国联合起来 ,世界就不会有战争 。中国共产党在论战中明确指出 ,在指 出新的世界战争有防止的可能性的同时 ,必须指出还存在帝国主义发动世界战争的 危险性 。只有同时指出这两种可能性 ,采取正确的政策 ,做两方面的准备 ,才有利 于动员群众进行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还认为 ,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 根源 ,在帝国主义还存在的条件下 ,不可能实现所谓“三无世界 ”,而民族解放战 争和国内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苏共领导抹杀战争的性质 ,不管是革命战争还是反革
命战争 ,一概反对 ,是不正确的 。苏共领导在当时为了谋求一个有利于苏联进行社 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 ,而不惜要求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放弃斗争的做 法 ,是狭隘民族主义的思想 。 中共在世界战争有两种可能性上的观点无疑是正确 的 ,它对于当时动员世界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维护世界 和平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七 ,关于民族解放运动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 蓬勃发展 ,有几十个民族国家取得独立 ,这是战后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新的特 点 。然而 , 中苏两党对战后亚非拉民族运动出现的这一新形势 ,存在着两种对立的 不同看法 。赫鲁晓夫强调战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已经瓦解 ,殖民主义已经消灭了, 民族解放运动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经济问题成了“ 中心任务 ”,再没有必要进行反 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斗争了 。苏共领导还攻击中共支持民族解放战争是什 么“种族论 ”“黄祸论 ”。中国共产党在论战中指出 ,尽管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取得一 系列重大胜利 ,但是 ,帝国主义绝没有放弃殖民主义 ,而是采取新的方式推行新的 殖民主义 。亚非拉人民面临着彻底清除帝国主义 、殖民主义的影响 ,争取政治上、 经济上彻底独立的任务 。民族解放运动仍然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这些地 区是当代世界各种矛盾集中的地区 ,是目前直接打击帝国主义的世界革命风暴的主 要地区 。中国共产党在大论战中敢于顶住苏联党政领导人的压力 ,对他们的大党主 义 、大国主义进行严厉批判 ,推动各国党和兄弟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 ,这是中国共 产党在大论战中的重要贡献。
毛泽东把赫鲁晓夫与中共的分歧归结为 :根本的问题是全世界除社会主义国家 以外的三分之二的人民要不要革命的问题 ,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三分之一的人民要不 要继续革命的问题 。赫鲁晓夫是代表老板阶级 ,代表资产阶级 ,不要继续革命 ,不 要共产主义 。刘少奇也指出 ,“三和两全(和平共处 、和平竞赛 、和平过渡与全民 党 、全民国家) ”是赫鲁晓夫路线的概括 ,至此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一整套理论已 经形成 。苏共“二十二大 ”之后 ,邓小平在一九六二年的“七千人大会 ”之前的一 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 :现在摆在我们党面前和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前的一个十 分严肃的任务 ,就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 、反对修正主义思潮 。一九六三年七月十 四日 ,在中苏两党会谈期间 ,苏共中央发表了《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
的公开信》。该信逐条批驳中共中央六月十四日的《建议》。苏共中央采取这一严重 步骤 ,表示赫鲁晓夫撕破假面具 ,露出反华真面目 ,进行公开论战 。七月十五日, 即将举行苏 、美 、英三国关于部分禁止核试验谈判 ,这是赫鲁晓夫重演戴维营会谈 前夕的故伎 ,实行联美反华的方针 。从此两党之间“撕破脸皮 ”的公开论争就正式 “开战 ”。由中央反修文件起草小组这个写作班子撰写发表的最后两篇文章则是一九 六五年五月以人民日报编辑部名义发表的《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经验》 和九月以林 彪名义发表的《人民战争胜利万岁》, 至一九六六年三月这个小组正式解散。
二、捍卫国家主权与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
中苏之间除文字论战外 ,其实在毛泽东内心深处 , 中苏分歧还有更深层次的原 因 。一九六〇年八月十九日 ,毛泽东就对在北京谈了一阵去莫斯科 、又从莫斯科返 回北京力图调解中苏分歧的越南领袖胡志明说 ,赫鲁晓夫一九五四年在会见西德总 理阿登纳时曾提到成吉思汗 ,说要提防中国的“黄祸 ”。他还告诉胡志明说 ,苏联 曾提出要搞中苏联合舰队 ,要在中国设长波电台 ,派驻空军 ,都为中方拒绝 。“他 们想要控制我们 ,我们不受控制 ,他们就不高兴 ,就打击我们 ,就要整我们 。实质 就是这么一个问题 。他们要把他们的意见强加给我们 ,要把我们管得死死的 ,要搞 大国沙文主义 ,我们不抵抗行吗? 意识形态的争论 ,可以争个面红耳赤 ,也可以从 长计议 ,让实践证明谁错谁对 。但大国沙文主义非抵抗不可 ,没有谈判 、妥协的余 地。”在赫鲁晓夫下台之后 ,毛泽东在常委会上强调说 ,公开论战当然包括意识形 态问题 ,其实最根本的问题是苏共领导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大俄罗斯主义 ,这个问题 由来已久 ,沙皇时代就有 , 中共夺取政权之前斯大林也有 ,大国沙文主义这个实质 问题不解决 , 中苏纠纷不可能停止。
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也是中苏分歧的原因与中苏论战的内容之一 。赫鲁晓夫在 苏共二十大上作了一个反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 ,揭露并谴责斯大林搞大镇压 、大冤 案等问题 ,认为是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 。毛泽东对于反对斯大林其实有高兴的 一面 , 因为他本人曾受到过斯大林的怀疑与冷遇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一提起斯 大林就是一肚子的气 ”。但理智战胜了感情 ,他认为斯大林和列宁是无产阶级专政 的两把刀子 ,斯大林这把刀子已经被赫鲁晓夫等人丢掉了 ,列宁这把刀子也丢得差 不多了 , 中国是决不能丢的 。毛泽东认为斯大林基本上是正确的 ,对其评价应该是
“三七开 ”,即三分缺点错误 ,七分功绩 。斯大林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和无产阶级革命家 ,在他为苏联人民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建立功勋的同时 ,也的确 犯了一些错误 。斯大林的错误 ,有些是原则性的错误 ,有些是具体工作中间的错 误 ;有些是可以避免的错误 ,有些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没有先例的情况下难以避免的 错误 。斯大林一生的功绩和错误 ,是历史的客观存在 。斯大林的功绩同他的错误比 较起来 ,是功大于过的 。其主要方面是正确的 ,错误是第二位的 。无论从无产阶级 专政的历史上说 ,或者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说 ,斯大林一生的活动 ,都占 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斯大林的一生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一生 ,是一个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生 。苏共领导那样反对斯大林 ,是为了否定马克思列宁 主义 ,为他们全面推行修正主义路线开辟道路 。同时还指出 ,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 主义复辟 ,并不一定要通过反革命政变 ,也不一定要通过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 ,它 完全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国家领导集团的蜕化变质来实现 。修正主义是帝国主义政策 的产物 。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帝国主义 ,就不能说 ,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消除了资本 主义复辟的危险 。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共领导已经成为现代修正主义的主要代表, 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大的分裂主义者 。中共认为 ,苏联存在着敌对阶级和阶 级斗争 。随着赫鲁晓夫逐步地篡夺了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新资产阶级分子在苏联 党 、政 、经济 、文化等部门占据了统治的地位 ,形成了社会上的特权阶层 。这个特 权阶层 ,是苏联资产阶级的主要部分 ,是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的主要社会基础。 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 ,就是苏联资产阶级特别是这个阶级中的特权阶层的政治 代表 。 由于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 ,伟大的苏联人民用血汗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 ,正面临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苏联共产党面临着从无产阶 级政党蜕化成为资产阶级政党 ,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蜕化成为修正主义政党的严 重危险 。文章总结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教训 ,着重讲毛泽东关于防止资本主义和 平演变的论述 。毛泽东亲自改写了一大段文字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 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 ,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 道路的斗争 。单有经济战线上(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 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够的, 并且是不巩固的 。必须还有一个政治战线和一个思想战线上的彻底的社会主义革 命 。在政治思想领域内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斗争 ,需要一个很长
的时间才能解决 。几十年内是不行的 ,需要一百年到几百年的时间才能成功 。在时 间问题上 ,与其准备短些 ,宁可准备长些 ;在工作问题上 ,与其看得容易些 ,宁可 看得困难些 。这样想 ,这样做 ,较为有益 ,而较少受害 。如果对于这种形势认识不 足 ,或者根本不认识 ,那就要犯绝大的错误。”(《毛泽东全集》第 46卷 477页)一 九六四年五月二十日 , 中共中央收到苏共中央五月十五日的复信 。这封复信是对中 共中央五月七日信件的答复 。苏共中央复信不同意中共中央推迟召开国际会议的建 议 ,迫不及待地要召开国际会议 ,对中国共产党采取 “集体措施 ”。七月二十八 日 , 中共中央对苏共中央五月十五日来信给予答复 。中共中央这封复信指出 ,苏共 中央的来信 ,对兄弟党各方面的意见根本不理会 ,硬要开分裂的会议 ,而且为兄弟 党的国际会议规定了修正主义的纲领和分裂主义的组织路线 。这就暴露了苏共领导 已经下定决心 ,要蛮横地 、片面的 、非法地筹备和召开一个公开分裂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的会议 。中共中央的复信说 , 中国共产党主张召开经过充分准备的 、在马克思 列宁主义基础上的 、团结的兄弟党国际会议 ,坚决反对你们开分裂会议 。中国共产 党庄严声明: 我们决不参加你们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国际会议和它的筹备会 议 。如果你们不顾我们的严正警告 ,一定要非法地 、片面地召开国际会议 ,那只能 有一个结果 ,就是公开分裂。
