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两会”,更要关注“两会”前后
每年一度的“两会”,不仅让国内的民众翘首以盼,就连国际上在此刻也调整了焦距。
“两会”作为一场高规格多层次的“国是论坛”,在广泛集中民意和解决社会矛盾方面,在制定规划蓝图和大力谋求发展方面,在洞察国际国内局势和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方面,随着激烈的观点争锋和谨慎的施政措施出炉,备受世人关注。
正是委员代表们捧来的参政热情和历史使命,让人民真正拥有了共商国是的民主权利。
历年来,“两会”释放出的热点信息虽有各异,但共商“国计民生”的主旨从没有发生过改变。无论是关乎切身利益的各种提案,还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施政报告,都会让越来越多的民众把一年来的期待瞬间变成兴奋,把兴奋变成希望。
“两会”召开前,发酵在民众心里的热点猜测,一经舆论放大,更是把“两会”的气场炒得火热。然而,如同高明的理论必须由实践来检验一样,火热的“两会”前后,各项提案是否经过精心准备?出炉的施政措施能否真正服务于民?“两会”过后,如何落实会议取得的各项成果?
如果说“两会”过后看的是“行动”的话,那么,“两会”之前,我们看的是委员代表们的“准备”。这个逻辑就是,将“准备”好的言论放在一起进行争辩讨论,然后再将成熟的思路在全国范围内付诸“行动”。从这点讲,会前的准备充分不充分,直接决定着“两会”的收获,也影响着“两会”之后的“行动”质量。
关注“两会”前后,无疑更有意义于“两会”居间。
可惜的是,民众的一腔热血往往凝聚在“两会”居间,而忽视了“两会”前后。诸如“两会关键词是什么”、“谁又有了雷人提案”、“某某明星缺席会议”等等,也无意间成了记者笔下的猎闻和民众热议的噱头。
从人民群众中推选出来的委员代表们在任内履行着神圣的民主权利,既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较为遗憾的是,部分委员代表亵渎了这一荣誉,不仅没能深入基层进行调研,集中民意为民执言,还在严肃的会议上要么胡乱放炮,要么抛出无关疼痒的言论,除此之外,请人代笔拟写提案、无故请假缺席会议,消极回避讨论发言,等等,不一而足。
关注“两会”之前,并不是关注所谓的热点猜测,而是要关注委员代表们履行职责是否积极,为“两会”是否做好了准备,提案是否经过了深入调研,平素是否倾听民声做到了为民执言。当然,关注“两会”之前,不仅需要来自民间的力量,更需要各级政协和人大部门强有力的监督。
“两会”是一年来的总结和未来工作的部署,如何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两会”之后的关注点。在现实中,我们并不乏见部分与会的委员代表们,会议结束后一旦回到地方,如同英雄凯旋,所到之处被鲜花和掌声簇拥,而所谓的巡回宣讲几乎成了走过场;也不鲜见部分很有针对性的提案,迟迟没有回音,一再搁浅;甚或出现政府在贯彻落实“两会”精神时脱离了地方实际,使错了劲儿。
关注“两会”之后,并不是关注委员代表们慷慨激昂的“宣讲口号”,也不是关注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连篇累牍的“文件出台”,而是关注地方政府在“两会”精神的指引下,是否有了科学发展的施政方向和行动,是否夯实了取信于民的政府公信力,是否具足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新的精神风貌。
我们没有理由不关注“两会”,毕竟,它是人民民主生活中的一大盛事。我们更不能不去关注“两会”之前之后,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让这一盛会开得其所、物有所值!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