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在“老不信”成因上不要太谦虚
看到报纸刊登的一篇时评文章《“老百姓”为何成了“老不信”》,署名黎明。文章说,现在在诸多涉官、涉权、“涉数”的舆论热点或公共事件的背后,有这样一个“公式”:不信,不信,就是不信。
文章把这种现象概括为“老不信”现象。说,近日就有个“不相信”的典型事例,即媒体报道北京“77元房租”后,引来一片哗然。有知名网友称,那位廉价租房的住户犯下了“欺君之罪”。
经热心者多方查证,北京市政府、房客和77元房租都是真的,并不存在所谓“欺君”。但是老百姓(准确说,应该是一些网民)为什么不信呢?认为,租金这么便宜的廉租房“罕见到一般人都看不到”,“如此轰轰烈烈地作为‘主旋律’张扬出来,由于太过夸张,则难博公众一信。”
由此,下了结论,认为老百姓见多了欺瞒哄骗,听多了大话假话,受够了两面三刀,再单纯的人也会变得狡猾起来。老百姓成为“老不信”,其实是权力“教育改造”的结果。
我认为,这位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假话听多了,人们听到了真话,也会预先设定立场,听到真话认定是假话;听到假话却信以为真。这种情况中国古已有之,有个成语就叫“三人成虎”,其现实版就是“周老虎事件”。外国人也有个说法,叫作“假话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其现实版就是西方政客宣扬“中国威胁论”,经西方各国不断重复,大部分西方民众都信以为真。
但是,这种情况究竟是谁造成的?“老不信”的主体究竟是些什么人?这位的说法却不大准确。按照的说法,其成因是政府老说假话;“老不信”的主体是所谓“老百姓”。
应该承认,确实有地方政府在某些问题上说假话,也确有一些“老百姓”老不信。但通过我长期的观察,说假话的地方政府肯定是少数;即便这个少数,也不是在所有问题上都说假话。至于说的“老百姓”,我也不相信是大多数老百姓,而主要是一部分网民。以那个“77”元廉租房为例,我相信北京那个社区的老百姓不会怀疑其中有假;我也相信北京市的常住居民也不会怀疑其中有假。因为北京市政府早已经公布和宣传了本市廉租房的有关政策,其中有一项政策就是按照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确定廉租房租金的档次。如果家庭每月总收入只有500多元,那么租金只能是77元。现在实行类似政策的还有其他城市,譬如昆明市的廉租房最低月租金可以少到只有25元。为什么当地老百姓了解这些政策,而网上却是一片质疑声,乃至认为是“欺君”呢?因为一些网民差不多已经成为“外星人”了,他们不关心现实的中国和现实的世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只关心和热衷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认为现实世界都是假的,虚拟世界才是真的。他们不知道国家已经把廉租房问题列为改善民生的重大政策问题,由于这项政策实施的时间不长,开始阶段只能照顾到最困难的家庭,而对那些有钱有闲上网的“不高不低”收入者是暂时照顾不到的。央视报道这条新闻,也丝毫没有作为“主旋律”张扬的意思,而是作为一个政策导向,让各地政府在廉租房分配上首先考虑最困难的居民。由于这部分网民已经和社会生活脱节,所以这些网民并不能完全代表老百姓。
尽管少数地方政府在少数问题上确实说过假话,它们当然是导致一些人“老百姓”“老不信”的原因之一。但是, 我认为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媒体的不负责任。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对火热的社会生活看不见。它们为了增加阅读、发行、收视、点击率,把全部的精力用到了在鸡蛋里找缝上,如果找不出来就臆造个“缝”,而且迅速传播,无限放大。这就给人们造成一个印象,即我们的社会是一片黑暗,所有的政府在所有问题上都说假话。这些个案、谣言重复一千次(在网络上何止一千次,有的甚至一千万次),于是一些网民就信以为真。于是,即便政府说真话也当成假话。毛泽东在上世纪50年代说过,中国有两千多个县,如果每个县每天找一个问题,登在《人民日报》上,就登不过来。大家可以想想,那时候的《人民日报》只有4版,每天顶多可容纳几十条新闻、文章,如果一眼望去都是这些,中国哪里还能看出光明?我们的人民警察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每年要接案、破案上百万起。在和平时期,警察这个职业是因公牺牲最多的最危险的职业,也是“过劳死”最多的职业。当人民群众过年过节时他们还得值勤、出警,和犯罪分子周旋。但是媒体很少报道这些,认为这些没有新闻价值,而是专门报道其中的违纪现象,而且放大到好像整个警察队伍都是这样。尽管如此,中国的老百姓遇到问题还是相信警察的,不相信的只是某些个网民和某些个媒体记者。
所以,我在标题上说,媒体在“老不信”的成因问题上不要太谦虚,不要看不到媒体在这个问题上所起的推波助澜的蛊惑作用。同时我也希望中国制定一条法律:当这类媒体记者遭遇盗窃、抢劫、强奸、凶杀时,警察有权听之任之,不予干涉,因为这些人根本不相信警察。这些人不是很能吗?让他们自己解脱好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