在这封复信的末尾 ,毛泽东加了两段话 ,“你们既然下定了决心 ,大概就得开 会吧 ,如果不开 ,说了话不算数 , 岂不贻笑千古吗? 这叫做骑虎难下 ,实逼处此, 欲罢不能 , 自己设了陷阱 , 自己滚下去 ,落得个一命呜呼 。不开吧 ,人们会说你们 听了中国人和各个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劝告 ,显得你们面上无光 。要是开吧 ,从 此走入绝境 ,再无回旋余地 。这就是你们修正主义者在现在这个历史关节上 , 自己 造成的绝大危机 。你们还不感觉到吗?”。“亲爱的同志们 ,我们愿意再一次诚恳地 劝告你们 ,还是悬崖勒马的好 ,不要爱惜那种虚伪的 、无用的所谓‘ 面子 ’。如果 你们不听 ,一定要走绝路 ,那就请便吧! 那时我们只好说:‘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 曾相识燕归来 ’。”(《毛泽东年谱》第 5卷 378页)七月三十日 ,苏共中央复信 。苏 共领导断然拒绝了中共的劝告 ,而且下了死命令召开筹备会。
此后 ,毛泽东关于“刀子 ”的说法和评价领袖人物“三七开 ”的方法在中国深 入人心 ,成了很多人评价政治 、历史人物的一种思维定式 。斯大林逝世后 ,毛泽东
在国际共产主义革命中的辈分与功绩同赫鲁晓夫依仗的苏联的大国地位以及十月革 命嫡传者的身份 ,实在难分高下 。有记载说 , 当赫鲁晓夫在饭桌上洋洋得意地大谈 他在卫国战争中的经历时 , 中方领导私下嘀咕说 :你那时才是一个方面军的政治部 主任 ,哪能和我们主席指挥千军万马相比? 当毛泽东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 ,赫鲁 晓夫却以教师爷的口气加以训斥 ,称之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和“小资产阶级狂 热 ”。对中国人来说 ,论战的确达到了把赫鲁晓夫搞臭的目的 。历史也恰如毛泽东 当年所预见的那样 ,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最终在苏联共产党第五代接班人戈尔巴乔夫 的手里“落地 ”了 。史实已无可非议的证明 ,这场反对苏共领导修正主义思想体系 的“十年大论战 ”是十分必要的 , 中方在论战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未曾论 及的许多论点 ,可能还要在世界范围内争论一百年 ; 同时我们开展抵制与反抗大国 沙文主义 ,捍卫国家主权与利益的斗争 ,无疑也是十分正确的。
赫鲁晓夫下台后 ,苏联组成了勃列日涅夫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柯西金为部长 会议主席的新班子 。中国方面曾认为这是一个改善中苏关系的机会 。中国领导人对 他们任职联名发了贺电 ,他们也回电致谢 。在当年苏联十月革命四十七周年庆典 时 , 中国派出以周恩来 、贺龙为首的党政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庆祝活动 ,并同苏 联新领导人举行会谈 ,希望以赫鲁晓夫下台为契机 ,通过两国领导人的直接接触, 寻求消除分歧 、维护团结的新途径 。然而苏联新领导人却对中方表示 :赫鲁晓夫下 台仅仅是因为他的工作方式问题 ,他的内外政策不变 。他们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问 题上 ,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 , 同赫鲁晓夫没有一丝一毫差别 。在十一月七日的苏联 国庆招待会上 ,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甚至对周恩来说 :“不要让赫鲁晓夫和 毛泽东妨碍我们。”周恩来当即予以斥责 。马利诺夫斯基又走到贺龙身边辱骂斯大 林和毛泽东 。事后 ,周恩来向勃列日涅夫提出强烈抗议 。勃列日涅夫正式道歉说: “ 马利诺夫斯基是酒后失言 , 已受到苏共中央的谴责。”周恩来指出 :“这不是酒后 失言 ,而是酒后吐真言。”中国寻求改善关系的努力被苏联新领导人拒绝了。
尽管如此 , 中国领导人还是希望把中苏关系的恶化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不至 于发展成为国家间的对抗 。一九六五年二月 ,柯西金访问越南和朝鲜途中 ,先后 两次在北京停留 ,并同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会谈 。毛泽东在会谈中曾向柯西金表 示 ,打笔墨官司继续下去 ,不死人 ,理论和原则的争论可以吵一万年 ,但国家关
系还要继续下去 。柯西金则表示 ,分歧是不能一下子解决的 ,对解决中苏关系没有 表现出诚意。
一九六五年三月 ,苏共单方面发起了赫鲁晓夫当政时期预定举行的“共产党和 工人党代表协商会晤 ”。其目的就是要通过“集体努力 ”,压中共服从苏联的路线。 中共等七个党由于反对这次制造分裂的会议拒绝参加 。随后 《人民日报》 和 《红 旗》 杂志编辑部又发表《评莫斯科三月会议》 一文 ,指出这次会议是公开分裂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步骤 。它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分裂 ,社会主义阵营 不复存在 。 因此中国认为苏联新领导集团奉行的是“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 义 ”。一九六五年六月,《人民日报》 和《红旗》 杂志编辑部发表题为《把反对赫鲁 晓夫修正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 的文章 。从此 , 中共公开提出苏共已经变为修正主 义 ,而且提出“反帝必反修 ”的主张 。一九六六年一月 , 中共拒绝了苏共的邀请, 没有参加苏共二十三大 。从此 , 中苏两党关系彻底破裂。
第二节 持续低迷的中美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 ,美国采取了敌视而不承认新中国政权的政策 ,但两国之间不仅 存在着台湾这样的事关两国关系全局的问题 ,而且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具 体来说 ,一方面是在中国有一些因违反中国法律而被拘禁的美国侨民 , 以及朝鲜战 争爆发后因侵犯中国领空而被拘禁的美国军事人员 ,美国希望这些美国人员能够回 到美国 。另一方面 ,在美国的一些中国侨民和留学生在得知新中国成立后欣喜若 狂 ,迫切希望能回到新中国 ,却遭到美国政府的阻挠和无理扣留 。在美国 , 以麦卡 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 ,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 歇斯底里般的狂热。
一、 自五十年代初期开始的中美谈判
为了配合与美国的军事和政治斗争 , 中国由新闻媒体和民间团体所参与完成的 公共外交承载了“舆论斗争 ”和“ 以斗促谈 ”的双重使命 。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三 日 ,苏联倡议中美双方在朝鲜半岛停火 。很快 ,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 , 附和苏联的 提议,《人民日报》 亦发表社论 ,表明中国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朝鲜问题 。七月十
日 ,交战双方开始在朝鲜开城举行停战谈判 , 中美之间的交锋也就此转入了新的战 场——外交与对外宣传。
中国谈判代表团的负责人是两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李克农 ,时任外交部副部 长 ,解放前他领导着“潜伏 ”在敌占区的大量地下党员 ;乔冠华 ,时任国际新闻局 局长 ,解放前他是《新华日报》 国际时评的执笔人 。在他们领导下 , 中国组成了一 支实力强大的“新闻方面军 ”。除了来自新华社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文汇报、 大公报 、国际新闻局 、中央新影等各大媒体的五十多位文字记者 、三十多位摄影记 者和二十多位电影记者以外 ,代表团还包括了两位来自西方的左翼记者——英国 《工人日报》 的阿兰·魏宁顿和法国 《今晚报》 的贝却敌 。他们在随后的中美舆论 战中屡立奇功。
战争期间 ,一位名叫迪安的美军师长被志愿军生擒 。在乔冠华的策划下 , 围绕 迪安的生死安危 , 中方对美国媒体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舆论战 。英国记者阿兰 · 魏宁顿故意将迪安的近况透露给了一位美联社记者 ,使他发表了一篇轰动全美的新 闻稿——“迪安活着 ”,还因此获得了三千美元的奖金 ,此后 ,他对中国的态度日 趋友好 。与此同时 ,对于某位惹是生非的合众社记者 , 中方记者团则守口如瓶 ,致 使他屡屡错过重大新闻 ,最终因报道迟缓而被总部调离。
为了争取新调来的合众社记者 ,乔冠华指示法国记者贝却敌与其联系 ,将迪安 在俘虏营中的照片供其发表 。这张反映志愿军善待美军战俘的照片 ,很快便在美国 各大报刊频频转载 。不久 ,连美国军方主管的《星条旗报》 也转载了这张照片 。至 此 ,美国的国内舆论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美国军方气急败坏 ,一怒之下撤换了 《星条旗报》 的主编 ,并开始对在朝鲜采访的美国记者大加限制 。然而 ,此举进一 步激化了美国军方和新闻媒体之间的固有矛盾 。一九五一年九月 , 中国的分化策略 收到效果,《纽约先驱论坛报》 的女记者玛格丽特·希金斯甚至开始“褒中贬美 ”: “共产党方面的会谈简报一向十分准确 。到会谈的最后几天 ,共产党方面提供的资 料比盟国在晚间举行的情况简介 ,提供的信息更为丰富。”
在“舆论战役 ”中 , 中国打了大胜仗 ;不过 , 中央领导人还有更高的要求 。一 九五三年五月十八日 ,周恩来致函李克农和乔冠华 ,对中国代表团的新闻稿提出批 评 :“我们的发言和新闻稿件中所用刺激性的词语如‘ 匪类 ’、‘帝国主义 ’、‘恶
魔 ’、‘法西斯 ’等甚多 , 以致国外报刊和广播方面不易采用 。各国友人对此均有反 应 。望指示记者和发言起草人注重简短扼要地揭发事实 , 申述理由 ,暴露和攻击敌人弱点 ,避免或少用不必要的刺激性语句。”周恩来的来信还表明: 对于中国而 言 ,“战争 ”并非目的 ; 中国希望争取的 ,是一个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环境 。恰如毛 泽东对代表团和前线记者的指示所言 :“谈还是要谈 ,打还是要打 ,和还是要和。” 正是抗美援朝的“斗 ”,最终促成了中美之间的“谈 ”。战争遗留的美军战俘问题迫使美国政府提出建议 ,与中国展开了直接对话的大使级谈判 ,也使中美关系在抗美援朝之后依然受到公共外交的深刻影响。
一九五三年 ,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为打开中国外交关系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它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广泛 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 中国在外交 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抗美援朝的胜利使中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一九五四年首次以 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代表团促进恢复印 度支那和平协议的达成 ,显示出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会议期间 ,应美 国代表的要求 , 中美出席日内瓦会议的代表进行了四次接触和商谈 。七月二十一 日 , 日内瓦会议闭幕 。为不使沟通渠道中断 ,周恩来指示王炳南与美方商定自七月 二十二日起 ,在日内瓦进行领事级会谈 。为了进一步表示中国对中美会谈的诚意, 中国释放了四个被扣押的美国飞行员 。 日内瓦会议后 ,双方在日内瓦举行领事级会 谈 ,一直持续到一九五五年七月十五日 ,但没有取得任何实质的进展。
浙东作战(自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一日至一九五五年二月二十五日 ,我军从国民 党军手中解放了浙东沿海全部岛屿) 结束后 ,解放军开始拟定福建沿海作战计划。 由于福建境内的机场一时尚不能竣工 ,空军无法马上入闽 , 以浙江为基地的空军只 能控制闽东北包括马祖列岛一带的上空 。从军事观点上看 ,这时攻击金门的条件尚 不成熟 ,但攻克马祖是有把握的 。因为马祖岛上只有国民党守军一个步兵师 ,连同 配属部队不足二万人 。华东军区在闽浙的部队进行了首先攻夺马祖的准备 ,等待着 中央军委下决心。
在浙东连连失败后 ,蒋介石急于逼美参战 。他一方面命令部队在沿海挑起事 端 ,一方面要求美国承诺直接以武力帮助守卫金门 、马祖 ,并由此将美国直接拖进
战火 。蒋介石的办法就是丢炸弹 。一九五五年一月十日 , 国民党军队以十二架飞机 轰炸福州市居民区 。炸死炸伤居民百余人 ,炸弹落处 ,硝烟腾起 ,火光冲天 , 四千 余间房屋化为灰烬 ,上万居民在春节前无家可归。
然而中共不为蒋介石所激 ,冷眼旁观着美蒋还有什么新花招 。金门 、马祖两个 岛屿 ,像是从海面伸入大陆心脏的触角 。美国一位军事家说到金门 、马祖的军事地 位时 ,认为台湾是“反攻复国 ”的主要基地 ,而金马则又为登陆的踏脚石 ,相互作 用 ,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 。保台澎必须保金马 ,保金马以卫台澎 。这句话被蒋介石 常常用来说明他所以誓死保金门的理论依据 。其实蒋介石比谁都清楚 , 国民党的力 量已大大弱于共产党的军事力量 , 防守沿海岛屿尚且感到力不从心 ,哪里还有“反 攻 ”的力量?
美国开始还是劝蒋介石放弃金门 、马祖 ,他们可以以美国陆战队和战斗机群驻 守台湾 。不然死守金门 ,很可能使之与中共 ,甚至和苏联发生直接冲突 。蒋介石不 依 。他说他到台湾就是要“复国 ”的 ,如果把可作反攻跳板的沿海最后两个岛屿丢 掉 ,谁还会相信他能“反攻复国 ”呢?
艾森豪威尔将就了蒋介石 。他以为 , 国民党的军队的最后一口气 ,全押在“反 攻复国 ”上 ,士兵们相信总有一天会打回大陆 ,才保持了现在这样的士气 。如果让 他们放弃金门 、马祖 ,就等于粉碎了他们的这个梦想 。只要士气一泄 , 台湾便“处 于极端危险的境地 , 中共随时会将它占领 ”。
三月三日 ,杜勒斯赴台湾同蒋介石进行了密谈 。杜勒斯想解除前嫌 ,对前一年 在沿海岛屿问题上所发生的一切承担了全部责任 。有了美国撑腰 , 台湾的口气更硬 了 。三月二十二日 ,蒋介石在对美国报人谈话时宣称 , 台湾为保卫金门 、马祖 ,将 战斗至最后一个人 。此后在许多场合及私人谈话中 ,他都一再表示 ,要誓死保卫金 门 、马祖 。陈诚也在与外国记者谈话时表示 , 即使金门 、马祖陷入孤立无援的境 地 ,也一定要坚守下去。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副总统尼克松在记者招待会上也暗示 ,美国可能使 用核武器 。这使得美国国内与世界舆论都对可能发生核战争的前景深感忧虑 , 连美国的盟国也强烈反对 。加拿大外长皮尔逊立即宣布加拿大将不为沿海岛屿 而战 。一位美国专栏作家说 :“除了蒋介石委员长外 , 我们所有的盟国都认为这
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行的错误战争。”
一九五五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国家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介入的国际性会议 ——万隆会议 ,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 ”的方针 ,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 。亚非会 议推进中国同亚非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 。在 亚非会议后的一段时期 , 中国根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打破了“一边倒 ” 的外交格局 ,并初步形成走向全世界的外交格局 。周恩来在会议期间发表声明表 示 , 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 ,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英国 、印度尼西 亚和印度都通过外交渠道 ,或者向中国政府表达愿意在中美之间转达口信 ,或者表 示愿意进行斡旋 ,或者提出了一些缓和中美关系的具体步骤建议 。在越来越多的国 家都要求美国政府做出响应的情况下 ,美国于一九五五年七月十三日通过英国向中 国提出了中美双方各派一名大使级代表在日内瓦举行会谈的建议 。经过磋商 , 中美 双方确定将原来在日内瓦进行了将近一年的领事级会谈升格到大使级。
七月二十五日 ,我外交部成立了一个中美会谈指导小组 , 由周恩来直接领导。 中国对会谈采取积极的态度 ,对会谈确定了明确的方针 :争取通过这个会谈解决一 些问题 ,并为中美之间和缓和消除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高一级谈判做准备 ;在会谈 中既要有坚定的立场 ,也要有协商和解的态度。
一九五五年八月一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开始 。中方的第一任谈判代表是 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 ,美方的第一任谈判代表是美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尤 · 阿·约翰逊 。会谈开始后 ,经中国政府提议 ,双方确定了两项议程 :一是“双方平 民回国问题 ”;二是“双方有所争执的其他实际问题 ”。在第二项议程下 ,双方可以 提出它认为应予以讨论的涉及中美关系的问题。
第一项议程是中美双方在日内瓦领事级谈判没有解决的问题 ,也是促成双方在 日内瓦接触和大使级会谈的直接原因 。为了推动会谈取得成就 ,在谈判开始的前一 天 , 中国最高法院军事法庭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 ,判决提前释放被拘禁的十一名美 国军人 。谈判一开始 ,王炳南奉命通知约翰逊: 中国政府在七月三十一日按照中国 的法律程序 ,决定提前释放阿诺维等十一名美国飞行员 ,他们已于七月三十一日离 开北京 ,估计八月四日即可到达香港 。我希望 , 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个措施 ,能对 我们的会谈起到积极的影响 。然而 , 当王炳南谈到钱学森回国问题时 ,约翰逊老调
重弹地表示 :“没有证据表明钱学森要归国 ,美国政府不能强迫命令!”于是 ,王炳 南便亮出了钱学森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件 ,理直气壮地予以 驳斥 :“既然美国政府早在一九五五年四月间就发表公告 ,允许留美学者来去自 由 ,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在六月间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呢?显然 , 中 国学者要求回国依然受到阻挠。”在事实面前约翰逊哑口无言 。此后 ,美国政府不 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
双方经过十四次谈判 ,终于在一九五五年九月十日就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 这也是中美大使级会谈所达成的第一项协议 ,也是唯一的一项协议 。 由于美国顽固 不承认新中国的立场 ,协议的措施是以两个大使互相通知的方式公布的 ,而不是联 合声明 。通知写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 承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美国人愿意返回美利坚合众国者(承认在美利坚合众国的中国人愿意返回中华人民 共和国者), 享有返回的权利 ,并宣布已经采取措施且将继续采取措施 ,使他们能 尽速行使其返回的权利。” 中方通知美方委托印度政府 ,美方通知中方委托英国政 府协助其平民返回本国 。美国海军部次长曾表示 ,钱学森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 核心机密 ,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但是根据双方之间的协议 ,一九五 五年九月十七日 ,钱学携带全家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单从这一点看 , 中国大使级 会谈就是成功的。
在第一项议程达成协议后即进入第二项议程的讨论 , 中国提出了两项具体的议 题 :一是禁运问题 ;一是更高一级的中美谈判问题 。美国方面对中国方面的建议, 从程序上到实质问题上都进行了阻挠和拖延 ,最后终于提出了实质的台湾问题 ,但 是却建议中美双方分别首先发表声明 ,“表示除防御以外将不在台湾地区使用武 力 ”。后来一直坚持这种所谓双方在台湾的“单独和集体自卫 ”的权利外 ,“放弃使 用武力 ”。
在中美关系中互不使用武力是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 ,但是在中美之间互不使用 武力 ,决不能与中国以什么手段实现台湾与祖国统一这一完全属于中国内政的问题 混为一谈 。美国通过提出所谓“单独和集体自卫 ”的权利 ,就是要中国政府承认美 国在中国的台湾有所谓的“ 防御权利 ”,也就是承认美国侵占中国台湾的事实 ,混 淆台湾问题的国际方面和作为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 :前者是中美关系症结 ,其产生
根源是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后者则是中国的内政 ,是属于台湾海峡两岸中国人 自己的事情 。因此大使级会谈没有取得进展。
为了配合外交谈判 , 中国领导人指示新闻与文化团体积极活动 ,通过民间外交 打开与美国交流的更多窗口 。一九五五年 ,周恩来亲自组建了一个远赴西欧的中国 艺术团 ,把这看做是与美国及西方缓和关系的重要一步 。艺术团以京剧为主 、辅以 音乐歌舞节目 ,先后造访了法国 、意大利 、荷兰和比利时等国 。在西欧演出期间, 中国艺术团的精湛表演引起了当地观众的轰动 ,更为重要的是 ,它为新中国结交了 一批重要的西方朋友 。据时任艺术团领队的赵沨回忆 :“罗马派人来洽谈艺术团去 意大利演出 ,伦敦 BBC 电视台要求签订拍摄电视片合同 , 巴西的演出经理人也远从 里约热内卢到巴黎提出邀请 ; 巴黎艺术界的名流如沙特 、阿拉贡 、柯克托等都要求 与艺术团座谈 。世界著名电影喜剧大师卓别林专门从瑞士赶到巴黎 ,盛赞我国在戏 曲改革工作中的成就。”更为难得的是 ,在法国演出期间 , 中国艺术团巧遇了同在 巴黎演出的一家美国歌剧团 。在艺术家的共同语言之下 ,双方惺惺相惜 , 中方立即 邀请该团来华演出 ,并将其视作打开中美关系僵局的一把钥匙 。然而 ,美国政府最 终介入反对 ,这一计划不得不遗憾搁浅。
一九五五年十一月 , 中国再次展现诚意 。在举行美国作家惠特曼的名著《草叶 集》 问世一百周年纪念活动时 , 中国作协特别邀请了美国文化界的六位知名人士参 加 。然而 ,这一颇具象征意义的邀请最终却因为美国政府拒发护照而落空 。一个月 后 ,毛泽东在会见泰国客人时 ,对于美国政府的顽固态度表达了不满 :“美国同我 们的别扭闹得最大 ,我们都还想同美国做朋友 ,就是美国它不干 。我们想干 ,它不 干 ,那有什么办法呢? 只好等吧。”在上述谈话中 ,毛泽东的无奈之情跃然纸上。 尽管美国政府顽固不化 ,然而 , 中国的诚意却打动了很多普通的美国人民。
一九五七年九月 ,一个来自民间的美国青年代表团突破重重封锁 、辗转不同国 家 ,终于抵达北京访问 。代表团团长华伦·麦肯纳曾这样阐释中美民间交流的巨大 潜力 :“我们来自美国各地 ,具有不同的政治和社会观点 ,但是在一点上是一致 的 , 就是尽量了解新中国 , 同时如果有机会的话 , 也向我们所遇到的人解释美 国。” 中国领导人对于美国青年代表团的来访非常重视 ,九月七日 ,周恩来特别接 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 ,并指出 :“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不能单靠职业外交家去进
行 ,更多地应该依赖两国人民直接来进行。”美国青年代表团成功访华 ,坚定了中 国领导人加强中美民间外交的决心 。十月中旬 ,在中美大使级会谈期间 ,王炳南大 使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开放文化交流和人民往来 ”的草案 ,然而 ,这一提案又被 美国政府予以拒绝 。诚如王炳南回忆 ,五十年代中美关系始终无法获得突破的责任 应在美国政府 :“人们可以知道 ,美国在这一段时间里是如何一而再 、再而三地在 文字上做戏 ,企图无限期地拖延会谈 。他们对中美会谈的总方针是 :拖而不断。”
直到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二日第七十三次会谈上 ,美国大使约翰逊通知中方, 美方已经改委他的副手马丁为代表出席以后的会谈 。鉴于马丁并无大使的身份 ,美 国这种片面降低身份的做法违背双方的协议 ,大使级会谈一度中断 。一九五八年六 月三十日 , 中国政府发表关于中美大使级会谈停顿问题的声明 , 向世人说明了中美 大使级会谈停顿的原因 ,并要求美国政府在从该天起的十五日内 ,派出大使级代 表 ,恢复会谈 。否则 , 中国政府就不能不认为美国已经决心破裂中美大使级会谈。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第二天发表谈话 ,说如果中国同意改变会谈地点 ,美国将指派它 驻波兰大使参加会谈 。在中国提出最后期限的七月十四日 ,美国政府发表声明 ,表 示要在中国提出的十五天最后期限过后的几天内指派大使级代表在新的地点恢复会 谈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当即表示 ,美国要点面子 ,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要美国愿意 迅速恢复会谈 ,就是再推迟几天也无不可。
二、粉碎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关键时刻 ,在毛泽东的精心筹划与亲自指挥下 ,解放军于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 三日突袭式地对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队发动了榴弹炮攻击 。炮战当晚 ,毛泽东主持 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 ,并特别嘱咐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前来列席 , 向吴交 代了对外宣传的几个要点 :“你的任务是要新华社迅速 、广泛收集国际反应 ,重大 反应要用电话传到北戴河来 。报道和评论暂时不搞 ,观察几天再说 ,这是纪律 。要 告诉新华社 、人民日报和广播电台的编辑部 。服从命令听指挥 ,部队如此 ,新闻宣 传单位亦如此。”
九月四日 ,炮击金门果然收到了效果 :美国虽调集大量军舰到太平洋巡弋 ,但 同时也提出在华沙恢复中美大使级谈判 。毛泽东为此召开会议进一步出招 :“我们 还有一手 ,就是宣传斗争 。现在要大张旗鼓地谴责美国在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
要求美国的军事力量撤出台湾和台湾海峡 ;强调台是中国的领土 ,炮击金 、马是惩 罚蒋军 ,是中国内政 ,任何外国不得干涉 。人民日报 、新华社 、广播电台是舆论机 关 ,评论可以讲得激烈一点 , 当然也要适当 ,不要说过头话。”
炮打金门一个月后 ,美国人开始后撤了 。据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回忆 , 中 国的对外宣传的确影响了美国的外交决策 :“共产党宣传的主题 , 已经使许多人和 国家深信不疑了 。 因此蒋放弃武力进攻是既符合他的利益也符合我们的利益的。” 九月三十日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发表谈话 ,要求蒋介石从金 、马撤军 。十月三日 , 在政治局常委会上 ,毛泽东提出要警惕美国“ 以金 、马换台 、澎 ”的诡计 。此后 , 为了分化美蒋 ,争取蒋介石共同守住“一个中国 ”的底线 ,毛泽东向前线解放军下 达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命令 :逢单日打炮 ,逢双日不打炮。
金门炮战究竟是一场军事战还是一场政治战 ,至此一目了然 。然而 ,对于贵为 美军五星上将的艾森豪威尔而言 ,猜测中国的战略意图使他心烦意乱 :“中国共产 党人现在突然宣布 ,他们将只在单日炮打国民党的船队 ,而允许中国国民党在双日 补给沿海岛屿的驻军 。我奇怪我们是不是在进行一场滑稽歌剧式的战争了。”金门 炮战是五十年代中美军事对抗的高潮 ,也是新闻舆论承担特殊的公共外交功能的一 次典型事件 。对于中国而言 ,对抗不是目的 ,而只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 :一是把 美国拉回谈判桌 ,继续与美国政府保持通气 ;二是摸清美国台湾政策的底线 ,逼使 美军放弃为台湾护航 , 明确两岸问题是中国内政 ;三是决定将金 、马留给蒋介石, 争取其共同防止“两个中国 ”。
七月二十八日 ,美国指派其驻波兰大使雅格布·比姆为代表 。中美大使级会谈 在“八·二三炮战 ”后恢复 , 当谈到台湾问题时 , 中美会谈毫无进展 。谈判双方都 明白美国的心思 :美国动员蒋介石放弃金马 ,其中另有奥妙 ,美国想如果中共占领 金门 ,两岸的距离就拉大了 ,分裂起来变得容易 。而蒋介石死命守金马 ,最终目的 还是为了把美国人拉入中国的内战 。因为金马战火一起 , 国民党军队必然不敌 ,美 国如果坐视不救 ,必将在全世界特别是反共国家面前失去信誉 ;如果插手 ,则要同 中共军队发生直接冲突 ,这样 , 中美战争就会爆发。
毛泽东对蒋介石的伎俩不会视而不见 ,对美蒋的阴谋也有所觉察 。他当初决定 在沿海地区采取有限军事行动 ,主要目的是对国民党的骚扰破坏予以惩罚 ,并显示
坚决反对美国侵略台湾分裂中国的决心 ,并不打算引发中美之间的全面战争 。通过 浙东沿海作战的胜利 ,这一目的已基本达到 。接下来 ,新中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经 济建设 。要是中国强大了 ,美国是无法干涉中国内政的 。毛泽东形象地说 ,那时, 只要嘘一声 ,外国人就会脱身 。因此 , 中共中央决定停攻马祖 ,并适时地采取了缓 和紧张局势的措施。
中美谈判一直持续到一九七〇年二月二十日 ,共举行了一百三十六次会谈 ,持 续时间长达十五年之久 ,被称为“ 马拉松式谈判 ”。台湾在美国的庇护下 ,又得以 喘息 ,蒋介石心里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从此形成偏安海岛的局面 。祖国大陆在毛泽 东的领导下 ,则投入了热火朝天的建设高潮 。虽然关于实质问题的谈判并没有取得 任何进展 , 因此大使级会谈被认为是“聋子的对话 ”,但是 ,在中美没有外交关系 的情况下会谈使中美之间保持了一个接触的渠道 ,对于减少两国关系中因不必要的 隔阂而造成紧张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第三节 推进反帝反修的国际外交大战略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 ,世界局势呈现“大动荡 、大分化 、大改组 ”的态 势 ,社会主义阵营与帝国主义阵营相对抗的国际格局逐步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之间的霸权争夺 。 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 ,导致中苏联盟破裂 ,其结果不仅使开国 以来实施的主导中国对外关系的联苏反美“一边倒 ”战略失去存在的价值 ,而且使 中国逐步走上与美苏两大国同时相对抗的道路 。为了反对美苏两霸 ,维护世界和 平 ,捍卫中国权益 ,六十年代初 ,毛泽东提出: 中国“在反对修正主义问题上 ,我 们的矛头主要对准赫鲁晓夫 ;在反对帝国主义问题上 ,我们集中力量反对的是美帝 国主义 ”,把中国外交的重点转向亚非拉国家 ,谋求建立国际反帝反霸统一战线。 毛泽东制定的抗美抗苏“反帝反修 ”的外交战略 ,全面主导并贯穿于二十世纪五十 年代末至六十年代的中国对外关系 ,使中国经受住了险恶国际形势的严峻考验。
一、高举“反帝”旗帜 ,倡导建立广泛的国际反美统一战线
毛泽东认为 :“美帝国主义称霸全世界的侵略计划 ,从杜鲁门 、艾森豪威尔、 肯尼迪到约翰逊 ,是一脉相承的 ”,它们长期干涉中国内政 ,试图侵略和控制全世
界 ,压迫全世界大多数人民 。加上美国顽固推行反华政策 , 中美对抗关系并未随着 中美大使级会谈而发生根本改观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 ,毛泽东一直把 美帝国主义作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以“拉紧绞索 ”的思想为 指导 , 同美国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第一 ,炮击金门 、马祖 ,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和妄图分裂中国的活动 。一九 五八年八月 ,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 、马祖岛屿 ,“直接对蒋 , 间接对美 ”。通过 军事打击和政治 、外交斗争相结合形式 ,支援了中东人民反美侵略的正义斗争 ,挫 败了美帝国主义在台湾海峡地区扩大侵略范围和进行军事威胁的“ 战争边缘 ”政 策 ,粉碎了美国策划的阴谋制造“两个中国 ”的活动 。使美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 的丑恶行径更清楚地暴露在全世界人民面前。
第二 ,警惕美国“和平演变 ”中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 ,美国提出“和平 取胜战略 ”,鼓吹要用正义和法律代替武力 ,“用和平的方法使全中国得到自由 ”。 国务卿杜勒斯说 :美国的责任是采取非战争方式对中国进行渗透 ,“尽我们之所能 加速这一过渡 ,削弱共产党政权 ,改变其社会制度和发展方向 ”。一九五九年十一 月十二日 ,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警惕美国的“和平取胜战略 ”,“美国企图利用更富有 欺骗性的策略来推行它的侵略和扩张的野心 。……就是说它那个秩序要维持 ,不要 动 ,要动我们 ,用和平转变 ,腐蚀我们。”那么 ,“我们采取的方针是硬着头皮顶住 ……顶上五年到十年 。对美国还是要全力揭露 ,用事实 ,要有说服力 。我们只揭穿 美国的欺骗 ,揭穿美国的所谓‘ 和平 ’”。(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4卷 237 页) 一 九六四年六月十六日 ,毛泽东又告诫全党 :“要警惕美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阴谋, 指出帝国主义预言家们把‘和平演变 ’的希望 ,寄托在中国党的第三代或第四代身 上 , 我们一定要使帝国主义的这种预言破产 ”。(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5 卷 263 页) 毛泽东敏锐地提出防止“和平演变 ”这个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生死存亡的根本 问题 ,是极其重要的 ,也是极富远见的。
第三 ,大力援越抗美 。从美国插手越南起 , 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对越南的抗美 救国斗争给予政治 、军事 、物资上的巨大支持 。一九六四年六月 ,毛泽东对越南领 导人说 :“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们两家无条件共同对敌。”(参见 《毛泽东年 谱》 第 5 卷 367 页) 一九六五年四月 , 周恩来通过外交途径向美国政府传话:
“(一)中国不会主动挑起对美国的战争。(二)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那就是 ,如果 亚洲、非洲或世界上任何国家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侵略 ,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 民是一定要给以支持和援助的。如果由于这种正义行动引起美国侵犯中国 ,我们将毫 不犹豫地奋起抵抗 ,战斗到底。”这可谓是中国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政策坚定 立场的最明确宣言。中国说到做到 ,为援越抗美而不惜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 ,先后派 出三十二万官兵赴越 ,并给予二百多亿美元的物资援助。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 中 国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坚强后盾 ,辽阔的中国领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
第四 ,积极倡导建立国际反美统一战线 。毛泽东指出 :“美国帝国主义是帝国 主义中最大的一个 ,它压迫全世界人民 ”,“是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共同敌人 ”。 因此 ,他号召 :“全世界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要联合起来 ,一切爱好和平 国家要联合起来 ,一切受美帝国主义侵略 、控制 、干涉和欺负的国家和人民要联合 起来 ,结成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挫败美国帝国主义的侵略计划和战 争计划 ,保卫世界和平。”
二、反对苏美合作主宰世界 ,坚决捍卫中国主权与尊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 ,苏联追求苏美合作统治世界 ,力图控制社 会主义阵营中的各国 ,“他们以为 ,只要一句话 ,大家就都会听从 ”。可是中共中央 和毛泽东却不随苏联的指挥棒转 ,为维护中国的权益 ,在尽可能保持社会主义国家 相互关系和不破裂中苏友谊及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 以“坚持原则 ,后 发制人 ;坚持斗争 , 留有余地 ;坚持团结 ,反对分裂 ”的策略方针 , 同赫鲁晓夫集 团展开了激烈的控制与反控制斗争。
第一 ,严词拒绝苏联一九五八年提出的有损中国主权的关于建立“长波电台”和 “联合潜艇舰队”的建议。毛泽东态度鲜明地告诉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在军事上搞“合 作社 ”是不适当的 。想控制中国的海岸线 ,“就是在斯大林活着的时候 ,我们也不 干”;“讲政治条件 ,连半个指头都不行”。赫鲁晓夫还不死心 ,在一九五八年七月访华 时 ,重提此建议 ,毛泽东予以断然拒绝:“最后再说一遍 ,不行!而且我不再想听到有 人提起这件事”,“我们再也不想让任何人利用我们的国土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第二 ,绝不允许把中国外交纳入苏联全球战略轨道 。一九五八年中国炮击金 门 、马祖 ,苏联深恐战事不利于“苏美合作 ”,派外长葛罗米柯秘密访华 ,规劝中
国作出让步 。毛泽东 、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表示 :炮击金 、马 ,并不是就要用武力 解放台湾 , 只是要惩罚国民党军队 , 阻止美国搞“两个中国 ”。如果打出了乱子, 中国自己承担后果 ,决不拖苏联下水 。一九五九年十月 ,赫鲁晓夫访美后突然来 华 ,在同中国领导人会谈中 ,蛮横粗暴地干涉中国内政 :要求中国在台湾问题上承 担不使用武力的义务 ,并指责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犯了错误 ;至于中印边界发生冲 突 ,根本“就是中国的不对 ”,毛泽东 、周恩来 、陈毅等人对此进行严厉驳斥 。赫 鲁晓夫还替美国说情 ,要求中国立即释放五个在押美国特务 , 以取悦美国 ,毛泽东 明确回答 :将来可放 ,现在不能放。
第三 ,反对把中苏两党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 。一方面通过意识形态领域内的 论战 ,坚持反对苏联“老子党 ”。一九六〇至一九六四年 , 中国就国际政治和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些重大原则问题 , 同苏联展开激烈尖锐的大辩论 ,先后发表了一 系列旗帜鲜明的反修檄文 ,反击赫鲁晓夫“现代修正主义 ”集团 ,然而 , 中国注意 把中苏两党分歧与两国关系区别开来 ,郑重表示“一旦世界发生重大事变 ”,中国 愿同苏联“共同对敌 ”。另一方面 ,毅然顶住苏联在国家关系上的压力和核政策上 的控制 ,坚持独立自主 、 自力更生地建设社会主义 。一九六三年七月 ,苏联同美英 达成 《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企图在发展核武器问题上束缚中国手脚 。中国对此 进行了鲜明地揭露和坚决抵制 ;苏联的这一套是要“保持自己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 垄断地位 ”,“要大家服从你一人 ,你一人控制大家 ”。“中国人民绝不承认某一个或 者某几个大国垄断世界核力量 ,对别的国家任意发号施令的特权。”(参见《毛泽东 年谱》 第 5卷 244 页)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 , 中国独立设计 、 自行制造的原子弹 试验成功 ,毛泽东兴奋地说 :“应该给赫鲁晓夫发个一吨重的大勋章。”(参见 《毛 泽东年谱》 第 5卷 419 页) 这虽是一句讽刺话 ,但赫鲁晓夫对中国施加压力 、设置 障碍 , 的确激发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 自力更生的精神。
第四节 注重发展同“中间地带”国家友好关系
所谓“ 中间地带论 ”,是毛泽东一九四六年八月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 · 斯特朗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出的 。他针对当时世界上普遍流行的“美苏必战 ”的悲观
论调认为 ,美苏之间隔着欧 、亚 、非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 、半殖民地国家 构成的中间地带 。美国要进攻苏联前要将这些中间地带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否则谈不上进攻苏联。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后 ,为了突破美国的遏制和对苏“一边倒 ”的不平衡, 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是我国对外交战略的新突破 。进入二十世纪六 十年代后 , 中苏两党逐渐出现了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并最终演变为意识形态的大争 论和两党两国关系的破裂 , 由此毛泽东开始重新强调“ 中间地带 ”的思想 。一九六 二年一月 ,毛泽东提出 :“社会主义阵营算一个方面 ,美国算另一个方面 , 除此之 外 ,都算中间地带。” 同时 ,他将中间地带国家划分为四种不同性质的类别 , 即殖 民地国家 、被剥夺了殖民地但仍有强大垄断资本的国家 、真正取得了独立的国家、 取得了名义上的独立实际上仍然是附属国的国家。(参见 《毛泽东年谱》 第 5卷 67 页) 一九六三年 , 毛泽东又将这四类国家概括为 “ 两个中间地带 ”。其中一个是 亚 、非 、拉 ,一个是欧洲 。一九六四年 ,他又进一步指出 :“亚洲 、非洲 、拉丁美 洲是第一中间地带 ;欧洲 、北美 、加拿大 、大洋洲是第二中间地带 , 日本也属于第 二个中间地带。”
毛泽东有关国际关系的“ 中间地带 ”理论为中国外交工作确定了战略目标 。一 是中国必须加强同亚 、非 、拉等被压迫的广大经济落后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坚决反 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 ;二是必须继续坚持和加强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 ,反对任何 大国的控制 ,捍卫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 ;三是必须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 继续改善和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赢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国际环境。 这一时期 ,我国除加强同第一中间地带国家的合作外 ,还加强了同第二中间地带国 家的联系与合作 。这一理论对改变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 ,对打 破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与封锁 ,对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 作用。
一、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团结合作 ,夯实“反帝反修”的战略支撑力
一九五八年九月 ,毛泽东会见印尼总统苏加诺时指出: 中国交朋友的重点应该 放在亚非拉三大洲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 , 中国采取积极主动的姿 态 ,高度重视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这既是为了抗衡美苏的威胁和压力,
又是出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需要争取更多国际朋友的考虑 ,“没有朋友是不行的 ”。
第一 ,积极支持被压迫国家和人民反帝 、反殖 、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 争 。这一时期 , 中国除大力支持印度支那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外 ,还从道义上和 物资上支持阿拉伯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和以色列扩张主义的斗争 、撒哈拉以南的非 洲国家和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斗争 、拉美人民的抗美斗争 。对不结盟 运动的正义主张和行动 , 中国也给予积极支持 。之所以大力援助亚非拉的民族解 放运动 ,是因为“我们都是站在一条战线上 ,共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 ”。
第二 ,主动出击 ,大力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交往 。刘少奇主席一九六三年和一 九六五年先后访问亚非八国 ;周恩来总理分别在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四年三次大规 模访问亚非国家 ,并提出了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 ” 和中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 ”,从而赢得了亚非拉三大洲人民的真诚信任和合作 。 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五年间 ,先后有二十六个亚非拉国家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 系 ;有二十二个亚非国家的首脑相继访华 , 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迅猛发展 ,这 为抗衡美苏奠定了坚强的现实基础。
第三 ,奉行睦邻友好政策 ,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 起 , 中国政府遵循友好协商 、和平解决的原则 ,先后与缅甸 、尼泊尔 、蒙古 、巴基 斯坦 、阿富汗等国圆满地解决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 , 同印尼妥善地解决了 华侨双重国籍问题 。中国真诚希望并主张通过平等协商方式 ,公正合理地解决中印 边界问题 。可是印度拒绝谈判 , 自恃有美苏撑腰 ,不断用武力破坏中印边界现状, 从一九五九年三月开始蚕食中国领土 ,发展到一九六二年在中印边界东 、西两段同 时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 。一九六二年十月 , 中国在多次警告无效的情况下, 以自卫还击战惩罚了印度侵略者 。但是 , 中国政府从中印友好的长远利益出发 ,努 力谋求和解 ,不仅主动宣布停火 、后撤 ,还将缴获的军用物资交还印方 ,释放和遣 返被俘的近四千名军事人员 。这种有理 、有利 、有节的斗争受到世界舆论称赞: “ 中国不愿对印度打一场即使是胜利的仗 ”,表明“ 中国为亚非国家团结而和平解决 边界问题的伟大愿望 ”,在世界上“树立了空前的范例 ”。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出现的旨在冲破西方大国体 育垄断的世界性运动会——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 。事情发生在一九六二年 ,印度
尼西亚筹办第四届亚洲运动会 。会前 , 印度尼西亚接受新中国的建议拒绝台湾以 “ 中华民国 ”奥委会的名义参加比赛 , 同时以宗教原因拒绝接受以色列参赛 。美国 掌控下的国际奥委会等组织 ,对印度尼西亚施加压力 ,宣布不承认第四届亚运会 (次年二月又做出了“不定期地禁止印度尼西亚参加奥运会 ”的决议)。
为了摆脱国际奥委会等组织的控制和歧视 ,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于一九六二 年九月间提出 :在第四届亚运会后举办不受大国控制的新兴力量运动会的设想 ,立 即得到了中国和亚洲 、非洲许多国家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 。当年十一月 ,印尼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发表联合声明 ,宣布将于次年十一月在印尼举办首届新兴力量运动 会 。一九六三年四月 ,根据当时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的倡议 ,柬埔寨 、中国 、几 内亚 、印度尼西亚 、伊拉克 、马里 、巴基斯坦 、越南民主共和国 、阿拉伯联合共和 国和苏联等十个国家的代表及锡兰 、南斯拉夫的观察员 ,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召开会议 ,决定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
一九六三年四月 ,新兴力量运动会筹备会议在印尼雅加达举行 ,柬埔寨 、中华 人民共和国 、几内亚 、印度尼西亚 、伊拉克 、马里 、巴基斯坦 、越南民主共和国、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和苏联十国代表 , 以及锡兰和南斯拉夫的观察员出席筹备会议。 在筹备会议上 ,苏联代表提出将国际奥委会的宗旨写入新兴力量运动会章程 , 以表 示新兴力量运动会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一部分 。该提议遭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国的 反对 ,最后经过妥协 ,各国一致同意以奥林匹克理想同万隆会议精神并列 ,作为新 兴力量运动会的宗旨 ,并决定新兴力量运动会四年举行一次。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十日 ,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在雅加达开幕 ,参加运动会的 有四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的二千四百零四名运动员 。在与会的代表团中 , 由政府或全 国性体育组织派遣体育代表团的有: 印度尼西亚 、中国 、越南 、朝鲜 、阿尔巴尼 亚 、沙特阿拉伯 、巴勒斯坦 、阿联 、几内亚 、马里 、索马里 、突尼斯 、摩洛哥 、古 巴 、玻利维亚 、墨西哥 ; 由青年组织名义派遣体育代表团的有 :苏联 、波兰 、罗马 尼亚 、捷克斯洛伐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匈牙利 、保加利亚 、南斯拉夫 、阿尔及 利亚 ; 由全国性工人体育组织或其他团体派遣体育代表团的有 :意大利 、法国 、芬 兰 、比利时 、荷兰 、乌拉圭 、多米尼加 、 日本 ; 由基层单位派遣体育代表团的有: 阿根廷 、智利 、巴西 ;尼日利亚和缅甸派遣了代表和观察员 。这样 ,参加第一届新
兴力量运动会的国家和地区达五十一个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百 分之七十以上 。这个数字不仅大大超过第一届奥运会 ,而且超过了前十届奥运会。
参加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的代表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派出的规模最大的体育 队 , 由二百二十九名运动员组成 。出发前 ,周总理 、陈毅副总理和贺龙副总理在怀 仁堂接见了代表团 ,指出代表团肩负重任 ,要维护亚 、非 、拉国家和新兴力量国家 的团结 ;要贯彻新精神 ,发扬新风气 。西方文化把参赛对手看作激烈竞争对手 ,我 们则要友谊 、技术双丰收 ,要与竞争对手共同提高 。周总理还明确提出了“ 团结反 帝、民主协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的口号。
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共有二十个比赛项目: 田径 、 自行车 、射箭 、游泳和跳 水 、体操 、柔道 、摔跤 、举重 、击剑 、拳击 、足球 、篮球 、排球 、乒乓球 、羽毛 球 、网球 、水球 、帆船 、曲棍球 。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了较好的运动成绩 。在本届 新兴力量运动会上 , 中国运动员以六十六枚金牌 、五十六枚银牌 、四十六枚铜牌的 成绩名列第一 ,并打破了举重和射箭两项世界纪录 。一批年轻有为的运动员脱颖而 出 ,一部分竞技项目显示了巨大的潜力 ,举重 、乒乓球 、射箭 、体操 、 田径选手取 得了较优异的成绩 ,虽然这些成绩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但却成了我国体 育赶超世界水平的起跑线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正式全面地参加国际体育比赛就展 示了中国运动员的才能 。苏联虽然派队参赛 ,但迫于国际奥委会的压力 ,仅派出不 具备奥运参赛资格的运动员 。十一月二十日 ,运动会闭幕 ,在此次运动会上共打破 了五项世界纪录 。会议期间 ,各国代表团决定第二届新运会将于一九六七年举行, 首选地点是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开罗 ,备选地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京 。此后, 因诸多因素停办。
然而 ,新兴力量运动会的意义是永存的 。正如苏加诺所讲 :“国际奥委会侮辱 我们 ,禁止我们参加东京运动会 ,我们用不着害怕 。……新兴国家将搞一个比老朽 的国际奥委会更强大的世界体育组织 ”。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前后不仅制定了 《新兴力量运动会宪章》, 规定每四年举行一次新兴力量运动会 ;还召开了第一届代 表会议 ,决定成立一个新兴力量体育运动的常设机构 ,通过新会章和确定第二届新 运会的举行地点等 ,颇有叫板国际奥委会的架势 。西方舆论对新兴力量运动会很吃 惊 。法国的 《队报》 发了一篇评论 ,惊呼 :“世界体育形成了一个新的极 ,那就是
新兴力量运动会。”新兴力量运动会冲破了西方垄断的体坛 ,鼓舞了亚非拉新取得 独立国家争取平等权利的斗志 ,给国际体坛带来了新风气 ,灌输了新精神 ,在世界 体坛引起了震动 。一些国家领导人纷纷祝贺新兴力量运动会的成功举办 。国家主席 刘少奇和周恩来总理在贺电中说 :“新兴力量运动会的召开 ,标志着新兴国家的人 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对国际体育事务的操纵和垄断的斗争中所取得的 重大胜利。” 同时 ,这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的伟大成就 ,清楚地显示了新兴国家人民 拥有发展体育文化事业的卓越才干 ,显示了在体育运动领域中的新风尚 、新道德、 新面貌 。参加比赛的各新兴国家的选手们 ,在场上是竞赛者 ,在场下是朋友和兄 弟 。他们在民主团结 、平等互助的基础上 ,彼此认真地相互学习 ,切磋琢磨 ,精益 求精 , 以便取得共同的提高 。正如苏加诺总统对印度尼西亚运动员指出的 :在新兴 力量运动会中 ,要显示自己的才能和赢得胜利 ,但更重要的是彼此友好和帮助 。事 实正是这样 ,这届新运会充分反映了平等和民主的精神 。它的伟大成就也就是共同 发扬这种新的道德风格的结果 。这是属于整个新兴力量的共同荣誉。
二、改善与增进同西欧、 日本的关系 ,争取“ 间接同盟军”
一九六〇年五月 ,毛泽东致信古巴总理卡斯特罗 :世界人民能够结成最广泛的 反帝统一战线 ,但西欧 、 日本等资本主义强国并不包括在其中 。随着西欧经济力量 的恢复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西欧国家独立自主 、联合自强倾向日益抬头 。特别是 法国在戴高乐执政后 ,拒绝在苏美英炮制的部分核禁试条约上签字 ,要求建立起自 己独立的核力量 ,不再参加美国的“多边核力量 ”计划 ,退出“北约 ”军事一体化 机构 ,突出地反映了西欧同美国矛盾的加剧 。这为中国逐步突破美国的阻挠 , 同西 欧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当然 ,这也促使毛泽东对西方发 达国家的认识渐渐发生变化 。一九六〇年 ,毛泽东对来访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说, 我们不感到英法是个威胁 ,我们希望英法强大起来 。一九六三年 ,他进一步指出: 美国同阿登纳 、戴高乐都是竞争对手 ,马列主义者要善于利用这个分裂 。一九六四 年 ,毛泽东提出 :“我们的方针是争取日本 、西德 、意大利这些国家去反对美国 ”, “利用戴高乐对美国进行斗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 , 中国对发展同 西欧国家的关系保持积极态度 ,不但同早已建交的瑞士 、瑞典 、丹麦 、挪威 、芬兰 等国增进了友谊 ,而且一九六四年跟法国正式建交 ,一九六五年分别与意大利和奥
地利互设商务代表处 。中法建交 ,意义重大 ,被称为“突发的外交核爆炸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 , 中国重视改善和发展对日关系 。鉴于日本政府追随美国 反华的现状 , 中国按照周恩来提出的“ 瞻前顾后 、 日积月累 、水到渠成 ”的方针, 从文化 、体育 、贸易入手 ,广开民间渠道 ,“以民促官 ”,大力开展中日“ 民间外 交 ”,成效显著 。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交往 ,并达成了促进中日关系发展 的“政治三原则 ”和“ 贸易三原则 ”。一九六二年 ,两国人民签订了 《中日长期综 合贸易备忘录》, 互设办事处 ,建立了半官方关系 ;一九六六年 , 中日贸易额高达 二亿多美元 ,这为后来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五节 运用人民外交应对严峻环境
中苏两党与两国之间的矛盾从来都是既有原则的分歧 ,又有利益的争端 。中苏 关系中的矛盾从主要方面看 ,是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反映在双方外交事务中的利 害冲突以及苏联对中国内部事务的干预 ,使中苏关系全面陷入僵局 。特别是从二十 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 , 中苏双方在对美政策上矛盾越来越大 ,成为两国国际战略 分歧的主要内容 。 由于中美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反对美国威胁一直是中国安全战略 和外交政策的核心 ,而赫鲁晓夫上台后 ,加紧推行“美苏合作 , 主宰世界 ” 的路 线 ,力图将中国外交纳入其全球战略轨道 。中苏两国国际战略的分歧与对立 ,很大 程度上体现了双方国家利益的根本冲突。
一、沉着处理急剧恶化的中苏关系
一九五八年四月 ,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致函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 ,建议 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 , 以使苏联红军能同在太平洋地区活动的苏联潜艇保持通讯联 系 。苏联提出 , 由苏方出大部分费用 , 中国负担部分费用 。六月 , 中共中央答复, 同意建设该项设施 ,但一切费用由中国负担 ,可以共同使用 ,所有权归中国 。苏方 提出交涉 ,全部费用仍由苏方出 ,此事未达到一致而被搁置 。七月二十一日 ,苏联 大使尤金在会见毛泽东时 ,就中国所需的海军援助问题提出苏中组织联合舰队 。毛 泽东指出 ,这是政治问题 ,你们要把俄国民族主义扩大到中国海岸 ,是要控制我 们 。他拒绝了这一损害中国独立主权的要求 ,并要尤金大使把他的话如实向赫鲁晓
夫转告 。七月三十一日 ,赫鲁晓夫就此事秘密来华 。在与毛泽东等中国党和国家领 导人的会谈中 ,赫鲁晓夫否认了要搞共同舰队是苏联领导人的意思 ,责怪尤金大使 不懂军事 ,没传达清楚 ,苏联只有提出共同研究舰队的问题 。毛泽东严词指出了问 题的实质所在 ,驳回了苏方侵犯中国主权的无理要求 , 申明了中国党的立场。
与此相关的是 ,毛泽东在赫鲁晓夫秘密访华后不久便下令炮击金门 ,使美国认 为中共对金门的军事行动很可能是中苏共同采取的一致行动 。这正是毛泽东坚持赫 鲁晓夫必须公开回国并发表会谈公报所期待的效果 。八月二十三日 , 中国人民解放 军炮轰金门 ,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爆发 , 中美关系急剧恶化 ,处于一触即发的“ 战 争边缘 ”状态 。苏联则不顾危机的来龙去脉和是非曲直 ,对此深表不安和不满 ,唯 恐小型战争 、局部战争会 “迅速蔓延为世界大战 ”,从而使 “美苏合作 , 主宰世 界 ”的蓝图化为泡影 。于是在民族利己主义的支配下 ,苏联于一九五九年六月单方 面撕毁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 ,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及其生产技术资料 , 以 此向中国施加压力 。同年八月 ,正值赫鲁晓夫访美前夕 , 中印边境爆发武装冲突。 苏联为了迎合美国的立场 ,确保美苏最高首脑会议的顺利进行 ,竟不顾事实真相以 及中国方面的多次解释和劝阻 ,于九月九日发表塔斯社声明 ,声称对这一“令人痛 心 ”的事件持中立态度 ,并谴责“某些政治集团和西方国家的新闻界 ”企图“ 阻碍 国际紧张形势的缓和 ”,在赫鲁晓夫访美前夕“使形势复杂化 ”。九月十三日 ,苏印 签订了苏联为印度第三个五年计划提供三点七五亿美元贷款的协定 , 比原定的援助 额增加了一倍 。苏联这些孤立中国 、偏袒印度的做法不仅背离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 条约 ,而且把中苏分歧公开暴露在全世界面前 。这种釜底抽薪的做法严重损害了中 国国家利益。
中苏两党的分歧 ,经过一段若隐若现的发展 ,于一九六〇年布加勒斯特会议前 后完全公开化 。这种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无理地要求中国的内外政策服从其利 益需要 ,甚至不惜以牺牲中国的主权为代价 ;而中国党和政府则坚持独立自主 ,坚 决维护其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这就使得中苏关系几乎完全丧失了回旋和妥协的余 地 , 而最终走向冲突与对抗 。一九六〇年二月 ,华沙条约成员国会议宣言指出: “ 当代国际生活的主要问题是 ,能否完全避免新战争的威胁 ,在目前条件下新战争 会导致亿万人的死亡和整个国家的毁灭。”作为观察员列席会议的中国代表明确表
示不同意大会宣言的这种说法 。同年四月,《红旗》 杂志和 《人民日报》 编辑部联 合发表题为 《列宁主义万岁》 的文章 ,指出 :“帝国主义战争会给各国人民带来巨 大的牺牲 ”,但是胜利的人民“在帝国主义死亡的废墟上 ,将会以极迅速的步伐创 造出比资本主义制度高千百倍的文明 ,创造出自己真正美好的将来 ”。显然 , 中苏 两党在战争与和平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观点是尖锐对立的。
一九六〇年六月 ,五十一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参加罗马尼亚工人党的 “ 三大 ”。赫鲁晓夫以突然袭击的方式 ,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全面攻击 。在会议前 夕 ,苏共散发了 《苏共致中共的通知书》, 全面攻击中共 。在会议中 ,赫鲁晓夫带 头组织对中共的围攻 。他攻击中共“要发动战争 ”,宣称不能把核武器交给中国, 指责中共是国际共运中的“宗派主义 ”,是“假革命 ”,甚至说不听苏共的话“还叫 什么共产党 ”,并威胁说: 中苏两党必须一致 ,否则苏共就把分歧公开 ,企图以此 孤立和压服中共 。以彭真为团长的中共代表团同苏共领导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六月二十六日 , 中共代表团散发了书面声明 , 以严厉的措辞点名批判了赫鲁晓夫, 明确指出中共在马列主义一系列基本原则上与赫鲁晓夫存在根本分歧 ,指责赫鲁晓 夫破坏协商一致原则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开了恶劣的先例。
中苏两党关系的公开破裂 ,导致两国关系的急剧恶化 。布加勒斯特会议后 ,苏 联便采取了一系列恶化中苏关系的严重步骤 。七月十六日 ,苏联突然照会中国政 府 ,片面决定召回在华的所有苏联专家 。七月二十五日 ,苏联不等中方答复又发出 通知: 自七月二十八日至九月一日 ,撤回全部在华专家 ,并中止派遣按协议应来华 工作的九百多名专家 。七月三十一日 , 中方复照苏方 ,表示愿意挽留在华工作尚未 期满的全部苏联专家继续按原定聘期在中国工作 ,希望苏联政府重新考虑并改变召 回专家的决定 。但苏方一意孤行 ,在短短一个月内撤走了在中国十六个城市 、二百 多个单位担负重要任务的一千三百九十多名苏联专家 ,撕毁了两国政府签订的十二 项协定和两国科学院签订的一项约定书以及三百四十三个专家合同与合同补充书, 废除了二百五十七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 。与此同时 ,苏方还片面撕毁了中苏双方分 别出版和互惠发行的《友好》 周刊和《苏中友好》 杂志的协议 ,无理要求中方召回 驻苏使馆的一名工作人员 ,并在新疆博孜艾格尔山口地区挑起边界纠纷。
苏联撤走援华专家并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等一系列蓄意恶化中苏关系的行
为 , 旨在对中国施加压力 ,进行控制 ,乃至整垮中国 。这不仅使中国蒙受了巨大的 经济损失 ,也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给中苏关系造成了难以弥合的创 伤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强大压力面前保持了独立自主的品格和自力更生的精 神 。一九六〇年九月十日 , 中共中央在答复六月二十一日 《苏共致中共的通知书》 的信中再次阐明了自己在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上的观点 ,驳斥苏共的攻击 。同时, 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在中苏两党高级会谈中指出: 中国共产党永远不会接受父子 党和父子国的关系 。你们撤退专家使我们蒙受了损失 ,给我们造成了困难 。……中 国人民准备吞下这个损失 ,决心用自己双手的劳动来弥补这个损失 ,建设自己的国 家 。中国方面还向苏共提出解决分歧实现团结的建议。
一九六〇年十一月 ,根据布加勒斯特会议的协议 ,八十一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 议在莫斯科召开 。苏共领导不顾中共代表团消除分歧 、加强团结的愿望 ,在会议前 夕向各国党的代表团散发了一封粗暴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长达六万字的信件(《苏共 中央对中共中央九月十日信件的答复》), 并在会上带头组织对中共代表团的围 攻 ,企图以多数压服中共代表团接受苏共的路线和观点 。经过多方艰苦努力 ,会议 勉强通过了《莫斯科声明》。 中苏分歧非但未能消除 ,反而继续发展了。
一九六一年十月 ,苏共二十二大在莫斯科召开 ,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列席了会 议 。二十二大再次强调反对个人崇拜 ,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又一次高潮 ,并谴责了 马林科夫 、卡冈诺维奇 、莫洛托夫等为首的“反党集团 ”。会议结束前 ,苏共通过 决议将斯大林遗体迁出列宁斯大林墓 。中共代表团对苏共这一做法很不赞成 。为了 表明自己的立场 , 中共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后即向列宁斯大林墓敬献了花圈 ,在献给 斯大林的花圈的缎带上写着 :“献给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同志 ”。赫鲁晓夫等 苏共领导人对此深为不悦。
苏共二十二大又一次掀起了分裂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浪潮 。赫 鲁晓夫在总结报告中公然攻击应邀参加大会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 ,把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中的内部争论公之于世 ,开创了一国共产党在自己的代表大会上攻击另一国共 产党的恶劣先例 。中共代表团同苏共在阿尔巴尼亚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 , 中共明 确站在阿劳动党一边 ,抵制了苏共压制 、孤立阿党的沙文主义行为 。周恩来在致辞 中严正指出 :“我们认为兄弟党 、兄弟国之间 ,如果不幸发生了争执和分歧 ,应该
本着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精神 、平等和协商一致的原则 ,耐心地加以解决 ,对任何 一个兄弟党进行公开的片面的指责 ,是无助于团结 ,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的 。把兄弟 党 、兄弟国家之间的争执公开暴露在敌人的面前 ,不能认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郑 重态度 。这种态度 , 只能使亲者痛 、仇者快。”在苏共的煽动下 ,一些代表团对周 恩来的发言妄加指责 。周恩来愤然退出大会 ,提前回国。
一九六二年 ,正值中国面临经济困难 、美蒋不断骚扰中国内地的时候 ,苏联却 乘机在我国新疆伊犁 、塔城地区进行大规模颠覆活动 ,策动和胁迫六万多中国公民 越境跑到苏联一边 ,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和边境稳定 。为此 , 中国政府于六月 关闭了在新疆的所有苏联领事馆。
六十年代初 ,在中印边界冲突不断发生的情况下 ,苏印军事关系却密切起来。 一九六一年四月 ,苏联向印度出售了一批四引擎军用运输机和直升机等军用设备, 部署在中印边界 ,对中国的主权和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一九六二年十月 ,印度军队 进一步入侵中国领土 , 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迫进行自卫反击 ,并取得胜利 。而苏联却 公然支持印度 ,在外交上为印度辩护 ,孤立中国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 ,赫鲁晓夫在 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宣称 , 中印边境的争议地区 ,人烟稀少 ,对人的生活没有多 大价值 ,而且印度也根本不想同中国打仗 ,公开指责中国自卫反击的正义行动 。伊 犁叛乱和中印边界战争 ,使中国感觉到了来自苏联的对中国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 直接或间接的威胁 , 中苏关系增加了更多敌对的成分。
二、妙手处理复杂的中印边界历史争端
(一 ) 中印边界争端的由来 。整个中印边界全长一千七百余公里 ,分西 、中、 东三段 。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地区 。在西段 ,双方争议面积为三万三千五百平 方公里 ,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 ,除巴里加斯一处外 ,其余都控制在我们手中 。在中 段 ,双方争议面积约二千一百平方公里 ,分为四处 ,现控制在印度手中 。在东段, 双方争议面积约九万平方公里 , 即网上常说的藏南地区 ,现全部控制在印度人手 里 。在整个中印边境争端中 ,东西两段是争议重点 ,一九六二年的边境冲突也是在 这两段打的。
首先是中印边境东段争端 ,它是传统习惯线与麦克马洪线之争 。传统习惯线在 喜马拉雅山南麓 , 以此线作为边界 ,约九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属于中国 ;而麦克
马洪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 ,将藏南土地划归印度 。一九一四 年 ,在中英藏三方参加的解决西藏问题的“(印度)西姆拉会议 ”上 ,英方代表亨 利·麦克马洪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 ,炮制了一条新的印藏边界 线 ,将中国藏南约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英属印度 。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厦的 代表 ,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 ,搞了一份划界换文 。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 府并不知道此事 ,达赖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 权 ,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 。历届中国中央政府对 麦克马洪线也未予承认 。所以 ,这是一条非法的边境线。
其次是西线边境争端 。它主要是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归属之争 。阿克赛钦是一块 被喀喇昆仑山 ,昆仑山及阿里高原环绕的盆地 , 自古以来就是从新疆到达西藏的重 要通道 ,一直属于中国 。直到五十年代在印度人抗议中国通过阿克赛钦修建新藏公 路以前 , 中国政府并不知道印度对这里有领土要求 。印度的依据是所谓约翰逊线。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英国测绘军官约翰逊曾到新疆作探险旅行 ,此人把阿克赛钦视 为无主地 , 因此将三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进英印的属地 ,将中印分界线画在了昆仑 山一侧 。对于这条约翰逊线 ,英国政府并未知会清朝政府 ,历代中国政府包括新中 国并不知道此事 ,更谈不上承认了。
(二 )印度在东西两线对中国领土的侵占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 ,英国殖民当 局和独立后的印度政府开始蚕食中印边境东段藏南地区 。英印统治期间 ,虽然公布 了麦克马洪线为边界 ,但是英国人也仅仅在极个别地区 ,试探性地侵入门隅和察隅 地区 ,不敢放胆占领 。独立后的尼赫鲁政府全盘继承了英国殖民政权的遗产 ,包括 大英帝国的殖民政策和扩张政策 ,在对中国领土的侵略扩张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 及 。一九五〇年初 ,印度军队大胆越过西山口进军达旺 ,到一九五四年印军完全控 制了“麦线 ”以南原西藏的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 。印度政府为此成立了东北边 境特区进行管辖。
一九四九年后 ,新中国继续不承认麦线 。但是由于我国政府当时执行的是反帝 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外交 ,一切以反美为重 , 因此不得不慎重对待印度这样的国家, 在领土问题上采取克制和忍耐的态度 。具体说就是外交上保持沉默 ,军事上没采取 任何措施 。但这种忍耐进一步助长了印度政府的气焰 ,印度政府在中印边界西段也
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 。中印西段边界情况与东段不同 。“麦线 ”尽管非法 ,但它毕 竟是一条在地图上画出来的“边界线 ”;而在西段 ,就连这样一条“边界线 ”也没 有 ,只有一条“ 习惯线 ”。习惯线以北历来由中国政府管辖 , 印度在一九五七年从 一份中国画报上看到中国在该地区修筑了新藏公路 , 于一九五八年九月向阿克赛 钦地区派了一支侦察队 ,但随即便理所当然地被中国政府“递解 ” 出境 。一九五 八年十月十八日 , 印度政府向我提交了一份备忘录 ,声称新藏公路通过的土地 (即阿克赛钦地区)“若干世纪以来就是印度拉达克地区的一部分 ”,中国政府对此 予以断然拒绝。
印度政府视中国政府的克制忍让为软弱可欺 ,更加肆无忌惮 。在东线 ,印度政 府以勘界为名 ,跨过“麦线 ”进一步蚕食我国领土 。在西线 ,开始派军队进入我国 领土 。两国军队在一九五九年八月二十五日爆发了第一次边界冲突 , 即东线的朗久 事件 ; 同年十月下旬在西线又发生了空喀山口事件 ,揭开了双方军事对峙的序幕。 一九六〇年 , 印度政府开始推行“前进政策 ”,派巡逻队搜索中国“ 占领 ”地区, 在不进攻中国阵地的情况下 ,插入中国据点之间的空白地带 ,堵住中国人向前推进 的路线 。在西段 , 向印度主张线尽可能地推进 ,在边境地区设立哨所 ,把阿克赛钦 地区“实际上 ”变为印度领土 ;在东段 ,把哨所推进到“麦线 ”,对整个边境地区 加以有效占领。
中国政府为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 ,提出了一揽子外交解决的方案 ,在两国总理 最后一次谈判中由周恩来向印度方面提出 。这个中国方案的核心内容是 , 中国认为 边界问题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 ,虽然中国受到很大损害 ,但这并非是印度人 民的错 ,不应该由独立后的印度负责 。中国政府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但对于 边界现状 , 中国政府准备以“现实主义的态度 ”对待它 。这个所谓的“现实主义态 度 ”,是准备以承认麦克马洪线的实际效力(确认印度对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 的占领)换取印度不再对阿克赛钦提出领土要求 。另外 , 中国政府建议 ,作为一种 临时性措施 ,双方应暂时维持边界现状 。这是我国政府在那个年代典型的意识形态 外交政策: 中印两国人民是友好的 , 中印两国的边境问题是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 中印两国人民不要上帝国主义的当 ,应当互谅互让解决边界争端 。但习惯于按西方 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思维的尼赫鲁拒绝了中国这一巨大让步性的方案 ,继续推行“前
进政策 ”,忍无可忍的中国政府被迫进行自卫反击。
(三) 一九六二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一九六二年十月 , 印军开始实施将中 国军队清除出去的作战计划 , 即“里窝那计划 ”。其作战任务和要点是 :在东部, 占领塔格拉山脊 ,将中国军队赶出塔格拉山 ;在西部 ,拔掉中国军队的二十一个据 点 , 占领全部有争议的阿克赛钦地区 。面对印军得寸进尺的入侵 、蚕食和挑衅 , 中 国领导人终于下决心进行自卫反击 。反击作战从一九六二年十月二十日正式开始, 至十一月二十一日基本结束 ,历时一个月 ,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十月二十日开始至二十八日结束 。这一阶段的作战 ,主要在中印边 境东段克节朗—达旺地区和西段的加勒万河谷 、红山头地区进行 。东段 ,我军全歼 印军王牌第七旅及其他印军一部 ,俘虏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 ,此仗共歼灭印军一 千九百余人 。西段 ,新疆边防部队从喀喇昆仑山到岗底斯山 ,转战千余里 ,拔除入 侵印军据点三十七个 ,收复部分领土 ,歼敌一部 。第一阶段作战胜利后 ,我国政府 呼吁印度重开谈判解决边界问题 ,但遭到尼赫鲁拒绝。
第二阶段从十一月十四日开始 ,至二十一日结束 。这一阶段的反击 ,在东线主 要分两个作战方向 , 即“麦线 ”东端的瓦弄方向和西端的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 方向 。十一月十四日 , 印军首先从东线瓦弄方向我军发起进攻 。十一月十六日清 晨 , 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攻 ,经一天激战 ,至傍晚时分 ,我军夺取了印军占据的瓦 弄地区 。这一战 ,共歼灭印军一千二百余人 。与此同时 ,在“麦线 ”西端西山口— 德让宗—邦迪拉方向的反击战 ,也正式开始 。这次战役 ,被称为“打头 、切尾 、斩 腰 、剖腹 ”之战 。战斗中 , 中国军队通过穿插包围方式 ,在西山口——邦迪拉地 区 ,全歼印军三个旅 ,共毙俘印军五千二百余人 ,成为这场战争中最大的战役 。在 西线 ,我军在班公洛地区对敌展开反击 。到十一月二十日 ,我军占领了印军在这里 建立的全部六个据点 ,班公洛地区反击战胜利结束 。至此 ,印度在中印边界西段的 入侵据点全部清除。
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 ,我军所到之处 ,印军望风披靡 ,至十一月二十日 , 中国 军队已完全占领了边界全线上的所有争议地区 。在西段 ,我军清除了印军侵占的全 部据点 ;在东段 ,我军前进到了非法的“麦线 ”以南 、靠近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 作战中 , 中国边防部队歼灭印军三个旅(第七旅 ,第六十二旅 、炮兵第四旅), 基
本歼灭印军三个旅(第一一二旅 、第四十八旅 、第六十五旅), 另歼灭印军第五 旅 、第六十七旅 、第一一四旅 、第一二九旅各一部 ,击毙印军第六十二旅旅长霍希 尔·辛格准将以下四千八百八十五人 ,俘印军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以下三千九百 六十八人(其中校官二十六名 、尉官二十九名)。 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 中国边防部队阵亡七百二十二人(其中军官八十二名 、士兵六百四十名), 负伤一 千六百九十七人(其中军官一百七十三名 、士兵一千五百二十四名)。 中国政府于 十一月二十一日宣布 ,从二十二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 ,主动 后撤 。从十二月一日开始 ,我军在中印边境东段回撤至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七日中印 双方实际控制线我侧二十公里以内 。其后 ,又将缴获的印军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交 还给印度 ,并释放了全部印军战俘。
我们知道 , 中印作为亚洲及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 ,保持相互之间的友好合作 关系对维持亚洲及世界和平当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和平解决两国边界问题是中 印关系发展关键 。然而中印边界问题仍然困扰两国战略合作向实质性方向迈进 , 同 时也长期制约着中印关系的纵深发展。
三、寄希望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毛泽东制定的抗美抗苏“反帝反修 ”的国际外交大战略 ,是在美苏争霸 ,并互 与中国为敌的严峻国际形势下形成的 ,也是毛泽东不畏强暴 、 自主自强民族气概的 产物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 ,在旗帜鲜明的反对美苏霸权的过程中 ,注意将当权者与 人民群众区别开来 ,寄希望于所在国人民 ,也是毛泽东对外关系发展战略中的重要 指导思想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毛泽东在同参加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的日 本各代表团团长和其他日本朋友谈话时明确指出 ,现在世界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事 情 。不仅是日本的广大群众起来反对美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反动派 ,美国本身也有广 大的青年群众起来反对美国政府侵略越南的政策 。这个事情是从今年二月美国的空 军轰炸北越开始的 ,搞了几个月后 ,最近美国进行了规模比较大的群众斗争 ,有十 万青年学生上街游行 ,反对侵略越南 。像日本和美国这样的国家 ,青年学生上街游 行 ,这是一种征兆 ,它预示着广大阶层要起来作斗争 。特别是大学生 ,他们家里总 是不那么很穷的 ,甚至他们也都反对本国的反动派 。他们的斗争会影响广大群众, 会影响其他阶层 ,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现在世界上有两种运动 ,一种是像你们跟我们团结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的运 动 ;一种是帝国主义以及他们的朋友联合起来反对我们的运动 。所谓反对我们 ,就 是不仅反对中国人民 ,也反对日本人民 。我们反对美国帝国主义 ,只是限于反对帝 国主义分子 ,一定要把美国帝国主义分子同美国人民划分清楚 。这个观点在我们中 国长期搞不清楚 ,是闹了几十年才逐步搞清楚的 。在这以前 ,总认为侵略中国的国 家的人都是坏的 ,这就产生所谓排外的政策。
共产党成立以后 ,读了一点马克思主义 ,我们才闹清楚世界是怎么一回事 ,才 知道政治结构 、社会结构 。所以 ,现在美国人民起来反对他们政府的侵略政策 ,我 们表示高兴 ,表示欢迎 。可是美国还没有像你们一样有几百人到我们中国来看一 看 ,你们是经过三个月的斗争的嘛 ,美国还没有这种情况发生 。美国的青年学生要 到中国来 ,美国政府阻止他们来 ,他们还没有达到经过三个月的斗争来中国看一看 的程度 。美国的青年学生要来中国 ,我们欢迎 。但是 ,他们的新闻记者要到中国来 我们就不欢迎 ,或者说我们对大部分的不欢迎 ,只对个别的欢迎 。在这一点上同日 本跟我们的关系是有所不同的 。我们同日本相互派了新闻记者 ,相互派了贸易办事 处 。说你们的政府那么坏 ,我看比美国政府稍微好一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的朋友的确是遍天下 。当然 ,毛泽东所强调的“反帝 ” 和“反修 ”分量并非平均 。在毛泽东看来 :“美国的手伸到了全世界 ”,“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 ”,因而 “美国是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主帅 ,是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而中苏主要是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 中苏两党不 团结有利于帝国主义 ,不利于世界革命 ,对两国本身也是很大的损失 ,所以“反帝 反修 ”战略的侧重点是反对美帝国主义 。这一战略的贯彻 ,不仅使中国经受住了险恶国际形势的严峻考验 ,拓宽了外交新渠道 ,而且为全世界人民开展反对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 ,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第一 ,使中国顶住了来自美苏两家的巨大压力和威胁 ,捍卫了国家权益与民族 尊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 ,美苏利用我国经济建设的暂时困难 ,掀起 反华浪潮 ,使我国处于南北受敌的危险境地 。面对美苏的双重压力 ,毛泽东毅然举 起反帝反霸旗帜 ,坚持对美斗争 ,用武装斗争和谈判方式相结合 ,粉碎了美国霸占 台湾 ,分裂中国的美梦 ;通过援越抗美 ,挫败了美国以越南为基地遏制中国的企
图 。坚持与苏抗衡 ,对苏联试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 ,干涉中国内政的大国沙文主义 行径进行严正斗争 。“反帝反修 ”战略的实施 , 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政治上独立自主 、经济上自力更生建设自己家园的国际形象 ,捍卫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主权 、领土完整与神圣尊严 ,从而经受住了险恶国际环境的真正考验 ,使中国逐步发展成为独 立于美 、苏两大集团之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政治力量 。这可谓是“反帝反修 ” 战略的最大功绩。
第二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关系的发展 ,为我国摆脱美苏联合反华 的孤立局面和重返联合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毛泽东把团结第三世界广大国家 ,组 成国际统一战线 , 作为中国开展反美反苏斗争的主要依靠力量和战略立足点 。 “ 反帝反修 ”战略的实施 ,使中国对外关系在亚非拉三大洲大放光彩 。 中国通过 全力支持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斗争 ,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基础上与亚非拉国家平等交往 ,相互尊重 , 以及在国际事务中注重维护这些国 家的利益 ,从而赢得了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真正信任和深厚友谊 ,迎来了新中 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建交高潮 。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五年十年间 ,有二十六个 亚非拉国家同中国正式建交 ,我国的外交空间大大拓展 。此外 , 中国还与周边大多 数国家友善地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若干问题 ,推进了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 。国际上朋 友的增加 ,为中国摆脱美苏联合反华的孤立局面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 的合法席位增添了重要砝码。
第三 ,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外交工作获得战略性突破 ,争取“ 间接同盟军 ”大有 收获 。“反帝反修 ”战略的实施 ,使中国高度重视发展同西欧国家的关系 。二十世 纪六十年代 , 中国实现了对西方发达国家关系的战略性突破 ,初步打破了美国长期 拉拢西欧盟国 ,联合反华 、孤立中国的状态 , 同时 ,对日本“ 民间外交 ”的蓬勃发 展 ,大大增进了中日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第四 ,强力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自己 独特的贡献 。“反帝反修 ”战略的实施 ,使中国对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给予 极大关注和支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 ,我国大大加强了对亚非拉国 家的援助 。印度支那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 , 阿拉伯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和以色列扩张 主义的斗争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和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斗争 ,古
巴 、巴拿马 、多米尼加等拉美人民的抗美斗争 ,不结盟运动国家和人民反对美苏争 霸的正义主张和行动等等 , 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积极援 助 。支援方式多种多样 ,除公开发表声明和在国际上主持公道外 ,还有提供大量的 军事援助和无息 、低息或赠送的款项 , 以及培养军事干部和承认新独立国家等形 式 。中国的巨大援助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世界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运动的发展 ,客观上 为维护世界和平增添了新生力量。
第五 ,不畏强权 、勇于斗争 、 自主自立 ,为世界人民开展国际反对霸权主义和 强权政治的斗争 ,铸起一座雄伟的精神丰碑 。“反帝反修 ”战略的实施 ,可谓是以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国际舞台上 ,积极开展反对霸权主义 和强权政治斗争的一幕波澜壮阔的话剧 。沧海横流 ,方显英雄本色 。面对美苏联合 反华的惊涛骇浪 ,毛泽东没有丝毫的退缩 ,毅然制定和实施“反帝反修 ”战略 ,坚 决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 ,显示出藐视一切 、战而胜之的英雄气概 ;反抗压迫 、追 求平等的执著信念 ;独立思考 、灵活应变的超凡睿智 ;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自立 精神 ;主持公道 、慷慨济贫的博大胸襟 ,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 、正气浩 然 、独立自主 、 自强自立的高贵民族气节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为当今世界开展反 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 ,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相关文章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十章 加强民族团结与维护国家统一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九章 科教文卫领域里的革命与实践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八章 树立思想领先的光辉典范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七章 三线建设:经济大革命的战略决策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六章 抓社会主义教育与促经济建设发展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五章 勇于实践发掘精神动力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四章 关键时刻:党内三次重要会议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三章 三面红旗:经济大革命的重要标志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二章 党的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册第一章 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二册结 束 语
-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二册第十三章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